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为贵应该属于“知识老板”类。第一面见他,就觉得他有一股我熟悉的知识分子的气息——衣着朴素,温文而雅。虽然不善言谈,但是其中透露出的丰厚底蕴也着实让人折服。
中兴通讯16年的发展历史,书写了从一个5万元起家的小型企业到一个跨国性的通信设备制造巨人的传奇经历——侯为贵是这部历史的书写者。2001年我与侯为贵进行了对话。
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企业在按步就班式发展,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而市场经济的完善应该提供给企业以创造神话的机会,这就要求给企业以最大的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在这个方面,中兴通讯曾经采取的国有控股、委托经营的方式,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虽然打了“擦边球”,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依靠这一灵活的机制,中兴通讯在保持享受一些国有企业的政策优势外,将民营经济的严格管理和灵活的分配体制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关键一步发展。
但也正如侯为贵所说,好的机制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中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中兴以技术为核心,大胆开拓,特别是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要求,以大气魄向国际化企业进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也许同侯为贵这种扎实朴素的作风有关,中兴通讯品牌的“火爆程度”一直略逊于其它一些品牌。他们没有像一些“时髦”厂商一样,为了打品牌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不惜一切代价。中兴一直在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而核心技术才是通信设备制造的灵魂。我想时间能够证明:做最扎实、最长期努力的人会笑在最后。当然在市场经济中也应当采取一些超前的市场行为,让技术、市场并举又何乐而不为呢。
李:我的采访想从中兴通讯获得中国联通公司CDMA订单开始。我知道中兴在中国联通CDMA设备的招标中是国内惟一一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设备中标的公司。这件事对中兴的发展,对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有什么样的意义?
侯:这件事从整体上来讲说明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长期以来,我们所有的设备都比国外晚一点进入市场,落后一步。这次我们同时进入了中国联通的招标,说明我们的实力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这也同政府对我们很多支持分不开、同我们的员工五年来在这个产品上的奋斗分不开。
对我们公司意义也很大。因为CDMA不是仅是中国联通下一步上台阶、取得一定优势的网络,而且CDMA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在无线领域整体技术的提升和市场的拓展意义是非常大的。
李:您刚才说中兴是从五年前瞄准这一技术的,那么在五年前中兴就对CDMA有这么准确的判断吗?
侯:我们对这种产品还是比较坚定,我们认为CDMA作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在中国特别是海外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的潜力,所以我们当时不是看中国哪个运营商一定会上,而是看总的趋势是这个产品从前途上看市场有很大的潜力,这个技术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这个技术对我们公司来讲也是移动通信产品的核心技术,它的研发对进入第三代是一个很重要的铺垫技术,从这两点我们在支持发展CDMA这个产品。没有因为中国哪家运营商的变化我们就停止脚步。
李:您的意思是当时中兴的着眼点就是从世界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技术的。那么,中兴在联通的招标中中标之后,是否会加大对CDMA的投入,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上如CDMA2000或者WCDMA上花更多的功夫、投入更多的精力呢?
侯:这是肯定的。我刚才说了我们的市场是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启动规模比较大,有这样一个机遇,我们要利用这一机遇发展得更快一些。实际上我们在国外好几个国家也在落实订单,使得我们前几年对CDMA预期的目标正在实现,我们肯定会在CDMA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使这个产品进入良性循环。而且这个技术对第三代CDMA2000或者WCDMA都有很好的桥梁作用。
李:我听到有这样的议论:中兴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并不高,因为中兴CDMA的一些技术是经美国高通公司的授权转让的,那么我想问侯总:我们中兴CDMA产品上到底有多少的技术是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
侯: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所有的设备厂商,包括这次来中国投资的朗讯、北电、爱立信、三星都与我们处于同样一个地位。高通只是一个芯片产品专利。因为一个产品有很多专利,我们也有很多自己的专利。并不是说我们和高通有技术转让的协议就说我们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减少了,应该说同所有设备制造商处于同等地位,都有许多自己商品化的专利技术,形成一个能够进入大规模生产的产品。
李:那么侯总的意思是说:通信发展到现在,随着生产范围的世界化,每个生产商都是把别人的产品同自己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融合在一起。是这样吗?
侯:简单地说,没有一个厂商能够说一个产品的技术都是自己的,只能说你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是掌握了这个系统的核心技术,而且这种核心技术比摩托罗拉、比朗讯丝毫不差。而且从高通来讲,他具有芯片技术也没有系统等多方面的技术。所以一个企业只能发展他具有长处的核心技术。
李:那中兴的核心技术就是系统的集成吗?
侯:是整个系统软件和系统的硬件核心技术。
李:侯总,谈完CDMA我想把时间推到中兴建立和发展之初。因为中兴当时的体制非常有意思,有人说是“国有民营”——国家控股、由民营参股者负责日常经营,民营方以自己股金和分配权益为抵押,保证国有资产增值。我们现在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站在中兴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起点上来看这一经营机制,您有什么样的评价?
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一直在不断改革,有许多方式和途径,我们这种体制也是一种探索,媒体称为“中兴模式”。我们从1985年到1989年,从1989年到1993年进行了8年的初期创业,销售也增到近1个亿,到了90年代初,进入到了你刚才讲的“国有民营”——国有控股,委托经营的阶段,经历了从1992年到1997年上市前的这断时间。应该说这个阶段也是我们发展比较快的一个阶段。从中兴的发展历程来讲,几本上是每过4年销售收入就要增10倍。
李:看中兴的历史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体制随着发展在变,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促使中兴上一步新的台阶,体制的作用在中兴发展中是否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呢?
侯:应该说,体制条件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们从1997年到现在的四年也增长了10倍,我们具有了更加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公司的品牌形象也进一步提升。但不能说是所有上市公司都能发展,还得有很好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
李:那么在您看来中兴的发展是否分为了四个大的阶段呢?侯:对,1985年到1989年,1989年到1993年,1993年到1997年,1997年到现在。每个四年一个阶段,中兴已经16年了。
李:前一阵子深圳市的一位朋友对我说:中兴如果不在深圳是发展不起来的。不知道您怎么看?
侯:应该说深圳这个环境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给很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因为这个地方毗邻香港,市场的环境和运作方式受香港影响的潜移默化。香港大量厂商进入深圳,对深圳在全国最早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全国对市场经济认识加深了,可能西部地区还差一些,但是东部地区许多地方在这方面环境差不多了。
李: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兴是否有可能离开深圳呢?
侯:那倒没有,深圳这个地方环境还很好也不比任何地方差。虽然其它地方也渐渐好起来,差别不大了,但是深圳还是有局部优势,总体的环境还是不错的。
李:从中兴的发展上看,从半导体到程控交换机,然后就走向了产品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因为通信产品门类非常多也非常广,中兴在实施产品多元化中是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呢?
侯:我们最早做产品比较小,1986年还做过电话机,但从1986年就开始做程控交换机,到1987年开始研制数字程控交换机,应该说我们具有自主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还是国内首创。当时有人说我们是假数字,实际上也是一种贬低吧,我们事实上做出来了。
程控交换机应该说对通信来讲是一个基础设备,规模比较大,现在整个国家程控交换机的发展没有减速,每年还有相当份额的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外市场还在以更快速度发展。所以这个产品对我们公司来讲还会做若干年。
其它的领域,我们后来拓展到数字通信、移动通信、光通信,这些都是通信的发展方向,市场规模都是比较大的,比较适合我们去做,一些小产品对我们来说不一定合适。
李:那么这就是按照中兴自己的实力、技术和规模去判断产品的发展方向吗?
侯:对。另外,很多产品有共用平台,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发展,这个很重要。根据自己的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发展相关的通信产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些基础上不断扩展市场范围。
李:我知道中兴有自己品牌的手机产品。然而有人认为,中兴作手机不算成功,因为中兴是一个系统设备提供商,而做手机和作程控交换机的“路数”很不一样,中兴还没有适应这套手机“路数”。我不知道侯总怎么看待中兴的手机产品?
侯:现在还不能说成功不成功。因为世界成功的手机厂商也都是系统设备提供商,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
手机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不像电视机这么简单。手机本身非常复杂,软件、硬件与大型系统很相近,还要求小型化,所以技术难度非常大。我们系统厂商作手机有自己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说现在还不能说这个产品成功或者不成功呢?是因为这个产品有很大的复杂性,又要成为一个有大规模市场的商品,不是一两年、两三年能够成就的,还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磨练。现在我们的手机在技术方面,无论是GSM还是CDMA,都被公认是国内做的最好的。技术的研发、自己的知识产权等方面我们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我们没有像有的厂商进行简单生产、推向市场,我们不会走这条道路。因为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想获得核心能力,像诺基亚等公司一样掌握自己的终端产品技术。什么时候能大规模推向市场,我们目前也正在寻找自己的途径。
李:那么,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中国联通推出“新时空”CDMA后,这是否对中兴的CDMA手机会是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侯:是一个机遇,但我们能不能抓住,现在还很难说。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商品化、大规模生产的过程,在这个方面韩国走得比较早,它们国内就有2000多万用户,而且已经研制了15年,从技术和商品化方面比我们要成熟一些。所以我们也面临着很多不定因素。
李:在您的“大账”上手机占多大的比重?
侯:占得非常小。从销售额方面只有十分之一,研发投入还没有十分之一。手机研发才100多人,系统设备这边有4000多人。所以还算一种早期运作,还需要在我们系统设备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增加一些终端方面的经验。如果说我们在2代手机上没有成功,那么在2.5代和3代也可能慢慢就起来。这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时间。如果仅是把别人成熟的东西拿过来,一装壳子,那个就很快。
李:我知道一些厂家甚至把生产全部放在国外进行,整个产品只有品牌是自己的。
侯:我觉得我们企业不适合走这条路,不会走在几个月内铺开市场的路。
李:我有这样一种认识,小小的手机作为一种终端设备,对大型电信设备制造商而言,提供了从系统设备到终端设备的全方位产品,可以使制造商全面了解通信市场。不知道侯总怎么看?
侯:从终端产品和系统产品来讲有相互支持方面,而且对于我们这样走全球化的企业来讲,手机提高品牌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国外也在推广我们的手机,占有比较大的市场,打开知名度再返回国内。
但是手机商品化运作模式和系统产品还不一样,我们不准备大规模自己生产手机,寻找一些在终端产品生产上有经验的企业合作,在市场销售方面也同样如此,我们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李:那么您对中兴的手机有怎么样的期望呢?
侯:我想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取长补短,中兴的手机会越做越大。
李:好,下面我想再同您谈谈中兴的国际化问题。我知道,中兴在80年代就开始有海外订单,在去年4月、12月,中兴和非洲两个国家签定了建立合资厂的协议。在国际化的问题上,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企业只是作口头文章,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走出去,而中兴却实实在在地走出了这一步。那么您觉得国际化对一个国内企业有怎么样的意义?
侯:中兴在80年代只能说是偶然的机会,让产品走出国门。我们真正是从1995年开始,系统地规划整个国际市场,全方面进行国际化、全球化的开拓。
应该说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外国厂商都进入中国,不能只在家里做事情,如果局限在国内,这样的企业别说发展,就是生存也成问题。
为什么许多企业没有走出去呢?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比较大,不像一些小国家的国内市场很快就饱和,必然要走出去,国内的企业没有这么迫切;另一个原因就是走国际市场确实比国内市场的难度要大一些,一些企业就望而却步,谈一谈也就回来了。
我们认为在国际化问题上虽然困难,但一定要突破,因为这是一个企业在未来的生存之道。另外,虽然国内有一个市场,但为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才能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而且对通信产品来讲,它进入市场的门槛比其它产品更高。为什么呢?它不仅是一个高科技产品,而且涉及到国家的通信网。通信网各国都进行控制,不允许很多牌子的产品进去,打乱它的网络。这就不像日用品之类的东西,你降降价,他就会要,送给他也不会拒绝。但是通信产品即使你送给他使用,他考虑到网络安全也不会用的,因此进入市场的难度比较大。而中兴目前已经进入近40个国家,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资源。
李:那么对于中兴而言,同时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时候,是否有什么矛盾,或者说是不适应的地方呢?
侯:市场范围大了,需要的资源越多,支出和收入要保持收支衡。所以在国际化上我们也没有全面铺开,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做。在战略上我们很积极的,在战术上我们也是很慎重的,所以就避免了支出过大、收入过小的情况。
李:现在中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那个收益更大一些?
侯:中兴在国外市场上毛利比国内高,从量上来讲国际还没赶上国内。我们提出了国内、国际平衡发展,但现在看来还是国际市场还没有达到国内市场的规模,还要逐渐发展。
李:资本市场在电信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1997年中兴上市之后,中兴出现了那些变化呢?
侯:我们走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约25个亿,这对我们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努力发展,给股民以回报,资本股本扩大以后,保证一定的收益。
我们并不是想“圈钱”,股民投资是要回报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上市对我们企业的压力比较大。这种压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力。另外,上市后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品牌和形象就不一样。你在国外说是一个上市公司,他对你的印象就不一样,就刮目相看。对促进在市场上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李:中兴和华为都在深圳,都从事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在许多市场上是竞争关系。您认为,在与华为的竞争中,中兴的优势何在?
侯:我们这两家比较近,深圳这个环境给两家都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目前在国内这两家做得比较大,也说明了深圳环境的理想。
我们双方经营的理念不尽相同。他们是一个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有着自己的优势;我们作为国有控股的公司在很多政策上也有我们的优势。从产品研发来讲,两家70%是相同的。因为通信领域产品就那么多,大家都不会做很小的产品。但是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和全球市场,大家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双方之间有很多相互可以学习的地方,双方既竞争也在相互促进。在国内外竞争过程中,双方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平台,用户当然希望竞争,我认为只要有一家公司投标取胜,对另一家来讲不是一件坏事。在国内是对国内品牌的认可,在国外是对中国品牌的认可,从这点来讲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的。
李:那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兴是否会继续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道路,同时继续使自己的产品向多元化、高层次化进军呢?
侯:未来市场也就只有两个,全球化也就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产品,我想还是在不断变化的,通信设备制造在所有设备制造中是变化最快的,不能说我们说做哪个产品就做哪个产品,要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变化。
那么中兴是否会扩大到其它的领域,不仅局限在通信设备制造上,我觉得随着企业的扩大,这个方面有可能。比如在刚果我们开始从事电信运营业——海外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入,同时也可以把我们的设备带进去。另外在其它的领域,包括一些服务业,甚至资本运作都可能涉及。这是未来的事情,现在还没有进行。
李:中兴发展到今天已经16年,从一个5万元起步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的这一规模,在您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侯:主要就是靠不断创新,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寻找一些机会,而不是固定做一种产品,再根据市场选择自己的发展,企业要适合环境的变化。而且还有一些超前的预测,来引导发展。同时企业的管理也很关键,企业也要进行很多的人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