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一个献身公益事业的“新愚公”
两个月前,我从江石沽村回到京城。临行前,郭景兴先生给我题了一幅字“中国梦”,看那气势浑厚,遒劲有力,神韵活现的三个大字,我的脑海里倏然跳出一个想法,如果将“守桥翁”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岂不就是郭老的一条人生轨迹吗?我想,这也是我将之作为本书书名的应有之义了。
我与郭老有三年多的交往,我们交谈中,他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有几个,一个是“卢沟桥”,一个是“书法”,一个是“梦想”。他告诉我,这三个词贯穿了他从童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的工作与生活,甚至可以说构成他人生的全部内容。郭景兴从七岁时起就习练书法,九岁那年就经历了卢沟桥事变,尔后,“卢沟桥”与“书法”便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梦想”从儿时起就成了他不向命运屈服,顽强奋斗的“兴奋剂”。“守桥翁”是他的梦想,“书法梦”也是他的梦想,他的这两个梦想如今都闪光了,而且是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着郭景兴对我语重心长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一个永远都存有梦想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我都有不同的梦,这些不同的梦却大多实现了。小时候我虽然穷,我却想读书,我却想写书法,我却想弹奏乐曲,这些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都一一实现了。进了北京后,我又想做教师,我又想做‘守桥翁’,我又想建抗战馆,这些也都在我的坚持下一一实现了。到了临近离休之年,我又有了新的梦想,我当年重回故乡就是寻梦来了。”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梦想,这也正是郭景兴的过人之处。对于这些梦想,郭老都一一实现了。他的口头禅是:“我这个人是个爱梦想的人,我老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能行!”他是将梦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每迈出一步,都扎扎实实,都一步一个脚印。他的梦想没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那样豪迈的字眼,可每一个梦想却又都和着富民强国的“中国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郭景兴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早在三十年前就蜚声中国书法界。郭老从事书法、印石七十余载,虽说已愈耄耋之年,但仍宝刀不老,其书法奔放飘逸,遒劲舒展,力透纸背;其篆刻操刀如笔,视石若纸,袭秦篆之风。以郭老在中国书法界的声望和实力,他的润笔费肯定不菲,很多人由此推断,郭景兴一定很有钱。但是,郭景兴却淡然一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么多年,郭老的书法作品确实很多,但他却大多用到了捐赠公益事业上。郭景兴从离休的那天起,就坚定了一个信念: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来为社会做点事儿。他心里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生之年,为公益事业捐赠价值一千万元的书法作品。不久前,郭景兴又在一次大型捐赠仪式上庄重宣告:“这个目的一天没有达到,他就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这也是郭景兴在耄耋之年所做出的郑重承诺。
离休后,郭景兴不忘故乡,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作为宁河县同乡会的会长,常年奔波在京津两地,不单为故乡的美景而来,也是为故乡的经济腾飞而来。他懂得作为从宁河走出去的人,故乡是他永久的梦,故乡是他永久的情。他在这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亲历了侵略者的狰狞,什么是国恨家仇,什么是百姓希望,什么是雪中送炭,什么是拳拳之心,他心里一清二楚。郭景兴利用自己的影响,凝聚起京籍的宁河同乡之力,共同为故乡的发展献计献策,招商引资,贡献绵薄之力。他利用自己的书法绝技,广交八方朋友,来到故乡谋求发展。走进宁河县城,随处可见他的墨宝高悬,但大多都是他义务为故乡所书,“我的字在宁河家喻户晓,凡找我写字的,我都没提过润笔费,我总觉得乡里乡亲的,你不就有这点特长吗?”郭景兴一次对我说,“但我后来发现有的人拿我的字去卖钱,我才有所警觉了。”郭景兴逐渐改变了馈赠书法的方式,开始注重以拍卖书法作品筹得的善款回馈给故乡,捐助那些最需要关注的弱势人群。
82 书法大家的爱心伴墨香流淌
“我总认为,替别人办好事,自己也并不吃亏。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精神,人一死,啥都没了。我和老朋友柳萌说过,要那身外之物有何用。活着办好事,自己高兴,活着有意义,多好!”郭老一次闲聊时对我说,“在北京,有好几个单位让我去做报告,有人问我,为什么我都八十多岁了,身体还那么好?我告诉说,就是因为我有一个梦,有一种精神。我总结人生所走过的路,做什么事儿,都离不开信念,离不开梦想。就像我这样苦出身的穷孩子,那会儿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可我靠着梦想和信念,后来自学了初、高中课程,又在文革前读了由吴晗担任校长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做了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文革后,改行做了文物考古工作,我也是靠着梦想和信念,在抗战史学研究方面达到专家水平,我主要研究方向是七七事变那段历史,我的那本《七七事变追忆》,总算是在国内率先把七七事变讲清楚了,而之前还没有人能解释得清楚。我那本书具有真正的史料价值,里面的大事记我的清楚着呢。至于说到我要为公益事业捐赠一千万元的书法作品,在有人看来也是难以实现的,可我却信心十足,因为我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份热情,这就足够了!”
自1999年,由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的“郭景兴书法赈灾义卖展”之后的十几年里,郭老开始了的捐赠一千万书法作品的梦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郭景兴的底气从何而来?他在一次公众场合如是说:“我的底气是我对我的书法有信心,我有实力用它来给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我一直在想,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大家活着?是为个人奋斗,还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我是从苦难和战争中走出来的幸存者,当年我的家乡江石沽村有许多和我一道走出来的人都走了。我们村有个烈士,大我十几岁,抗战时牺牲了,当地就立个碑,就完了。他的儿女们至今还在种地。我和这些人如今还都是好朋友,我能不记着这事?我到了北京,在人家看来是一步登天了,可人家还苦着呢。我的邻居在村上有个鱼塘,辛辛苦苦养鱼一年才能挣两万多块钱,家里还种点地,一亩地秋后才收入几百块钱。所以,我总想着让别人占点我的便宜。我想,我的生活与他们比起来,确实是一步登天了。但我不能忘本。我想,富不过三代,我给我的孩子留那么多钱干嘛去?莫不如,趁着我还能发挥余热,抓紧时间做公益事业,为老百姓,为国家干点有意义的事儿。”
郭景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家乡宁河县,郭景兴设立了一个奖励基金,宁河县属六所重点高中,凡是高考成绩在全校位列第一名的文理考生,一共十二名,每人奖励人民币2000元,郭景兴还要给每人再送上一幅字以资鼓励。这项基金已经延续好几年了。
有一年,一位考上南开大学的宁河县学生不幸得了白血病,郭景兴从电视中看到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画家捐画筹款,并捐了一万元。郭景兴还多次捐助宁河、塘沽的贫困孩子上学,发动宁河同乡会的书画家义务书画,捐资助学。郭景兴还以捐助书画作品的形式,为宁河县同乡会筹集经费一百万,用于为家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2008年,中国华侨社团联合总会表彰二十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奥运会冠军,汶川地震英模,所颁发的奖品为郭景兴的书法作品,都是他无偿捐助的。
2012年27日,唐山市妇联举办了“暑期助春蕾”救助捐赠仪式暨郭景兴作品慈善义卖会,为二十二名优秀春蕾女童和新升入大学的春蕾生发放每人两千元、共计四万四千元的助学款;郭景兴在这次爱心活动中,捐赠书法作品十四幅,九十四平尺,价值七十五点二万元。这次活动向河北省儿童慈善三十年感动人物高淑珍以及入围奖获得者张旭、高建忠,河北省儿童慈善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河北省“十佳百优”春蕾女童代表颁发了证书;来自唐山市迁安、滦县、滦南、丰润、丰南五个县区的高中春蕾班代表,向爱心单位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
郭景兴的善举得到了唐山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唐山市政协副主席于冬青认为,郭景兴先生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繁荣、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更是人间大爱真情的体现。希望在郭景兴善举的影响带动下,唐山的爱心力量不断壮大,能够在这片凤凰涅槃的热土上得到传承和弘扬,为唐山这座爱心城市的名片增光添彩。
83 众人拾柴的“绿画”义捐队
我从宁河回京城不久,就从新闻上看到郭景兴于2013年7月21日,带领来自北京的“绿画”义捐队一行七人将他们创作的近七十幅书法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宁河县红十字会,支持红十字公益事业的发展。原来,郭老作为中国绿化基金会生态科技发展工作委员会的艺术总顾问,最近又组织了一个以献身公益事业为宗旨的“绿画”义捐队,将以往个人捐助为主,提升为带动书画家一道捐助的新模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郭景兴说,“我的家乡是宁河县,所以我想给宁河县做点慈善活动,我这次带着一个义捐队伍到宁河县给红十字会捐献书法和绘画,这样对宁河县贫困儿童或有大病的人能做点好事,让他们得点救济,这是我的心愿。”
那天一大早,义捐队就驱车来到宁河县苗庄镇中学校园。时值暑假,校园里静悄悄的,但学校的大会议室里,却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气氛。会议室的中央是一排整齐的课桌,上面铺放着书法绘画用的毛毡,条件虽说简陋,但书画家们的情趣却很高。他们将浓情融于笔端,将深意在宣纸上流淌。郭老八十多岁高龄,挥毫遒劲不减当年,泼墨潇洒不让后生,那一幅幅饱蘸故乡情的书法作品,袒露的是郭老的公益之梦,洋溢的是郭老的赤子之情。人们记不清这是郭老多少次义务捐助家乡了,只是记得宁河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老人家无私奉献的足迹。郭老这次义捐,还带来了他最新研究的书法虎书和大篆,并将其一起捐赠给了宁河县红十字会。县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利顺说:“我们红十字会接到各位书画家捐赠的书画作品以后要认真造册,将来举行一系列的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款项用到品学兼优、没有能力负担学费的学生身上,还有那些得了大病因病致贫、无药无钱可治的病人身上。”
其实,郭景兴的义捐之举还可以追溯到二十八年前,当年身为卢沟桥文保所所长的他就为了修复卢沟桥积极筹措资金,他所在的文保所与《英烈》、《纵横》、《三月风》、《追求》四家杂志社联合主办了“北京名艺术家为卢沟桥募捐义演”,之后,他还为建设抗战馆四处奔走筹措捐助,先后协同北京市政协、中山书画社等单位多次组织著名书画家义捐书画作品。郭景兴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是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郭景兴先生就是这个“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的践行者。我听说过,也看到过许多义捐义卖的企业家和书画家,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二十多年如一日,献身公益事业的。郭景兴从离休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履行了那一个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这么多年来,他是用践行来履行承诺,用爱心来实现梦想。我在想,郭老的这个郑重承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是心血来潮。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在圆一个童年的梦,圆一个守桥翁的梦,圆一个中国梦。
84 发动海内外人士赠抗战文物
童年的梦想让郭景兴懂得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的。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童年的郭景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郑伯平老师的教诲让他从最初的梦想走出来,看到了江石沽村之外的一个大视野。原来仅仅靠读好书,写好字,让家里人都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日本侵略者打过来,做了亡国奴,一切梦想都会化作泡影。
郭景兴记忆犹新的是:卢沟桥事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9日天津各阶层人民组成卢沟桥抗战后援会,展开募捐活动,各界派代表慰问二十九军抗日将士。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抗日救国浪潮风起云涌。工农大众和各界爱国人士以募捐、劳军、宣传等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日前线。这是给郭景兴留下的最初义捐印象,也让他的童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守桥翁的梦想让郭景兴懂得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能擦亮这面镜子是自己的责任。郭景兴深感从他来到卢沟桥文保所的那一天起,他就将自己的梦想与卢沟桥连接到一起。日本军队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仅仅是为夺取一座城池,也不仅仅是为占领一座桥梁,而是为了打开华北通道,最后“彻底征服中国”。但是在卢沟桥事变四十年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依然不散,国内也开始有人淡忘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昭示后人勿忘国耻,他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做一个守桥翁,让人们缅怀先烈,告诫世人,放眼未来。
郭景兴以其一腔赤诚赢得了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修复,迎来了抗战馆的兴建。随即而来的捐赠热潮让郭景兴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许多二十九军的将领或亲属将收藏几十年的文物奉献出来,像二十九军士兵使用过的大刀,佟麟阁将军使用过的砚台和字帖,冯治安将军使用过的闹钟、钢笔,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许多共产党和八路军将士的遗物也通过各种形式汇聚到了抗战馆,像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将军的望远镜,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做手术时使用的医疗器械,新四军政委廖海涛的绑腿、东北义勇军韩述彭的毛毯……
郭景兴欣喜地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馆二十六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史料文物以捐献的形式出现在抗战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2012年9月3日,著名旅美作家、美国华文文学界协会秘书长、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招思虹女士和《金山之路》读者团队的部分代表一起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一批华侨抗日文献、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包括:1932年旧金山侨胞《筹捐马占山将军全部兵士慰劳费征信录》,1937年《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征信录》等;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的相关文献及收据,如1941年《大规模赈款首次宣传费征信录》等;美国援华联合会援华募捐活动的相关资料,如援华募捐活动宣传海报等;“一碗饭运动”的相关证章,如“一致抗日纪念章”、“三军胜利纪念章”等;日本侵华的罪证,如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奉天城门”明信片、“支那事变从军记章”等;以及抗战时期的各种救国公债券、邮票、地图、画报、海报、照片、明信片等。《金山之路》读者团队,由美国赴华抗日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任团长,以旅美作家招思虹的作品《金山之路》为纽带,发动读者团队在海外大量收集有关祖国的各种文物,迄今为止已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等数十家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捐献文物文献三千余件。
“童年的梦想和守桥翁的梦想逐一实现了,这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我这个耄耋老人也要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的梦想,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也将我的爱心义捐融入‘中国梦’的主旋律之中,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愿望,以回报养育我的故乡和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