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塔篇
引证
观佛三昧经云。佛留影石室。在那干呵罗国。毒龙池侧。佛坐龙石室窟中。为龙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映现于外。诸天百千供养佛。佛影亦说法。又集经云。忉利天城东。照明园中。有佛发塔。城西欢喜园中。有佛钵塔。城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又育王传云。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徒囚。赈济贫乏。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时王欲建舍利。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便取七佛塔中舍利。时王取八万四千金银琉璃玻璃筐。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筐。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
感福部
又涅槃经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造像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尝严。不为三灾所动也。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枨。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
旋绕部
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灭三毒。一贪二瞋三痴又三千威仪云。绕塔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踏虫。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唾塔前地。五不得中住与人语。
故塔部
又云。扫塔上有五事。一不得着履上。二不得背佛扫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弃。四不当下佛像上故华。五当旦过澡手自持净巾还拭佛像。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躁天。其身净洁犹如明镜。若有众生。见有佛塔。风雨所坏。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饰治补。复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终生白身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诸天娱乐。又杂宝藏经云。若扫僧房一阎浮提。不如扫佛塔一手掌。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恒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此贤劫中。波罗柰国。梵摩达王。正法治化。唯无子息。祷祀诸神。时王国中。有一池水。生一莲华。其华台中。有一童子。结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口出优钵罗华香。身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后。见甚欢喜。即抱还宫。养育渐大。随其行处。莲华承足。因名栴檀香。后悟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比丘问佛。宿植何福。受斯果报。佛告比丘。乃往过去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甚好****。见一****。心生耽着。无财可与。遂至塔中。盗华与之。乃共夜宿。晓即身体生其恶疮。痛不可言。唤医疗治。医占云须牛头栴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得于金钱。满六十万。寻用买香。止得六两。拟用涂疮。心自思惟。即语医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痛。即持所买牛头栴檀。捣以为末。入其塔中。发誓愿言。如来往昔。修诸苦行。誓度众生。随其厄难。我今此身。随一生数。唯愿世尊慈悲怜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涂塔。以偿华价。至心供养。求哀忏悔。疮寻得差。身诸毛孔。有栴檀香。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尝受快乐。随其行处。莲华承足。又杂宝藏经云。昔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造立塔寺。后时命终。生忉利天。其妇昼夜追忆夫故。愁忧苦恼。常扫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观见。即来妇所。问讯安慰。而语之言汝忆我故。大忧愁耶。妇问是谁。夫寻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缘。得生天上。见汝忆我修治塔寺。故来汝所。妇言近我。夫即答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汝复欲得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扫塔寺愿生我天。若得生天。我还当以汝为妻。妇用夫语。作诸功德。发愿生天。其后命终。得生天上。复为夫妇。夫妇相将。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夫妇并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又分别功德云。昔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而无子息。夫妇精进。信敬三宝。时妇早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极端正。谁任我夫。便以天眼观见本夫。今已出家。勤扫塔庙。见其扫塔。必应生天。天女寻下。光明照耀。住其夫前。比丘见已。问其因缘。天女答曰我是君妇。今为天女。我观天上。无任我夫。见君精进。尝勤扫塔。必应生天。若得生天。愿同一处。还为我夫。白意讫。还归天上。时夫比丘。见此事已。从是以后。倍加精进。修补塔庙。积功转胜。应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忆夫。复来语言。君福转胜。应生兜率天。我今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闻已。倍更精进。遂获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感应缘(九验)
晋太康二年。有并州离石人刘萨诃。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即迁记其处刺木为刹。三日间。忽有宝塔。及舍利。从地涌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槃。似西域于阗所造。面开窗子。四周天全。中悬铜磬。绕塔身上并是诸佛菩萨。金刚圣僧。杂类等像。状极微细。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现。面目手足。咸具(备焉)。
武德七年日严寺废。僧徒散配。其舍利塔。无人守护。时有道宣律师。门徒十人配住西市。南长寿坊。崇义寺。乃发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瓜一枚。少有黄色。并白发数十。余有杂宝琉璃古器等。总以大铜函盛之。将至崇义寺。佛堂西南塔下。
周西京扶风县。岐山南古塔。乡曰凤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至显庆四年九月内。有山僧智琮。慧辨能解咒术。见追入内。语及育王塔事。年岁久远。须假弘护。帝曰岂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则八万四千之一塔矣。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请有瑞。乃可开发。即给钱五千贯。绢五千疋。以充供养。琮与给使王长信等。于十月五日从京旦发。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验。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烧香。懔厉专注。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绿色。旋绕而上。至于炫角。合成帐盖。琮大喜踊跃。乃睹塔内侧塞僧徒。合掌而立。王长信等。同睹瑞相。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粒。总置盘水。一枚独转绕。余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
隋益州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于贞观年初。大地震动。此塔摇飏。将欲摧倒。于时郭下无数人来。忽见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抵塔之四面。乍倚乍倾。率以免坏。观瑞道俗。叹未曾有。塔上露盘。由来小短。不称塔形。有一人极豪侈。多产业。见前露瑞。乃舍金三百两。共诸信者。更造露盘。既成香气蓬勃。如云腾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幽州僧道严者姓李氏。形极奇伟。年一百五岁。独住深山。每年七日。来此塔上。尽力供养严怪其泉流。涌注无声。乃遣善水昆仑。入泉寻讨。但见石柱罗列。不测其际。中有宝塔可高三尺。独立空中。四面水围。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
隋怀州妙药寺塔。在武陟县西七里。见有五级白浮图塔。方可十五步。并是侧石遍砌。
齐州临济县东。有砖塔。云是志公所营。四面石兽。拥从惊人。
西域志云。罽宾国。广崇佛教。其都城内。有寺名汉寺。昔日汉使向彼。因立浮图。以石构成。高百尺。道俗虔恭。异于殊常。寺中有佛顶骨亦有佛发色青螺文以七宝装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内有释迦菩萨。幼年龀齿。长一寸。其西南有王梵寺。寺有金铜浮图高白尺。其浮图中有舍利骨。每以六斋日。夜放光明。照烛绕承露盘。至达曙。
西域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乃是如来在世之时。与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我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名迦尼色迦。在此处起浮图。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高二丈。甚有神变。
礼佛部
感应缘(九验)
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元徽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夕放光。
宋灵味寺。建康钟山蒋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门法意起造。一夜忽闻怪石崩坠。声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见清泉湛然。因聚徒结字。号曰灵味。
汉平等寺。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尝有神异。
晋白塔寺。在秣陵二井里。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
宋时朱龄石。使往辽东。还返失道。随风泛海。一月余。达于一岛。粮水俱竭。入岛求泉。渐深登山。乃见一寺。堂宇庄严。非所曾睹。僧告曰。此间去都。二十余万里。石等闻之惊怖曰。若尔。何缘得达。僧曰自当相送。不劳致忧。又问曰识杯度道人不。曰识之。便指壁上钵袋曰。此是彼物。有小过。罚在人中。便取钵袋与石。并书一封。上为书字。然不可识。曰可以书钵与之。令沙弥送。勿从来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须吏至海。沙弥以一竹杖着船头。语曰。但闭舫听往。不劳目柁也。于是依言。但闻飕飕风中声。有窃视者。见船在空云飞。奔于山林海上。数息间。遂达杨都大桁。正见杯度。书自飞上度手。度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我归耶。乃说由缘。又将钵与之。手捧钵曰。吾不见此钵四千余年。掷上入云。下还接取。
鼓山东面上。东度小谷。又东北上。从石窟寺往。便是竹林。崇峰造日。修竹干云。重门洞开。复殿基列。门外东西槽枥。饰以金铺。似有马踪而无系者。
代州东南五台山。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百里。极巉岩崇峻。不生草木。唯松柏茂林经中文殊将五百仙人。往清凉之山。即斯地也。地极岩寒多雪。号曰清凉。中台最高。去顶七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石上人马迹。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太华。清澄如镜。有二浮图夹。中有文殊像。钟声香气。无日不有。
终南山大奏岭。竹林寺者。至贞观初。采蜜人山行。闻有钟声。寻而往至。寺舍二间。有人住处。傍大竹林。可有二顷。其人断二节竹以盛蜜可得五升许。
西域志云。乌苌国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大有众僧。日日有驴运食。无控御者自来。留食还去。莫知所在。
舍利篇
引证
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骨身。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
分法部
如菩萨处胎经云。时八国王。共诤舍利。有一大臣。名优波吉。谏八国王。何为兴兵。共相征伐。尔时帝释即现为人。语王言。我等诸天。亦当有分。若共诤力。则有胜负。时阿耨达龙王。文邻龙王。伊那钵龙王。语八王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不见与。力足相伏。时臣优波吉告言。诸君并止。舍利宜分共之。何须见诤。即分为三分。一分与诸天。一分与龙王。一分与八王。诸天得舍利。还于天上。起七宝塔。龙得舍利。还于宫中起七宝塔。优波吉着瓮舍利。并瓮亦起宝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宝塔。阇维处。亦起宝塔。高三十九仞。阎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
感福部
如大悲经云。尔时世尊。告阿难。我灭度后。若有人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尽涅槃际。若有造立形像塔庙。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涅槃。界尽涅槃际。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华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尽。
感应缘(六验)
吴孙权。赤乌四年。有外国沙门康僧会。创达江表。设像行道。吴人以为妖异。以状问之。权召会问佛有何灵瑞。曰佛晦灵迹。遗骨舍利。应现无方。权曰何在。曰佛神迹感通。祈求可获。权曰。若得舍利。当为兴寺。经三七日。至诚求请。遂获瓶中。旦呈于权。光照宫殿。权执瓶写于铜盘。舍利下冲。盘即破碎。权大惊异。会进曰。佛之灵骨。金刚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权使力者。尽力击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损。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烧。腾光上踊。作大莲华。权大发信。乃为立寺。名为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孙皓虐政。将欲除屏佛法。燔经夷塔。有臣谏曰。且少宽假。如无神验。诛除不晚。皓从之。召会曰。若能验现于目前。助君兴之。如其不能。将废加戮。会曰佛以缘应。感而必通。既给假请效不难。皓与期三日。于时僧众百余。同集会寺。皓陈兵围寺。刀锯齐至。克期就戮。僧恐无灵。先自缢者。会谓众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时。前已有验。今岂罔哉。恰期便获。乃进于皓。此是如来金刚之骨。志诚贲获。设以百钓之杵。终无微毁。皓曰。金石可磨。枯骨岂坚。沙门面欺。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铁砧。以金椎击之。金铁并凹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扬光散彩。洞烛一殿。皓乃欣欣伏信。革诚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