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各人”。在认识人、辨别人既是一件难事同时又是一件大事的情况下,女人必须走出用有色眼光看人的误区,用立体的眼光,从多角度、多时段、多层面看人,这样才能避免是非不分、贤佞不辨,才能做到心明眼亮、慧眼识人!
根据古书记载,宰予是孔子的学生,此人善言词,能说会道,很得孔子的信任,后来事实证明,宰予并不像他自己对自己评价得那么好,说的和做的差距很大。而子羽作为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只是在容貌方面显得很丑,孔子不喜他,于是不得已而退学。后来事实证明,他是个品学兼优的人。
后来,孔子发现自己在识人问题上的过失时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就告诫后人:根据言语识别人,就会因为信任宰予这样的人而犯过失;根据容貌识别人,就会因为不能任用子羽这样的人而犯过失。
那么,怎样用立体的眼光看人呢?
看言谈举止
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是严谨检点、彬彬有礼,还是粗言秽语、举止轻浮,然后再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把握其本质特点。同时,要注意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来观察。前者是说要观察对方在与各种人交往、遭遇各种事情时的言谈举止;后者是说要有一段时间的观察,比如1个月、2个月、半年、1年等。因为仅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很难完整地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从动态的方面去把握对方,才会形成完整的印象。
看外在特征。
人虽是矛盾的结合体,但其属性是相对稳定的,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特征反映出来。比如:看一个人的品味,要看他的袜子。看一个女人是否养尊处优,要看她的手。看一个人的气血,要看他的头发。看一个人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性格,要看他的字写得怎样……看朋友圈子
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代人平常所说的“圈子”,其实也就是这个概念,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从这一点上可以得到人品的相关信息。如果对方的朋友一个个都是彬彬君子或纯纯淑女,那么他(她)也不会错的。但是如果对方的朋友全是些个逢场作戏的高手,你可就要对他(她)加以提防了。
还有一点需注意,一个人结交一些异性朋友也不是坏事,这有助于他(她)理解异性的特点,也表明他(她)具有与异性交流的能力。但如果对方只有异性朋友而没有同性朋友你就要当心了。
看过往经历
要看一个人过去有没什么挫折经历能够证明其“逆商”,有没什么行为记录能证明其诚信,有没什么创举能证明其能力,有没什么成就能证明其价值?当然更关键的是,要看一个人对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态度,是敢做敢当,还是敷衍塞责?
看现时表现
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人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的一面,关键要看其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否端正,习惯是否良好,看其工作是否实在,学习是否认真,生活是否简单,时间是否珍惜?看其如何看待过程和结局,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看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否真实?
看未来发展
看未来发展,就要看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定位与方向,看一个人的思想能量和行动轨迹……“学校里有两种学生,一种成绩名列前几名,他可能回校当校长;一种成绩名列后几名,他可能回校演讲。”这是克林顿回母校的演讲词。他是当年学校里的差生,可谁能看出他是块当总统的料呢?
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各人”。在认识人、辨别人既是一件难事同时又是一件大事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带着成见看人。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深藏在其表象里。世上的人,也莫不如此。所谓“真人不露相”,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看清一个人的本色,必须走出识人的误区,勿以有色眼光看人,而应以立体的眼光,从多角度、多时段、多层面审视一个人,这样才能避免是非不分、贤佞不辨,才能做到心明眼亮、慧眼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