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这类体验,人逢喜事精神爽,干起事来有力量。学习也是如此,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心境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工作和学习顺利开展。
一、明确学习动机
本节要点:
(一)学习没有兴趣,问题其实主要出现在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上。
(二)如果把学习动机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尚、长远的学习动机;另一类是个人、现实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是我们不断前进的保障。学习没有动机,就好比一辆没有能源供应的汽车,永远也不可能走多远。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在动机的领域中还广泛地流行着人本主义的观点。但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学习动机。
学习没有兴趣,问题其实主要出现在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上。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
如果把学习动机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尚、长远的学习动机;另一类是个人、现实的学习动机。这两种动机都是促使我们努力学习的推动力。
要想提起学习的劲头,就要不断地端正学习的动机,真正形成高尚、正确和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种转变和形成过程,就是一般指的立志过程。
大家不妨去翻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传记,将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学习的劲头,顽强奋斗的精神,往往与中学时代立下的崇高志向有关。
钱三强是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与钱三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在上中学时,读了孙中山着的《建国方略》之后,决定学习科学,为振兴中华出力。他原来学的是法语,为了能上用英语讲课的北大预科,仅用一个学期就攻下了英语关。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留法公费生,去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攻读核物理学,在核裂变方面有重大的发现。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他的老师小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在他的鉴定书上写道:“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10年来,在我们指导的这一代科学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者!”
从上面举的例子中不难看出,科学家们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劲头,来自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正确动机。有了这种动机,学习的劲头就会经久不衰。
可见,当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自觉的阶段时,学习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提不起劲来的现象就不容易出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现实的角度来考虑为谁学习的问题。
二、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本节要点:
(一)要勤于思考。
(二)要培养置疑精神。
(三)要勇于发问。
(四)要善于练习。
我们都知道,要做好一件事,仅仅有意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的方法,没有方法,只是一味蛮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收不到一点成效,而如果有恰当合理的方法,并依照其付之于实践,往往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也是如此。
(一)要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进行主动地思考,而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是一种有策略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勤于思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通过理解知识而掌握知识,而不要死记硬背。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是意义学习,而死记硬背的学习是机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意义学习更牢固、不容易遗忘,并且容易发生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要培养置疑精神。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对知识只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因为学习的本质是获得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增长。因此,要善于思考,鼓励自己提出质疑,而不要做“思想的懒汉”、“接受知识的机器”,只知道囫囵吞枣,而不知道进行咀嚼、消化。
(三)要勇于发问。
学问学问,学习本身是离不开发问的。好奇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果没有好奇,从不发问,人就不会成长,社会就不会发展。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都不是羞耻的事情,更何况是向比自己强的人请教呢?
(四)要善于练习。
学习是离不开练习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强调的就是练习的重要性。需要强调的是,练习是必需的,但过度练习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强调的是“善于练习”,所以,你要善于分配练习的时间,知道何时应该适可而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度练习的效率非常有限。一定限度之内的练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但超过某个限度后的过度练习对于改善学习并没有多大作用。
重要的是,在制定出属于自己的适当的学习方法之后,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要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取得进步更是要靠自己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走好每一步,不留下遗憾。
三、在读书中寻找乐趣
本节要点:
(一)读书虽可神游古今,乐趣无穷,但是世间确实有不少人不懂得享受读书的乐趣。
(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给他任何好的条件也没用;而喜欢读书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
我们都有这类体验,人逢喜事精神爽,干起事来有力量。学习也是如此,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心境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工作和学习顺利开展。
读书虽可神游古今,乐趣无穷,但是世间确实有不少人不懂得享受读书的乐趣。例如:官高权大,春风得意的人,不容易体会读书的乐趣。富贵荣华,耽于吃喝玩乐的人,哪有闲情读书?
读书的乐趣乐无穷!有的人读地理名胜,可以遨游天下;有的人读历史典故,可以和古人接心神交。有的人爱好文学,春花秋月,情境义理,妙味无穷;有的人喜欢理工,一个细胞,一粒分子,他也可以从中找出另外的一番天地。
读书,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智能、感情、经验,可能是别人毕生的体验,而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劳而获,岂不是无限的快乐吗?如果不肯读书,无异于放弃了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
一个人如果不能不断地读书,吸收新知识,好比存在银行的存款,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势必收支不平衡,将会形成严重的亏空状态,等到资本耗尽,人生也就停摆了。
很多名人都谈到过读书的乐趣,其中以欧阳修的读书三乐——马上、厕上、枕上最为着名。欧阳修的读书法的确是人生至乐之境,这也说明读书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而没有必要非要求一个好的环境——读书是个人的兴趣所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给他任何好的条件也没用;而喜欢读书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
四、关注自己的兴趣
本节要点:
(一)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二)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生活犹如大海,有时波浪滔天,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是阳光明媚的晴天,有时又是布满阴云的雨夜。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一些兴趣爱好,可以放松自己,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
纵观世界上杰出的成功者,他们个个执着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兴趣十足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但使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素质得到磨炼,还使自己身上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英国的牛顿、瓦特,瑞典的诺贝尔,美国的爱迪生、福特,他们从小都爱动脑动手,都具有好奇心,爱问个“为什么”,接着又对实验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都走上了成功的科学之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卢梭,俄国的西蒙诺夫、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他们从小都爱听故事,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又喜欢寻找书本之外的知识,从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文学之路。意大利的达·芬奇,法国的罗丹,中国的齐白石,西班牙的毕加索,从小都喜欢画画,喜欢手工,喜欢观察大自然,更喜欢创新,从而对美术雕塑产生了兴趣,最后都走上了成功的艺术之路。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后来,有人写信去向比尔·盖茨请教答案。比尔·盖茨在回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人的一辈子虽然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谁都有权利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兴趣。
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及由此产生的无限热情,兴趣是勤奋的重要动力。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人研究过,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有兴趣,工作的积极性就高,就能发挥出他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工作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30%。难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这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五、找到自己的坐标
本节要点:
(一)兴趣比天才重要。
(二)不要问:“我能为我的工作做点什么?”而要问:“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
许多研究已经指出,单独使用能力并不能解释、预测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失败,你的兴趣、价值观、动机等情感性倾向因素对你职业生涯适应性都有影响,因而同样必须加以考虑。在这些因素中,又以兴趣所起的作用最大。
你在选择职业生涯时,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需要知道自己对哪类工作感兴趣并能满足你的意思。只有将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
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生涯,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
兴趣对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可能是每个人始料不及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决定你的选择往往是薪水的高低,可是你会慢慢发现,当你干你不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备感厌倦。这个时候,你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虽然有了高薪,但你并不快乐。
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工作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它对于你的意义可能不在于供你吃穿,实际上,它是你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使你生活得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不要问:“我能为我的工作做点什么?”而要问:“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做一份能胜任同时自己又喜欢的工作,这才是使人生真正振奋的乐事。这里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兴趣和价值观,归根结底都是由一个人的需要所决定的。当一个人的事业或专业不能实现他的某种需要和某种价值观的时候,那么他选择新的事业和专业就不仅是他自己的权利,而且也是一种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兴趣在召唤他,未来的成就在召唤他。有了这个动力,就会产生能力。所以说,能力哪里来,来自勤奋;勤奋哪里来,往往来自兴趣。
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间断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
爱迪生的大多数发明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重大改进,而留声机则全然不同,这是爱迪生之前从未有人考虑过的。
一次,爱迪生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模板随着人的说话声而震动的现象,拿起一根短针做起了试验。试验结束后,爱迪生发现,人说话声音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相应产生不同的颤动。
这一意外发现,引起了爱迪生极大的兴趣。他想:如果这种刻纹与人的声音相吻合,则人的声音不就能再现了吗?为此,他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最后,他让盖着锡箔的圆筒沿水平方向转动,把装在振动膜上的别针压在圆筒上,人对着振动膜大声讲话,别针就在锡箔上划下刻纹。
经过反复试验,留声机终于试制成功了!爱迪生对着振动膜大声歌唱,划针徐徐在圆筒的锡箔上留下刻纹。当他把别针放回圆筒上原来位置再次旋转圆筒时,声音便又重现出来,重现出来的声音与爱迪生的声音一模一样。爱迪生面对这重大的发明,欣喜若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他首次“把声音贮存起来”了。
要成功,唯有不断尝试。再怎么听别人说,也都是别人的体验、别人的兴趣。只有自己不断多方面地尝试,才能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而在尝试的当中,要时时反问自己有何感受?到底喜不喜欢这份工作?不能只是单单在“试”而已。如果不确定喜不喜欢,可以反问讨不讨厌,若还是无法找出最喜欢的,可从不讨厌的工作之中去挑出喜欢的,再慢慢把它培养成喜爱的工作。没有人规定兴趣只能有一个,也没有人规定工作必须从一而终。所以,不要着急,也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要知道:船到桥头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