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满大街装潢材料正宗、打折的诱人广告,怎样才能搞清它的真真假假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几天我家里准备要装潢,到装潢材料一条街上一看,价格五花八门、到处都在打折,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现在的商家不搞明码标价,看来已经是通病了。最典型的是,打死它也不肯标实价,总要提高一个档次让顾客还价,让人摸不着头脑;顾客呢,也总是喜欢打折以后才愿意买。
顾客常常会碰到商家开价说:“你真心要买,××价”。商家常常会碰到顾客还价说:“你真心要卖,××价”。这样“来××去”地买东西很费力。为什么不愿意标明实价呢?
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说,2001年元旦前夕,在北京清一色的商家打折促销广告,几乎覆盖了报纸的各个版面。有满300送60、满200送50、满100送30、甚至满50送15的;有直接打8折、打7.5折、打5折、甚至打3折的;还有打折和送券相结合的,打折、送券、抽奖、送礼纠缠在一起“一条龙”服务。顾客弄得眼花缭乱,不知何去何从,唯一的办法就是冷眼相待。
就拿装潢材料来说,打7折、6折现在已经很普遍。打折打到这个份上,商家还能赚钱吗?
打折以后不一定能赚到钱,但是肯定能提高销售额。销售额上去了,就意味着销售规模上去了,这背后有说不清的好处。
都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可以明确,规模上去了,企业的知名度就提高了。在年终决算的时候,从供货商那里拿到的返回奖励就较多。而且,销售规模越大,返回的奖励比例就越高。
喔,他们主要是靠返回奖励来赚钱?
返回奖励还是次要的事情,最主要的是争夺市场份额。销售规模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商家在与同行竞争中所具有的优势就越是明显。相反,如果放任销售额萎缩下去,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返回奖励和供货商的优惠了,甚至可能出现拿现款都提不到货的结局。或者说,即使进到货,服务也不一定能得到保障。因为,在供货商眼里,他们首先要保证的是那些最能卖的零售大户。所以说,零售商在权衡利弊之后,拼着命也要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利润暂时没有了,以后还可以夺回来;如果市场没有了,就如同丢了江山,那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情。
也就是说市场是“江山”、利润是“美人”。商家宁可暂时告别“美人”,也决不愿意丢了“江山”。
正是这样,这也就是商家为什么要拼命打折的原因。实际上,这是商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作出的无奈选择。
那么,五花八门的打折有奥妙吗?老话不是说,“自古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吗?
从现有的商家打折促销活动来看,高潮一般集中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期间,这叫借“节日”造“市场”。
《孙子兵法》上说:“奇正之变,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引用在打折商品这里,是说天下的促销手段无非就是两种,即“奇”和“正”。如果说不打折的正常销售为“正”,那么打折销售就为“奇”。为了抢夺销售额,各商家竞相打折的时候多用“奇”法,而其结果却是奇奇得正的。也就是说,节假日期间的商家打折销售,目的是为了出“奇”制胜,但实际上是求“奇”反而得“正”。而在平常的时候,大家都不搞打折销售,偶然有一家商家打折,反而可以吸引顾客的眼球,这才叫出“奇”制胜。
这正是众多商家在节假日期间价格越打越低,但是并不见销售额增加的原因所在。
以北京为例,2000年11月中旬,翠微借店庆之际疯狂打折,2天销售额5000万元,创下了北京城商家销售的最高纪录。这就叫出“奇”制胜。而到了12月中旬,赛特、西单同时跟着打折,虽然销售额也不错,但比翠微就差得很远。到了元旦期间,许多商家竞相打折的时候,看到的是狼烟四起,却看不到销售上升。
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广告费花出去了,人力物力也投入不少,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江山”、“美人”一起丢。
2001年元旦期间,翠微出乎预料并没有刊登什么打折促销广告,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出“奇”的招式,效果反而不错。从中可以看出翠微很聪明,节假日别人都在打折的时候,你不打折才是“奇”招。因为这个时候市场是处于强势购买状态,只有不打折才会给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如果这个时候还“不要”利润,那么一年四季要到什么良辰美景才会获得利润呢!
当同行沉湎于“美人”的时候,他早已夺得“江山”;当别人窥探“江山”的时候,他拥有了“美人”,真正叫两个效益一起抓。
其实,除了打折,商家竞争的招数还有很多。比如还是举价格来说。当我们同样走进一些经销装潢材料的洋超市,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商店时,你会发现他们几乎不搞什么价格大战,但他们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价格促销手段,价格这个魔棒在他们手里运用得活灵活现。而实际上,这些洋超市的价格总体上并不比国内同行低到哪里去。
据说有人调查后得出结论,洋超市的价格和市场价格是持平的。可是奇怪的是,实际上每个人都感觉得到,它的价格较低。
这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利用价格组合的问题。比如在洋超市中,普通大众常用的知名品牌商品,一般价格较低;而其他不常用的随机购买的商品价格较高,甚至高于我们本土店的价格。不然,它的价格怎么会和我们保持总体平衡呢?而且,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商品的价格标得不同。每天的商品价格都在变化,一天之内的商品价格也在变化,有时在一二个小时之内,某一类商品的价格会低得出奇,以此来吸引顾客前来购买。商家通过这样灵活的价格杠杆来回搅动,既保证了销量又得到了利润,爱“江山”也爱“美人”。
老师就在我们眼前,可惜的是很多商家不肯学习。否则的话,我也不要被那些五花八门的价格战和广告战搞得头昏脑胀了。
奉劝你在选购装潢材料包括选择装潢公司的时候,不要在天花乱坠的广告中迷失方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少上当、不上当。
什么时候买装潢材料能够买到实打实的明码标价就轻松了。
2001年2月10日开始,北京爱家世界家居汇展中心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他们公开亮出了“京城首家明码实价”的承诺:“如果同一品牌,同一规格、材质家具价格高于其他商城,高出部分双倍返还,报销车费”,顾客反映非常热烈。虽然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但是大多数顾客感到“很好、买得放心”,“省心省力、不用多比较”……一个月内只有2位顾客提出并顺利地得到了“赔偿”。
走进一家家装潢公司,墙面上迎面扑来的是各色各样的宣传品,最常见的是五彩缤纷的效果图。
在物色装潢公司的时候,我发现几乎每家公司墙面上都悬挂着“样板房”的照片,看上去真漂亮。
的确,像你这样的顾客很多。他们总是喜欢一走进装潢公司就去看挂在墙上的一张张效果图。好像谈恋爱的人,先看看对方的照片,再决定是否见面一样。
装潢公司的老板们,对于顾客的这种心理是烂熟于心的,故意给他们造成一种“睹物思人”的情结,挂上几幅精心制作(并不一定是拍摄)的照片,吸引你的眼球。有的还会装模作样地特别关照一声:“诺,这是某某新村我们的客户”。好像真的一样。
这些照片难道是假的吗?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以前我在各家家庭装潢市场采访的时候,也很是被迷惑了一阵子。看着一张张赏心悦目的照片,闭上眼睛想一想,“哇!假定(仅仅是假定!)这就是我家中的房子,多么幸福呀!”。可是时间一长,就知道了这种陶醉感仅仅是镜中花、水中月。
就是说顾客有一种心理错觉。这也是一种销售技巧。
我们都看过戏剧,听过广播。木偶戏和皮影戏演员,既要紧张地操纵手里的形象做着各种表演,又要创造着各种语调代替他们说话。明明我们知道这是“包办代替”,但还是看得起劲,爱看、爱听,因为这是艺术。双簧戏演员则有些不同。张口的不能讲话,讲话的不能张口,而且还要躲在桌椅后面不能让人看见。两个人一动一静配合默契,好像影视片中的动作和配音演员一样,同样给人带来愉悦,因为它也是艺术表演。
然而,纵观装潢公司墙面上的装潢效果图,几乎全是从VCD碟片中翻录下来的,只有极少数才是自己原创的“真家伙”。如果悬挂在墙上供人欣赏、参考,倒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硬要把别人的东西冒充自家的作品,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是××户型经过我们装潢而得到的效果,就大大超出了“艺术”范畴。
如果把它们也叫做艺术的话,就好像联欢晚会上的“假唱”,装潢公司所做的只是“对对口形”,而“声音”是从另外一个地方发出来的。
对,正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它是“欺世盗名”也不过分。
奉劝各位顾客以后看到这类彩照,不论是真是假,都把它当作一种艺术照来对待,千万不要看花了眼。更不要以照片好坏来“搞对象”。
家中准备装潢的顾客,最好要了解一些“前车之鉴”,尽量避免动不动就触犯装潢“禁忌”。
俗话说“入乡随俗”,这就是说,在装潢中也有一些规矩或者有一些前人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对。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适当听听专家的意见、“过来人”的意见,对自己肯定会有不少好处。
那么,能不能请你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首先对于装潢要有充分的准备、切忌仓促上马。以前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顾客搬入新居以后,急匆匆地就想早一点进去居住。所以,急急忙忙地就去胡乱找一家装潢公司,甚至恨不得要求对方在十天半个月就交付使用。
好像是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病急乱投医”。
在这种背景下,房间的设计、装潢材料的选用,顾客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考虑,如果全凭一时冲动来决定装潢,那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在装潢中要注意克服这样一种倾向:有些顾客不分主次,对于所有空间都“一视同仁”。其实,这样装潢不仅花费多,而且往往“事倍功半”。家庭装潢也要反对搞“一刀切”。某些空间的装潢可以简洁一些,可以靠家具和装饰品来点缀空间。
在进行装潢的时候,要不要去看一看人家的样板房呢?
样板房可以去看,但一定不要脱离自己家庭的文化背景。否则看了样板房以后,一味地照搬照抄,就可能得到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与此同时,也不要脱离家庭的周围环境。比如说,房间的外面环境十分喧闹,装潢就可以简单一些;如果房间朝北,那么家中的家具颜色就要淡一些等等。
总之,要求在“拿来主义”基础上进行“改革”。
其它还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对装潢公司实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做法、把装潢的全过程都交给装潢公司,自己完全放任不管;盲目地和别人进行攀比,以致预算超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生搬硬套等等,都是不对的。
家中有一堵不知道是不是承重墙,周围邻居都说不能敲,而装潢公司却说可以。该不该相信呢?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就引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装潢公司的人员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一味迎合顾客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施工、甚至不计后果地拆改结构。
这就是说,装潢公司不负责任?
现在有很多顾客,在装潢中钟情于大手笔,要求每个房间都要做柜。施工现场中板材、油漆随处乱放,再加施工时产生的刨花及废料,造成了严重的火灾隐患。由于家庭装潢施工空间有限,而施工现场杂乱无序,让人实在不放心安全问题。
类似于这种安全隐患还有哪些方面呢?
比如说,许多顾客喜欢把上水管和电源线埋在墙内,这样做虽然美观了,但却留下了安全隐患。
新建住宅不都是把它们埋入墙内的么?
家庭装潢和建筑单位施工还是不一样的。新建住宅把电线埋在墙内,采取的是预留孔的办法,只要按照施工标准要求进行施工,就不会影响到今后的维修检查。而家庭装潢在改变电源线路的时候,则是在墙上剔一道深槽后埋下管子,抹上水泥以后就很难检查了。特别是上水管埋在墙内就更是毫无道理,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物业管理人员的检查维修。等到必须修理的时候,除了对装潢好的墙体实施“开膛破腹”以外,别无它法。
管线的改道特别麻烦,其实最好是能够不动就不动。
改动管线的原因,都是顾客对原来的户型布局不满意。其实,建筑单位在施工时已经严格做过了防水处理工序,经过检测合格后才安装洗手盆、洁具水箱和地漏的,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如果在装潢中更换卫生洁具、改动卫生间格局,就必然会破坏原有的防水层。重做的防水层往往不能起到防漏的作用。
拆改暖气管线和散热片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安装供暖设施时建筑施工单位已经做过加压试验,而装潢公司随意拆改却无法加压试验。一到供暖季节,就很难保证整个供暖系统的安全运行。
看来,由于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即使是装潢公司也并非就一定是“专家”。不能盲目听他们瞎吹,以免留下后患。
怎样避免遭遇“骗子公司”,专家建议学学十字路口过人行道的做法:“一停、二看、三通过”。
经常有顾客碰到“骗子公司”,有的活干完了,“公司”却找不到了;有的甚至交了钱公司就从地球上“蒸发”掉了。
昨天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顾客家中刚刚装潢完毕,家具还没有搬进去,就发现厕所里面的瓷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来,卧室的地板也出问题了。可是再去找那家装潢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去找消费者协会,也因为找不到责任人无从下手。
碰到这种事情真是非常头痛。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采用十字路口过人行道的做法:“一停、二看、三通过”。
所谓“一停”,就是要坐下来认真地考察一下这家公司的经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真实,有没有必备的经营实力。现在的装潢公司,大多数是私人有限公司。小部分是租、借经营,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挂靠在哪一个单位。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他们是否真的在工商部门注册、年检。
所谓“二看”,就是要看这家公司有没有总部,总部的地址、电话是多少,搞清楚具体的责任人是谁。顾客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看对方是否公司法定代表人亲自签订,如果不是,至少也要有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委托授权书。而且,法定代表人必须是本地正式户口。
所谓“三通过”,是指支付了装潢款以后必须取得正式发票,发票上加盖公司财务章。这样的公司,顾客可以感到比较放心。
如果按照以上要求操作,是不是就不容易碰到“骗子”了?
至少不会找不到责任人,打官司也不怕找不到“主”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管装潢公司说得如何动听,顾客都要“留几手”。
一般来说,发生家庭装潢纠纷以后,顾客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那么,他们怎样才能掌握一些主动权呢?
现实的确是这样。家庭装潢目前已经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列为全国十大高投诉行业。一旦发生纠纷,顾客总是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根据经验,顾客应当在装潢洽谈和施工中“留几手”,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掌握一些主动权。
那么,到底有哪“几手”呢?
我认为,有这样一些方面要特别注意。首先是在洽谈阶段就要看清参考价,以便在讨价还价时心中有数。
在与装潢公司进行洽谈之前,最好要了解一下本地有关部门对家庭装潢行业的管理规定、验收标准、合同文本和参考价格等。目前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制定了相关规定,顾客应该对此有所了解。比如说,这些文件中的“参考价”,是与装潢公司讨价还价的重要依据;“装潢标准合同文本”,是制约装潢公司的法宝;而“验收规定”则是衡量装潢质量的主要依据;“承发包规定”则告诉顾客解决装潢纠纷的具体办法。
以上这些文件和标准,一般在装潢市场都可以买到。顾客在与装潢公司进行洽谈的时候,也可以请他们提供这些文件。
这一手可以说是学习政策法规,给自己“充电”。接下来呢?
接下来到了施工阶段,要注意收集证据。比如说,收集一些装潢材料的边角料作为样品,以便在今后发生纠纷时当作证据使用。装潢材料的包装物,如涂料桶、地板包装等不要急于丢掉,工程完工以后可以根据它来计算材料用量,并可以对材料“验明正身”。如果碰到改变施工项目、延长工期、更改装潢材料等问题,一定要和装潢公司达成书面协议,并且在协议中注明具体的更改项目、涉及金额和材料的种类、数量、品牌和价格。
对于装潢过程中具体的施工细节,尤其是隐蔽工程的质量,要特别加以处理。
这一手可以说是收集证据。那么还有什么招术呢?
到了竣工验收阶段,手中一定要留有尾款,用于保障维修服务。根据各地的规定,一般在装潢工程完工以后都要求顾客留有工程款5%左右的尾款。所以,在顾客签订合同、写明付款方式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要求“在施工结束半年以后,如果工程质量没有问题再结清尾款”。当然,尾款的数目顾客也可以要求多一些,比如说10~15%。这样,顾客掌握的主动权就会更大一些。
这一手可以说是经济制裁。有了这样三手齐抓共管,顾客的合法权益就更有保障了。
究竟是实木地板好、还是复合地板好?广告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在行”。区别在哪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实木地板好、还是复合地板好,我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这是目前地板分类的两个大类。我们经常会碰到有顾客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
首先从目前国内禁伐木材的政策来看,可以说,不管是最近10年还是以后几十年,木材资源都会越来越紧张。比如说,目前国内的木材价格正在上升,利用国内木材生产的实木地板如西南桦木地板,价格已经从以前的几十元上升至现在的150~160元;而现在市面上的实木地板,基本上是进口木材制造的,价格也在100~400元之间。所以说,实木地板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其原因就在于“物以稀为贵”。这也符合人们越来越追求回归自然的潮流。正是如此,实木地板并不会过时。
有人说,实木地板是“真材实料”,而复合地板是“加工材料”,那显而易见还是真材实料好喽?
关于这一点,倒真的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有人喜欢吃块肉,这是标准的“真材实料”了吧?但是却有人偏偏喜欢吃“肉馅”,这怎么解释呢?
从性能上来看,实木地板和复合木地板的确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实木地板在防潮性方面就没有复合木地板好,因为它毕竟是完全的天然木材,而木材本身就具有吸收水分的天然性能。俗话说“优点就是缺点”,就是因为木材具有这种天然性能,从而使得实木地板容易受潮变形,因而它在使用中需要特别加以保养。
不仅如此,实木地板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说,地面要干燥,否则,通常在3年以内就会出现起翘变形,而在刚刚安装好的短时期内是无法看出来的。这就是实木地板的缺点。当然它也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天然、保温、无污染、弹性好等等。
那么关于复合地板的“性格特征”呢?
复合木地板是由薄木板加粘结剂叠压而成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木材容易变形的缺点,但那也只是部分地得到了解决,并不能完全得到解决。如果遇到潮湿环境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说,在南方或江南地区的雨季,复合地板同样会出现与实木地板一样的毛病。它的主要缺点是有轻度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其中添加的粘结剂)、受潮严重时依然会起翘、天然木材的质感不够、价格比较贵等等。
你这样介绍,简直是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就你个人的观点来看,你喜欢哪一种呢?
有道是“个人喜好决定观点”,所以说也不能叫“各打五十大板”。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倾向于复合地板,不管是从性能上还是从其外观上。至于顾客,我希望还是要以自己喜欢为主。
怎样识别原装进口的复合地板呢?
原装进口的强化木地板,在包装盒边上和背面,都贴有国外地板生产厂家的条形识别标签。在原装包装盒背面或侧面上,印有欧洲环保局的绿色环保识别印章;在原装进口地板包装盒内的印刷资料边缘,有国外生产厂家的厂名及联系地址、电话等等。如果看到地板的出厂日期离开购买日期不满3个月,也不可能是原装进口产品。因为船运、进口报关手续等等的办理,至少也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
对于商家来说,好像什么样的装潢材料都可以使用,然而事实上有不少是“摺了毛边露光边”。
装潢材料和建筑材料对人体有害已经人所共知,但是,商家出售这些材料时从来就不会有人主动告诉顾客材料的危害性。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经销厂家确实对材料的危害性有意无意地在轻描淡写;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对装潢材料的危害性看法上不尽一致,存在很多误区。
记得在2001年“3·15”期间,有媒体报道说,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内科大夫经过1年多的调查发现,该院接诊的白血病患儿中有九成以上的家庭曾经装潢过,而且大多数为豪华装潢。文章刊登以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特别是家中有小孩的,更是紧张得不得了。
其实,这篇报道与事实是有所出入的。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著名儿科专家、从事数十年小儿白血病临床研究的胡亚美教授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白血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只是了解到,油漆中的苯类物质、大理石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伤害儿童的造血系统,但危害程度到底有多大、会不会直接导致白血病,目前还不清楚。而且在这部分白血病患者中,并不是九成孩子的家庭装潢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家庭中根本就没有进行过装潢。
这样说来,我不禁要问,装潢材料中除了油漆中的苯类物质和大理石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害以外,到底还有哪些危害呢?
根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宋广生主任介绍,装潢材料或者建筑材料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主要还有:
氡 氡主要存在于建筑水泥、矿渣砖、装饰石材及其土壤中间。它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能够导致肺癌,是除吸烟以外的第二大致病原因。所以,我国对氡制定了国家标准,规定,新房的标准小于100BQ/立方米,旧房的标准小于200BQ/立方米。
甲醛 甲醛主要来源于板材,比如说人造板。甲醛的主要危害是致癌,还有就是导致胎儿畸型。国家标准规定,室内每立方米不能超过0.08毫克。顾客都有这样的经验,新家具买回家以后,一打开柜门就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股气味就是甲醛。密度板中的甲醛毒气,有时候三五年时间都不会消失殆尽。
苯系物 苯存在于油漆、胶、涂料之中。由于苯属于芳香烃类,所以人们一时不容易察觉其毒性。如果人们逗留在散发着苯气味的密封房间里,可能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离开现场,甚至会导致死亡。此外,苯也可能致癌,引发血液病等等。苯的国家标准是,居住区的大气内每立方米小于2.4毫克。
氨 氨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在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居室内的标准。对人体的危害方面,仅仅有急性、而没有慢性中毒的标准。
随着二次装潢中诸多问题的暴露,“买房加装潢”一次到位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而“买房送装潢”也被许多楼盘作为一个大卖点。
家庭装潢人人都知道十分繁琐,要是哪一天买了房子以后直接搬进去就可以住、不需要自己装潢就好了。
这种房子现在就有呀,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了。比如说,北京从2001年开始就取消了毛坯房,也就是说取消了住宅的初装潢,实现新建住房一次装潢到位。
那么,实行住房装潢一次到位以后,顾客购买的住房家家户户不是千篇一律了吗?
取消毛坯房并不代表房屋“统一”装潢,因为这样的“集体主义精神”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符合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所以他们采取的是“毛坯房+个性菜单”的方式。
也就是说,开发商在房屋建成之后,给顾客提供一些住宅装潢样板房“菜单”,供顾客在购房以前进行选择。同时,由顾客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装潢方案,由开发商或者专门的装潢公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把房屋一次装潢到位。这样,既可以实现顾客的个性化装潢,又可以保证装潢质量。
“下次再也不买清水房了”,如果有开发商和装潢公司联手推出装潢套餐,我一定举双手赞成。
但是,且慢,我从广告上看到,现在全国各地也有个别的地方,开发商已经和装潢公司联手推出“装潢套餐”了。这可以减轻顾客的不少精力,一定大受欢迎吧?
这种“装潢套餐”在目前的深圳市场上已经风行起来,但发展趋势没有你讲的那么乐观,各方面对此评价不一。
那么,顾客的反映究竟怎么样呢?
顾客的普遍反映是,具体一个位置的楼盘,在“装潢菜单”中只能提供有限的几套样式或几种档次的装潢设计方案,很难满足顾客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有的顾客甚至怀疑,这种“联手”的结果,会不会又造成新的垄断经营?市场上有那么多家装潢公司,每一家装潢公司的装潢风格和设计思路都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找开发商指定的装潢公司呢?
不但如此,“装潢套餐”的价格偏高、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也遏止了顾客的需求。有一位选购“装潢套餐”的顾客反映,刚住进去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可是过了半年就不行了:水管生锈,开发商当初“慷慨”提供的热水器、脱排油烟机、电话机等等也并非是优质品。
存在这些问题是非常好理解的。那么,联手合作的装潢公司是怎么想的呢?
装潢公司亦有苦衷。
“中国2000年室内设计大赛”金奖获得者之一的李益中表示,作为一名装潢设计师,自己并不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它不能体现自己的风格。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限的几套方案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顾客因为不喜欢“装潢套餐”的风格,虽然装潢材料和装潢质量都不错,但是买了房子以后还是推倒重来,浪费同样大得惊人。
一家实行“装潢套餐”的开发商坦率地表示,虽然这种做法是一种发展方向,但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并不适合。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各不相同,存在着文化、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装潢套餐”比较适合于单身公寓和小户型房屋,而不太适合于一次置业和大面积户型。
至于有人认为“装潢套餐”抹杀了个性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装修不同于装饰,装修指的是基本建材和设备的安装,而装饰则是包括家具、照明、布线、工艺品、绿色植物等的摆设和布置。所以说,要强调个性化的应该是“装饰”,而不是装修。
从这位开发商的观点来看,他们推出的“装潢套餐”在概念上是精确的,因为他们不是推出的“装饰套餐”。
既然毛坯房和装修房各有所长,那么给顾客多提供一些选择总是有利的。
针对目前市场上对毛坯房和装修房的不同看法,顾客到底听谁的好呢?
我认为,现在市场上毛坯房和装修房两者对立,分别以各自的优势占据着不同的市场份额,双方无法互相取代。多一种选择,对顾客来讲总归是一件好事。
刚才你讲到,小户型房屋适合于选择装修房,而大户型房屋适合于选择毛坯房,为什么这样讲?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进行深入探讨会发现很有意思。
比如说,市场上的楼盘总有高、中、低价之分。对于低价楼盘来说,价格是顾客考虑的首要因素。所以低价楼盘一般多会选择毛坯房出售,这样楼价就可以压得更低,更能显示其价格优势。
至于一些中价楼盘,特别是一些孤零零的楼盘,基本上没有绿化可言。如果不在装潢上下功夫,就很难吸引顾客。所以他们一般选择每平方米400元左右的装潢标准,对房屋进行“包装”。
购买高价楼盘的顾客,大多数是二次置业。这些人的品位比较高、经济力量比较雄厚,多数不会选择装修房,而更愿意选择毛坯房自己安排装潢。这样既便于装潢,也更容易彰显个性。
毛坯房和装修房之间的区别,是不是就是单纯地以楼价高低为标准呢?应该和顾客的个性有关吧?
当然和顾客的个性、职业特点有关。
一般来讲,物质基础雄厚、买房是为了自己居住的顾客,比较喜欢毛坯房,因为它便于随心所欲地进行装潢;
接下来,有一定物质基础、买房子主要是用来进行投资的顾客,比较喜欢装修房,因为它成本回收来得快。相反在这些人当中,如果买房子是给自己居住的,特别是有一些从事文化、艺术、前卫行业的顾客,一般又喜欢购买毛坯房。这些人对居住品位、个性化的要求较高,开发商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当然,这些人以外也有很多人喜欢买装修房,主要是为了怕麻烦。
物质基础较弱的顾客,更愿意购买毛坯房,或者是简单装潢、价格也比较合理的房屋。
还有一部分顾客,无所谓是毛坯房或者装修房。如果是装修房,他们更看重装潢的效果和价格怎么样。
有人说国外市场都是提供装修房,是这样吗?
国外的情况和我们不一样。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顾客购房是为了自己居住,而国外则是为了置业投资,背景不一样。
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健康住宅”的标准。只有“住宅健康”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这个结论是不是过于绝对了一点?
的确说得严重了一点,但是属于矫枉过正的范畴,很好容易理解。现在的人最怕生病,所以对身体健康特别重视。而一提到身体健康,往往只会想到营养饮食、户外锻炼等方面。殊不知,每时每刻生活在其中的住宅是不是“健康”更是密切相关。
“住宅健康”还是一个新话题,那么怎样才叫“健康”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人的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根据这个定义,“健康住宅”也就是指“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的住宅”。具体地说,健康住宅最低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
为满足上面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容易散发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潢材料等;
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够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
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有局部排气设备;
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之间;
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
二氧化碳要低于1000PPM;
噪声要小于50分贝(A);
每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
具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
要便于护理老年人和残疾人;
因为建筑材料中含有挥发性有机物,所以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住进去。在此期间,要进行充分换气。
的确,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人人都会感到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