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上海出生、成长,工作以后来到北京。初到北京很不习惯,譬如坐公交车,明明车上很空,大家都堵在门口不往里去,你要往里挤,别人还不高兴;不像上海,人们一上车都很自觉地往里挤,谁堵在门口,就会遭别人白眼,甚至被数落。再说问路,好心人总是跟你说,往南往北,从不说前后左右,初来乍到,分不清方向,问完了还是找不到路。还有与人交流时,问起对方年龄,总是习惯地问人家几岁了?别人立马翻脸冲你说:你才几岁呐!后来才知道,北方人爱说敬语,只有十岁以下的小孩才能问人几岁,十岁以上必须问,您今年多大了?对年长的必须敬问:“您老高寿?”人家才高兴回答你。诸如此类,经常碰壁,自己还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原来这就是北京与上海两地生活习惯、人们的人格特征不同的缘故。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品节目《一个钱包》。讲的是一个大娘在街上丢了一个钱包,因各地人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在各地捡到钱包的人,所表现的态度大不一样。在北京,因是政治中心,人们的组织观念比较强,讲究原则性,所以捡到钱包的人,要求大娘一起到派出所去登个记,将此事说清楚;在上海,因是全国经济中心,人们经济头脑比较发达,所以捡到钱包的人,再三盘问大娘钱包里有多少钱,甚至问到票面如何,要核准对了才还给大娘;在陕西,一位头扎白毛巾的老大爷捡到后,见到丢钱包大娘着急的样子,二话没说,就把钱包还给了大娘,并还搀扶着她送了一程。通过这个小小故事,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各地的人格各不相同,对同一件事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北京人讲原则,办事认真;上海人讲经济效益,就多几分“心眼”;而陕西人性格豪爽,不细计较,二话不说,不但把钱包还给了大娘,而且还非常热情地送送大娘,十分感人。
由此激起我对各地人格特征的关心,所以就四处搜集材料,着手进行分析研究。越深入越有兴趣,越是感到对这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各地人们的许多长处和优点,同时也发现有些地方的一些陋习或缺陷是可以努力改进的,如果大家都认识到这问题的重要性,都能自觉地加以改进,那可以大大提高各地人们的生活素质和情趣,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其实在以往一些作家的文艺作品中,时而提及南人与北人的种种异同。早在30年代,鲁迅先生就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林语堂先生则说: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不亚于地中海人与北欧日耳曼人的区别”。北方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南方人“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还说广东人“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燥”;湖北人“喜欢搞点阴谋”;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诸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比较零散或是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更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源和演变过程的探讨。本书就是由此入手进行研究。
在切入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把几个看似有些类同、容易模糊的概念,如人格、性格、品格、风俗等加以甄别。
我们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些词所作的解释是:
“性格”: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
“人格”:(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2)个人的道德品质,如道德高尚。(3)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品格”:就是道德行为。
可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把人格看作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另外还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说到“人格”时,往往与“风俗习惯”又有一定的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习尚也即风尚。
“风习”: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可见“习尚”,即为“风尚”,也就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与习惯”。这与我们所说的“人格”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风俗习惯甚至也可包括在人格之中。所以本书采用的“人格特征”,其内涵范围相对来说是相当宽泛的。我们可以把人格看作是人的性格、品格、资格以及道德品质、习惯等等概念的总和。我们所说的各地人格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它的氛围,而不是个别人的一些特殊表现。在概述这些地区人格特征时,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面面俱到,也很难保证准确无误,我们所说的基本都是一个地区的人格共性。
我国以秦岭、淮河为天然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北方干旱而寒冷,使得北方人皮肤干涩无泽,胸襟开阔,率直而自信,坚强与刚毅中带有粗犷豪放气质,勇敢剽悍;而南方温暖而湿润,所以南方人皮肤白滋润,心地和婉,温柔而见果决,怯懦而露轻狂,难见粗犷豪放气质。所以唐人李筌在《太白阴经》中归纳为:
秦人劲,晋人刚,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今山东)之人壮,崆峒(今甘肃东部)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今甘肃西部)之人勇,韩魏(今河南)之人厚。
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中也比较了各省的民性:
满洲粗豁,直隶沉郁,山西平和,秦陇迟钝,江浙柔糜,江西平庸,武汉狡猾,四川狭隘,广东激烈,云贵质素,至于湖南则多刚正。
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地人们生活习惯的特性,如山西人爱吃醋,东北人爱吃酸食,四川、湖南人爱吃辣椒,山东人爱吃葱和蒜,江浙人爱吃甜食,广东人爱吃生猛海鲜,由此逐步形成我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不同口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说各地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养成各地人们的特殊生活习惯和不同的人格特征。
其实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各地区也还有很大的不同。仅以《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为例,仅北方就分有:关中长安附近,“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三河地区(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其俗纤俭习事”;河北地区,“微重矜节”,“好气任侠”;燕与辽东,“民雕捍少虑”;齐地“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鲁地“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淮北“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而在南方,淮南“东楚”,人们“则清刻,矜已诺”;到江南“南楚”之地,“好辞,巧说少信”。本课题重点就在于要充分反映各地人格的地区差异。
说到地区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区内同样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远没有全国南北方差别那么大,那么明显。如在陕西:陕北人豪放一些,陕南人细腻一些;陕北人直率一些,陕南人婉约一些;陕北人更苍凉一些,陕南人更阳光一些。再如由于福建山多地少,受到山地阻隔影响,陆上交通不便,同时内陆河流水急滩多,水上交通也很不便,从而使得全省境内相互之间交流不畅,造成东西南北人们性格差异很大。闽东人因靠近沿海,得益于江河湖海,生活较为富足,生活比较安定,所以他们普遍求稳怕乱;闽南人历来有崇商观念,认同“过蕃”、“出洋”,向海外发展。又如四川也是这样,可谓“三分天下四川人”:四川盆地是由川西平原、川东丘陵和川南高原三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组成,逐渐形成了川西人“崇文”、川东人“尚武”、川南人“尚仁”。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与俗,即便在一个省,也是千差万别,一言难尽。是非难断,标准难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区域人格具有相对性,在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性之间,他们只是“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别,没有必要“文人相轻”,相互排斥,既然你我之间难分仲伯、不辨雌雄,那就应该握手言和,携手并立,双向交流。如有“冲突”,也该趋向“争鸣”、“齐放”,走向共同繁荣。我们宗旨是不溢美、不饰非,力求中允、力求中肯、力求言之有据,总之力求以中立立场,来较为客观地旁观各地人格特征。虽无振聋发馈之力,但求愚者千言,或有一得。不计浅陋,以飨读者。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单有科学教育,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种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业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社会上要做成一番事业,必须要先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人就得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就得学会为人处事的一些原则,遵循这些固定模式的行为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人们的人格特征有所了解,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也就是给人一种和谐的人格。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一章 中国人的6种主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