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29700000003

第3章 最后的布里奶酪

二战以后,我们仍旧住在夕林福德的老屋里。虽然小村庄里有个综合农场,既养奶牛又种田,家里还是难得吃上一回奶酪。当地的牛奶全用来做奶油和黄油了。只有附近沃林福德的集镇上还能买到,那里有所农业合作社,里面有家类似眼下超级市场的百货店,能买到仅有的一种奶酪——国家奶酪——看上去像剪下的淡黄色指甲壳一样,硬邦邦,还起鳞皮。做饭时要费大工夫才能让这种奶酪勉强熔化,丢进花椰菜汤里。我们戏称其为“捕鼠夹子”,可是连老鼠也对它不屑一顾。

曾几何时,英伦诸岛以其种类繁多的奶酪而闻名,地道的切达奶酪(非指现今“国际化”的切达奶酪,它的盛名标注于各种包装上,制造商也遍布全球)、柴郡奶酪、双格洛斯特奶酪、什罗浦蓝纹及绿隐奶酪、兰开郡奶酪、威尔士卡菲利奶酪,它曾是矿工的专利午餐,格洛斯特郡的珍品,还有臭奶酪王,以及著名的斯提尔顿蓝纹奶酪。

可随着20世纪的到来,所有奶酪精品都受到了侵害。首先,工业化生产照例伸出它的魔爪:畅通的铁路破坏了土特产奶酪的细腻精致,还有其独特的韵味。农场主们不再将牛奶用作制奶酪,而是上缴到工厂,这样挣得的钱更多。后来,由于工业制奶酪效率高成本低,售价也便宜,于是农场奶酪产量逐渐下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农场奶酪骤减,此后再未恢复旧日风采。大萧条年代,英国政府在全国建立了牛奶交易会,试图振兴奶酪制造业。该会从农场主那里收购牛奶,再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计划生产黄油与奶酪的农户。尽管如此,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手工奶酪仍仅占全英奶酪生产份额的四分之一,而战争使这四分之一的产量都难以维持,几乎停滞。

后来,新的食品部成立了,该部门下令农场产奶均须上缴工厂,以生产一种统一的奶酪:国家奶酪。

哈罗兹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们一家搬离夕林福德,定居于伦敦。我母亲在著名的哈罗兹百货商场附近找了所公寓。她非说买这套房子是看上了里面的中央供暖设备,那可是伦敦鲜有的。后来母亲才发现,可能是拥有全伦敦最好食品部的哈罗兹百货商场打动了她,令她暗暗爱上这个居所。

从外面看哈罗兹,是一大幢威严、带有维多利亚时期特色的紫色哥特式建筑,乍一看根本想像不出那有如欲望都市般的美食部。该部占地庞大,四周嵌满瓷砖,天花板高悬于头上。整个建筑里混合着甜酸与泥土气的芬芳。哈罗兹的工作人员也尽显这所著名商场的家传做派。他们始终保持着庄严与礼节。即使经历了大战,这里也从未乱过阵脚,一如既往延续着战前风格。每一位顾客均享有皇家贵族的待遇,再加上真正来自皇室的订单,哈罗兹百货商场接待的人数蔚为可观。这里的门卫由退役的前英国近卫队士兵任职,每一位身高均在6英尺以上,他们穿戴绿色制服及制服帽,指间一声脆响即可为顾客招来出租车,开车门时还付上迅速的一笑。那些门卫实在有魅力,连我母亲这个时常心不在焉的人也注意到了。那是有一次,他们中的一位替母亲打开车门,并说道:“晚安,亲爱的。”这话是那么自然得体、理所当然。母亲当下就送他一笑。这就是哈罗兹所有的自信。它沉着冷静,不急不缓,将那份大英帝国的自信传达给每位光临的顾客,即使这个帝国已如一江春水,永不复还。

这里有个故事,虽然真假难辨,却很说明点问题。一位心神狂乱的新寡来到哈罗兹百货商场,走近面无表情、穿着晨礼服的顾客接待员,问道:

“哪里能买到丧裙?”

请接受我们的哀悼,夫人。您可以去二楼。我能问一下您是否新近丧亲?如果是的话,是否有什么能让我们提供帮助的,在葬礼上或是,呃……他是指火化,这是我祖父母最为赞成的安葬方式,可现在还有许多人不能接受。

在哈罗兹,人们可以买一头大象,储备家庭用品,可以请工作人员拆下雪茄包装,还能安排旅游事宜,或是将家传银器拿来维修,抑或烙上新饰章。哈罗兹有其骄傲的理由。虽然它从未故意渲染过,却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默默传递着这份自信,让每位顾客都深信,哈罗兹能为他们提供一切服务。印度海得拉巴城君主,世界首富,相传曾将自己有如虎眼般巨大的绿宝石送往哈罗兹百货清洗。

这所商场的氛围更似乡村,而非都市。周六上午,我们的邻居,总是彬彬有礼的南肯辛顿人,总会上哈罗兹购物。邻居相遇就似在乡村集市上一样。这里的每一位常客都知道谁是哈罗兹的老板。那就是理查德·伯毕吉爵士。他从父亲那儿继承了这份产业。理查德爵士长着一张和善的圆脸,留一撇小胡子。人们时常看见他穿着黑色短上衣、条纹裤,戴着圆顶硬礼帽轻快地穿行于商场。他总是微笑着——那微笑表明哈罗兹百货一切安好,同时也说明,整个英国一切安好。

百货商场底楼中央就是银行。那里有许多装了小栏杆的柜台,如果顾客没有账户,必须支付现金的话,就在这儿兑换现金。这种情况极少。上等英国人还保留着“挂账”的习惯,尽管母亲说,做生意的人越来越讨厌收账单了,战前才流行,那时候赊欠是无限的。

银行也是顾客们会面的好地方,特别是对那些从村子里赶来购物的人来说。他们坐在有些褪色的橘黄色厚皮沙发上休息,包裹就放在身旁。伯毕吉家祖孙三代的油画像就悬在他们上方,画中人长得都像理查德爵士,正用亲切温和的目光凝视着大家。这里的顾客看起来也都差不多:男士们仿佛退了休的老上校,女士们则似上了年纪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脸上已留下时间的刻痕,头发灰白,却是可靠、值得信赖之人。他们轻声细语地谈着话,绝无高声放纵之时。

如果进来的是个十几岁的孩子,那肯定会踮着脚尖走路。哈罗兹百货不是为年轻人而开的,美式英语也不能登堂入室。它的针对群体是妇女,只要来过这里,看看为妇女所做的种种设计就知道了。

当然,哈罗兹想招徕顾客,不,是需要顾客。但它需要的是真正的顾客,也就是,能付全价的人。我母亲总是无比怀念纽约百货商场地下商铺里的讨价还价。可哈罗兹厌恶削价。这里的主要客户都是奔着它高级、稀有的藏品而来的,在别处肯定找不到一模一样的衣服。受哈罗兹百货尊敬的顾客并非那些出于一时冲动,急着把钱扔出去的人,而是在买东西之前,就想着要把所得之物好好保存的人。因此,也要求商场拥有高质量、持久耐用的商品。所购买的物品应是必需品:制服、男孩子的板球运动衣、厚重的奶油色信纸,上面印有适宜的语句或图案,当然还有葡萄酒。

哈罗兹百货同时也崇尚节俭。以前布料常年都是限量供应,连衣扣也是这样,因此人们早就习惯将旧衣翻新,或是用作他物。哈罗兹的缝纫用品部陈列着大量极其实用的物什,从衣扣、丝线,到成卷的棉布,定能满足那些爱漂亮,想打扮得宜人得体的人儿,那个年代可没人随随便便就把旧衣服扔掉。弄破了,或是磨坏了,都能再补上,甚至修饰得完好如初。我们的南妮对战后生产的布料总是不以为然,她的手指触弄着这些次等面料,脸上微微显出了厌烦。我长到七岁大时,穿的衣服还全是南妮做的。还记得她用翡翠绿的哈里斯手织毛呢给我做了件外衣。南妮的手滑过衣面,无比钟爱地说着:“这是打仗前才有的好东西。”我们的玩具也不是买的,而是家制的。南妮就给我做过一串小精灵娃娃,她把不穿的袜子和用过的烟斗通条塞进布里,然后绘上娃娃脸,它们的四肢能轻易盘绕在椅子扶手或椅腿上。还有剩毛线织的各种小动物。南妮甚至连夜给我赶制过一个泰迪熊,用的是碎布头和从父亲旧制服上取下的扣子。

走进哈罗兹,一旦嗅到食品部的味道,整个百货商场就显得活跃起来了。有时,气味还会飘到缝纫用品部和文具部那边。还未走进食品部,嗡嗡的说话声就传出来了,气氛变得轻快起来,里面人声沸腾:如果用“兴奋”这个词形容有点夸张的话,那“充满期待”是绝不为过的。光顾这儿的顾客远比缝纫部那边的敏捷得多,且大多兴高采烈。

身处这种环境之下,购物的冲动就很难抑制了,销售员也在一旁“煽风点火”。如果看到里面的生食,你会把英国菜难吃的念头抛诸脑后。

一大堆带毛的野味铺满了大理石柜台,苏格兰牛后腿就挂在钩子上。

春天时,有整只的羊羔肉出售,就吊在墙上。八月,来自苏格兰旷野的松鸡冲进了顾客的视线,这天是松鸡猎季的第一日。另有北海海鱼的展陈,这些当日鲜货摆得漂亮极了:猩红的大对虾、两只眼并排着的比目鱼、细小的银鱼(哈罗兹卖的是米诺鱼,如今我吃这鱼时,一次比一次觉得大)。此外,食品部也大量供应从河里打捞上的鲑鱼,当年可没人怀疑它们是人工饲养的。五月,柜台上就有带斑点的海鸥蛋了,是装在竹篮里出售的。海鸥蛋现在金贵了,少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去爬悬崖峭壁。当时却是普通小吃。它的蛋清呈半透明状,幽幽显出点蓝色,蛋心粉红。吃海鸥蛋时要配中国咸酱(油炸碾碎的四川辣椒)。海鸥蛋实在受欢迎,连《福塞特家史》这样的畅销书(时尚界评选的)也提到过它:瓦尔达提知道自己晚上得出去一趟后,就让他母亲给他留点海鸥蛋,“因为它们真是棒极了,我要饱饱吃上一顿。”

我还没讲完呢。盛有虾酱的蓝色塑料小钵、整条刮了鳞的烟熏鲑鱼切成半透明的大片待售,还有熏鳟鱼及熏鳗,它们和一排名目繁多的鱼子酱挨在一起。哈罗兹还卖上好的香肠,包括自家产的小瘦猪肉肠。美食部招徕的顾客比其他部门的要有趣得多,例如在剧院上班的,还有美国明星:男人们头戴粗花呢帽,身穿骑马装,这套衣服常被混淆为军队士兵穿的军用厚大衣,是肯辛顿流行一时的打扮;女人们披着羊皮里子的外套,裹了头巾,以遮掩其佩戴的假钻石。有一次,我见购物的人们窃窃私语,又频频转头,嘴里说着“艾娃·嘉德纳”。我顺众人的目光探去,但根本认不出是她,只见到一张黯淡无光的浅灰色脸庞。

可能我也在哈罗兹遇见过伊丽莎白·戴维,要是知道她长什么样就好了。我猜她肯定经常到这儿来,既然她身为美食一族的大师级人物,又是法国肉铺柜台的顾问,那儿货色精美,拥有切割小巧的羊排和大量牛肚。我认识伊丽莎白·戴维,完全是因了她那本《地中海料理》,一本细长、粉棕两色布面精装的册子,封皮是一幅轻快的速写画——几只地中海港湾的渔船。此书是我父母的至爱。

原本,我父亲和这本《地中海料理》根本不搭边,他对出版商厌恶至极。后来,我母亲试着给他念了几段这书的内容,他就渐渐接受了。真是一本有魅力的书。伊丽莎白·戴维在序言里就打破了人们对大蒜的禁忌,她引了自己喜爱的一位厨师的话,这名大厨在伦敦开了一家与自己同名的饭店。他说道:“从地理角度来看,和平、快乐始于那些做菜用大蒜的地方,这话一点不夸张。”我父母受到该书的触动,很快就开始谈论他们住在普罗旺斯的那段日子,他们在当地拥有一幢覆满葡萄藤的小别墅。两个人兴奋难抑,音量也提高了,嘴里冒出一串串食物的名称:淡菜夹馅、小黑橄榄、当地特色菜、鱼比萨。一点儿也不理会当《地中海料理》在1950年出版时,里面介绍的配料都是英国罕有的。

例如,那时的杂货店没有橄榄油卖,只有布茨药房里有售,而且装在极小的瓶子里。我父亲还说:“人家可能会问,我们买这个去干嘛。”可事实上,越是买不到橄榄油,伊丽莎白·戴维的这本书就越是吊人胃口,充满诱惑。曾经遍尝美食、深谙珍馐佳肴之味的人们总是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比如《旧地重游》里查尔斯·利德在巴黎的晚餐。该书作者伊夫林·沃的描述令平时饮食单调者垂涎欲滴:滴着牛油的软面厚饼,开胃的酸模汤,鸭架里榨出的油滴滴下坠的声音。

伊丽莎白·戴维式的一餐

如果伊丽莎白·戴维当真去过哈罗兹百货商场的美食部,倒是更能凸显其作为饕餮者天堂的重要地位。不过,我想她不会欣赏在哈罗兹购物的那些旧派人士。戴维反对上层阶级们因循守旧的作风。二战打响后,她一直漫游于中东,一路找些工作随便做着,同时也深深地被富有异域特色的佳肴所吸引。回到英国之后,戴维难以置信这里的饮食竟是如此糟糕。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为英国报刊《观察者》所撰),她曾描述英国某饭店端来的饭菜“大获全胜,真真是令我沮丧不已。那菜简直就在表达它对人类的仇恨,以及对人类基本所需的仇恨”。戴维精辟地总结了那个年代的英国菜。配给制让这个国家的人变成了施虐狂。我所上的第一个学校就是这样,他们做的每一餐都难以下咽,仿佛小孩子就应该受罚、挨饿。直到现在,我还对炖菜敬而远之,即使是有名的estouffade,因为实在害怕自己的牙再碰到那些软骨,那是我平生最厌恶的口感,正好是当年我的学校常做的菜。

戴维对英国菜的厌烦激起了她写作的欲望。她将游览地中海时匆匆记下的菜谱公开发表了出来。《地中海料理》一书即是鼓励读者重塑对美味的理解。她的观点简单明了:不要再谈埃斯考菲耶式的餐饮了,现在没有人还想耍花枪,最好是专注于身边朴素实在的配料。戴维可未曾想过要教人们做个清教徒——这点值得注意,因为当代健康主义拥护者们均认可地中海食物,觉得它是理想的营养载体,能助自己达成长生不老之愿。贯穿该书的其实是酒神狂欢节式的纵乐笔调,以及魅惑人心的行文风格。如果把埃斯考菲耶菜式比作系白领结、穿燕尾服的绅士,那地中海料理就是身披浴袍、脚着凉拖的美女。戴维在书中委婉地表现了自己的怒意,并力劝读者使用橄榄干、沙丁鱼——她推荐了自视最佳的品牌供参考(戴维推荐的原料向来权威,无人能及。

80年代玛莎·斯图尔特出现后才打破这一局面),当然还得加上奶酪,以及一片腌火腿、一杯葡萄酒,另外,面包也该算上,如果口味宜人,为何要将它排斥在外呢?黄油,不加盐的,最后再弄点蜂蜜做甜点。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时,与朋友一起跑到普罗旺斯探险。

我们在去阿维尼翁的渡轮处,乘上了一辆夜行的大厢车。刚开车时,诺曼底就刮起了暴风雨。第二天,卷上车厢窗帘一看,南部特有的碧蓝天空尽显眼前,热辣辣的太阳已窜上了地平线。我们一路南驶,车里的温度也渐渐高起来,令大家昏昏欲睡。可一旁的乡村景色还是吸引了我们,多么有异国风情啊,看那橄榄树在干裂的土地上投下弯弯扭扭的影子……们因此停了下来。在奥郎日附近的小村庄里,我们买到了当地产的奶酪,记得是半硬的,做成小棍状,闻起来就像我的棉手绢,还有皱巴巴的小粒黑橄榄,从木桶里抓出的鱼,个小却喷香的西红柿。我们就着附近买的红酒——那酒制作粗糙,用易拉罐盖子代替了软木塞——在田野里消灭了这堆食物。酒足饭饱后,我们躺在烈日下,呼吸着四周青草饲料和新鲜干草的气息,兴奋地大叫:“我们吃的是伊丽莎白·戴维式午饭!”然后狂笑不止。

我母亲就似猫闻到鱼腥一样,总在哈罗兹的奶酪专柜那儿转悠。

她很赞同戴维的话,有块好奶酪就能做顿好饭。这么多年来,母亲不得不忍受农村仅售的“黄趾甲奶酪”,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奶酪。哈罗兹成堆码放的上等奶酪使母亲对食物的信任再次恢复了。没过多久,她就与负责该柜台的销售员混熟了。他是个高高瘦瘦的男子,所以我们都戏称他为“贾科梅蒂”,每一块奶酪的身世他都一清二楚。

哈罗兹当时所有的奶酪可能没有如今的品种那么丰富。可我们贾科梅蒂卖的远比现在奶酪专卖店里的要好。仅举一例就能说明问题,那时的奶酪如非特殊情况,均是生奶制的,不像现在,全国的奶制品都得经过巴氏消毒。前者才是富有生机的自然食品,放入嘴里,仿佛整个口腔都被唤醒了,而且能享受到各种独特的风味。20世纪50年代仍有大量生奶奶酪由农民生产,他们的产品不但反映了自己农场的制作水平,更是代表了整片terroir的情况。

这里的terroir须是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的老地。没有什么人比帕崔克·朗司更了解terroir对奶酪的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这位奶酪商一手打天下,振兴了英国农场奶酪制造业。在他所著的《大英帝国奶酪史鉴》(1982)中写道:柴郡奶酪之所以一眼就能为人辨别出来,全源于当地特有的黏土与盐床石灰土混合土质,别地绝对产不出同样味道的。就算某位柴郡奶酪师带着家乡的泥土一起远走高飞,也万万做不到。

曾几何时,成百上千种土产奶酪像一床疯狂的被子一样盖满欧洲,是优是劣全取决于其出生的terroir、制造月份,以及奶源:产奶母牛的食物、奶牛的品种,最后还要加上一条——不过注意,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奶酪的熟度。

不同品种的奶牛消化吸收食物时也各有所异,这些都能在它们产的牛奶品质中反映出来。只有脂肪含量高、且有利于蛋白质转化为脂肪的牛奶才能制成最滑腻味浓的奶酪。这里有个例子能够清楚地说明。

瑞士格鲁耶尔奶酪与它的近亲,法国弗朗士孔泰产的孔泰奶酪均出自同一terroir,且提供奶源的母牛也在同一块地上吃食。然而,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微妙的差别。格鲁耶尔奶酪是由瑞士棕牛产的奶制成,而稍稍甜一点的孔泰奶酪,则是由白底红斑的蒙贝利亚特奶牛产的奶做原料了。

奶酪于一年中何时制造也同样重要。如果用在阿尔卑斯山度夏的奶牛产奶制孔泰奶酪,就比全年在低地上吃草的奶牛产奶更优。这些细小差别遍布奶酪制造业。例如法国萨莱尔奶酪,它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出产于澳弗涅。这种奶酪被列为国家名誉保护对象,须在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ée(AOC)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生产。萨莱尔奶酪仅能在一年中的5月1日至10月30日中完成,因为只有这段时间,萨莱尔红奶牛才在山区中放牧饲养。在意大利,类似的机构同样为产自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帕尔马奶酪,以及大块浓烈的帕米基诺——雷基诺硬奶酪制订了严格的生产程序。它们仅能在4月15日至11月11日,由吃鲜草而非隔年饲料的奶牛生产的名为佩扎托·罗梭奶的原料制成。

对于哈罗兹我非常信任,那里的帕尔马奶酪绝对是最好的。贾科梅蒂肯定不会摆出那种泛灰或是惨白的帕尔马奶酪,就像后来成为次等货死敌的伊丽莎白·戴维所描述的那类,她说这些劣制品随处可见。

帕尔马是个优秀品牌,就像现在的品牌一样,为无数的劣质品涂脂抹粉。即使在今天,全球还有数百万人还在吃着淡薄寡味的所谓帕尔马奶酪。

同样,我也相信贾科梅蒂柜台上那香气四溢,制成车轮形、圆片状,或是方块、椭圆的奶酪都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因为像他这样高品位的奶酪商自觉应对顾客负责,绝不会随意欺诈。成盒出售的奶酪也是如此,比如斯卡莫扎奶酪,一种意大利长条品种;或是该国的波箩伏洛奶酪,它硬实,呈圆状,一旦切开来,就能看到里面的黄油软心,这些都能放心购买。它们就跟瑞士格鲁耶尔奶酪、爱芒特奶酪;意大利帕尔马奶酪;法国孔泰奶酪、蒙斯特奶酪、萨瓦省的雷布隆琼奶酪、诺曼底的卡门贝奶酪,还有萨瓦伊的多姆奶酪一样,百分之百令人放心。我最迷恋的一款是葡萄粒多姆奶酪,它比其他品种的多姆都要柔软、雪白,外面裹了一层碎葡萄干。同是法国产的蓬莱韦克软奶酪也不错,但远不及卡门贝奶酪,后者有股让人回味的后劲。波特撒鲁奶酪,一种松软多孔的奶酪;“小瑞士”鲜奶酪,形如其名,制成娇小的圆块状,六个一盒。它有如砂的质感,嗅上去是股乳品店的味道,和黑樱桃酱同食,风味独特。现在的“小瑞士”货色平庸,都是经过巴氏消毒杀菌的,其特有的美味都被破坏了。我记得哈罗兹百货从未出售过法国勃艮第产的厄普瓦斯奶酪,那曾是拿破仑的专宠。战争期间,这个品种就已停产了,要想重新恢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我母亲曾向贾科梅蒂打听过西班牙奶酪,当然,只是白费工夫。

西班牙还被独裁者佛朗哥将军统治着,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呢。当时也没有任何地方出售山羊奶奶酪,这个我敢确定。至于做成含片的、钟形的、金字塔形的、纽扣形的所谓奶酪制品,倒是风起云涌,冲进每一家店铺,如今好些自鸣得意的奶酪专柜上尽是这类东西。我奇怪它们当时是怎么找到立足之地的。山羊奶奶酪吃起来有农仓场院的味道,年份低的口味温和,随着存储时间变长,味道就逐渐浓烈起来了。食客须得慢慢培养,才能习惯熟透的山羊奶奶酪。就像读伊丽莎白·戴维的书一样,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方可品出个中滋味。山羊奶奶酪后来也上市了,人们传闻,有些公羊跟在母羊身后,可能会将尿液撒在她身上,这种羊产的奶制成的奶酪最好别买,不然吃的时候也有那股味道。可我们怎么知道哪头羊被跟过,哪头羊没有呢?反正50年代那帮惺惺作态、硬装绅士派头的人可不愿碰这种奶酪。

我母亲乍一看到柜台里的林堡奶酪时,顿时涌起一股思乡之情。

“那是德国奶酪吗?”她问贾科梅蒂道。他立即拿出一小块长方形、包在锡箔纸中的东西来,看上去好像被挤过。这块奶酪散发出诱人的味道,美国的李德克朗兹牌奶酪和它非常相像,事实上正是它的嫡系子孙。我父亲的商业伙伴阿利斯特非常吃惊:“美国奶酪?你确定美国产这东西?”他从未到过美国,但脑子里却把那儿描绘得全工业化,充满不锈钢、铝合金,以及敞炉炼钢法要用的熔炉,所以怎么也想不通美国会有这种自然派的食物。

其实美国也有大量奶酪,不过多数都是机器生产而成。欧洲移民进入美国之后,将家乡的奶酪制造手艺也带到该国,后来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惟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工业化大生产。

我家吃的德国林堡奶酪是柔软的牛奶奶酪,呈小方块状,事先用味道刺鼻的浓盐水浸过。如果买了这种奶酪,就要当即吃掉,否则整个房间都是味儿,且不易消散。林堡奶酪威力无比,我父亲闻到后会大呼:“好像带了臭鼬回家一样!”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消灭它——抹在夹了洋葱片的粗麦黑面包上,母亲说这是约克威尔式的吃法。那是一个德国人聚居地,位于曼哈顿上东区。贾科梅蒂后来打破销售员一向秉持公心的作风,单独向我们家透露了自己的秘密,说他不喜欢蓝纹奶酪。不过,贾科梅蒂熟知我母亲的口味,知道她喜欢法国的罗格佛特羊奶奶酪——“它一定非常棒。”可能哈罗兹百货也卖荷兰伊达与荷兰古达球形奶酪,不过请原谅,我不想多谈外皮坚硬的奶酪。

然而,有一种例外——布里奶酪,它就是我们本章的主角。贾科梅蒂手上有各式各样的布里奶酪:大圆盘,3英寸厚,表皮为硬壳,横横竖竖浇了焦糖汁的。我记得自己当时吃过一种莫城布里,那是布里奶酪中的佼佼者,虽然还有另一种默伦布里也很知名。布里奶酪是用生牛奶制成的,所以是活奶酪的一种。如果切了一点,那整块布里奶酪就停止生长,熟度不会再增加了。贾科梅蒂保准不会出售未熟的或是切得太早的布里奶酪。没熟透的布里味同嚼蜡。早先的奶酪商都很有本事,能精确判断出奶酪的熟度。由于每位顾客都有各自的喜好。贾科梅蒂备有熟度不同的多种布里奶酪。一块三成熟的布里奶酪,看起来仿佛要破壳而出,顶开包裹在外面的烤硬皮。长“眼”的布里也即有小孔的奶酪,还不怎么熟,里面松软多孔。行家们嗜好的是一种有“灵魂”的布里奶酪,所谓“灵魂”,是指布里奶酪中间横穿过的一条细细的白线,它与里面的软奶酪形成了绝妙搭配。家里把各个种类的布里奶酪都尝过一遍,还是不能确定最好吃的是哪一种。贾科梅蒂总是小心翼翼地将我们需要的布里切下一大角,再用白色蜡纸包起来。现在,我仿佛还能听见蜡纸那的声音。回家后,我们总爱将外面的包装拆下来,美其名曰“透气”,至今我还不懂为何非要这样做,待到午餐或晚饭时,便可用来代替甜点了。

Le Vrai Brie

那时对布里奶酪,我只有味觉上的了解,有关它的来龙去脉,却是毫不知晓。可要知道,一块奶酪就印证着一段历史:如今我已懂得,布里奶酪就像一根浓密的发辫,将法国教堂、国家,和乡村编织在一起,成为法国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里奶酪诞生于法兰西岛,也即今天巴黎的西南部地区。而第一个品尝这种奶酪的有名之人,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查理曼一世。公元774年某日,这位打败伦巴底人的君主正赶回艾克斯教堂,半途停下补充食物,于是到了布里的修道院院长处。院长没什么准备,只能拿出自家做的奶酪来。哪想查理曼尝过一块后惊呼(根据他的书记官所载):“我现在才发现,原来世上竟有如此美味的东西!”于是,国王下令长期向修道院订购这种奶酪。

从那以后,靠着修道院地处巴黎附近、离凡尔赛宫也不远的地理优势,布里奶酪成为了皇家宫廷的常备食品。布里奶酪的名声至此一炮走红。其显贵身份延续至今,这是因为,它所出入的场合使其获得了最有效的宣传。1815年,维也纳会议为莫城布里奶酪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舞台。当时各种美食被间插在国家大事里,两者同台共赛,都欲夺得与会代表的注意,这是法国的马基雅弗利——达雷杭贝利高想出的战术。他代表法国,献上了莫城布里,一个又一个大圆盘被消化掉了,这奶酪之王大受欢迎,被赞为奶酪中的极品,就在这一片称赞声中,法国君主重新获得了自己的权利。

令人惊异的是,不似其他食品,布里奶酪竟然没让这广告白费,虽然很难相信从法兰西岛运到维也纳的布里奶酪全都是人间美味。不过可能它们真的都是,因为布里奶酪毕竟是全手工制作的,那些制造者也以此为傲。这儿不得不又与今天的食品作一番比较:如今的工业食品虽享誉全球,却鲜有个性。尽管许多小村庄都开始制作布里奶酪,但莫城布里仍是保持着惯有的王者气派,因为它甘美流畅的酪心是其他任何布里都及不上的。

也许有人会说,诺曼底产的卡门贝奶酪也是奶酪中的翘楚。卡门贝是一种小而圆的奶酪,可它的酪心要比布里稠,且过小的尺寸也是个不利条件。未经切割的布里奶酪达7磅之重,直径3英尺,有5英寸厚。布里奶酪产生硬壳的几率更是远大于小个头的卡门贝。尺寸大小是构成不同酪心稠度的重要因素,对布里来说,更是令其拥有多种口味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具有庞大身躯的莫城布里才能拥有更为入口的优点。

时日渐增,布里奶酪家族也在不断扩大,但今天的市面上却只出售几种。在这个家族中,最为著名的是一种在瓦罐里制造,然后埋在地里待其成熟的布里,不过那是很早以前的品种了。我曾在一个农村集市里看到过朗吉布里。不过有种超软布里,我就无缘一睹了,据说它最近一次出现已是二十年前。这种布里奶酪有黑色的外皮,变熟的过程需用苹果酒浇洗,熟龄为两年,其酪心质地硬实、粗厚、呈深棕色。像帕尔马或是格鲁耶尔这样的大奶酪均须由农业合作社集体供应的牛奶制造。而农场产的布里奶酪却只能用一家农户所饲养的牛群产奶做成,以保证其品质与洁净。做布里奶酪的奶源是由两种脂肪厚重的奶牛品种提供的,一个是诺曼底牛,一个是佛拉芒牛。

做奶酪的步骤很简单,而且对每一种都适用。先是让新鲜的生奶变酸,然后加入凝乳酶,使奶中已形成的固体状物质,也即凝乳,更加浓稠。这种凝乳其实就已非常美味了:长期以来,居住在乡村的人们都爱吃一种乳冻食品,其实就是一碗大块的凝乳。20世纪20年代,人类发明了人工凝乳酶。在此之前,农民们必须将牛犊的第四个胃拿来拧绞一番,才能获得这种东西。具体操作时,是将胃袋先浸泡两天,凝乳酶便产生了。这当然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后来有了凝乳酶块出售后,做奶酪就要方便得多了,做乳冻也是。记得二战之后,我吃过好多乳冻。它的黏稠浓度是别的奶制品所不具有的,进口滑爽而不顿滞,带点酸酸的味道。加了水果泥的乳冻是最入味的。

乳冻

做四份乳冻

四杯全脂牛奶

六大汤匙白糖

一点盐

二分之一茶匙香草精

两片原味凝乳酶(药房有售)

两大汤匙凉水

在深底锅中将牛奶加热,倒进白糖、盐,以及香草精,确保牛奶的热度刚好能溶化白糖。然后熄火。将凝乳酶溶解于凉水中,再加入奶锅。最后把牛奶倒进玻璃杯或者大碗里,待其凝结便可食用了。

做布里奶酪的凝乳都是未经切割的,以维持其乳冻似的柔和质地。然后用大勺将它们舀进模具里,待其变干变硬。这时,细菌就已占领了这块奶酪坯——制酪场空气中的青霉素孢子开始起作用了。随着细菌挥师而下,向奶酪纵深处挺进,布里奶酪便渐渐结成了白纱一样的硬壳。

硬壳一旦形成,农民便将其卖给奶酪affineur,也就是控制奶酪熟度的手艺人,他们常常和做奶酪坯的农民们住在同一个或是邻近的村庄。Affineur堪比酿酒技工。他能将奶酪调制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口味。整个变熟的过程都由此人一手掌控,他会将布里奶酪坯移往凉爽、潮湿的房间,使细菌深入酪心。

一块布里奶酪里有几十亿只细菌在忙碌地工作着。它们穿透奶酪表皮的硬壳,进到酪心。最终做成的奶酪不但在外面贴上了affineur的名字,更是蕴含了此人的技艺风格。我总是在脑子里构想这样一幅画面:一圈村民围坐一团,正品尝着厚脂的布里奶酪,那是用酷暑时产下的油脂颇丰的牛奶制成的。其中一人说道:这是不是从克林太太那儿买来的?我一下就看出来了——看见奶酪上的“眼”没?肯定是。

她做出来的就是这样。我敢打赌,我还能一下吃出哪些是老佩尔居耶田里长的黄毛茛……

哈罗兹百货不拿affineur的名字作宣传,因为“哈罗兹”本身就是质量保证的象征。那里出售的布里奶酪是举世无双的。《美食大词典》一书的作者普罗佩斯·蒙泰涅说过,由于人造凝乳酶的出世,布里奶酪的制造工艺大大改进,因为人造凝乳酶是通过精确计算而生成的。如果做奶酪的时候凝乳酶放得过多,则做出来的成品显得干硬;太少,则稀湿。用手指轻压凝乳,如果能弹回原状,则说明放的凝乳酶是适量的。

上世纪50年代,哈罗兹百货商场所售的布里奶酪之所以还能称得上佳品,归因于二战刚结束那段时期,迅猛发展的工业化未赶得及摧毁传统食品制造业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可最终,布里奶酪还是成了它的手下败将。

逝去的布里奶酪

我的朋友居伊给我讲述了布里奶酪的没落。他像佛教徒一样坐在我面前,光滑的头皮在火光映照下闪闪发亮。我俩位于法兰西岛一所小屋子——居伊的家中。他将头埋进双手,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沉思,因为我提起了布里奶酪。“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居伊的答案。然后他补充道:“你跟我来。”他站起身,头顶几乎触到小屋的天花板。我随他来到楼上的卧室里。只见居伊猛地打开窗户,眼前顿时出现了我从巴黎过来时行驶的道路。这是一片被摧毁的土地,道路两旁是巨大的欧洲迪斯尼乐园宣传牌。

居伊成长于这片土地。他是一名农民的儿子。当然,居伊的父亲也做过些布里奶酪。居伊还记得那诱人的香味,还记得他们一家(六口人)在一个晚上就把整块布里全吃光的事。也即是说,他们吞下了一块七磅重的奶酪。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爱将布里奶酪做得如此巨大,因为它是为大家庭提供的。他再次让我看窗外并说道,以前,这是片水草丰腴之地:灌木丛、小河、溪流、瓦兹河、马恩河,还有塞纳河,丰富的水资源滋润着这方土地。这里的牧场上长满了各式野花:雪珠花、毛茛、矢车菊、蒲公英,以及各式野草,它们给牛群带来了天堂般的快乐生活。帕崔克·朗司称,能产出高质量牛奶的奶牛至少要吃50多种植物。居伊听到这个只是轻哼一声:“我们有自己的行家,皮埃尔·安德烈鲁特。”他是法国著名的奶酪品评家。

这里喂养的牛也是上等品种:诺曼底牛和佛拉芒牛,这两种牛产的奶所含的蛋白质最易转化为脂肪,所以用此奶做原料制成的奶酪也拥有最滑腻的酪心。非常可惜的是,两种牛产奶不多,可它们于盛夏时所产的奶质高量丰,这也足以弥补了。这片土地也汇集了多家农场,结了婚的妇女必须整天劳作,她们做奶酪,也做别的。

而眼下,曾有几十种野生生物寄居的灌木篱笆却被连根拔起,成片的高收益作物占领了这里,比如甜菜。至于从前的地,居伊肯定地说道,都被下了毒,因为喷洒了化肥和杀虫剂。所以,牛儿们也中毒了!他取出一架双筒望远镜递给我,“你看看”。一些黑色与白色的小点映入我的眼球。“那是霍斯坦奶牛!根本产不出好奶来。”他当然不喜欢这种牛,这是英国人——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称赞过的牛。

它们产自荷兰,可谓产奶机器。可居伊还是妥协了,他引进了这批牛。霍斯坦奶牛产的奶中,能转化为脂肪的蛋白质很少,可这丝毫不影响收入,因为好牛奶与劣等牛奶都是一个价。而且像霍斯坦奶牛这样的产奶高手,比诺曼底牛和佛拉芒牛挤出的奶要多好几倍。如今的霍斯坦牛变得更多产了,因为她脑垂体腺异常发达,从而分泌的奶液也增多(在美国,人们给奶牛注射生长激素)。居伊一边用手飞快地划出一道下降的弧线,一边说道,很快,布里奶酪的质量就下降了,因为产奶的奶牛是在含有化学物质的地里牧养的。而且,农户也越来越少,妇女们再不用每天在田里劳作,而他们的下一代更是远离家乡,在外打工赚钱。

说到这儿,居伊已做出一块上好的、三成熟的楔形布里奶酪,酪心稍稍有些溢出了。接着,他又开始叙述这段伤感的历史:“并不单单是一种奶酪完结了,更是奶酪文化的完结。”边说,他边开了一瓶阿尔萨斯白葡萄酒。“这酒很烈,但要比红酒好。红酒配不上布里的烈性。”

我们吃的奶酪味道很不错,是手工制的,也就是说,是用数群奶牛的奶制造的。相比从前农场的布里,自然是降了一个等次。那时的布里奶酪是由一个牛群产的奶制成的,其品质得到了保证。不过如今说这些只是纸上谈兵,曾经生产莫城布里的莫城眼下仅剩一家农场,而且,是建在博物馆里的。罗思裘德在莫城附近拥有一所农场,占地40阿庞,那里产的布里可媲美传统的布里,是通过互联网出售的。

然而,相比工厂制的布里奶酪——如今最流行的一种布里,我现在正吃的这块仍算是极品。自从农户们不再制作奶酪后,传统布里奶酪的命运就似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其制造工艺被工厂攫取,以便大批量生产这闻名遐迩的食品,满足超级市场的需求。在法国,也像现在许多国家一样,超市购物已成为最普遍的食品采购方式。

可是布里奶酪与超市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抵触。首先,它的味道就是个问题。布里奶酪的味道是其区别于其他奶酪品种的显著特征。一块真正的布里,闻起来有股乡下的气息,具体来说,就是腐烂的味道;或者,再举个例子,就像绵羊身上闷臭的湿羊毛卷散发的味道,而且布里吃进嘴仍然不变。其实,这正如某些葡萄酒喝起来有烂葡萄的味儿,醇厚,却带点邋遢,都是因为细菌的疯狂活动造成的。如果让一位哲学家来品评布里奶酪,他或许会说,布里的口味包含一种暗示,这个暗示即是:死亡。不过哲学的调调在如今的都市大超市里已经过时了,即便是在法国。于是乎,布里奶酪又被改造一番,以满足超市的规划:拒绝总放在货架顶层的超大型布里,拒绝它所散发的溢满整个超市的腐烂之气。

布里奶酪的尺寸重要吗?“是的,很重要。”居伊这样回答道,“做得小些的布里,尝起来和大的不是一个味。小的壳厚些,变熟的时间也加快了。可变熟的时间越长,它所具有的口味就越丰富,能令人回味无穷。”不过,他也补充说,那已是不可避免的事了。如今少有人口多的大家庭,人少一些的家里一顿是吃不了这么大的布里奶酪的。因为切开的布里不能久放,或者——居伊的声音一下子变低沉了——“放在冰箱里。”布里,包括所有的软心奶酪,都不能忍受极端的温度。

冰箱内的温度会冻僵奶酪的“细胞”,甚至完全摧毁它所具有的珍贵口味。那美妙的奶酪须稳定、凉爽的自然气温才能臻于完美。

为了卖出产品,造布里奶酪的工厂只能完全遵循工业化的模式,先是缩小尺寸,然后用巴氏消毒法杀菌,通常还会往酪心里注入奶油,以使它们更丰满些。居伊谈道:“几乎所有的法国奶酪都经过了巴氏消毒。我们也没办法阻止,是美国人说了算。”

居伊说到“美国人”这个词时,露出了极为不满的表情。因为曾在美国工作了数年,他自认为是研究当地的半个专家。在那儿的生活让居伊明白了一件事:美国的当权者根本不懂得什么叫食物。2000年某日,我去拜访居伊,他所讲的正好能证明这一观点: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的奶酪加工商们希望美国斯威士奶酪的酪孔能再缩小些,因为新型的奶酪切割机过于锋利,容易损坏它们。不过,这项提议遇到了障碍。全美供普通食用的奶酪均须经过美国农业部审定质量规格,再根据所达标准定价。如果酪孔缩小,美国斯威士奶酪将达不到级别A,每磅价格从而须下降15至20美分。所以农业部对此提议进行了干涉。在瑞士,像爱芒特奶酪这种用生牛奶制成的奶酪,都会在发酵过程中自然生长出酪孔(或称“眼”),且这些酪孔的大小会影响到奶酪的质地,进而影响到奶酪的口感。然而美国斯威士奶酪的酪孔是由机器打出的,所以不管酪孔多大,对本来就平淡无奇的机器制奶酪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酪孔仅仅是个装饰。“你看,”居伊得意地说道,“在美国,奶酪只是商品,不是食品。”

对居伊来说,美国工业对奶酪的态度决定了濒临灭绝的手工制布里奶酪的命运,当然,也最终决定了所有欧洲生奶奶酪的生死。此外,美国人对细菌的恐惧程度对奶酪也有巨大影响。可我们都知道,那些微生物对形成奶酪与所有需要发酵完成的食物——比如萨拉米香肠、盐干老牛肉——的味道与外表有着无法抹灭的功劳。现在,爱芒特奶酪上的酪孔是由空气挤压进入的细菌造成的;往布里奶酪的硬壳上喷洒Penicillium candidus是制造细菌工作的开始,这个工序是为了使淡奶油生出浓烈的混合型口味。细菌在葡萄酒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影响酒的口感。要知道,那些酒里到处都是细菌及我们看不见的细菌排泄物。

向细菌宣战

细菌无处不在,而且像人一样,有不同种族。但是,它们比人类能产,其复制时间须以微秒计数。人类每日都生活在一大群细菌之中,如果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的话,可能会发现自己像《至尊神探迪克崔西》连环画里的那位“飞脸”。细菌属于那类有能力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生物(其他的例如:病毒、原虫、节肢动物、蠕虫、跳蚤、壁虱),它寄居在我们的身体里或皮肤上,而且,引用医学史家罗伊·波特在《人类最伟大的利益》一书中所说的:与人类共同遵循着物竞天择的规律,也即与人类争夺领地……

这个观念深入美国人心,他们试图消灭所有生活及食品中的细菌。1997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成立了食品安全促进会,作为该组织组成机构之一的美国农业部出台了有关治理细菌问题的规定。从那以后,美国所有食品均须经过净化、去菌,即使是存在于奶酪中的那些有益细菌也须通通消灭。美国向来具有的极端作风横扫了整个国家:审查人员们使用最先进的装备,例如生肉细菌探测器、光纤探测仪等,誓将所有能发现的细菌杀得一个不剩。

好在美国农业部的多疑仍有点节制,细菌确实也有对人类有益的时候。再说,那些对待牲畜像对待机器一样的食品加工厂在制造和分类时,也同时刺激产生了新的病原体。细菌有着机会主义者的本性,同时又具有无限适应的能力。健康的细菌同样如此,它们永不停歇地繁殖着,如果一个细菌一年产下4千个后代是毫不奇怪的。而且,一代比一代的结构更复杂。我们人类所发明的抗菌素永远也赶不及抵制新生的细菌种类,且被远远抛在其后。1994年,伦敦在食用肉中发现了一种新病菌(DT104型鼠伤寒大肠杆菌),当时有三千多人受到感染,十人因此丧生,就因为科学家们还未发明出有效的抗菌素对付它。美国国家健康局的兽医流行性传播疾病学家,萧恩·阿尔特克鲁斯医生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抗生素已不能拯救一切了,可大量繁殖的微生物迫使我们必须寻找到一条新的对抗疾病之路。”

于是乎,尽管并非所有的细菌族群都对人类有害,而且还有许多是维持人类健康所必需的,例如居住在人类肠道里的大肠杆菌家族,就是人体内维生素K与综合维生素B的来源;尽管绝大多数人在食用了含有沙门氏肠道杆菌的鸡蛋后都健康如初,或者,即使真的染上了病,也康复了;尽管除非是属于那类异常敏感的人群,免疫系统无比脆弱,否则我们吃东西时根本不会注意到什么细菌。然而,尽管有这么多“尽管”,还是免不了人类向细菌发起全面战争。

这里仅举一个小例子。木头砧板。它是自然食品的永恒象征。一块砧板随着年月的增长,多少留下了些伤疤,板面也变得高低不平,这是剁肉切菜给它留下的纪念。厨房里的木制厨具是传统延续的象征。

我现在还记得家里做菜用的木桌与滴水板,经过多年重复地擦洗,它们已变白变旧。可食品科学家们看不惯这种天然的材料,视其为包藏祸根的嫌犯。肉铺用的砧板总是有风干的血迹,这些残留物可能导致……是,他们奉劝大众将家用木制砧板通通扔掉,换上卫生的塑料砧板。就这样过了十年,某日,威斯康星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实验报告。该实验内容是将病菌涂在木头和塑料玻片上测试两者负载病菌的能力,以期巩固塑料在将来砧板制造业中的地位。两位研究员让它们在室温条件下待了一晚。第二天,塑料玻片上布满了病菌,而木头上却干干净净,什么都找不到。木头,有着自己天然的防菌能力,将那些威胁它的细菌全都大口吞噬了。食品科学家们却没有承认从前的结论是错误的,反而更加坚定地拥护“健康的”塑料砧板,因为它们可以轻松地放入洗碗机里,或者,能用含氯的化学洗涤剂方便地清洁。

最不幸的是,生奶奶酪也成了美国农业部的打击对象。生奶中天生含有许多细菌,其中也包括大肠杆菌及李士德菌属中对人体无害的种群。在用生奶制造奶酪时,那些贪吃的细菌无处不在。

长久以来,人类与微生物在奶酪上都能和平共处,偶尔,会有几种淘气的病菌冒出来,但人们还是心甘情愿冒着风险,以饱口腹之欲。

没有什么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特别是在物资紧缩年代,卫生因素只能摆在次要地位。人们现在还是习惯吃黑麦面包,虽然早有证据表明它能危及人体健康。黑麦,也就是裸麦,易受麦角菌的侵蚀。麦角菌是一种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真菌(也即制造迷幻药的原料),如果某个村庄的人误食了含此真菌的面包,则有可能变得极度疯狂,又蹦又跳,或是幻想自己能飞起来,然后直接从房顶上跳下——反正不可避免总要发生点事。如今人们就猜测,塞林城里住的那些所谓女巫,可能并非中了什么邪术,而是麦角菌的受害者。奶酪里的病菌就要柔和得多了,否则欧洲农村里岂非满是尸体?——这也是有识之士经常指出的一点。另外,手工制奶酪也避免了某些病菌的猖獗活动。

生牛奶的滋味

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次喝到生牛奶都非常开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将喝生奶视为自己受到的最高款待。在夕林福德居住时,我和妹妹每周四下午从学校回家时会经过一个农场,我们总是停下脚步,轻轻地敲响那家农户的厨房窗户,然后就见到窗门被一只手迅疾地抽上去,露出嘉莉的脸来。嘉莉是农场主的表亲,就像格林达的现代版,格林达是《绿野仙踪》里那个北方善女巫。嘉莉总是领我们进到那闪闪发亮、铺满瓷砖的乳品房,里面的味道怎么说呢,就像堆了些没洗的衣服似的。在一张大木头桌上,放着几个巨大的、盛满牛奶的浅盘,里面的奶油正缓缓浮上。那油有着黄水仙般的颜色。这户农场养的是泽西奶牛和格恩西奶牛。嘉莉给我们一人倒上一杯新鲜的生牛奶,奶还保有牛的体温,暖暖的,而且,味道实在太棒了,纯正而富有韵味,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讲,非常性感——此外,那浓浓的奶香比现在我们经常喝的灰乎乎的液体好了成千上万倍。接着,嘉莉还会给我们每人一片新鲜面包,面上抹了农场自制的黄油,以及草莓酱,最上面的一层是厚重的奶油,和奶酪的感觉差不多。所有这些,几乎就是我们一周中最好的一餐了。

我对自己认识的一个医生说,生牛奶就像那种V-8果汁鸡尾酒一样,含有蔬菜中具有的多种微量元素,喝一杯生牛奶简直能抵过一顿饭。可医生告诉我,他从来不喝这东西。“你自己认为它很安全,其实并非如此。里面包藏的细菌多如牛毛。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现新的细菌。你真的很幸运,因为你对这些病菌有抗体,但其他人可能就没这么走运了。你必须记住一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我们的食物销往世界各地,上千甚至上万人都不能碰生牛奶,他们的身体消化不了,而且可能因为误食它而死亡。”

当时我觉得他的反应太过激烈,后来才发现,并非医生一人如此,这事实上已成为北美人公认的健康法则之一。威斯康星大学的威斯康星乳品研究中心副总管,汤姆·扎库提给我作出了如下解释。他直接略过了“风靡全球”的细菌威胁论,从更为实际的情况说起。汤姆称,从大众健康观点出发,坚持一律平等,没有特例,是保障安全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类似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这样的管理机构,绝不会允许任何损害哪怕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食品流向市面。生牛奶里所含的病菌使艾滋病患者、做化疗者受到感染,而且,老年人也是极易受感染人群。汤姆特别提醒我说,老年人,是如今北美人口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之一,同时,也是所有工业国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之一,均拜当今严格的科学健康管制所赐。我脑子里顿时开始幻想,一群上了年纪的人因为尝了点生奶奶酪,当即就倒地不起。

而且,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千万不能忘——美国人是地球上最爱打官司的,而其他国家的人虽只能望其项背,却也还在不懈追赶着。如果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销售这种已证明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食品,那法院接到的诉讼案将会直线上升。所以,问题一下子就清楚多了。“如果有人生病或者死亡,你的生意或资产将与一场官司相联。”

美妙的烤奶酪三明治

刚到美国时,有关与细菌作战的事我倒是没怎么考虑过。因为,我完全被超市里各种工业食品闪亮的包装,以及便利的购物环境迷晕了。

生奶奶酪的缺乏,我是一点都没注意到。因为烤奶酪三明治陡然成了我的最爱。它是一剂快餐毒药。这种三明治在美国四处都能见到,就仿佛法国的每个角落都有布里奶酪出售一样。而且,总是随买随有。制造烤奶酪三明治的原料各地均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奶酪须是从带切达风格的长条橘子味奶酪上切出的几小块,这种奶酪味不是很重。而且最好是装在塑料包装里的那种,我最近得知,这样的包装可在四天内抵抗病菌入侵,即使是四天之后,那些病菌可能也变得懒洋洋爬不动了。但是知道这个事实后,我怀疑这世界上还有没有什么细菌能为改善我们的食品口味作出贡献,不过能被拿来改善的食品也不多见了。

这种风格清淡的奶酪正好合适。面包须是半成品。使用的工具是平底烤锅。就像所有美好的食物一样,烤奶酪三明治应该不是家里能做出来的。也就是说,需要别人来为我们做。并且须是一位专家。因为烤奶酪三明治不需要丰富多变:这是工业食品的特点,它们全都一样,如果哪天突然不一样了,定会让消费者失望。这位专家从事的是短时供餐业务。就餐时,顾客坐在公用餐台前,与服务员近距离接触,以确保自己的三明治迅速进到嘴里。

一块烤奶酪三明治可媲美埃斯考菲耶的任何一道菜,且同样具有清淡、易消化的特征,可说尽得他的真传。迷恋这种食物的人,可能有时会要求加些西红柿。至于这西红柿是否是包裹在塑料外套里的根本不重要,人们注重的只是西红柿的颜色及汁水。

再贪吃一点的顾客也许要求多加点熏肉。熏肉怎么样呢?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如果熏肉是从锅里煎出来的,那还不错,因为这种做法还能见到诱人食欲的滴滴油汁,而一块熏肉的油汁是所有食物油里最绝妙的。可是,如果是用微波炉烤出来的熏肉,我只能说最好不要。从那里面端出来的熏肉,就似拔了毛的猪蹄,剃得光光的,又像长了虫的榆树树皮。最后,这份烤奶酪三明治当然也有装饰菜,总是一片薄薄的清淡的泡菜,可能是美国人做出的最为清淡的一种了。

时髦一点的烹调书会教人们在烤奶酪三明治里改用格鲁耶尔或者法国的罗格福特样乳奶酪。大家对此可以置之不理。就像著名的美国女歌唱家芮妮·佛莱明并非每次都能唱好“I'm Your Venus,I'm Your Fire”,像阿兰·迪卡斯这样一个法国名厨师也有将烤奶酪做砸锅的可能。总的来说,我们从前的老技艺拿到今日来看,只能算陈年旧事,根本不要再想出人头地——不管是做流行歌星,还是烤奶酪三明治。

还有一点我想补充的是:白面包。战争时期的英国,根本不存在这种食品,因为国家缺乏白面粉。后来倒是有一种国家牌全麦长条面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时长条面包”相比,总算是可以下咽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当时英国大众纷纷抱怨、抗议这种有着水泥硬壳似的“绳子”面包。之所以称为“绳子”面包,是因其遭受过一种名为“绳子”杆菌的侵袭。1917年,《泰晤士报》报道了食品部科学家们对此作出的回应,他们说“公众应将面包视为家庭生活的一员,而非满足声色口欲的食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营养学家们力推上文提到的全麦面包,赞扬麦麸有令人惊叹的营养价值,同时贬低白面包片。可最后却证明该观点误导了人们。佝偻病在战争时期的都柏林流行一时,原因正是因为当地人只吃全麦面包。这种面包里的叶子酸能阻止人体吸收自身必需的钙元素。尽管如此,在如今这个崇尚“新社会主义”风潮的年代,白面包片被认为是虚弱的上流绅士太太们才吃的食品,许多人仍然拥护全麦面包。不久之前,又有研究表明,白面包也“有毒”。

不过,从美食学角度来讲,全麦面包只是鸡肋。最为著名的三明治:大公黄瓜三明治——不管是吃起来似沼泽水草味的、香辣水田芥味的,甚至是夹那种压得扁扁的西红柿的——都须上好的、切成薄片的、能在上面涂上一层淡淡黄油的白面包搭配。全麦面包吸收性太差。

它过于厚实的身躯难以让果汁进入,而这正是做好多美食时所需的,比如,做一个夏日布丁,它就是将新鲜浆果挤进用稍稍有些陈的白面包薄片做衬里的布丁碗里。

没有布里奶酪的新世界

当我边嚼着烤奶酪三明治,边抬起头四处张望时,猛然发现法国奶酪的缺席。布里奶酪倒还有。鸡尾酒会上总会有布里奶酪,这已成为惯例了。但是,可想而知,都是些淡而无味、死尸般的块块,口味上丝毫没有值得称赞的,任何闪光点都没有,那种经典的臭袜子般的味道也消失了,当然,也没有“灵魂”——那道白色的细粉笔线——行家们所有的热忱。布里只是空有一个名牌的壳子,没有人注意到它已变得如此乏味。我记得吃过的最受欢迎,也是味道最好的奶酪,是一款工厂制蓝纹奶酪,味道浓烈,叫做莎迦。带着它和金酒、补药,坐在海港的小船里,别有一番风味。以前住在康涅狄格州一个名叫斯多宁顿的小村庄时,那里的村民最喜爱这样的消遣方式了。

我所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谁讨厌布里奶酪的。这是一个朱莉娅·裘德的时代,不过她在书里只提到过斯威士奶酪,一种经典烹饪法里常用的配料。反正埃斯考菲耶当时也没怎么讨论过奶酪。

如果连我们的时代烹饪女王朱莉娅对待奶酪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那美国公民对现在布里奶酪的低劣不闻不问也毫不为奇了。

生牛奶是怎样被抛弃的

我最终发现,生奶软奶酪是在1949年被禁的。在那之前,这种奶酪随处可见。尽管1900年时,巴氏消毒法在北美就已被广泛采用,但生牛奶仍遍布各家农场小院。而且,一旦喝上这种奶,就再也别想戒掉了。要冒一定的风险,这是肯定的。在巴氏消毒法出现以前,牛奶曾引发过多种疾病,因为乳品场里总是不太干净。生奶拥有生气勃勃、反复无常的性格,更需小心处理:奶牛要保证健康,乳品场及其所使用的器具(当然还有那里的工人)都要做到“一尘不染”。最安全的牛奶应是由一个农民单独饲养的同一群牛产出的。但由于人们对牛奶的旺盛需求,巴氏消毒成为了最快捷的处理方法,它能迅速净化来自各家农户的混合牛奶,要知道其中肯定有些人邋里邋遢的。此外,这种方法相比审核检查乳品场的卫生情况耗费的资金要少得多。

之后,到了上世纪20年代,生牛奶中出现了一种名为李士德菌的病菌。乌云笼罩在生奶的上空。李士德菌,一种超级细菌,是在此之前从未被探测出的具致命威胁的病菌,它繁殖速度极快,而且,生产奶酪的条件刚好也是这一病菌加速衍生的有利环境。该发现让负责公众卫生健康的国家机关决定在牛奶制品中全面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仍有一部分医生与营养学家认为,生牛奶的确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据理力争。

事实上,巴氏消毒法是一种野蛮的杀菌行为:它在消除牛奶中的有害物质的同时,也扫荡了所有有益成分。根据美国医学牛奶委员联合会的报道,生牛奶中含有二十二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另外,也富含能帮助人体分解蛋白质的酶,使牛奶更易被消化吸收。同时,它也是某些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来源,特别是维生素B-12,为非肉类食品中少有的营养素。巴氏消毒破坏了生牛奶中所含的乳过氧化物酶,而这种酶正是具有抑制,甚至某些情况下清除沙门氏肠道杆菌、李士德菌能力的有益物质。此外,能为奶制品营造出醇厚鲜美口味的细菌也被巴氏消毒法一举消灭了。

即使这样,公众的健康观仍对营养价值毫不考虑。战后,1949年,在缺乏经验丰富的制奶酪工的情况下,联邦健康机构规定只有存放了60天以上的生奶奶酪才能在美国境内出售,因为60天能杀死所有隐藏的病毒。后来,该项禁令也推广到进口奶酪市场,快速成熟的布里奶酪、瑞士卡门贝奶酪,以及勃艮第厄普瓦斯奶酪通通受到了限制。

有关食品安全的谬论

那么巴氏消毒法灭菌的奶酪是否安全可靠呢?2001年,洛杉矶监察会收到了一份厚厚的报告书,内容即为生奶安全与巴氏消毒牛奶安全问题的调查。该报告书涉及一家名为“自然的斯迪伊夫”的乳品场,该乳品场正试图申请出售非巴氏消毒牛奶的许可。

斯迪伊夫一家自从1945年起,就开始卖生牛奶。他们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属美国二十八个允许出售生奶的地区之一。有上百万人喝过这家的生奶,没有谁病倒过。但斯迪伊夫家的律师,雷蒙德·诺威尔称,当地的卫生部门却一直努力争取取缔生牛奶销售行业。许多乳品场已因此关门倒闭。斯迪伊夫家的乳品场也前后八次被告上法庭——不过均以庭外和解的方式不了了之了。直到1977年。那年,这家乳品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卫生部因而对其施以巨压。他们要求对其出售的牛奶——当时属于A级食品——重新进行验证。这意味又需遵守一套新的繁文缛节,而且砸进大把金钱。1993年,斯迪伊夫一家终于受够了,他们只能关闭乳品场。但是人们却想念那美味的生牛奶!于是,斯迪伊夫家要求洛杉矶监察会批准其牛奶恢复到老式的A级,因为从前的A级证明该生牛奶是符合出售要求的。

这份档案是由雷蒙德·诺威尔写成的,它的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生奶一次次受到众人的责难,被认为是导致某些疾病及死亡的罪魁祸首,却一直缺乏有力证据。有些传言甚至荒谬透顶。有一次,斯迪伊夫的牛奶被疑致使某妇女死亡受到非难,而那名女子实际是因溺水而亡的。还有一个婴儿也被传是喝了生奶而夭折,可真实情况是,那孩子是由于股骨断裂引起了并发症才离世的。1990年,威斯康星州的疾病与防疫控制中心大肆鼓吹,有70%的人因饮用了生牛奶而患病。威斯康星州因此对生奶下了禁令。那想喝它的老百姓怎么办呢?一帮缺乏生奶的野餐爱好者看来只得偷偷溜进农民的牲口棚里,从木桶里舀些牛奶了——因为牛奶将成为马的饮品,而非人类的。这还只是地方健康机构的情况。1985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报告称,有20万人因饮用伊利诺伊州一家乳品场的巴氏消毒牛奶而患病。但该消息是在此病三次大规模爆发后才公之于众。因为只要没有确切证据,管理部门总是将罪名扣在生牛奶的头上。

近年来最大的一起食品中毒死亡案例也是于1985年发生的。元凶为一批经巴氏消毒的墨西哥风味奶酪(142例病患,47例死亡),里面含有毒性很强的李士德菌,是巴氏消毒法向来自称能轻松消灭的病毒。实际上,李士德菌这种不断进化的病菌,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诸多已经巴氏消毒的食品中,人们在全脂牛奶、全脂或低脂的巧克力奶、冰淇淋、牛奶冰,以及各款新式冰淇淋中,比如棒条形的、片状的、鼓槌样的、冰淇淋卷,还有四盎司的碗装冰淇淋中,都发现了这种病毒。

从以上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否采用巴氏消毒法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重点在于我们的工业对食品的操纵方式。工厂生产与分发的食品数量越大,病菌侵入的几率就越高,因为人类是用一种非常淡漠、呆板的方式对待产品的。下面这个例子就足以证明。1994年,另一起大型食品中毒案件又爆发了,这次的主角是沙门氏肠道杆菌,它引发了美国数个州多达224000人受到感染。原因何在?那辆运送了大批冰淇淋的货车,之前曾运过一批被病毒污染的鸡蛋。没有人想过继续使用货车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佛蒙特州大学的一位微生物学家,凯瑟琳·多勒姆在接受当地一家报纸的采访时谈道:“病菌并不是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就出现了。而是由于人类现在采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以及饲养全人类的狂妄想法。人类现在仿佛是种在一块广袤田地里的农作物,需要统一施肥耕种。从微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有因必有果。”

2002年,斯迪伊夫家的产品重获A级牛奶的称号。可律师雷蒙德·诺威尔说:“他们仍然死死地盯着我们。”国家对生牛奶的疑心还是未能消除。在加利福尼亚,生牛奶的包装上必须注明警示标志,提醒购买者该产品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根据病毒与防疫控制中心报告,藏于牛肉中的O157出血型大肠杆菌,曾在一年之中致使73000名美国人感染,60人死亡。然而当食品研究部门询问美国农业部为何不让厂家在产品包装上标注警示文字时,后者回答称:“因为污染物来源并非仅为牛肉一种,数种污染源集结在一起才导致了最终事件的发生。”所以,“单将矛头指向肉类行业是不公正的。”我还想替他们补充一句,“特别是,牛肉制品工业为我国农业贸易之首。”

何处才能买到地道的奶油?

虽然目前有许多州仍规定生牛奶销售合法,但卫生部门从未停止过消灭它们的念头。2003年,宾夕法尼亚州插上了部分生牛奶制品通道的门闩,开始禁用生奶制的黄油与奶油,理由是危害大众健康。我小时候吃的那种带黄水仙颜色的奶油,当然是未经巴氏消毒的,上世纪50年代,我家从哈罗兹买回的奶油——很有可能是用生奶制的——是油脂非常丰富的奶油,插一柄勺子在里面,都能竖得稳稳的。有时,我甚至能感觉到里面青草的芳香。另外一种我喜爱的奶油制品是奶油冻,康沃尔郡产的。它由奶油凝结而成,是非常黏稠的糕状固体。这种食品在家就能轻而易举完成。以前上住宿学校时,我记得奶油冻是仅有的几样能入口的食物之一,星期天,学校厨房就把这个和米粥一起端给我们吃。那所学校的厨子并不是专门干这行的,而是来自维也纳的一位专唱瓦格纳歌剧的女高音。她不能忍受没有奶油的生活,可是战后又没有浓奶油供应。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当时的牛奶还不是现在的均质牛奶,她就每天用勺子将牛奶瓶面上的那层浮油撇出来,存好。到了每周周末时,就够做奶油冻了。她将那些奶油煮开,等到油皮浮上来,然后再把油皮混进奶油里。真的非常可口。

奶油冻

传统的奶油冻是这样做的:将新鲜的生牛奶(不过巴氏消毒牛奶可能也有能用的)倒进浅盘中,静置,勿搅拌,24小时后,奶油将会浮到表面。

准备一夸脱油脂丰富的奶油将奶油盛进煎盘里。

低温加热至华氏180度,用烹饪用温度计准确测量,保持该温度熬满一个小时。

待奶油表面出现一层厚黄、起皱的油皮时,关火冷却。

变凉之后,取出上层的奶油冻,与水果或水果派一起食用。

做奶油冻最好的原料是富含黄油脂的牛奶。在英国,人们将奶油视为一种重要食品,浓奶油或双奶油含48%的黄油脂。可在北美,相同产品的黄油脂不会超过36%,两者在做食物配料时有巨大差别。不过,20世纪80年代,因饱和脂肪与心脏病的密不可分,黄油脂被视为头等健康杀手。这成为北美乳品工业缩减成本的一项重要理由。因为法律规定,奶油与黄油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黄油脂,而该物质价格昂贵。

于是北美的奶油与黄油制造商们遵守了这一规定:美国的稠奶油很少高于黄油脂含量36%的标准(加拿大规定为35%)。检测者得用大猩猩来搅它。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奶油喷罐,就是须摇晃再喷射出来的那种。里面的黄油脂含量同样很少,与蜡纸包装一样,都使用了黏稠剂。

不过喷罐装的奶油另有用处——人们纵欲狂欢时可以把它喷在对方身体上,再慢慢舔掉。

北美规定该国黄油中所含黄油脂须达到80%,这个规定比欧洲标准要低。欧洲标准为82%,两种规定下生产的黄油在口味与质感上有天壤之别。如果黄油中的黄油脂比例高,则会达到完美的熔点——入嘴即化。在制作泡芙时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因为泡芙基本上就是以黄油为馅的。做一份绝美的脆皮点心的秘诀也在黄油上,必须是高黄油脂含量的黄油才能胜任,再利用充分变酸的牛奶生成的酸性物质,可让生面团变得软和柔韧。

不过北美人将健康排在点心之前。在加拿大,当地的乳品场委员会告诉我,加拿大人的健康意识强烈,因此不太碰油脂高的黄油。不过,加拿大人可能也没有机会尝到高脂肪含量的黄油,因为该国政府为保护国内乳品商之利益,禁止进口国外黄油。

然而,1999年,哈佛大学公众健康学院的研究数据证实了心脏病与反式脂肪,也即氢化植物油之间有直接关联。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可说有成千上万种,比如科瑞士克植物烘焙油、奥利奥饼干,以及人造黄油等。人们每日所摄取的反式脂肪比其他类别的脂肪都要多。消费者们疑惑了。现今脂肪的分类实在太多,要跟上它们的步伐确实不容易,特别是科学家们在鉴定它们的安全性时似乎也常常意见不同。

如此一比,黄油还不算最糟的,而且,比起其他油类,确实好吃得多。

阿莉森·胡帕是一位美国佛蒙特州的奶酪制造商,这一天她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了。1980年,在位于该州韦伯斯特威勒的农场上,她开始做起了手工奶酪,其实此时,胡帕已经萌发了做黄油的想法。不过,时机老是不对。饱和脂肪酸的威胁让大家惊慌失措放下了手中的黄油。

于是,胡帕只有专注于奶酪制造上——她第一件赢得大家欢心的作品是用自家的山羊奶做的羊奶奶酪。继而,她又扩展领域,做起了牛奶奶酪。90年代中期,胡帕又觉察出了一丝风吹草动。现在,她认为电视节目,特别是饮食电视网中的节目使公众对黄油的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似乎在反式脂肪的危险性被发现以前就有一定影响了。

饮食电视网始于1993年,它24小时全心全意向观众贩卖饮食之乐,提倡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在那个四处充满营养学家与食品科学家警告的年代,饮食电视网教大家要像猪儿一样,兴奋地在美食的泥沼中打滚。玛莎·斯图尔特为该频道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她像朱莉娅·裘德、艾丽斯·华特一样,对美国饮食有着重要影响。玛莎让烹调成为安抚心情的良方——仅仅准备果仁巧克力的配料,也能让人欢欣愉悦起来。白肤金发、轻快活泼的玛莎·斯图尔特好似让人们回到了过往安宁、富足的郊区房舍中。

在玛莎·斯图尔特的厨房里没有悲伤,愉快才是主角。一个无眠之夜,我打开电视机,看到玛莎·斯图尔特正默默准备着做农家李子馅饼(她的风格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式的。所以避免说出一些花哨的词,比如galette)。只见她正将和了无盐黄油的李子肉填进油酥面团里,然后在面团上刷了一层浓奶油。斯图尔特承认,也可用鸡蛋刷,但是浓奶油能让点心更加滑腻。然后,她又在馅饼上撒了数量惊人的白糖。从烤炉里端出来时,李子馅饼还在咝咝冒泡。她满足地说道:“丰满多汁。”她没说这馅饼又甜又腻。突然,咖啡店里馅做得像榆树胶一样的水果派冲进了我的脑子,真是强烈的对比。斯图尔特从馅饼上切下一大块来,将一大团新鲜奶油敷在上面,就如她所说,要让这道小吃变得更加金光闪闪。为什么不呢?真的,这又有何不可?想到这里,我愉快地回到床上,躺下睡了。

玛莎实际上为消费者们订下了一个计划:痛痛快快大吃一顿,不用再躲藏什么了。阿莉森·胡帕曾这样对我说起过:“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碰黄油,因为他们害怕吃完之后就会死。可后来,人们又想,‘我实在怀念有黄油的日子,它的味道是如此诱人,吃下去真的能让我心满意足。’”于是到了2000年,她最终决定开始制作黄油了。并且是极品黄油,黄油脂高达86%,是足有6盎司的金色的黄油卷。那简直就是人间至福,含一点在嘴里,立即融化。那热烈、性感、野兽般的味觉让我的口腔一阵温暖。胡帕的黄油与另一种美国黄油——普鲁格拉合二为一,制成了83%黄油脂含量的产品,在超级黄油市场有售。

在欧洲,黄油有各种不同味道。我猜自己喜欢的那种刚好也是英女皇的宠爱。因为上面有她的头像。它就是圣伊威尔康沃尔郡黄油(81.75%),用剧烈搅拌过的康沃尔郡奶油制成。吃起来像嘴里含着一束鲜花一样。我与一位英国朋友分享过这种黄油,不过她不认为这是顶级的,金牌泽西黄油(81%)才有夺魁之质。那是一种比报春花颜色稍浅、加盐的黄油。朋友是这样形容的:“吃进去像打了针强心剂,那种满足感能让别人一眼看出。”

不过我们对一种来自皮埃德蒙的奥塞里黄油(83%)疑惑不解。这种黄油产品是由巴皮诺·奥塞里制作的,用每日收集的生牛奶做原料。

黄油上印有手刻版画装饰图,就连包装也是手工操作,装在蜡纸里——可是吃起来呢?居然是冰淇淋味!还有一种法国黄油,叫艾契海(82%),是面包师傅们的至爱。它来自普瓦图——夏朗德,印有Appellationd'Origine Controlée的标记。不过,上面所说的几个品种比起下面将要提到的只是小巫见大巫。布瑞塔尼黄油,面上缀满海盐,是我从法国布洛涅省觅得的。但至今还未在北美发现过。我对黄油的感情是不是有点太罗曼蒂克了?可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却说,如果没有点罗曼蒂克的精神,“天空也会变成天花板。”

找到感觉的美国奶酪

美国黄油逐渐脱离乳品工业束缚的局面是伴随着该国手工奶酪的兴起而形成的。阿莉森·胡帕在1980年成功制作了第一块山羊奶奶酪后,就一跃成为美国手工奶酪制造业的复古先锋人士。我们身边总是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奶酪:克劳里奶酪公司制作的科比奶酪,该公司于1882年成立于美国佛蒙特州。爱荷华州纽顿区的五月签乳品场(曾经的老板们是一批非常有钱的人)于1941年开始,制作了五月签蓝纹奶酪,奶酪经销商斯蒂芬·杰基称这种用生奶制的奶酪为“美国智者的蓝纹”,可能因为《纽约客》上登载过该奶酪的广告吧。手工制奶酪吸引了一批社会精英,他们认为这种食物富有地域色彩、真实质朴——是同时期许多食品都不具备的优势。

类似胡帕这样的新一代奶酪工艺者如果不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也是受了那代人影响的孩子们。无休无止的商业大竞争是时代的病态表象,能首先冲破这个樊篱的人正是首先具有反抗能力的一批人。

还有什么比做奶酪更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和平?奶酪制造者就似最初制造奶酪的僧侣们一样,忠诚、平实。新兴手工奶酪在最初阶段,常以其简朴著称,许多均为山羊奶奶酪,口味温和、新鲜。劳拉·切诺在这派先锋人士中是比较突出的。她在法国时迷恋上了这一行,并学会了如何制造山羊奶酪。1981年回到加利福尼亚后,劳拉生产了一种很熟的山羊奶酪,有野味般的浓烈口感。这是美国奶酪中不常见的,不过很快就获得了广泛的欣赏。

美国手工奶酪多模仿经典的欧式品种,他们生产出了诸如古达荷兰球形奶酪、意大利莫泽雷勒奶酪、法国布里,还有永不过时的英国切达奶酪,全都是世界级的畅销品种。其中一些复制品非常出色:比如安大略的马普勒达尔乳品场就有一款柔软的生奶白切达奶酪;魁北克的皮埃尔——伊夫·查普模仿瑞士与法国汝拉等地的瓦西勒奶酪,也制作了一批刺激味觉的生奶作品。在索罗马山谷,贝尔威尔农场创造了鲜见的利用山羊奶制造的瑞可塔奶酪蛋糕。而在新英格兰,一种称为伯克郡蓝纹的手工蓝纹奶酪也诞生了,它有着粗犷的外壳,好像缀满了碎石子,是由高脂的泽西牛牛奶制成的。事实上,法国当地的这些名牌奶酪品种正濒临灭绝,因为做它们太不划算,赚不了什么钱。

而美国的手工奶酪制造者们却有经济能力进行持续的生产,挽救了一些传统品种。在佛蒙特州,有一家约翰与简妮·潘弗瑞乳品场,他们生产出了生奶奶酪塔伦特,是用泽西奶牛牛奶仿造瑞士格鲁耶尔制成的。简妮·潘弗瑞说起话来已和法国人没什么两样了,因为她揶揄地称霍斯坦奶牛的奶是“脱脂牛奶”。

做奶酪工艺这行的美国人随着信心渐长,以及从业人数的扩大——据称现在已有大约750人加入了,而且还在迅速增加着,他们的奶酪产品也更带有原创性了。比如“亨伯特之雾”。这是一种重达5磅的车轮形软奶酪,山羊奶制的。奶酪上有一条横穿而过的细烟线,咬一口,还有嘎吱响的脆壳。手工奶酪的妙处就在于,必须让食客们自己搜寻,相比现在无孔不入的宣传要有趣得多。我自己就挖掘到了一个品种,叫做善变的凝乳奶酪。该奶酪为半熟的山羊奶奶酪,由“尤里卡的米朗琦”乳品坊制作,在圣弗朗西斯科食品市场有售。这种奶酪最初入口时感觉很温顺,然后渐渐变得野性起来,就像美国的仙粉黛一样。该奶酪的生产者是琴杰·奥尔森及她的伙伴黛安娜·李文斯顿,是由一群一百来只的混合品种山羊羊奶制成的,这些羊都在可持续耕种地上牧养。乳品坊的主人们刚好能用自己的“善变奶酪”维持生意照常运转。

在美国手工奶酪得到发展的同时,奶酪进口市场也在悄然扩大。

有一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明令禁止的生奶软奶酪正暗暗流向市面。

十年以前,我就开始留心多伦多的进口奶酪市场,发现新品种层出不穷。加拿大与美国的生奶软奶酪管理条例相同,那为何我能在这里买到来自法国affineur皮埃尔——伊夫·查普手工制作的生奶布里呢?

查普的熟布里奶酪是经奶酪嗜好者的口耳相传出名的,毕竟这是违禁产品。我在多伦多某家奶酪商场买到了一角这样的布里奶酪,老板给我时眼都没眨一下,也没嘱咐我要保守什么秘密,不过她倒是明确告诉我,要慎重选择。

查普在整个事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几乎联系不上。有一次,我试着给他打了个电话,装着要进口一批奶酪。我小心翼翼地问了几个问题,他才告诉我奶酪是从法国买回的,然后在自己的作坊里做熟。

那些奶酪有多熟?

“很生。”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变熟呢?

“一段时间。”

这些奶酪也销往纽约的饭店吗?

“有可能。”

然后他就中断对话,称信号不好。

魁北克的乡村里有许多用生奶制奶酪的小农场。加拿大人费了老大的劲试图取缔它们,可当地警方却一直敷衍了事。魁北克人视生奶奶酪工艺为他们的专利,他们生来就有权这样做,就像法国人一样……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土地”,我们就是我们。他们独立的欲望越来越强,擅自干涉魁北克人的奶酪制造业确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于是在魁北克和法国,我时常能买到生奶奶酪。比如朗格里奶酪,粗糙的表面,夹杂着刺眼的橘皮,是在酒里浸过的。再如“勃艮第葡萄酒之友”,小而丰润的软奶酪,有一道熟石灰线。钟形的普理尼·圣皮埃尔,是简约的山羊奶奶酪。还有干酸的辣味羊奶奶酪。我还找到过一种称为圣·玛尔塞林的清淡型奶酪,是装在塑料硬盘里的。不知道这些奶酪都是怎么通过海关的,不过我在包装上都没找到生产日期,可能携带者谎称它们全都达到了60天的安全标准吧。

1998年,加拿大食品监察部门向一种伯干地出产,名为圣·弗利西昂的多汁型生奶奶酪块发出了警告,称其“可能”携带李士德菌。该监察部门是根据此种奶酪过往的不良历史记录来判断的。查普因此不再将这种奶酪带回国,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根本没有人提,这种圣·弗利西昂实际是非法产品。

在南边的美国,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也较常见。魁北克出产的某些生奶奶酪已在曼哈顿出现了。还有经由互联网销售的法国产生奶奶酪也是轻而易举就取得了美国海关的入境许可。Vrai布里也是如此。

每隔一天或几天,一种香甜的布里奶酪被这样描述,它由罗斯裘德农场制造,支付大约100美金就可让美国消费者于48小时内收到货。就连上等的大酒店里也开始烹饪添了生奶奶酪的菜肴。几年以前,纽约媒体惊曝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新奶酪——手工厄普瓦斯奶酪。

当然,我读完这则消息之后就想,取这个名字可能是嘲讽那些巴氏消毒的厄普瓦斯奶酪。

后来我终于弄懂了。像厄普瓦斯,以及北美市面上的某些短熟软生奶奶酪都经过了thermisé,一种可让奶酪变熟过程减缓的工序,如此一来就能达到60天以上的标准,从而顺理成章带进美国。经过thermisé的奶酪没有真正的生奶奶酪可口,但比起巴氏消毒法下的奶酪又要好上百倍。这种奶酪的制作方法是,将牛奶在低温下进行长时间加热。奶酪制造者们自言如此一来,有毒的细菌都能清理得干干净净,同时又没杀死能生产出美味的微生物群。斯蒂芬·金肯说这是目前世上最好的一种处理方法了,它能让伟大的生奶软奶酪合法入境,避免我们再受巴氏消毒奶酪的摧残。不过我不赞成这一观点。奶酪并不是必须经过“thermisé”这一工序,所以我仍旧保留记忆里那地道的厄普瓦斯奶酪口感。就在一年多以前,制造商伯尔索更换了他的产品包装,而且我敢打赌,那里面的厄普瓦斯也改变了。它本是一种脾气倔强的奶酪,如果切开之后没有吃完,又放得太久,就只能用勺子舀着吃了。伯尔索的新厄普瓦斯奶酪看起来比以前坚硬了许多,而且味道也没那么浓了。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他使用了thermisé的制作方法。

我想,美国那种赶尽杀绝的方法正是从此刻起为法国人逐渐接受了。20世纪90年代,欧盟以一种极其野蛮的激情投入到食品安全问题上,促使法国人开始审查国内的奶酪市场,法国人对自己的生奶奶酪本来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勉强遵从了条例。1999年,法国人惊觉至少有四种名牌奶酪内含有李士德菌。虽然没有任何人在吃下圣·弗里西昂奶酪后患病,但这种奶酪的销售额却急剧下降。还有更可怕的事在后头: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在吃下感染了病菌的厄普瓦斯奶酪后中毒身亡。一块生奶厄普瓦斯。

当然,这是一场悲剧。不过,法国政府仅将其视为个人事件,并未上升到全国高度。通常,该国政府都是这样对待他们的奶酪问题的,法国奶酪生产商们很赞成这种冷淡的态度。因为每一所乳品场都害怕公众对乳制品留下恶劣的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奶酪生意。而且,经查验,那块有毒的厄普瓦斯奶酪并非真是由生奶做的,这仅是食品监察部门又一次兴风作浪、想要诋毁生奶的伎俩。事实是,那是块工厂生产的巴氏消毒奶酪,很快那家工厂就被关闭了。

但是太晚了!一家警醒的媒体抓住这则消息不放了。法国消费者,相比那些盎格鲁·撒克逊人,本是极其厌烦那些整天提心吊胆之人,可现在他们自己也有了危机感。对死亡的恐惧就如一股小而稳定的浪潮渐渐蔓延到了整个国家。法国人第一次对生奶奶酪有了一丝疑虑。

我的奶酪“导游”——法国朋友居伊,始终认为1999年那场“李士德菌恐慌”是由美国人一手操纵的。他称,“这是他们的全球食品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美国人利用安全问题来恐吓、要挟消费者,其真实目的却是想拓展自己的贸易。“这是一场布里与维兹奶酪之役。美国人妄图用他们的工业奶酪占领我们的市场。你如果还不相信的话,”

他补充道,“就去查查那本《食品法规》吧。”

美国说:“细菌。”;欧洲说:“好吃。”

我从未听说过什么《食品法规》,而且敢打赌说,大部分普通人也没听过有这种东西。就在上个世纪6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了一个极富野心的计划,他们草草拼凑出了一套世界食品标准,被称为《食品法规》。它的触角甚至扩展到奶酪制造上,比如某种特定的奶酪应以何种工序制造。也就是说,人们在英国萨墨塞特买来的切达奶酪,与在中国上海吃到的是一模一样。好在当时,这套奶酪议题还未讨论到安全问题上。此时的美国人却已开始了疯狂的肃清运动,并力图使全世界的奶酪生产业都用上巴氏消毒法,不过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奶酪制造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瑞士,却断然拒绝了。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曾公开宣称,《食品法规》不过是种政治工具,居伊对此非常赞成。“看看台上发言的都是谁?全是美国的工业奶酪贩子们。《食品法规》只是美国入侵别国的幌子而已。”

食品使美国与欧洲又产生了一道新的裂痕,填塞其中的是激烈的情感斗争。欧洲人时常抱怨美国的文化霸权。然而,什么电影、流行歌曲,或是电视节目,比起饮食来,都只是昙花一现。在北美居住多年,我仍是常为欧洲与北美人对待饮食的迥异态度而震动。对前者来说,食品更多的还是一种大众化的享乐,而在后者看来,那只是满足个体需要的物质。

只需看看领导者的言行就知道了。即使英法两国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意见分歧,且已形成剑拔弩张的形势,可希拉克与布莱尔在勒图凯——爱德华时期法国时髦的海滨度假胜地——的午间小啖上仍能缓和下来,暂且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午饭之后,双方脸上都露出了幸福、慵懒的表情,甚至,有点傻乎乎的了。我的思绪于是一下跳到维也纳会议上,两百多年前,也是布里奶酪起到了润滑作用,使欧洲各国间弥漫着的紧张气氛得到一丝减缓。

我用大脑就能描绘出那顿勒图凯的午餐是些什么内容。英法两国几百年来的竞争好歹还是有一样结果,法式菜无疑占了上风。首先是香槟,这个不能少,也只有它算是法国最文明的开胃品了;配上当地产的牡蛎,或者奶油淡水螯虾?再不然,来份流行的宝刀鱼?然后,一杯绿幽幽的法国夏布利干白葡萄酒;当地羊羔肉配上布列塔尼盐;最后是富有外交色彩的小吃(泡芙、Crème anglaise、奶油糊),以及卡门贝奶酪;白兰地是收官之作。

再看看北美国家的领导人。美国两任总统都喜欢快餐食品——比尔·克林顿喜欢吃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乔治·W·布什,则喜欢花生牛油与果酱三明治。以上这类食品最好是独自享用,大嚼三明治时可不是什么好吃相。不久以前,我还观看了加拿大总理强装镇定用刀叉对付艾尔伯塔牛排的样子,我想这是在牛肉食品工业的强烈要求下完成的,因为加拿大正处于疯牛病恐慌中。这就是食物:必须吃下,以保持经济增长。

美国的快餐业巨头在上世纪70年代占领欧洲市场时,也是引起了一片狼吞虎咽之相——麦当劳巨无霸、肯德基炸鸡等等,毕竟它们还有其魅力所在。快捷、甜腻、滚烫的食品,欧洲人还未见过这么吸引人的工业制品。不过,当一家家快餐店开始将触角伸到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名城时,它们艳俗的外表激起了人们的不满。1986年,意大利的饮食作家卡罗·佩催尼看见罗马的金色拱门下居然就是“西班牙比萨”店,不禁恼怒不已。他为本国文化遭到亵渎而忧虑,比萨本是再现意大利历史的食品,如今却成了美国食品业妄图永远改变人类传统饮食的工具。可悲的是,快餐只是冰山之一角。在欧洲,所有新兴食品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美国人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廉价的种子。欧洲的口味不可避免地正向美国口味靠拢。

在一番深思熟虑后,佩催尼发出了反击。1989年,他发起国际“慢食”运动组织。慢食运动号召人们把脚步放慢,使食物重新融入社会,并升华为生活的核心部分,而非简单的营养加油站。吃一餐饭,最好是吃得有滋有味,吃得余音绕梁,能够尽享其中乐趣。至于食品自身,它们应将细菌视为自己自古以来的良友!佩催尼在陈述“慢食”运动的纲领时声言,细菌为许多伟大食物的特殊口感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比如本国的萨拉米香肠、烟熏五香火腿片,当然,还有奶酪。

到1995年,“慢食”运动组织已开展了“美食诺亚方舟”项目,开列出了全世界正濒临灭绝的传统美食清单。他们所描述的食品陨落史足以让美食家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股恐慌与忧虑。我们可能再也吃不上威尼斯咸水湖里生长的芦笋了。“慢食”运动真的来得慢了点,因为好些古老的食物即使遍寻整个欧洲也难觅踪影。90年代初,健康卫生条例多如牛毛,开始形成影响人们生活的强大势力。欧洲人已被布鲁塞尔传来的强制性命令惹火了。食品店的店员们每三个小时就要将冰柜的温度报告一次;禁止用泉水制作新鲜的瑞可塔奶酪;水牛莫泽雷勒奶酪要求在低温下冷藏,结果顾客全都抱怨说,如此一来水牛莫泽雷勒与其他莫泽雷勒奶酪毫无分别。还有,卖三明治须包上包装,对外销售家制蛋黄酱属违法行为。曾经,小三明治贩子们都有自己固定的一批食客。而个人做的蛋黄酱毫无疑问比工厂批量生产的要细腻得多。现在,所有的食物都模式化了。

有关部门以保障公众安全的名义,大肆肃清深受欧洲各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物。其中包括古老的佛萨奶酪,因为它须埋在地底的坑里才能成熟。一项欧盟条令又规定,熟奶酪不得与木制品接触。不过法国人至今也不拿它当回事,否则他们吃奥都伯地区产的瓦契海奶酪时——那可是种口味独特的奶酪,有着雪绒花的香味,吃的时候必须用勺子——就没办法好好享受了。因为制作瓦契海奶酪必用云杉木包裹,使香气浸入奶酪,成熟过程也需装在木头盒内完成。

《食品法规》中涉及奶酪部分的议题讨论会几乎成为两大势力互相争斗的战场。一边是某些卫生狂热者,另一边当然是将奶酪视为文化的欧洲国家。居伊再次说道,看看都有谁坐在那上面。美国的“三套车”全上阵了:科学家、企业代表,还有政府人员。卡夫食品公司的人就在那坐着。作为美国销量最高的奶酪制品——维兹奶酪的生产者,他们当然是力捧巴氏消毒法。

美国奶酪生产厂家现正处于防守状态。由美国发起的自由贸易让这些厂家们吞下了自己一手造成的恶果。因为自由奶酪贸易使当地企业以抬高进口关税、限制倾销等手腕获取的利益受到了打击。任何行业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消除内部竞争。因此美国奶酪制造业自然要将某些身份不明的生产商视为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进口产品日渐增多,可美国业界所针对的目标并不全是欧洲生奶奶酪制作工艺者,倒更倾向于国内手工奶酪商们。

生奶奶酪在美国手工奶酪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渐上涨,大受顾客欢迎。这里仅举一例就能说明:威斯康星州的“自然之谷”乳品场有一款生奶制切达奶酪,据市场调查部经理雷诺莎·玛可称,顾客们通常是排着长队等着购买。她还说,生奶奶酪比经巴氏消毒的奶酪销量要好。

这当然不如卡夫公司的意。超市同样很忧虑。它们惧怕将那珍贵的货架贡献给这些产品。它们已经与自然食物相隔万里了。自然有机食品销售额仅占全美超市销售额的5%。但其在公众中的口碑良好,超市也不得不稍稍进些货,虽然这些小制作食品并不是盈利重点。自然食品保存期不长,也没有工业制品那种自视甚高的闪亮包装。

受袭的帕尔马奶酪和佛蒙特州的塔伦特奶酪

《食品法规》的讨论会每四年一届,分别在不同地点召开。2000年,各国又将奶酪问题作为该会一项议案摆上桌面。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这次会议上尽职尽责,保障了美国奶酪工业的权益。管理局称自己正筹划制订对生奶奶酪的禁令,因为又有证据显示,即使熟度超过标准规定的60天,也有病毒继续存活于奶酪中。我们的未来就将笼罩在见不到奶酪的乌云之中了,不只是卡门贝、厄普瓦斯、圣·弗利西昂奶酪,还有格鲁耶尔、孔泰、罗格福特,以及佛蒙特州的塔伦特奶酪、安大略马普勒达尔做的切达奶酪,还有新出产、自称西班牙风格的嘉纱托塔、曼奇戈羊奶奶酪,数不胜数。对了,还有意大利的帕米基诺——雷基诺硬奶酪!

工业奶酪生产商们值得为此庆贺,美国的食品业也将受益多多。

另外,绝非巧合的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要求由伊利诺伊州的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担任检测工作。而该中心的成员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套车”——那些科学家、工业头头们,还有政府人员。

手工奶酪制造商们很快作出了反应。其利益代表组织——美国奶酪协会,与传统保护与交流信托基金(为传统食品爱好者智囊团)联合,共同组成了“奶酪选择权联盟”,并且对外界进行了宣传。传统保护与交流信托基金以其自行发明的“金字塔食谱”而闻名,该食谱以地中海、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低脂、高谷物及蔬菜饮食结构为基础。

它与美国农业部设计的“金字塔”形成了鲜明对比,批评家常戏称后者的食谱为“食品工业的金字塔”。信托基金会的负责人及建立人均为邓·吉福特先生,他是个精明的政治家,反对极端的食品政策。现在,佛蒙特大学的凯瑟琳·多勒莉已成为他的幕僚之一,因为多勒莉是美国少数几名站在生牛奶一方的微生物学学家之一。邓·吉福特很明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生奶奶酪不可质疑地在口味方面仍是奶酪中的精英。站在第一战线上的人们应当是真正的奶酪爱好者,是如今在饭店、酒馆吃菜仍旧要求来份奶酪的人。信托基金会就是要让这批人懂得,自己珍贵的享用奶酪的自由快要被剥夺了。对大众而言,可以这样想像一下:面前是一碗意大利粉,但却没有帕尔马奶酪。

有关生奶及生奶奶酪的话题已激起了人们拥护传统文化的热情,所以信托基金会的第一步一定要行得正。2000年,吉福特发起了攻击,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请上了被告席,因为他在管理局提供的案例中找到了一处错误。里面称,发酵过程可将奶酪中的病菌杀死,但信托基金会的检测员将有毒的大肠杆菌液倒入已经发酵的切达奶酪后,细菌仍然存活。接下来,媒体也不甘落后。《财富》杂志爆料称,信托基金会其实也不对,因为当事的加拿大小孩之所以患病,并非由生奶奶酪造成,而是经过巴氏消毒的奶酪。

管理局攻得快,也撤得快。自称禁令事宜需深入研究,另行商讨。

我和居伊对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这件案子很不理解,这样的事实在荒谬,当局也太不称职了。后来他突然想明白了,管理局所谓的健康提示只是一种诡计,真正的目的是要找出自己的反对者。要真是关心生牛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就会拿出无懈可击的证据来。不过,这世上真有毫无破绽的证据吗?抑或,所谓证据不过是人们坚持多年的老观念?不管如何,管理局的人最好再三思一下他们现行的战略,并对“奶酪选择权联盟”作出正确的力量评估。据我所知,该联盟正在互联网上热火朝天地准备又一次进攻。“慢食”运动组织点燃了欧洲人的心头怒火,群起反抗当地的工业食品;联盟是否能将这簇圣火带到北美呢?T。S。艾略特说过,文化赋生活以价值。挽救生奶奶酪就是挽救文化,不同的文化。多样性是如今的热门话题——那么奶酪为何不可加入呢?“因为,”居伊回答,“只有做生意时这个词才有意义。”

同类推荐
  • 好太太美食

    好太太美食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男人的胃。”身为一名好太太,一手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是必须掌握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掌握了一手让人垂涎欲滴的厨艺更是轻松调和家庭关系的便捷方法。好太太怎么可以少了一手好厨艺呢!
  • 论吃货的道德修养:人人都是厨师

    论吃货的道德修养:人人都是厨师

    美食,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制作各地美食,就是你全球通行的签证。走访曼谷的大街小巷,会吃到一道普及率极高的泰国美味,无论是路边摊、还是大餐馆。这道菜便是泰式炒河粉。
  • 全家福养生菜

    全家福养生菜

    中医有“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认为根据四季节气的变化,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生活上、饮食上,也要随着节气相应变化,才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这就是中医“因时”养生的观点。不仅如此,老人与孩子、男人与女人,不同人群的养生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也是中医的养生观点之一。将中医“因时养生”、“因人养生”的观念,与家常美食相结合,融入营养、饮食、养生知识,再加上节气故事,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变成了这本《全家福养生菜》,贯穿春夏秋冬四季,适合一家三代使用。这样一本集饮食、养生、文化于一身的养生菜谱,为您的家庭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一份来自编者的祝福!
  • 爱上多滋多彩的食物

    爱上多滋多彩的食物

    这本书将食物分成红、绿、黄、橙、黑、白、紫七种颜色,详细介绍了每种颜色的食物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按照身体所需,分门别类地享受美食。
  •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挽蛮弓

    挽蛮弓

    论弓箭手的职业修养,野路子选手在成长路上愈挫愈勇的奋斗史,看别人或是剑起长龙,或是刀如猛虎,或是拳法生风,只她日复一日开弓拉弦搭箭,集六材,筑九箭,挽蛮弓,走向人生巅峰。
  • 偏偏公子来

    偏偏公子来

    李未未告诉你!穿越小说都是骗人的!为什么别人一穿就是盛世年华!她李未未就是北宋末期?为什么别人去青楼就有美男!她李未未只能遇见美女?为什么别人救人就顺顺利利!她李未未就要赔上性命?五夏的交流群:114894546(文友,读者皆可进群~)请VIP的读者加这个群:386270613(仅限VIP读者或者打赏过的读者)
  • 仙界大佬有点甜

    仙界大佬有点甜

    林檎死了,不过又活了,重生在了一个修仙界废物身上,虽是占了人家的身体,但还要替她收拾烂摊子。这些都不算什么,自己手痒痒做善事,却被一个弱鸡缠上了。“多谢恩人相助,我无以为报,愿以身相许。”“……”她不需要。不过看在这小弱鸡是个如此英俊的美男子,她还是勉强收留他吧!从此林檎的任务就是:帮助弱鸡,走上人生巅峰。
  • 1001次求婚:傅先生,休想逃

    1001次求婚:傅先生,休想逃

    人人都道傅时珩是一朵高岭之花,只可远观,孟晚偏想把他摘下来,踩两脚。傅时珩,跨国总裁,克制严谨,高冷骄矜,一向冷静自持。然而却突然有传言说,他养了一个小明星。十八线小明星脾气冲,爱炒作,挥金如土,黑料满天,偏偏热搜不断,一路扶摇直上。众网友diss的厉害。“除了一张脸和演技,没一处能看的!”“就她这样的,宫斗剧活不过三集!”“能不能安生会儿,好好演戏不好吗?”“又怼人又怼人了,竟然敢怼影后,天,这么作怎么还没把自己作死?到底谁惯的脾气?”护身符傅总:哦,我惯的!众网友:“???”溜了溜了……又娇又作的小作精VS矜贵自持的老干部。
  • 说好的,不分离

    说好的,不分离

    世界上有一种人,明明被别人厌倦却依旧还爱。只是这一次我真的坚持下去了。或许真的不该相信爱情。从这里跳下去就解脱了,我也选择了和妈妈一样的路了,明明自己那么厌倦那样却依旧选择了。世勋,有缘再见。秀晶,下辈子再见。智恩,一定要幸福。
  • 魂与火

    魂与火

    四周是无数残破的剑,杂乱的插在被血染成的战场上。依稀记得有一双手将自己拖至墓地,埋在了棺材里。不该是这样的啊,亲人,挚友,以及珍视的女孩.....他们去哪了呢?挥了挥手中的剑,还是那熟悉的质感。“火、血、灵魂……”
  • 鹿年华

    鹿年华

    都说喜欢一个人,心里会有一头小鹿,不停乱撞,当你懵懂少年时分,情愫渐生,只觉心慌马乱,随着年华逝去,隔着许多时光,那些爱的,恨的,不言明说的,都已成过往,心动的感觉,还能否记得起
  • 末世之天道轮回

    末世之天道轮回

    既然上天肯给我重生的机会,那么我一定会改写命运!末世沉沦,谁主沉浮?天道轮回,我就要逆天改命!在我未完成任务之前,任何人只要挡在我的前面,不管他是朋友,还是敌人,他将比我先倒下!
  • 快穿之恶魔养成系统

    快穿之恶魔养成系统

    好好的在家睡个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被一个恶魔养成系统给绑定了,绑定也就算了,竟然让我去攻略男的,从此楼歪不在正。[mou~作者渣,不喜勿喷,入坑需谨慎。((?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