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马江驰,男,回族,1970年出生,宁夏彭阳人。1992年毕业于固原师范学院,现任彭阳一中副校长。曾在区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二十余篇,作品《山之后人之骨》获“新华书店”杯宁夏第六届杂文大赛二等奖。宁夏杂文学会会员。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我也不是至孝之人,但每每重温晋代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却喉咙哽咽,鼻子酸涩,眼蒙泪花。
北宋大诗人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不因别的,只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恒忠,才“常使英雄泪满襟”。也只因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恒孝,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遥想当年,李密出生仅六个月就丧父,四岁母亲被迫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他幼年体弱多病,但很好学,博览五经,能言善辩。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曾多次出师东吴。魏灭蜀,征西将军邓艾聘李密为主簿,他推辞不接受。三国归晋,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他冒着冒犯皇帝、下狱砍头的危险,奋笔疾书,写下“婉转凄恻,吐辞如泣血,陈言似剖胸”的千古一篇《陈情表》,真情沛然,感天动地。
试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有多少文人骚客热衷功名,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得志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而太子洗马的位置,让多少人魂牵梦绕,朝思暮想。因为太子是封建社会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一旦做了太子洗马,就成为太子的人,将前途无量,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指日可待。也难怪有“高世之才”的梁怀王太傅贾谊“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然而,在功名与至孝之间,李密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功名而选择了至孝。
也许有人说,虽然自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忠孝不能两全,但李密是个大傻蛋。有了功名,不就有了荣华富贵?有了荣华富贵,不就有了成群的妻妾和无数的奴婢?有了妻妾和奴婢,何愁没有照顾祖母的人?
有了这种逻辑推理,李密似乎傻到了极点。但家中有耄耋老人的人都知道,人到晚年,淡泊于物质的满足,沧桑的心田更需要亲情的滋润。儿孙们一声深情的呼唤,儿女们一次温柔的梳头,亲人们一场倾心的交谈,都让老人们远离孤独与寂寞,在浓浓亲情中怡然自乐。尤其是老人们到了弥留之际,亲人的陪伴,悉心的照顾,温馨的话语,熟悉的抚摸,胜过任何灵丹妙药。作为至情之人的李密深谙此理,所以他拒绝了至高无上的皇命,乞求终养祖母。
李密的这种孝不仅是一种感天地泣鬼神的至孝,更是一种坚如磐石韧如蒲苇的恒孝。
现实生活中,能恒孝的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有人这样认为,常回家看看,给老人买点东西给点钱,已经是尽大孝了。有的人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不闻不问,一旦老人辞世,便宴请四方亲朋好友,极其大度地大办白事,浑身素缟,似乎悲痛欲绝,不知在超度亡灵,还是在沽名钓誉。还有人在老人四体灵便的时候,吃穿用度竭尽所能满足,但一旦老人重病卧床,常年不起,头几年尚能精心照料,日久天长,难免心生厌烦,久而久之,由疲于应付到撒手不管,以致老人浑身褥疮,甚至溃烂生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
在物质日益富裕的现代社会,孝敬老人不再是几次回家转转,几件新衣服,几顿好饭菜,而是至情至真至纯的恒孝。
何为恒孝?它不是心血来潮时的想起,而是无时无刻的牵挂;它不是一时半刻的表现,而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它不是沾有世俗的表演,而是纤尘不染的流露;它不是敷衍应付的塞责,而是“愿乞终养”的真诚。
乌鸦尚反哺,羔羊犹跪乳。人不能恒孝,不如禽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