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儿本身具有的深厚的同情心,是属于她性别的特有的美。然而有这样一个实例引起了教育人士的思考。
某木偶剧团正在演出经典童话剧《丑小鸭》,伴随着恐怖音乐的响起,大灰狼出场了。它想吃掉丑小鸭,尖锐的爪子伸向丑小鸭的脖子,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起来,有的神情凝重,有的转过头去,有的用手捂着脸,还有的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敢睁开眼,有的甚至还哭了起来。可是有个小女孩儿的表现却让人很惊奇,她看到大灰狼吃丑小鸭居然还很高兴,脸上笑眯眯的,嘴里还喊着:“大灰狼加油!加油!”
这个小女孩儿为何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她那么不惧怕“恐怖镜头”,还给邪恶的大灰狼加油,她的同情心哪里去了?
人们不知道这位小女孩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因此,难以就这件事情本身进行直接评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个小女孩儿的年龄应该在3岁以上,她不惧怕恐怖镜头甚至欣然接受的原因可能是,她过多地观看暴力电视,而父母又未能及时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同情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孩子天生具有同情心,而女孩儿与生俱来的深厚的同情心,是属于她性别的特有的美。可是由于父母的疏忽或者有意无意的扼杀,有的孩子渐渐丧失了这种美好的感情体验,变得冷漠麻木。比如:小女孩儿蹲在地上给小鸡包扎伤口,妈妈赶忙说:“快起来,快起来,你看多脏啊!”父母的这些举动会在无意中把孩子的同情心扼杀在摇篮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与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儿童的道德“移情”。新出生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在哭泣,也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伤害一样。2岁之前的儿童看到自己的同伴因忧伤而哭泣,就会模仿成人的样子安慰哭泣的孩子。这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心理感受。一般地说,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够在儿童2岁之前及时强化这种道德移情,就能使儿童的这种情感和助人行为结合起来。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人类的一种“核心道德情绪”,是“道德的主要情绪支柱之一”。
例如:当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儿玩具的时候,总会发生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情况。如果女儿拿走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她自己也许并没有体验到别人的内心感受。由于2~3岁的儿童考虑问题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父母不妨用这样的话语询问孩子:“我想那个小朋友并不喜欢你这样做,假如你是她,有人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她做的任何事都不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她的行为——好的或坏的,将会影响到别人。父母应经常对孩子说:“照看一下小朋友,她在哭呢。”“我听说你嘲笑一个生理有缺陷的人,她现在特别伤心。”“噢,我看见你在小伙伴受伤的膝盖上缠上了绷带,你做得好,这说明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类似这样的话父母要经常说,一定要让孩子在同情心方面具有是非观念。
移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移情是一种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忧伤,并且想要尽力帮助他人的情感。而消极的移情则是站在伤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它所培养的是一种伤害他人的情感体验。就像上面例子中那个小女孩儿,她是站在强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因而会有恃强凌弱的行为表现。
父母要培养女儿的同情心,就要教育她时刻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比如:她喊别人“猪脑袋”时,父母应该立即制止她,并告诫她说:“我知道你也清楚那个词是不可接受的。”父母要经常跟她解释,人人都是有自尊的,要像爱护自己的尊严一样保护别人的尊严。
父母教女儿懂得分享喜悦也很重要,孩子们都有乐于自己做点贡献的愿望,因此,父母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小额慈善活动。“每个星期,小孩都会数数自己手里攒了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捐出来为贫困的儿童买点东西。父母要教孩子习惯与他人分享,比如:与小朋友或者老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关键是不能让孩子勉强做这些事,要让孩子从这些事情中真正感受到快乐。
把小动物当成朋友,同样可以培养女儿的同情心。孩子天生喜爱小动物,父母要懂得呵护孩子对小动物的感情,因为它就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