后汉三国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在庐山行医济世,不取钱物,每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看好一个较轻的,只需栽一棵杏树。数年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董奉去世后,百姓们出于感激,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道德高尚的名医。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为中医界的代称。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唐代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而在这悠悠千年历史中,杏林与武林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武谚有云“拳讲三术”,即技击术、艺术和医术。也就是说,武术不仅具有实战与观赏功能,还可以增强体质、调节内脏肌理、预防和医治部分疾病,而像气功、正骨、点穴、推拿等既属于武术的内容,同时又可归入中医学范畴。
武侠小说也缺少不了对医药术的描写。“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即便是大侠,行走于凶险的武林之中,受伤也是家常便饭,轻者要自我治疗,重者则须寻名医解救。凡此类情形,多少都会涉及一些中医学知识。
当然武侠里描绘的治病疗伤虽取法中医,但与生活实际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接近现实的是诊病的方式,基本为传统的望、闻、问、切,最多加入些艺术渲染罢了。在治疗过程中,中医通常使用的所谓“八法”里的发汗、下泻、温里(即祛寒)、清热、消导等都极少出现,而催吐、调和、补益这三种则常被写意性地运用。比如书中写到某位侠客中毒或受伤后,救治者便用掌力,偶也用药物迫使其将毒物或淤血吐出。而像用上乘内功给伤病体虚者调和阴阳气血,或服用某种补药来滋补身心、增强功力之类的情节,也屡见不鲜。
在具体的医治手段上,武侠小说中经常采用的有针灸、点穴、气功和药物等。针灸、点穴与气功三法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遍布全身,是气血的通道,是连接人体内脏和肢节、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经络的循环通畅,调节并保证着人的生命功能的正常运行。《黄帝内经》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位则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而经络上的穴位也就成为了生命活动的关键点。针灸和点穴就是按照这一理论,通过针刺或戳点与伤病相关的穴道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点穴不光能治病救人,还能伤人甚至杀人。因为人体上的四百零九个穴位,包括经络上三百六十一个穴位和四十八个经外奇穴,其中有一百零八个为要穴,要穴内更有三十六个是致命穴,亦称“死穴”或“罩门”。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种,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其中头面部有百会、印堂、睛明等,躯干部有膻中、乳根、神阙、气海等,脊背部有肩井、大椎、命门等,腿足部则为涌泉、足三里和三阴交。这些穴道若被刺中或点中,便可能导致人局部或全身麻痹、晕倒,以致丧命。1928年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在上海就是用“一指禅点穴法”击败了当时的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后来英格在《泰晤士报》上著文叙述交手经过时,对“自己身体如同被电击了一样”表示惊诧困惑、不可思议。这说明点穴功夫在现实中也是极具威力的。但在武侠里,点穴的功能无疑是被无限夸大了,而小说提到的所谓笑穴、睡穴、哑穴等,更是难以证实。
关于运功疗伤的问题,笔者在谈“气功”的文章里已有所交代。而中医理论也认为,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确实对经络本身、相应脏器以及人的整体都能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故专门有一类医学气功,只是不像小说里写的那般能包治百病罢了。
武侠中编造得最热闹的还是各种药物。其中治疗内外伤痛的有猿含草、玉灵散、天王保命丹、白云熊胆丸、止血生肌丸、天香断续胶等,即使筋骨皆断还有黑玉断续膏,再严重些的刀创掌伤,只要人还未完全断气,亦可有续命神膏来解救。解毒药物就更多了,像鹤珠、雪莲子、通天草、乌风草、雄黄丸、碧灵丹、天蜈珠、翠袖护心丹等,这些药物大多能解百毒,有的服用后还可御毒护心,万邪不侵。滋补类药物则有血参、小还丹、灵石仙乳、九花玉露丸等,有的补药还对增长功力大有裨益,如剑芝、无极仙丹、地龙血宝、千年肉佛等。天元聚魂丹更是奇妙,既可医治任何内伤,又能增加一个甲子以上的功力。
还有些药物可专治某种疑难杂症或具备特殊功效,像紫苏丹,能医好聋瞎之疾;无茎根,专避云贵一带桃花瘴毒;忆神丹,能提高人的记忆力,用后看任何书籍都可过目不忘;辟谷丹,一天一粒,整日便无须饮食,有助于修炼道家内功;黄仙露,更能帮助习武者打通任督二脉。最具神力的药物甚至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如大还丹、寒鸦草、续命八丸、还阳补血丹、生生化造丸、回天再造丹等。这些灵药都被描绘得奇异非凡,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味也寻找不到。
武侠小说里不仅有神药,更有神医。梁羽生笔下就有甘泉、傅青主和柳宗元(蓬莱魔女柳清瑶之父,并非那位唐朝散文大家);卧龙生笔下则有万永沧、言陵甫等;古龙笔下又有秦瘦翁、葛病、叶天士等;金庸笔下的名医更多,如阎王敌薛慕华、蝶谷医神胡青牛、杀人名医平一指、药王弟子程灵素等。
这些神医中,个别的在历史上还确有其人,像傅青主就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医仙,最擅接骨、行针,并著有《金针度世》等医书。金庸《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写的“全真七子”也都有真实原型,而其中居首位的丹阳子马钰则是南宋时的一代名医,有《马丹阳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传世。
另外,武侠小说中时而出现的“易容术”,宽泛地讲也可算作医学的分支。古医书中隐约有零星的关于“助颜”、“整容”乃至“人皮面具”的记述,但即使在整容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很难达到古龙描绘的那等神奇的易容效果。
总之,鉴于杏林与武林这般难以分割的关联,想写好武侠小说的人,还真得多少懂点传统中医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