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一个合群的女孩必然是快乐的,也是能够健康成长的。如果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合群,那么也会影响她的情感智商。最终,她不是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就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豆豆聪明伶俐,上小学低年级时成绩遥遥领先。可是,老师总说她不合群,班上的小朋友谁都不乐意与她玩。
妈妈感到十分不安。怎样才能使孩子合群呢?偶尔与朋友谈及此事,友人说这样挺好,孩子便不会因为玩而误了学习。从此,妈妈便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老师喜欢,家长喜爱,小朋友也会乐意与你玩的。"豆豆确实听话,经过她的努力,期末考试全年级600多人,她名列第一。可是,豆豆这时却噙着泪水责问妈妈:"妈妈,我考第一,为什么同学们还是不与我做游戏呢?"妈妈哑然了。
是的,妈妈没有对症下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开了一个错误的处方。妈妈感到十分内疚。从那满眼质问的泪水中,妈妈看到了女儿内心深处渴望与同龄伙伴一起嬉戏、玩耍的迫切要求。人际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慢慢地,妈妈开始认识到要使孩子合群,只有多与小朋友一起玩,通过她自己的实践,才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因此,妈妈开始有意识地请小朋友到她家做客,提供玩具与零食,想让小朋友开心地玩耍。可是又出现了另一番情景:每当玩具玩厌了、零食吃够了,孩子们一哄而走的时候,豆豆就会紧把着门,哭泣着说:"你们吃了我的东西,不准走,要跟我一起玩。"面对此情此景,妈妈十分难过,只得不住地安慰女儿。
作为妈妈,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女儿闯过这一情感难关呢?回顾豆豆成长的过程,从小到大,家中四个大人无时无刻不围着她转,为她服务,大大小小的事都听她指挥,以致豆豆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可小朋友们谁肯听命于她呢?
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要合群必须要改变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于是,妈妈试着采用"放"的办法,每当周末督促孩子做完作业后,就带她找人玩。让她与小朋友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让孩子们了解游戏规则,帮助女儿放下"小公主"的架子,学会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分清是非。趁孩子们玩得开心的时候,妈妈借故走开,让女儿自己去调解伙伴间的纠纷。游戏结束回家的时候,妈妈便询问豆豆是否玩得开心,了解她们游戏的情况,肯定她的正确做法,指出她的不当行为,并调动她下次再玩的欲望。及时告诉她,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还应该主动与人打招呼,见到小朋友问声好。这既是对人应有的礼貌,也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如果同学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同学有困难,要乐于帮助。豆豆快要过生日的前几周,妈妈对她讲:"你在班上有好朋友吗?你过生日能请他们来玩吗?"渐渐地,豆豆学会了与同龄伙伴交往,学会了在交往过程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放学后,她总是在同学家做完作业,再玩一阵子游戏方肯回家。
不合群的孩子无法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豆豆妈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寻找到了适合孩子的方法,使孩子从不合群变得合群,拓宽了孩子的交际范围,也使孩子在与人相处时收获了尊敬、信任、喜悦。
合群的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她不会封闭自己,并善解人意,能够热情友好地对待他人。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具体可以这样做:
1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
著名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提出的教育原则是:家人不要太亲近儿童,儿童应该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到与人相处之道。儿童总是与家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依赖式的自卑心理,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很难适应。
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2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
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要热情、谦虚、礼貌,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孩子,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3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彼此尊重。
乐群好交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离群独处往往不是其本性,而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所致,因为"狭隘的环境导致狭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