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承受不起大人粗暴的交流方式。作为成年人,当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更要注意礼仪。给孩子做个文明礼仪的好榜样,这样孩子才会更加懂得礼仪,并主动地用礼仪来约束自己。
孩子也需要尊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长与孩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身份地位有着极大的悬殊,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殊不知,命令的口气会让孩子养成懦弱胆怯的性格。另外,诸如“你真是个废物”“你简直一无是处”之类的话,也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往往留下抹不去的印记,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作为成年人,我们与孩子说话时,应该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朋友式”或者“建议式”的说话方式,学会引导孩子,摆出一些选择项,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慢慢地,孩子会越来越慎重地对待大人的话,而不是产生反感。
尊重孩子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很多人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怎样,或者“一定要”怎样,这不仅有浓厚的独裁、专制的味道,而且因为太缺乏鼓励,这让孩子很难接受。我们不妨用“试试看”代替“一定”和“不许”。“试试看”这三个字包含着“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这样孩子听完就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说不定会超常发挥。
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孩子不听话时,有些家长总是采取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打骂、体罚等等。这样做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且很可能会养成孩子更加顽劣的性格,甚至会形成一些暴力的脾性。
动不动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做比较,实际上也是一种粗暴的方式。而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也知道父母说的是事实,无力反驳或为自己辩解。因此,这时候他们往往会感到更加气馁,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自卑感越来越重。
另外,类似“再这样爸爸不要你了”“你再不走我就走了”之类的话也不要说,会激发孩子心中的“潜在不安”,可能孩子的心里会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举动。
孩子虽小,但是也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应当抱着尊重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注意方式方法。粗暴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结果变得糟糕,应当坚决避免。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交流
想必很多家长都说过这样的话:“动不动就哭!”“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问题,你的脑子怎么就不开窍呢?”这些完全是家长以成年人的认知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的结果,当然就失去了与孩子产生共鸣的思想基础,孩子肯定不愿意再继续交流下去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淘气爱哭的行为是那个年龄段的必然表现。
对孩子也要学会倾听
成年人大多数不愿听小孩子说话,觉得他们说不出什么道理来,都是一些毫无价值的话。但是孩子也有思想,也需要倾诉。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净化原理”,就是说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无法发泄时,心中的怨气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这种“净化原理”对小孩子也是一样的,成年人也要多听听孩子的倾诉,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发泄,帮助孩子敞开心灵。
还有一些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就像是气急败坏的君主,总是不听孩子说完话就霸道地说“住口”“你不用解释了”。这是孩子们最不愿听到的话之一。如果父母总是用“住口”两个字堵住孩子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因为他们知道多说无益,之后就会懒得跟父母交流,什么话都不会再跟父母说了。
另外,倾听时,有些家长往往忘记给予适当的回应。有时候孩子告诉你他心情不好,实际上他们更想说的是他们心情不好的原因。如果你太吝啬你的回应,他们可能会认为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听他说,因而就不愿再和你更深入地交流下去了,我们应该恰当地做出回应。
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没关系”
有些父母碍于面子或者为人父母的威信,即使知道自己错怪孩子了,也不愿将“对不起”三个字说出口。其实,在孩子眼中,父母说出对不起只会让他们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明明是自己错了还拼命掩饰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因此,“刚才的事情是爸爸不对,爸爸现在跟你道歉”“妈妈误会你了,真对不起”……这是好父母应该要说的话。
伟人尚且会犯错误,何况是孩子呢。孩子做错了事,如果我们能说一句“错了没关系”,这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许多。大人的宽容会让孩子心存感激,作为回报,也许他会更加努力去纠正自己的这种错误行为。但是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我们必须同时让孩子明白,虽然做了错事没关系,但是必须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