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心态健康上小学
大部分孩子上了小学后热爱学习、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而少数孩子性格孤僻、消极懒惰、不合群,成为集体乐章中不合谐的音符。
孩子步入小学,是他生命中的新起点。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要开始承担责任和义务,经历成功与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感受苦恼和快乐……孩子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这一切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也是对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教育成果的检验。
塑造完整的人格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个任务主要应该由家长来承担。家长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理解、赏识、鼓励孩子,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为孩子入小学乃至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尊重
幼儿阶段,孩子喜欢与同伴交往,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探索,需要表达。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孩子做朋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和问题,切不可对孩子置之不理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善待孩子的朋友和伙伴,不在生人面前挖苦孩子,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孩子得到了尊重,自然也会学着去尊重别人。
②理解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常常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的意见与家长不一致时,家长还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孩子对弹奏钢琴没有兴趣,家长却用生硬的方法强迫孩子练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对孩子的一些正当要求,家长应予以理解,并尽量满足,尤其是要理解孩子对知识的渴求,要接纳孩子提出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对待孩子的问题,可以“以问代答”,鼓励孩子自己先动脑筋思考,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③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培养一个人成就感、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在赏识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成就感。赏识的前提是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孩子的创造,比如面对13——9=?的数学题,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可以用“加”想“减”,因为9 4=13,所以13——9=4;还可以先用13——10=3,多减了1,还要再加1,3 1=4,所以13——9=4,用“破十”的方法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能够说出不同的办法,是孩子努力思考的结果,也是个性化的体现,即便是错的,家长也应对孩子的努力思考表示赏识,并且深入浅出地指导他修正错误,绝不可以简单否定。在老师和家长的赏识和激励下,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广开思路,在创造中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④鼓励。孩子的自信心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一点一滴树立起来的。孩子做事情、玩游戏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尽量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比如穿衣服时,扣扣子、拉拉锁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家长如果都包办代替,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大事小事都等家长来帮忙,久而久之,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上学以后,这样的孩子往往遇事犹豫、畏手畏脚,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信,效率比较低,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幼儿阶段,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做事情,不要怕孩子失败,让孩子在失败中接受教训,受到锻炼。过分呵护、包办代替不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影响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总之,孩子虽然年幼,但家长的言教与身教是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心态的重要条件。
让我们的孩子在家长尊重、理解、赏识和鼓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健康的心态迈进小学的大门!
(2)让孩子自己控制情绪
①希望小孩将来能做成大事,需要他有稳定的情绪。从最初大人外在控制孩子的情绪,转变为让孩子自己控制情绪,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任务。当然,这个事情,即使成年人也不能完全靠自己。
婴儿期(0~1岁)。婴儿最初是完全靠成人来应付烦恼。他们的哭声是要提醒看护人给予安慰。3个月的时候孩子会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调节自我情绪。例如对过于刺激的东西移开目光,或者遮住眼睛或耳朵。
幼儿期(1~3岁)。这个时候孩子形成了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自主的、是可以控制事件的。他们可以把角色扮演游戏当作表达情绪的途径,谈论自己的体验。同时,看护人还是很重要的,要帮助孩子应对所有的压力刺激。
学前期(3~5岁)。这个时候儿童使用语言和思维来思考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把自己和情绪区分开来。他们可以与别人谈论情绪,压制情绪,使它们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儿童期后期(5岁以后)。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更加抽象地思考情绪,意识到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和被管理的。例如找大人谈论自己的不开心。这段时期孩子还发展了调节别的小朋友的情绪的方法,知道该如何减轻别的孩子的愤怒。
②细心的妈妈们发现,随着孩子生理上的成长,心理上却越来越难管了。孩子常常任性、发脾气,这让不少家长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么,该如何管理孩子的这种行为?
广义的“任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因素;狭义的“任性”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随着孩子呼吸、心跳的开始就产生了;而心理因素却如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因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任性,这是我们没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了解孩子的想法对症下“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他们往往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所以,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的每一次任性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家长应该着手分析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了解其原因后,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约束方法。
对策:尽量理解孩子的好奇心,采取多赞扬、多解释的方法,告诉他不能满足其结果的原因。或者承诺一种孩子可以办到,并且对他有促进作用的要求,“如果你哪一天在学校手工做得好,我就给你多讲一个故事。”这样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结果:虽然孩子当时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孩子至少会认为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好奇达成认可。久而久之,培养成一种虚心接受家长解释的好习惯,而不是以逆反的心理来抵抗家长。
提醒:在这一环节中,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处处做典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切忌说过算过,以免孩子无意中学会说谎。
释放他的任性“能量”,该放手时就放手
处于独立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应该是件好事。有些事情家长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但当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时,家长要讲究一些策略。
对策:给孩子讲道理、立规矩的同时,父母也需给孩子一个空间。可以找些简单的事情让孩子做主,比如“今天你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你想使用哪个杯子喝水”等小事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如,“把不玩的玩具放进柜里,行吗?”“能帮妈妈叠小衣服吗?叠好的衣服该放到哪个柜子里呢?”另外,当孩子违反原则时,父母则必须温和而坚决地制止孩子。如:在吃饭问题上,孩子可以选择独立吃饭,不用大人喂,他可以把食物弄得很乱,但是他不可以边吃边玩,甚至离开餐桌。
结果:久而久之,家庭氛围也变得“民主”,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自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都分得清清楚楚。
提醒: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用适当的言语多多解释,切忌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否则只会造就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