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当中也许会遇到许多事情,每一件事里都蕴涵着人生的大学问。我们也读过许多书,每一本书里也都有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人生很短暂,时间的仓促不容许我们去涉猎太多的东西,就像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要在中午之前登上山顶观光的目标就不能留恋山腰的景致一样。我们的学习也是有目标的学习。如果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吸收在这个领域发展的知识,而不要留恋其他的知识。比如,你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就该重点学习数学,而把数学之外的文学知识当做一门辅助科目去学习,而不能顾此失彼。福特少年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里当店员,周薪只有2美元多一点。他自幼好学,尤其对机械方面的书籍更是着迷。因此他每星期都花两元多钱来买书,孜孜不倦地研读,从未间断。
当他和布兰都小姐结婚时,只有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则一无所有;但他已拥有了比金钱更宝贵、更有价值的机械知识。
几年后,福特的父亲给他200多平方米的土地和一栋房屋。如果他未研读机械方面的杂志书籍,终其一生,也许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夫而已。但“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已具有丰富机械知识、胸怀大志的福特,却朝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此时,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便助他开创出一番大事业。
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积蓄金钱虽好,但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经营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年轻的朋友,先把钱投资于有益的书籍吧!从书上可学到更大的能力。至于储蓄,有了充分的能力致富后,开始蓄存还来得及。”“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在知识的积累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有目标的积累最有效,这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目标不清楚,就无从制订计划,也做不成任何一件事。有了目标,才能明确“积”什么,“累”什么。缺乏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有了目标,才可能判断知识的相对价值。
知识都具有或大或小的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立志成才者来说,它们的价值又具有相对性,并不一样。语言对于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的人价值很大,可是对学现代物理的人价值就小多了。因此,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有用的知识。可见,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积累知识,还要注意一定阶段内求知的限度。一个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积累的人,最后什么都学了一点儿,却什么都不精通,那就等于白费。
一位教育学家指出:“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的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要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制度的书刊。”
讲求知的“限度”,为的是建设好一个人知识结构的框架,并不是说其余一概不看,一概不读。积累知识,并不是为了堆集材料,而是为了组成一定的结构,发挥知识的功能。这就要考虑知识的整体效应。
那么,作为精神世界的结构——知识结构,应该怎样强化它的整体效应呢?
(1)突出知识结构的特色。所谓知识结构的特色,主要是由其核心决定的,在知识结构中,核心决定结构的性质与功能。这个核心的构成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但是一般都有一门、两门知识占有较大的比重。比如,物理学人才知识结构核心多是由物理学、数学组成。
(2)要使知识系统化。系统化就是按照科学的内在联系组织知识,使其能在课题面前有效地解决问题。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别林斯基也认为:“只要一涉及科学,那么主要的事就是讲究有系统、有秩序。”知识系统化,不仅是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也是科学本身的重要特征。
(3)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实质是掌握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不要把任何一门知识或一门知识的某一部分凝固化。同时,要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自己的知识熔于一炉。比如,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不能脱离一定的空间、时间。学好地理有利于学好历史,学好历史也可以促进学好地理。
(4)实行灵活的求知动态调整。合理、高效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认识要想不落伍,就得不断调整,才能与之相适应。
调整的基础有两个,一为反馈,一为预测。反馈是适应性的,预测是主动性的,两者都不可忽视。例如爱因斯坦,在他读大学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数学在他研究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上数学课常让同学代他做笔记。可是,到后来攻占相对论高地的时候,没有数学工具——黎曼几何、能量分析几乎寸步难行。信息传来,他马上进行补充数学知识的长征,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驾驭了数学工具,完成攻克相对论理论高地的目标。
调整是为了提高知识结构的完美性,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至善至美的结构。追求知识结构的完美无缺,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要紧的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攻克成才目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