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大胆主动地和异性交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中都有兄弟姐妹,在相处中,孩子自然地学习并认同了自己的角色,了解到男女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但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他们性发育过程中,性角色认同不能在家庭中完成了,只能在学校和社会中去完成,是通过与异性交往来实现的。
现在,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应该意识到,异性交往是很正常并且也很平常的事情,老师和家长不要太敏感,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是早恋了。异性交往会有很多积极作用,能避免使孩子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认识到异性之间需要尊重和平等。
有些老师和家长见到孩子与异性交往密切,恨不得马上就去制止。家长朋友们,你们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藐视和挑战权威的年龄,你越阻止的事情,孩子就越要尝试。好老师和明白的家长这时候要告诉他们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和禁忌,而决不是阻止。
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提倡孩子和异性孩子大胆主动地去交往。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长知识、求上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摆脱被支配而谋求人格独立。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欢乐、有苦恼,成功与失败,斗争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渴求寻求友谊,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身已步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交往被视为“神秘”话题,其实男女间的健康交往,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①中学生正常异性交往的积极因素
中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那便是对异性的向往。
智力上取长补短。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
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
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
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
男女生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在正常的交往中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今后进入婚恋期打下基础,便能较好地区分友谊与爱情,更稳妥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从而严肃、认真、负责地择偶,缔造幸福的婚姻。
②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恋爱现象的发生呢?
检查自己对异性的意识和态度,不能因为家庭、学校给自己的“温暖”较少,而去寻找所谓的抚慰,使自己弥补上这一点,于是尝到“爱情”的甘甜后,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耀自己,去博取异性注目。
在家长与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积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正确进行异性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
如果有冲动或对异性有异样的感觉,应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想,本着对本人和对方负责的态度,慎重交往。
应该明白,爱情绝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它是人类最高级、最美好、最神圣、最纯洁的一种情感。它需要相爱的双方以无私奉献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它。它是成熟(包括生理、心理和思想)的男女作出的严肃的负责的选择,如果没有社会、他人的责任感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享受到爱情甜美的。
(2)父母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早恋
父母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向早恋。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并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
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何谓“早恋”?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时代,乃至对不同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社会规范来说,中学生谈恋爱就属于早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早恋会分散大量精力,势必影响学业;另一方面是经济生活的自立程度尚未独立。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的结合成婚,这是需要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立而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学生们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青春期的孩子会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接近异性,又害怕受到来自异性的伤害。父母应该多鼓励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常地与异性朋友交往,因为善于与异性交往的孩子往往都具有活泼开朗、宽容大度等优点。
但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格,真诚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与异性单独接触时,要让孩子注意分寸,嘱咐女孩子没有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在晚上单独和男孩子约会,对于对方的无理要求,要敢于说“不”。
早恋高的年龄段在14~16岁,平均年龄为14.2岁。学习成绩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产生早恋的概率大些,这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好或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寻找同龄人的关怀。也有的是因为心智还未成熟,发觉异性对其关心甚于他人,便有一种意识,也有因为自己认为爱就是一切,恋情像水晶般纯洁,但由于现实常与幻想不符合,反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创。因此,中、小学生谈恋爱一直被社会所否定,就是因为家长们深知早恋的危害,所以才会在平时对孩子的异性交往管得很严格,一有蛛丝马迹就要查个水落石出。这样的做法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不少家长方法欠妥,总把中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子女的信件,查看日记,偷听电话。一旦发现早恋,更是大动干戈,拳脚相加,叫人心寒。
学校处理早恋问题往往也是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写检讨书、停课、处分、广播点名、公开情书……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的表面顺从,却将憎恨埋在心里,有的由“公开”转入“地下”,最坏的是在压力的鄙视下,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最后走上逃学、出走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其实,男女生在一起并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亲密接触。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在早恋之中,多数人是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的,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年满足于温馨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基于性冲动与欲望而发生性行为。
孩子的早恋大多是青春期的朦胧的、单纯的爱。他们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不知如何去爱,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愉快,对方有吸引力,缺乏成年人谈恋爱对对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深沉而理智的考虑。一般来说,女生有早恋的较早、较多,可能与女生发育较早有关。早恋成功者实在少见,两个人随着各方面的不断成熟,由于理想、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就会引起爱情的变化,恋爱越早,离结婚之日越长,就夜长梦更多,缺乏稳定性。而且孩子的早恋一般都是冲动性的,缺乏理智,往往遇事突发奇想,莽撞行事,一时冲动不计后果。有的心血来潮发生性关系,饱尝苦果;有的聚散匆匆,聚时无真情,散时不动容,轻率交往,滑向道德败坏的泥潭之中。
下面是孩子可能早恋的10种信号,供家长参考:
①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②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③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④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到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⑤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待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⑥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做事无耐心。
⑦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⑧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⑨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⑩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与同学的广泛接触,共同成长。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而不是粗暴地阻止孩子们和异性交往。
我们可以尝试得到这样的结论,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可能包括有如下三点:第一是家长自己自信、愉快的家庭生活;第二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第三是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管教和限制。第一条是孩子成长的健康的大环境,第二条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第三条保证了孩子对现实的良好适应,由此我们就可能得到世间最美好的礼物:一个聪明、自信、健康、活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