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割据的群雄中,有“皇帝”思想的大有人在,但一般大多隐藏于心,表面仍打着拥汉旗帜,待机而发。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孙氏父子三人也如此。幽州牧刘虞是皇室嫡亲,虽拥据四州,又有北方最强者袁绍拥护立其为帝,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即使已统一北方称雄于天下的曹操,孙权上书请其“早正大位”,曹操也认为孙权想使自己坐在炉火之上。
在三国时代,早期自立为皇帝的只有袁术一人而已。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他是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的从弟,但与袁绍不和,兄弟如同路人。因靠其父辈的荫庇,得任折衙校尉、虎贲中郎将。
诸镇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令袁术“总管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即使是现代战争,能不能保证粮食供应,也将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因此,在当时袁术所负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
先锋孙坚打胜仗,缺粮要他供应,以便乘胜进击。但袁术没有除贼保国之心,却处处为自己打算,总怕别人的势力比他强大。他怕孙坚打破洛阳,杀了董卓,势力大增,将对自己不利,因而不发粮,孙坚军因无粮而大乱,被卓军打败,使诸侯军遭到挫折。
这样一个小心眼的人,却被放到那样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使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了。
华雄连斩诸侯军二将,诸侯大惊失色,关羽挺身而出说:“小将愿往斩华雄,献于帐下。”当袁术知道关羽是刘备的马弓手时,便大喝道:“你欺我众诸侯无大将吗?你一小小的马弓手,怎么胡言乱语!”喝令手下要将关羽赶出去,曹操急忙制止,支持关羽出战,才留下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不难看出,在待人接物上,庸人与明人的天渊之别。
在群雄逐鹿时代,能否知人用人,是胜败的关键。袁术如此看人,可知他与曹操差得太远,也从中可预见其将来。
袁术与从兄袁绍不和,甚至结怨。袁绍与曹操攻打袁术,袁术便弃南阳,率众割据淮南。淮南地广粮多,又有孙策为借兵而抵押给他的传国玉玺,袁术便想自立为皇帝。他大会群下,说:“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四海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我欲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尔众人以为如何?”
众人听了默然,主簿阎象说:“不可。昔周后稷积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明公家世虽贵,未若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此事决不可行。”术怒说:“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又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决,多言者斩!”于是在寿春自立为帝。
袁术想当皇帝,所凭的居然是出身、玉玺。出身于“四世三公”家庭,不等于人心所归;玉玺是无用之物,过去存有它的已经灭亡,现持有者又哪能兴盛?
在逐鹿者中,要想得鹿必须先得人心,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得人心者昌”,这是历史多次所证明的。袁术却恰恰是不得人心。他想称帝,其群下默然,默然就是不支持;主簿阎象就公开反对。他称帝后,荒淫奢侈更甚,他的后宫美女就有好几百人,穿着华丽,饮食精美;士兵则受冻挨饿,人民受其压榨、剥削,穷得什么都没有了,出现了人食人以充饥的惨状。人民当然厌弃他,“失人心者亡”,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袁术无谋略,也不得民心军心,因此,兵虽众多,但没有肯卖命的,屡战屡败。袁术起兵二十余万,分七路讨伐徐州吕布。因军无军纪,七路大军一路劫掠而来。
陈登认为术兵虽众但“不足介意”,他对吕布说:“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并献计说:“术兵虽众,皆乌合之众,素不亲信,我以正兵守之,出奇兵胜之,无不成功。更有一计,不止保安徐州,并可擒袁术。”吕布问:“计将安出?”陈登说:“韩暹、杨奉是汉旧臣,因惧怕曹操而走,无家可依,暂归袁术,因此,袁术必然轻慢他们,他们也不愿为袁术所用。只需凭一张文书结为内应,更连刘备为外合,必擒袁术。”吕布听从这个计策,终打败袁术七路大军。
后来,袁术军队又先后被曹操、刘备兵打败。袁术还来不及逃回寿春,只得住于江亭。
这时袁术手下只有一千余人,都是老弱残兵。时值盛暑,粮食尽绝,只剩麦三十斛,分派军士。家人无食,多有饿死。袁术嫌饭粗鲠喉,不能下咽,于是命令厨子取蜜水止渴。厨子说,“现在只有血水,哪里来的蜜水。”
袁术听罢,木然发呆,坐在床上,大叫一声昏倒于地,吐血斗余而死。
盲目行动,谓之盲动。这类型的人,与人搏杀,从来不看对手和自己的力量。轻举妄动,必然自食恶果。袁术发皇帝狂,不得人心、军心、将心,而居然不知天高地厚自立为皇帝,落得兵败饥渴而死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