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成功的演讲,都与演讲者留在听众心中的美好形象密切相关。看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的人都会记得,列宁在工人中间演说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凝望听众,左手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动作恰恰与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内容相配合,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列宁作为革命演说家的光辉形象。正如高尔基赞扬列宁演说时所说的那样:“他的演说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
尼克松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自己的著作《领导者》一书中,刻画了许多政治人物,其中一章,描写了1954年6月他接待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的情形,书中写道:“飞机机门打开了。过了一会儿,丘吉尔独自出现在舷梯顶部,头上戴着一顶珍珠灰的汉堡帽……他的助手们在他身后手忙脚乱地搀扶他,准备走下舷梯。他迅速地向下面扫视了一眼。当他看到欢迎的人群和许多照相机镜头时,便立即拒绝了任何人的帮助。他拄着手杖,开始缓慢地走下舷梯。径直朝着照相机镜头和话筒走去,开始发表抵达演说……演说结束,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亮了亮他那表示胜利的V字型手势,然后大步走向那辆黑色林肯牌敞篷汽车……”事后尼克松回忆道,他很惊奇,这位不久前患了中风、刚刚从横跨大西洋飞了一夜的飞机上下来的79岁的老人竟如此精力充沛。可见,饱满的精神状态给人以多么深刻的印象。
据科学家的研究,人接受信息更多地来自视觉形象。一个人如果“形象”很糟,往往会让别人“以貌取人”。人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集中表现人的形象。社会心理学把动作姿态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意义的,可以代替语言沟通,称为标记物,如点头表示赞成,摇头表示反对或不知道等。另一种是没有确定含义,只是伴随语言的,称为说明物,如一些手势的运用等。
听过演说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演说者站在听众面前,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听众的注意,如果演说者站在台上英姿勃发,走动稳健、潇洒,就会给听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增强演说的效果;反之,如果演说者随随便便地站在台上,就会使听众感到不舒服。进而对他的演讲也没有兴趣。
作为一个演说者,必须敏锐地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避免失控或犹豫不决,留意他人对你要说的话及说话的方式有什么反应。然后加以调整。敏锐活跃会使人感到演说者才智过人。
一个演说者的身体姿势是他的内在与外在形象的双重反映。一般来说,演说为了取得效果,大都站着进行。因此演说者的站姿要恰当。演说一般都是站在前面的中间进行的。这个位置,可以使演说者关注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说者在演说。演说者选择位置还一定要注意到光线,要让光线照着自己。因为,听众需要通过对演说者动作的观察,来领会演说的内容,另外,演说者要注意站姿,主要是做到使站姿有利于演说;有利于走动和活动;有利于发音。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个人身体姿势上,一切过多的无意义的举动,皆足以表示一个人的浅薄、轻浮、胆怯或者狂妄。从他的姿势上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手势在演说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起到语言代替不了的作用。手势是演讲者演讲时常用的动作形式。手势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不蔑视或无所谓,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示愤慨、决心等等。演说者的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应是生硬的做作。做手势是为了帮助表情达意,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纯属画蛇添足。不好的手势是演说的大忌。
关于手摆放的位置,要以自然得体为佳。切忌把手插到衣袋里,显得对听众不尊重,而自己也好像“被捆住了一样”。
还要注意,演讲者的服装衣饰对演讲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人靠衣裳马要鞍。演讲者的服饰,对树立演讲者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演讲者的服饰应整洁大方、朴素端庄、轻便协调、色彩和谐。此外,演讲者的服饰要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内容协调一致。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轻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刺激、愉快。演讲者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演讲内容和听众来选择服装。服装过于随便,不仅会破坏演讲者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是对听众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演讲的效果也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