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学习不是盲目前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如果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再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是“抓紧”所要达到目的,也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功。
1.有目的地去学习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学习也是一样,漫无目的、毫不选择地去学习势必会牵扯、分散我们的精力,能否学好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有了明确的目的,学习才具有方向性,我们再也不用去选择,只须努力地学好它。
爱迪生一生有无数的发明创造,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他是怎样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呢?其中之一便是有目的地去学习。
他会竭尽所能地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本——读了一本又一本,读完了再买。
等他读够了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开始在他的实验室中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点钟进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总是十分敏锐热切,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数以百计的实验丁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忍受不可避免的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正是有着这样明确的目的,他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他才会有那样多的发明创造。
拿破仑出身于穷困的科西嘉没落贵族家庭,他父亲送他进了一个贵族学校。他的同学都很富有,大肆讽刺他的穷苦。拿破仑非常愤怒,却一筹莫展,只能屈服在威势之下。就这样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出成绩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
于是他应征到了部队,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他并不是读没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闷,而是为自己将来的理想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干下去。
通过几年的用功,他从读书方面所摘抄下来的记录,经后来印刷出来的就有400多页。他想象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展示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
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拥到他的跟前,想分享一点他得到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成功者总会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这个明确的目标而去孜孜地追求,为着这个明确的目的而去努力奋斗。学习更要有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好你的工作。依照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去学习,你才能更好地把所学应用到工作中。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没有兴趣去做,自然很难做好。贝利说:“我热爱足球,足球是我的生命!”执迷不悔的爱恋是贝利成功的原动力。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但很难坚持下去,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其实,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动力。
下面是一个淘气少年成功的例子:
杰克·伦敦在19岁以前,还从来没有进过中学。
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整天像发了疯一样跟着一群恶棍在旧金山海湾附近游荡。说起学校,他不屑一顾,甚至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不过有一天,当他漫不经心地走进一家公共图书馆内开始读起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时,他看得如痴如醉并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书。一个奇异美丽的新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从这以后,一种读书的渴望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他一天中读书的时间往往达到了10至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塞到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他厌倦了流浪的生活,他不愿再挨警察无情的拳头,他也不甘心让铁路的工头用灯揍自己的脑袋。他决定停止以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活,改成用脑力谋生。
于是,就在他19岁时,他进入加州的奥克兰德中学求学,他不分昼夜地用功,甚至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他也因此有了显著的进步,他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把4年的课程念完了,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在这一雄心的驱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双城记》等书,随后就拼命地写作。他每天写5000字,他有时会一口气给编辑们寄出30篇小说,尽管它们统统被退了回来。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海岸外的飓风》的小说,这篇小说获得了引日金山呼声》杂志所举办的征文比赛头奖。但是他只得到了20元的稿费。他贫困至极,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那是1896年——令人兴奋和激动不已的一年。人们在加拿大西北柯劳代克,发现了金矿。
迫于生计,杰克·伦敦踏上了柯劳代克之路。他在那呆了一年,拼了命地挖金子。他忍受着一切难以想像的痛苦,而最后回到美国时,他的囊中却仍然空空如也,只要能糊口,任何工作他都肯干。他曾在饭店中洗过盘子;他擦洗过地板;他在码头、工厂里卖过苦力。
后来,有一天——他饥肠辘辘,身边只剩下两块钱了——他决定再次放弃卖苦力的劳苦工作,献身于文学事业——这是1898年的事。5年后的1903年,他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他成了美国文艺界的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杰克,伦敦在他40岁那年辞世,却给世人留下51部著作。
正因为杰克·伦敦对写作有极大的兴趣,才得以从罪恶的边缘转向文明的起点,使一个流浪少年变成伟大的作家。
如果你对学习也有着这么大的兴趣,相信在你的不懈的努力下,终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3.有捷径就赶紧去走
同样的时间,同一个起点。走捷径的人会更快地达到目的地。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你将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1)“锥型学习”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指出:“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立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计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一分钟能记忆一“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
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作“锥型学习”。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
就像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1万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10斤柴就够用了。
研究表明,人脑潜力是很大的,据称人的大脑是由15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每个神经元可以接受数千种不同的信息;人脑可以贮存相当于一个人读了300万年书所接受的信息量。以记忆力而言,据有关资料介绍,假定18~35岁的记忆力为100,36~60岁为95%。60~85岁平均85%~80%。过了30岁后,汜忆量开始衰退,但每年还不到1%,记忆力减退,但由于理解力的加深和经验的增多弥补了这个缺陷。
学习者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从本职工作出发按创造目标的需要学习知识,这样学习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像锥子一样,照准一个眼深钻下去你就会取得清澈的泉水。
(2)“螺旋上升”学习法所谓螺旋上升的学习方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每一循环所获得的知识,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这种“螺旋上升”式学习,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许多现象综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的补充。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以学习者所感兴趣,或想研究的内容为学习目标。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概念、某个公式,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围绕着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运用,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还了解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了所学知识的概貌。在这一循环的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
这种学习方法对那些既无优越的学习条件,又不具备超群智力的广大学习者是有益的,只要我们有毅力,并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学习,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3)快速学习法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几年前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5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识。
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听别人的讲述,而是直接根据书前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潜在知识(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一次“自我讲授”。讲完后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通读时不记笔记,只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然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炼的“目录一览表”,对照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许多模糊之处会渐渐清晰起来,印象也天天加深。然后,第二次通读教材,这样,经过4~5个回合的自我讲授和通读、精读后,你就能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新课程。
(4)劳逸结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研究表明,劳逸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很多高三的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真是做到了惜时如金:早上五点钟左右就开始学习,晚上加班加点开夜车,课堂学,课间学,吃饭时间还在学……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但不值得提倡。因为,人脑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负荷运转。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会导致大脑疲乏,不容易集中精力接受或反馈信息。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复习时间的绝对值,而应着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习,这样我们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睡眠十分重要,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人需要睡眠就如同需要空气、阳光、水和食物一样。当我们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必须休息、睡觉,否则就会出现疲劳、头昏脑胀和食欲不振等现象。
有的人一边打瞌睡,一边要求自己刻苦坚持。头悬梁、锥刺股,这种刻苦的求学精神不容置疑,但凡事都有个限度,超越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勤奋而不注意睡眠和休息,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是个很“好学”的不惰者,人也很聪明,能“闻一以知十”,但他不注意身体,29岁头发都白了,31岁就短命死了。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年轻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到了“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所以,我们应当把时间安排好,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4.做时间的主人
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也有人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我们没有理由再等待。时间是双重性格的东西,最长也最短,最快也最慢,最小也最大。人们很乐意把时间用在下棋、聊天等这样的事情上。但假如有人提议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习时,他们便会立即反对:“我哪有时间学习,我都快忙死了……”等等这样的话来搪塞,真的是这样吗?成功的人不会这样认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真可谓一语破天机。正是因为把各种闲散时间挤出来于学习,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成功者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
时间像是海绵,要靠一点一点挤;时间更像边角料,要学会合理利用。一点一滴的累积,便会得到长长的时间,而如果你因为它只有一点便忽略它的话,时间便会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走了。
向时间要效益,合理利用时间就是与时间争夺宝贵的生命。“忙里偷闲”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息表:
8:00~17:00 除早午餐外,校对修改作品清样。
17:00~20:00 晚餐之后外出办理出版事务,或走访一位贵夫人,或进古玩店过把瘾——寻求一件珍贵的摆设或一幅古画。
20:00 就寝。
0:00~8:00 写作,夜半准时起床,一直写到天亮。
这位每天只睡四小时的文学巨匠,摒弃了巴黎的喧嚣与繁华,一个人静夜独坐,手握鹅毛笔管,蘸着心血和灵感,写出了96部小说,演绎了一部《人间喜剧》。勤奋惜时的巴尔扎克只活了51岁,他的作品却流芳百世。
那些伟大的人,有进取心、有紧迫感的人,无不把时间抓得紧紧的,一时一刻也不放懈怠。而当一个人感受到生活中有一种力量驱使翱翔时,他是决不会爬行的。盛田昭夫说:“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后就是一百八十二步,十年后即十万八千里。”
在贝尔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两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时间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是成功者的资本,但时间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有密度有年龄的。明天的时间比今天衰老。衰老的时间没有气势,就好像旭日东升,朝气蓬勃,而日落西山的太阳,就完全没有那种气势。所以想,要有成功的人生,必须把握现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