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谓三十岁时应能自立,四十岁时对突发的事情就会处变不惊,对人生就没有疑惑,即看透了人生和社会。而我以已逾不惑之经历,倍感四十更多惑。
首先,身体之惑。四十岁,已过了青年期,身体的健康每况愈下,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健康体魄,总有精力不及、疲惫不堪之感,并不时有疾病缠身,体肤之痛常会寝食难安,从而滋生生命惶恐之惑。
其次,工作、事业压力之惑。四十多年龄段的人们,工作基本稳定,但已没有年轻时的朝气,失去了年轻时工作的热情,慵懒者居多,这对事业尚存抱负的我而言,总是格格不入,心存茫然。既不愿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又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与投入,尤其是紧张的工作环境,责任重大的岗位,总觉力不从心。若再遇严格的考勤,繁杂的政治、业务学习或事务,则难以适应,与年轻人相比,迟钝、健忘的年龄劣势,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茫然之惑。
再次,经济压力之惑。四十多岁的人,一般工作已二十余年,收入较前有大的提高,但此时往往上有老人要赡,下有子女要抚,尤其承担着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巨大花销,还有更换房子之需,甚至面临着又为子女结婚以及子女买房子、跑工作的经济负担。这时真正是到了经济窘迫的地步,便会滋生已过半辈子,难有一洒脱之惑,更易产生严重的经济焦虑之感。
另外,子女就业之惑。四十岁的人们,最大的心愿和负担,也许就是解决子女就业。子女尚在高中就读,就忧心其能否进入大学。已进入大学者,实际心也难有所安,子女能否有胜过自己的如意工作便成了焦虑之惑。
以上诸多困惑,四十岁的人们确实难以安然矣!然而,“惑”与“不惑”实质在于心态。
再孤单至少还有星星陪伴,再无奈至少还可以看日落流云。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天命难违。健康长寿固然人之向往,但遍食五谷杂粮,焉能尽求安康者?何况心宽方能体胖,愈疾者最有效的“良方”当为平和之心态。
至于工作之惑,务农者自有务农者之艰,劳工者自有劳工者之难。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固然是消极颓废,“七十秉烛而学”、精益求精也固然可敬,然而严谨求实、尽力而为也可无愧于心。认真工作,也要享受生活。
父母为子女生活、工作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条件,无可厚非,但也应量力而行。孰不闻:贫寒出孝子,富贵多纨绔。父母对子女物质的过分迁就,不是爱,而是害。应重在对其成人、成才的教育。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吐哺何时尽?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有了这种“月辉”,那泓“清泉”就会泛起“涟漪”。
如此四十,的确不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