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经营范围逐渐跨越国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不仅成为巨型企业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小企业的梦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在国际市场结构呈现出网络寡占的态势下,缔结或参与跨国企业联盟,无疑是一条较为理想的选择途径。
4.3.1 国际贸易壁垒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1.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加深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融合,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达到8.88万亿美元;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达到6120亿美元。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引擎。但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战略意图则完全不同,理论界根据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回报、资源、控制权四要素,将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动机归纳为四种情况: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全球战略。换言之,寻求资源与市场,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往往是跨国公司展开跨国经营的主要诉求。
2.跨国经营的一般制约因素
企业跨国经营受制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这里的外部因素包括:(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结构、营销基础设施。(2)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目标国家的生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原材料、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4)国内因素。包括国内市场竞争结构、生产要素、环境因素。例如国家是否鼓励支持。这里的内部因素包括:产品因素。即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资源和投入因素。资金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先进、国际市场经验是否丰富等。
在上述因素中,企业竞争力、国际市场经验、国际市场结构、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最大。事实上,当今国际市场结构所呈现出寡头垄断态势,以及形式各异的国际贸易壁垒是企业跨国经营的最主要障碍。因为,第一,国际市场的寡占态势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其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第二,形形色色的国际贸易壁垒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种贸易壁垒可以是区域经济安排、关税壁垒,也可能是数量限制、外汇管制;既可能是歧视性的海关估价、歧视性的政府采购、苛刻的技术、卫生、检验标准,也可能是最低限价制、国家安全限制等壁垒。
3.传统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根据跨国经营企业与其海外分支机构的联系是股权还是契约,根据跨国经营的内容是单纯的商品输出,还是资本与技术,一般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分为:
(1)商品出口。商品出口是国际经营的初级形式,并可以分为直接商品出口和间接商品出口。直接商品出口,是指跨国经营企业将产品直接出口于外国终端客户或中间商;间接商品出口是,指跨国经营企业通过本国外贸代理机构或外国分支机构出口。
(2)技术转让。技术转让又称为技术许可,或许可证贸易,是指拥有技术所有权一方通过与技术受让方签订技术许可协议,允许技术受让方在一定期限、一定区域和一定范围内使用该技术,并获得报酬的协议。实践中,技术许可的内容可以是专利权、商标权,也可能是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技术许可的方式可以是独占性许可、排他性许可,也可能是普通许可。跨国公司的技术决定论认为,拥有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的推动力,但技术许可贸易常常面临技术保密与国内法对限制性条款监督等问题。
(3)合同安排。合同安排又称为契约式经营,是指企业间以合同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合同安排可以表现为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工程合同、管理合同、分包合同等。例如,国际酒店行业对管理合同就情有独钟。
(4)国际投资。是指企业通过股权安排,直接在国外投资建厂或与东道国企业联合投资建厂,并对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国际直接投资可以表现为全部控股、部分控股,也可以表现为建立合营企业。全部控股,是指母公司拥有子公司95%以上的股权;部分控股是指母公司处于相对或绝对控股地位;建立合营企业,是指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一部分股权。合营企业的创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收购或新建。收购是指通过购买一个现有企业的部分股权而接管或控制该企业,从而实现跨国经营;新建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生产经营设施、安排人事、建立销售渠道。
(5)其他方式。例如,跨国技术服务、对外劳务输出、技术咨询,等等。
4.3.2 国际企业联盟与国际市场进入
1.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转换
跨国经营的外部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热情,跨国经营的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能力。同时,跨国经营的内部制约因素、外部制约因素、国际贸易壁垒与国际市场结构一道,决定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一般认为,如果目标国际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型或寡头垄断型竞争结构,应考虑以契约模式或投资模式进入。面对形形色色的国际贸易壁垒和国际市结构的寡占态势,传统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企业必须以新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实现国际市场的快速、有效进入。因为:(1)对于直接出口,企业相对投入大,风险高;间接出口风险小、资金、人力资源投入量少,但企业对海外营销活动控制能力差;(2)对于技术转让。技术许可贸易摆脱了国际贸易的运输、地域限制,常常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新市场的战略安排,但技术贸易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丧失,并培育竞争对手;(3)对于国际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但对外投资大、风险大,对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要求高,并受东道国法律的限制。例如,1951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印度孟买成立了一家独资子公司。1973年,印度外汇管理法规定,除了出口型和高技术企业外,所有企业在印度都不能拥有超过40%的股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坚持对海外子公司的全部股权控制,1977年被迫撤销了该子公司。
2.以联盟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建立国际战略联盟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方法。事实上,不少学者对企业联盟的定义与跨国经营直接相联系。认为联盟通过共享的观念,即通过最大限度利用合伙人的资源优势,可以实现迅速打入国际市场的目标(Weimer、Knill、Modic,1988)。以国际企业联盟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除了取得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共生经济外,还有下列优点:
(1)以联盟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弥补国际市场知识和经营经验缺乏,这对中小型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例如,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以各占50%的股权在美国加州合资成立联合汽车公司(NUMMI),由丰田公司负责管理。丰田公司的目标在于进一步打开美国汽车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丰田通过联盟,仅仅投资1亿美元就提前3~5年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突破美国对日本汽车出口的限制,并获得在美国从事汽车制造和与美国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经验。
(2)联盟方式有助于迅速适应当地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例如,日本丰田公司1978年9月与英国罗弗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它们依靠合作伙伴罗弗公司的帮助,设计出适合欧洲人偏好的汽车车型。
(3)与巨型跨国公司结盟,可以迅速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并获取跨国公司的资源、知识、经验。例如,日本三菱公司为进入欧洲市场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结盟;摩托罗拉公司为进入日本市场同东芝公司的联盟等。跨国公司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多区域经营、多区域渗透和多区域扩张。
(4)以企业联盟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公司资金需求量小,不受公司规模限制。因为,对结盟的合作方而言,具有核心能力是其对联盟有所贡献的基础,也是其从联盟中获取回报的关键因素。对联盟而言,企业的规模不再是最重要的合作因素。
(5)可以避免资产重组带来的股权稀释、整合危机,缓解国际纠纷和过度竞争。绕过关税壁垒,迅速进入国外市场。有利于在东道国建立技术标准,获得行业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