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闲道在胡思乱想,自己究竟把自己当做谁,究竟是想在这个世界怎样的活下去,做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祁水瑶满心的纠结,两只船怎么踩,那条船踩的多一些,自己的救生衣是否牢靠,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小船能不能顺利的从两条大船中间平安的逃出去,让自己开心的开着自己的小船,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做为现场最高级的现场管理者刘琳琳却没法悠闲的走神,虽然也很想走神,一个“活”具体开始时候,尤其是越大的项目,做为最高的领导在现场能做的事情是越少的,每个团队齿轮和螺丝都各安其位置的在运转配合的时候,高级领导者的每次插手都是一次现场叫停和中断,只会让效率越来越低下,除非领导者本身就是相关专业领域里的顶级专家或水准高于现场的螺丝钉,不可缺少的干活主力。
刘琳琳在一众现场的工程和技术人员里面水平至多是中下游,大约还是垫底的几名,先期能做的一切都做完了,除了紧盯着进度表,认真核对,顺道给一众下属打个绩效考评分,真是没什么可做的。借此机会想跟仰望100年都未必能见到的“大领导”表个什么态,留个什么好印象时,却被突入起来插进来一个“妖艳”女人给打断了,刘琳琳很想不理智的斥责这个女妖精,但是终究还是理智占了上风。刘琳琳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脱颖而出成为建筑模型制作与测试实验室的主管副主任代行主任的职权,而未来据说建筑模型制作与测试实验室会升格为独立的,专业的模型制作和测试部门,甚至有可能成为分支公司。但是从哪个方面,刘琳琳都搞不明白为什会是自己,为什么会被提拔?做为一个女性工程技术员被提拔到一个实验项目的主管岗位,而更有可能是一个新部门或者分支公司的主管经理,这是刘琳琳从没有过的奢望,论聪明,论技术,论创造力,论关系,论长相颜值,论年纪,掰着手指头刘琳琳数着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没找出来,藏在心里是在憋得慌的刘琳琳主动问过这个问题,答案却令刘琳琳郁闷之极。
一是石鼎实验室的九个项目只有一名女性主管,太过孤单,不那么重要的实验室提拔一名女性管理者作伴比较好。二是老板觉得你能力太差,又肯努力,而模型制作除了天赋和技术以外,更是需要耐心和耐力。有你这么个反衬的蠢笨良善的领导,会激发模型实验室一众员工的比较之心和创造热情——如果干的更好,自然可以把你取代,有了进取心和努力工作的动力。
选你就是因为你比较差和好脾气,还有激励性的鲶鱼效应,彼可取而带之,感觉倍受委屈的刘琳琳晕晕的从人事部门走了出去,发誓要努力干出个样子,但是天赋、经验和服众的资历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为此刘琳琳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去努力做这件事情。这才是人事部选择刘琳琳的真正原因,一个计划性很强又很认真的去努力做,又不失灵活性的人,正适合当前的工作任务模式,枯燥无聊而简单的制作和测试,还要很好的保密的工作室。
出于保密的缘故,每一套模型都是起一个代号,而不对应具体的项目模型。“启明星”模型是一套11~17层的居民建筑模型。分两套,1套是1:100的普通模型,另外一套是1:10的比例的模型。这一次搬进来的是1:100普通模型,同时把1套1:10的15层住宅模型重新安装进来。
特殊的在于,这些模型的搭建并不是由人执行的,而是由人操控的微型机械手臂来完成的。
刘琳琳主持的“建筑模型制作与测试实验室”并不是一个艺术与美感并行的建筑设计方面的实验室,而是测试建筑机器人和配套并行机械设备的实验室,最多的是机电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人员。
这是明天现场实验的最后一次预演,任何数据异常,都会延后明天的试验,事实上这场试验已经被延误了一次,石鼎实验室的全体员工当月工资,奖金减2/3,石鼎实验室的高密级的工作也对应的是高薪酬,刘琳琳拼死努力的动力之一就在于1个月收入等于自己同期中收入最好的同学1年收入,当时就哀嚎遍野。来宣布的决定是一个年轻女孩,看上去客客气气,温雅和气的美人却狠辣无比,不问责,只问结果,只问如何能成功。
“我们是项目型企业,只有失败和成功,不存在第三种结果,公司的失败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是所有人的工作都是无价值的。为什么会给你们发这么高的工资?是因为这个项目成功后的价值,是第一个完成它的价值,所以我们用高工资去激励你们最快的完成它,你们的工作只有放在项目里面,放在最快的成功里面,才值这个价格。只有第一才有价值,现在失败了,你们的工作还值这个价格么。
公司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开出了争取第一名的工资,却得不到第一,而得到第二,甚至第三,第四名,甚至是倒数。公司甘心么,如果昨天成功了,我会身价1个亿,但是失败了,我的身价现在一毛不值,还要搭上我的年轻貌美去献媚于老板,争取老板宽宏大量,再给予我一次机会。
委屈么,除非你的努力能挽回这次项目失败,否则你的苦劳没有任何意义。没有的委屈求全,你们根本没有再一次的机会。从现在开始,你们觉得谁会阻碍下次实验成功,谁是潜在的失败根源,马上就开除。下次在失败,全体开除。会后每一个人都找我开始谈话。”
几乎每个实验室的都被调走了1/3的人,又补充了进了更多人,而被调走的人又组成了一个稍小规模的对等实验室,只有一个任务,找茬和挑错,施行积分制,积分够了,就可以重新上岗,在未来正式组建的石鼎公司谋到自己的位置。
芒刺在背,刘琳琳做为中层和基层员工知道稍微有所不同,除了惩罚失败,杀鸡敬狗,整治风气以外,更是因为实验室已经渡过了最初期的“低级研发”阶段,裁掉那些不需要人,向下一个目标进行实验转向,不被需要就裁掉。
刘琳琳的建筑模型制作与测试实验室已经被列入裁撤名单,下一步就是转化为新建立的石鼎公司下属的模型测试部,而能不能成为部长,胜败就看明天的实验能否成功了。从来没什么信仰的,刘琳琳默默的祈祷,虽然不知道在向谁祈祷,此时除了祈祷,也干不了什么,都是已经熟透了的程序,闭着眼睛刘琳琳听安装和机械的声音都能断定到了哪一步。
技术人员第一步在整个模型底座上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来测试地面的承压状况,同时整个模型地盘就是一套精密的电子称量系统,用来称量整个模型地表承压。
因为石鼎实验室的第一次野外的试验还没有开始,就因为大型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和建筑物对地面压力太大,以致于出现地面沉降和建筑构筑物的基础出现倾斜和裂痕而失败。
第一步就是测试施工现场的地面承压能力,能否承的住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入施工现场。整个模型底座就是承担这种任务的。1:100的模型是整栋楼的整体模型,都是1~2吨重的水泥立方体,而承担运输经常和吊装任务的都是一些等比例大小的如同玩具车一样的仿真机械设备,有的是有线遥控,有的是无线遥控。
指望这些设备能完成模型安装任务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设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模拟设备进场和设备吊装时对地面的压力结果。
1:100的模型测试的主要是测试运输实验室的两套方案。
第一套是整体建筑物的运输方案。
是将一栋8层住宅楼在指定地点建造完成后,然后至少运输到800米外的,与地基结合起来,实现住宅楼的工厂化建设。为此,运输测试实验室设计了三套方案。
第一种水运,沿着建筑线,先开辟出一条水渠,用浮船将住宅楼运输到位,在组合起来,而水渠就当做景观来利用。
第二种是铁路模式运输,铺设3~4条并行的铁轨,用并行的3~4列轨道列车来运输住宅楼。
第三种是在地面铺设一条钢棍传送带,将住宅楼传送到宅基地与地基结合起来。
运输实验室绞尽脑汁的设计了诸多的工具和设备,在一定重量的条件下,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实现目标。做为技术储备是没有问题的,最后发现的唯一问题是,这与现场建楼没有什么区别,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上头要指定研究这种问题。
第二套是积木化建筑构筑物运输方案。
既,把8层建筑物,单独建筑好每一层,然后运输到现场在叠加在一起来,差不多每层建筑物标重在1000~1300吨之间,需要攻克的唯一难关是公路运输方式,没有哪一种轮式卡车或者履带式运输车,能运输这么大的长方体。城市道路能够承压但是高度和宽度都存在问题,公路上根本没法同行。
而三平一通的施工现场很容易出现地面承载不够的问题,能运输这么大建筑物的车辆自重就很成问题,而加上建筑物就更成问题了。
更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进一步分割,把8层楼分解成,16个长方体,24个长方体更加容易运输,如果能进一步减轻重量就是更好了的。而这方面则是结构实验室和装修实验室的问题了。运输实验室能运输的部件越大,结构和装修实验室的麻烦越少,反之体积分割的越小,拼接起来就麻烦,而预先做好的装修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
机械实验室更郁闷,体积太大和体积太小都不利于建筑工厂内的机械设计,因为上级给定的目标是这更建筑积木模块不是固定在地上的,而是做好了可以来回整体翻滚进行开孔,打眼和贴墙等,一会是大模块,一会是小模块,机械设计实验室一件事情要做好几套同样类似的设计来适应大小不同的水泥框架和钢筋水泥长方体。
相比前面那些实验室的一头雾水,刘琳琳觉得自己更靠近真相一点,那类模型试验的更多一些,上级更关注的就是真实的目标,当然也有可能是障眼法。上面就是压根故意把自己的真实意图给拆分成很多种设想,然后让下面去做,来回兜圈子而已,至于怎么组合大概只有最核心的技术人员才清楚或者也不清楚,最接近真相的地方也许根本看不清真相。
刘琳琳现在就是如此。
一套全新的安装方案,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案。
相比那些1:100的模型,这一套1:10的比例的15层楼模型的高度几乎要顶在2层展览厅的棚顶了,每节0.3米,高度达到近5米。而每一层楼的重量都重达1吨,整套模型15吨重,这还是整个模型轻量化的结果。
16根钢管混凝土柱做为支撑柱体,钢管顶部架上了横梁,成为龙门吊车结构。
第一层楼都先被钢管混凝土传送带送到龙门吊车底部,由16根钢丝绳拉到最顶层,成为建筑物的第15层楼。接着又一层分体楼层被传送带,送到龙门吊车底部,直接送到建筑物第15层楼的底部,成为第14层楼。
15,14,13,12,11,10到1,当最后3层楼被钢混传送带一次性的传送到龙门吊车的底部之后,密密麻麻的钢丝绳索开始逐个放松,整体建筑物逐层压实在一起。16根密布的钢管混凝土柱子只保留了6根与整体建筑物最后浇筑在一起,就可以完成最后的模型安装工作。
只不过这一步要等更上一层的集团公司的指示,而这几天还有重复这个过程,给来宾作为展示。
看到模型顺利的安装到位,仰望这个5米的混凝土模块大楼,方闲道觉得有点无聊,不为其他,其实有些事的确很正确,但是需不需要却不由的需要的人说的算。早应该实现的事情,却永远实现不了。偏要等到那一代人都死掉了才能进步到下一阶段。
一系列的模型测试表明,一栋8层高的楼,按目前的工厂化模式结构,14天就可以从下订单到最终交工,11层~17层的高楼的周期也不过是延长到21天。
建筑成本要砍掉1/3,甚至更多,但是盖一栋楼最终能决定的确实由“执照”来说的算,来由规划说的算。并不是土地和段价值值钱。而是市场被桎梏的如此紧密,不值钱的水泥、钢筋、玻璃,还有人工能买上如此高的价格,工业技术和金融技术持续的落后而已。
现在工业技术和金融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爆发时期,工业要进行4.0革命,而金融泡沫也崩溃,要集中资源到工业技术4.0革命上。还死抱着土地财政和地产经济无法转型的经济组织只不过是想榨干最后能榨干的一切吧了,最后跑掉做个寓公,回忆起自己坑爹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