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足美容包括中药浴足美容和足部按摩美容,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美容方法,是在保健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若要安,脚要暖,天天摩脚保平安。睡前温洗脚,胜过好补药。这说明浴足对保持机体的健康确有益处。使用具有保健美容作用的药物浴足,在浴足的同时结合按摩足部有关穴位或反射区,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一、浴足美容的作用机理
由足部穴位的功能可见,它们除能够治疗局部的病症外,大都能够治疗或调理全身的某些病症,如牙痛、鼻塞鼻衄、头痛目眩、癫痫、腰腿痛、阳萎、月经不调、脘腹胀痛、泄泻等。表明脚虽然距离五脏六腑甚远,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密切。早在1400多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足下暖”的见解。他认为人体若脚部受寒,则影响内脏,引起脘腹痛,腰腿痛。男子可致阳萎,女子可致宫冷、月事不调等。
脚是人们行走与承重的器官,为行立之根,故足跟稳则身躯稳。其重要程度有人甚至将其看作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经验认为人老腿先衰,脚部轻则头脑灵。因此,防止衰老的有效方药不是仙丹,而是坚持每天走一定的路;达到一定的活动量,则食欲增加,气血生化有源,体健则能抗衰老。从足部的解剖结构看,两足的骨连接或骨关节为人体最多部位之一,经穴也较多,其皮下肌肉、脂肪组织较少。因而在活动脚的同时,几乎两足所有的穴位均受到类似按摩、叩击的刺激。如脚心部位的涌泉穴,在人体行走时就受到按(压)、摩、推、拉的刺激,可发挥穴位的功能。对头晕、头痛等有一定的治疗调节作用。同理,其它经穴亦能发挥相应的调理效果,这对保持机体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都是有益的。从血液循环的方面看,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着血泵的作用,由心脏压出的血液,经动脉血管流向周身的毛细血管,特别是流向距心脏最远的足端,相对就比较困难了。若借助足部的运动,如按摩等引起局部肌肉的活动,以推动血液循环,协助心脏发挥正常的血泵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
此外,两足部位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并与内脏相应的组织器官互相联系沟通,彼此在生理上保持协调,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反映于两足表面的相应部位。如同耳穴一样,当机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或功能失调时,则于耳朵的相应部位出现酸、麻、胀或痛感,临床上称为敏感点。在足的这种敏感点称为反射区,它类似遍布身体的神经聚集点,每一器官的联系神经末梢在足部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就像电脑的功能健集中于键盘一样,所不同的是足反射区不是那么明显,只有当某器官发生病变时才表现异常的感觉。例如肝脏有病时,在其足部的肝脏反射区按压时就有痛感。因此,一旦某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只要按摩与某器官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就能促进身体组织器官功能协调,改善气血的循行,以维持或恢复体内的各种生理系统之间的联系、协调,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浴足美容就是根据这种道理,按照中医上病取下的原则,针对美容的需要,选择某些具有美容强身,或对某些有碍美容皮肤病症治疗作用的药物,经加工炮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取单方或复方一定量,加入水中稍加煎煮,如药物质地软,其成分便于溶出者亦可以用开水浸泡一定时间,待温度适宜时浸浴两脚,一般浸浴时间为15~30分钟。由于足部穴区集中,皮下组织薄,所以药物易于透皮吸收。同时,在浴足的过程中,两足可相互搓揉按摩,亦可分别进行。这样既有按摩理疗作用,又有药物经吸收后所发挥的药物作用。在局部,可呈现活血、爽足、杀菌、解毒之功效;在整体上,可发挥调整阴阳、益气血、补肝肾等作用。使人浴后能够清利头目,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对疲劳乏力、精神紧张、头晕失眠及某些面部皮肤问题都有较好疗效。
二、美容常用足部穴位
涌泉
定位:位于足底前1/3处之凹陷处。
主治:休克,中暑,失眠,中风,头痛,头昏,高血压,癫痫,精神分裂症,小儿惊风,下肢瘫痪,口干津少,消渴,气喘,咯血,心悸,月经不调,耳聋耳鸣,子宫脱垂,不孕,遗精,阳痿,足干裂等。为临床急救之要穴。
内庭
定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等。
厉兑
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鼻衄,齿痛,腹胀,足胫寒冷,热病,多梦,癫狂等。
陷谷
定位:在内庭穴上2寸,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腹痛肠鸣,足胫痛。
冲阳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上齿痛,胃痛,足缓不收,癫狂。
解溪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腹胀,便秘,脚腕痛,下肢痿痹,癫狂。
隐白
定位: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主治:月经量多,消化道出血,腹胀腹痛,便血,血尿,多梦,急性肠炎等。
大都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拇趾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
太白
定位:位于足大趾内侧,第一跖骨小头的后下方之凹陷中。
主治: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不良,腹胀肠鸣,四肢痿软无力,面部、口唇少华,眼睑浮肿等。
公孙
定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上方之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面肿,面黄,胃肠炎,消化不良,踝关节扭挫伤等。
照海
定位:位于内踝尖直下,内踝下缘1寸处凹陷中。
主治:痫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然谷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遗精,咳嗽,黄疸,消渴,泄泻,足跗肿痛,小儿惊风等。
大钟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主治:咳血,气喘,腰肌强痛,痴呆,嗜睡,足跟痛。
太溪
定位:位于足内踝尖与跟腱缘水平之中点凹陷中。
主治:头晕缠绵,五脏虚劳,久病不复,神疲肢冷,腰膝酸坠等。
水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经闭,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眼花。
昆仑
定位:位于足外踝尖及跟腱缘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腰痛,脚跟痛等。
仆参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腿痛转筋,癫痫。
申脉
定位:位于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下凹陷中。
主治:平素足胫腿膝寒冷无力,不能久立久坐,半身不遂等。
金门
定位:位于内踝下缘之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
主治:头昏目胀,颈项、肩胛、腰髋部酸重不适,疲劳困顿,足软无力等。
京骨
定位: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癫痫,头痛,目翳,项强,腰髀痛,膝痛脚挛。
束骨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癫狂,头痛,项强,目眩,腰背及下肢痛。
足通谷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痛,目眩,鼻衄,癫狂。
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包衣不下。
三、浴足按摩方例
(一)按摩
在浴脚的同时即可结合搓揉等方法,也可浴后将足擦干,采用端坐位两腿自然下垂,或采用仰卧姿势,两腿自然舒展放平,全身放松,情绪稳定,做好准备。术者用拇指按准穴或反射区,其余四指辅助固定被按摩的部位,施术时手指蘸适量滑石粉或液体石蜡等润滑剂,采用圆圈式按摩;反射区按摩可使拇指向心脏方向,轻轻推揉1分钟,然后逐渐加重按压力量,使被按摩穴位或反射区产生胀痛的感觉,一般感觉越大效果越好,但用力的大小以能忍受为度。掌握好按、压、揉、推的力度和方向,用力由轻到重,再逐渐到轻。当全部穴区按摩结束后,被按摩者全身有一种异常的舒服感,效果好时还会有口渴的感觉,此时可饮温开水500ml左右,以利血液循环,促进代谢物及毒物的排泄。
按摩速度以每分钟60次左右或大致接近心率即可。每次按摩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二)药浴
就药浴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外治法,“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也”,只是给药的途径不同而已。
1.谷糖30g,木香、杏仁、苏叶各9g,木瓜6g,共研为粗末,加开水浸泡一定时间,待温时浴两足,同时两足交换揉搓陷谷、内庭、冲阳、解溪、大都、太白等穴;反射区可着重揉头、颈、胸部等区,可获理气健脾胃、润肺、爽足之效果。
2.地肤子、明矾各15g,川椒9g,茵陈、苦参各30g,共研细末,加适量开水浸泡,待温后浴两脚,并揉搓昆仑、仆参、大钟等穴;反射区着重揉搓膀胱、尿道等反射区,以祛湿热,局部有燥湿、敛汗、爽脚的功效。
3.丹参20g,连翘、双花各15g,大黄、白芷各6g,地骨皮9g,加水稍煎,温后浸泡双脚,每次15~20分钟,并着重揉搓涌泉、陷谷、冲阳等穴;反射区可揉头、小肠等区,适于两足心发热、面有粉刺者。
4.人参、川芎、茶叶各6g,共研细末,开水浸泡后浴两足。可消除疲劳,清利头目,常浴能嫩肤去斑,穴位可参照上述选择应用,以增强效果。
5.女贞子12g,何首乌15g,旱莲草、当归各9g,甘草6g,共研细末,开水浸泡浴脚。可揉搓然谷、太溪、昆仑等穴;反射区可揉搓肝胆、肾等反射区,以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面部色素沉着、白发等。
6.桑叶100g,加水适量煎5~10分钟,亦可开水浸泡,供浸浴两脚,每次5~10分钟。可疏风清热、明目、护肤润燥。
7.菊花100g,开水浸泡或稍煎,用其液洗脸浴足,皮肤细嫩洁白,尚可清利头目,对头晕、目赤、粉刺等有较好效果。
8.葛根50g,茯苓20g,捣碎加水稍煎,取液洗脸浴足,可祛斑、增白、强腰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