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神區篇
句曲山《太元真人內傳》日:江水之東,金陵之左右,問有小澤,澤東有句曲之山。此山洞虛內觀內有靈府,洞庭四開,穴岫長連,古人謂為金壇之虛臺,天后之便闕,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杳。眾洞相通,陰路所適,七塗九源,四方交達,真洞仙館也。山形似已字,故以句曲為號焉,隱居六小澤,即今赤山湖,從江來,直對望此山。又日句曲山。源曲而有所容,故號為句容里。周時名其源澤為曲水之穴,秦時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以致名也。外又有積金山,亦因積金為壇號矣。漢有三茅君來治其上,時父老又轉名茅君之山。三君往,乘白鵠,各集山之三處。時人互有見者,是以發於歌謠,迺復因鵠集之處分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三山焉。統而言之,盡是句曲之一山耳。《隱居》云:句曲從山嶺分界,西及北屬句容,東及南屬延陵。山去石頭江水步道一百五六十里。句容,延陵,唐並屬潤州,宋分句容屬江寧府,熙寧中廢。延陵山東及南今屬錢江金壇縣。
華陽洞天《太元內傳》日: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日金壇華陽之天,洞虛四郭,上下皆石也。上平處在土下,正當十三四里而出地上耳。東西四十五里,南北三十五里,正方平,其內空虛之處一百七十丈,下境猶有原阜攏偃,上蓋正平也。其內有陰暉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內明並日月矣,陰暉主夜,日精主晝,形如日月之圓,飛在空玄之中。句曲之洞宮有五門,虛空之內皆有石階曲出以承門口仙人卒行出入者,即若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異,草木水澤又與外無別。飛烏交橫風雲蓊鬱,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謂洞天神宮,靈妙無方,不可得而囗議,不可得而罔也。句曲洞天,東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媚,南通羅浮。其有小徑雜路、阡陌抄會,非一處也。漢建元史左元放既得道,聞此神山,遂來山勤心禮拜,五年許,迺得其門,入洞虛,造陰宮。三君授以神芝三種,元放周旋洞官之內經年?官室結構,方圓整肅,甚惋具也。嘆日:不圖天下復有如此之異,神靈往來,推校生死,如地上之官府矣。
金陵地肺福地,按《洞天福地記》,福地有七十二,地肺福地為第一,即金陵之地是也。金陵之地出於內傳,其地水至即浮,故又比之於肺《抱朴內篇》別有地肺山,迺玉溜嶼。又商山亦名地肺,今以內傳為正保命君受言金陵者,洞虛之膏腴,句曲之地肺也。履之者萬萬,知之者無一。人又日:金陵者,兵水不能加,災厲所不犯。《河圖中要元篇》第四十四卷云:句金之壇,其問有陵,丘病不往,洪波不登,正此之福地也。《太元內傳》曰:句曲山,其問有金陵之地,地方三十七八頃,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甘美,居其地必得度世。《河圖要元篇》亦曰:迺有地肺,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壇之陵,可以度世上昇。曲城定錄君受言,金陵之土似北郁。及北谷關,土堅實,而宜禾穀,掘其問作井,正似長安鳳門外井水味,是清源幽瀾洞泉遠沾耳。水色白,都不學道,居其土,飲其水,亦令人壽考也。《內傳》又日:金陵之左右有決谷溪,源陵之左有山,右有源沃,名柳谷,陵之西有源濟,名陽谷。又《名山內經福地誌》日:伏龍之地,在柳谷之西,金壇之右可以高棲。《孔子福地記》日:岡山之問,有伏龍之鄉,可以避水、辟病長生,本所以名岡者,亦金陵之質也。是以百代百易,非復本名,良可歎也。右弼王真人受言,越桐梧之金庭、昊句曲之金陵,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也。五倍堯水東海傾,人盡病死武安兵。其如矛何由我帶,近洞臺之幽門,恃此而仿佯耳。
山
大茅山,在元符官南,獨高處是司命君白鵠所集處。定錄君受言,大茅山有玄帝時銅鼎,鼎可容四五斛許,偃刻甚精好,在山獨高處,入土八尺許,上有磐石掩鼎上,玄帝時命東海神埋藏於此。又言,玄帝者,昔軒轅子昌意聚蜀山之女,生高陽,德號顓項,父居若水之鄉,項身陶七河之津,是為玄帝也。山頂常現神光,謂之丹光,一日天燈。舊有石壇、石屋、今為殿宇,祀三茅君古石像。歲以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為司命游盼之會,四方之人來山禮覲,盛作靈寶齋事,今古弗渝也。
中茅山,在積金山北,長嶺獨高處。定錄君受言,中茅玄嶺上,司命君埋西胡玉門丹砂於此,深二丈許,堵上四面有磐石鎮其上。其山左右當泉水下流,皆小赤色,飲之益人。山下左右有小平處,可堪靜舍。今三陽百姓問得長壽者,謂朱陽、太陽、北陽三村也。
小茅山,在中茅北。《太元內傳》日:王莽地皇三年七月戊申,遣使者章邕齋黃金、白玉、銅鍾五枚贈於句曲三仙君。光武建武七年三月丁巳,遣使者昊倫齋黃金玉帛獻三仙君。
積金山,元符宮之陰,定錄君受言,大茅後、中茅前相連長阿,中有連石,古時名積金山。其處宜人住,可索有水處為屋室靜舍,迺佳快。可合丹以修上道,隱居日此即隱居,今所住處,東面一橫壟純是石,石形甚瓖奇,多穿穴。西南有大石壁聳而坼開,內有洞,入數丈漸狹小,不復容人,迺颼颼而有風。
金菌山,積金東凹獨小山,是定錄君喂言句曲支山,有名菌山。此山至佳,隱居日:今人不復知有菌山者,此山形當如菌孤立,亦或是倉困之困,形如困也。按大茅後長阿、積金東,凹地有一山子獨秀,如博山鑪,又近積金,正此是矣。'
華姥山,在崇禧宮南。昔女仙人孫寒華修道於此,有廟久廢。此山夜中多見光景,或以為丹芝靈氣,居人常望見之。
丁公山,崇禧宮之陰。相傳漢初丁令威仙舉其上,不知遼東,何得遠來此山?豈道成分身,任意之所至也?
丁山在拱辰峪東。
虎爪山在丁山西。
雷平山,在雷平池上,定錄君受言。許長史今所營屋宅,對東面有小山名雷平山,周時有雷氏養龍來此。
鬱岡山,在小茅東北,一名大橫山。林木蔽翳,望之鬱然,故名。定錄君受言,雷平山之東俗人呼為大橫山,其實名為鬱岡山也。《名山記》所謂岡山是矣。昔李明於此合神丹而升玄。洲水邊,今猶有處所,其地古名鍊丹院。
方隅山《真誥》云,雷平山之東北,良常山之東南,其問有燕口三小山相隅,名方隅山。古人曾合九鼎丹於此,幽人在世時心嘗樂居焉,今常游此。《隱居》日:前云,李明合丹,即此是矣。幽人者,許緣去世後,不欲顯名,故自稱幽人耳。
三公山,在燕口洞東南。
青山,在鬱岡東,其西一山名西青山。
麻姑山,在鬱岡西。
銜珠山,在雷平南。《玉匱記》云,俗呼獨女山。
獨公山,在小茅北。
小竹山,在小茅東。
良常山,《太元內傳》日:茅山北垂洞口一山,名良常山,亦句曲相連,都一名耳。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十一月行至雲夢,祠虞舜於九疑,浮江下觀,籍柯度梅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迺至西百二十里,從狹中度上會稽,祭夏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于會稽山。李斯請書,迺還諸山川,遂登句曲北垂山,埋白璧一雙,於是會旱臣,饗從官。始皇歎日:巡狩之樂,莫過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爾迺草臣並稱壽,喚日良為常矣。又嗚大鼓,擊大鍾,萬聲齊唱,洞駭山澤,讚樂告兆,大小咸善,迺改句典北垂日良常之山,良常之意從此而名。又日:良常山西南垂有可住處,是司命君往時別宅處也,亦可合丹。又日:良常東南,又有可住處,其問當累石如寵形,問或有寄生樹,樹形如曲蓋形,此處正好,但恨淺耳,雖爾自足,洞口西北有一地,小危不安,要自足立外舍也。
泰望山,在丁角路良常東北,小尖,山上下俱路者是也。始皇亦駐此山,顧望丘阜。
龍尾山,大茅一嶺直至山東金壇界,宛如外龍。
三角山,在華蓋峰北。
海江山,在慶雲洞上。
雲堆山,在皇甫峪南。
仙菲山,《真誥》:姜叔茂種五辛菜以市丹砂。《隱居》日:今呼為韭山,在大茅西,甚多大韭,俗呼石龍山。
鼇足山,在仙韭山西。
大靈山、小靈山,並在鼇足山西。
竹山,在疊玉峰南。
昊山,《隱居》日:自大茅南,復韭山、竹山、昊山、方山,從此疊蟑,達乎昊興天目諸山矣。
方山,《真誥》:大茅之西南有四平山,俗中所謂方山者也。《隱居》云:此山去大茅可二十許里,下有洞穴。
峰
颼輪峰,大茅東連峰是也。事見《稽古蹟篇》。
五雲峰,積金東南對山。昔三茅君各乘飛雲現于峰頂,人民共睹,藩鎮上聞。有詔若日:故得卿雲煥爛,仙相分明,能均五色之光,褊覆三茅之頂。時許長史在都,常向方遙禮,每云:遙瞻三秀,冥運一心,故得感通,高真用意也。.
道祖峰,在積金之陰。
疊玉峰,在大茅東。
華蓋峰,在疊玉東。
白雲峰,在中茅西。
抱朴峰,大茅北連峰是也。
長隱岡,一名伏龍岡。《隱居》曰:岡在郭真人池南岸,一壟長緩而隱蟑,故名。此岡上純是細石,非可居,唯近東南取長史宅至雷平問,甚有可住處。義興蔣負芻等並立日舍於岡下。近長史宅四五里。
梧枝壟,在華陽南洞。
桃華崎,在小茅北,林壑幽邃,春時花卉紛敷,不異武陵源也。
拱辰峪,一名拱辰寨,在中茅東北。劉先生際遇元符宮為建宮,仍敕江寧兵士二百人以充巡邏、灑掃,因立寨峪中,詳具宋史。
皇甫峪,在三角山。
植子峪,在三角山北。
黑虎谷,在中茅、小茅問長阿之西。
洞
真人曰:天無謂之空,山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房,山腹中空虛謂洞庭,人頭中空虛謂洞房,是以真人處天、處山、處人,所謂出入無問。蓋天地之有山洞,猶人身之有臉穴,神氣之所行焉。《太元內傳》日:句曲之洞宮有五門:南兩便門,東西便門,北大便門,合五門也。《隱居》云: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門,東門似在梧枝壟中,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門,而東西並未顯。定錄君受言:東便門在中茅東小阿口,則西便門應在,今呼作石墳處也。
華陽南洞,在大茅山下相枝壟中。唐越州刺中裴肅,字中明,造松子石案,用以朝真。
茅洞,在元陽觀石壇下,即南面之西便門。定錄君受言,大茅山有小穴,在南謂之南便門,但精潔齋,心向於司命,又常以二日望山延迎請祝,自然得見吾也。誠之至矣,陰宮何足不觀乎?左慈復何人耶?
華陽洞,東便門。定錄君受言,中茅山東有小穴,纔如狗竇,劣容人入耳,愈入愈闊,外以磐石掩塞穴口,故餘小穿如杯大,使山靈守衛之。此磐石穴時時開發耳,謂之陰宮之阿門。子勤齋戒尋之,得從此而入,易於良常洞口。良常洞多沙路,曲僻經水處,不大便易,又道路遠,不如小阿。穴口直下三四里,便徑至陰宮東玄掖門。自非已成仙人,不得其門而入也。
華陽西洞,在積金山東嶺下《隱居》所謂積金山洞,颼颼有風者是也。累朝金錄,投龍簡於此,即西便門也。
良常洞,華陽北大便門也,是為保命君所治。定錄君受言,良常北垂洞口直山嶺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藏白壁一雙,上有小磐石在嶺上以覆堵處。李斯刻書壁,其文日:始皇聖德,平章山河。巡狩蒼川,勒銘素璧。始皇所履山川,皆禮以玉璧,不但句曲而已。洞北石壇,即許真人緣燒香禮拜解化之處。《真誥》所謂北洞告終以此。
羅姑洞,在金菌山西,即九疑山女仙人羅郁也。
高居洞,與羅姑洞並石限界之。
玉柱洞,在華陽西洞南,中積石乳,四面僅容人行。
華姥洞,在華姥山,以孫寒華得名。
鄧都洞,在紫陽觀,事見樓觀部篇。
小青龍洞,在小茅西朱砂泉上。
天窗洞,在積金山。
碧巖洞,在崇壽觀後,洞頂為嶔豈亭,古木危基存焉。
女仙洞,在碧巖洞東三十步,穴口下視如普井然,相傳任真人女得道變遁于此。
梧枝洞,在金牛穴南。昔人探入,聞太湖風濤鼓楫之聲。
慶雲洞,在海江山下。
黑虎洞,在華陽南洞九錫碑之左。
黃龍洞,在九錫碑之右。
南斗洞,在三角山女官妙法庵。
海泉洞,在皇甫峪,泉源深不可測。
水龍洞,在白雲峰下。
燕口洞,在方隅山南,有洞室。女仙人錢妙真遁化其中。淳祐五年,巡檢使夏侯嘉貞與建隆觀道士詣洞投龍簡,是夕雷震,洞戶開,一廳吏深入,遇道士與來禽一,食之絕粒。
方隅洞,在方隅山上。《真誥》方隅洞有二門,其一即燕口洞也,洞名方源館,南通大茅南之方山,亦有二洞口見於外。
夫子洞,在良常對山。孔子未嘗入昊,不知何以得名。
方臺洞,在方山下,有洞室,兩口見外,與華陽通號為別宇幽館,得道者處焉,世人呼為白石洞。
青龍洞,在給幀山,去方山十餘里。給積山,今人呼為丫頭山,在溧陽州界。《隱居》日:有大口見外,昔有人深入,見一大青蛇,因相與呼為青龍洞。其洞弘廓深委,凡邇可至也。
華蓋巖,在石墨池上。宋末,詔舉邑令張壎卜居其前。
候仙巖,在碧巖洞東數武。
霧豹巖,在碧巖洞下。
碧玉巖,在丹谷泉上。
眾真巖,在茅洞側。
錢真人誦經巖,在燕口洞上。
金牛穴,在梧枝洞東,秦時採金,獲金牛,為女子所觸,遂擲而出,取之不可,逐牛至丁角,地名因日上欄、下欄。又有曰轟牛,牛輯入海,不復睹之也。《輿地誌》亦一石。
曲水穴,在碧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