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94400000001

第1章 奉功勋得名禹锡

大唐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毫不留情地将这个强盛的王朝从繁荣的巅峰推了下来。连绵的战火摧毁了黄河上下千百年的文明积淀,大唐盛世如同泥沙随着浊浪而去。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中,写下“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的悲怆诗篇,描绘出千里江山一片荒凉的哀状。

严重的战乱促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自从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大批北方移民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播到南方,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带,因气候适宜,少受兵燹之灾,而成为支撑李唐王朝的钱粮柱石。较为安定富足的江南,也自然成为大批北方士绅避难的首选之地。

官宦之后刘绪世住洛阳,于天宝末年方举进士,毫无疑问是生不逢时的。他自幼习惯了中原腹地繁华富足的生活,早年立下的志向曾经是奉儒守官,光耀门第,延续盛世。孰料转瞬之间,刘绪便不得不收拾家产,在兵燹时起、纷乱不宁中,带领家人随着族众一同踏上逃避战乱的南迁之路。他恐怕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将再也回不到祖居之地;但他更没有料到,迁居江南,令他这样一位大唐帝国上下二百年历史中多如牛毛的普通地方官员,能在浩瀚的史书上有机会留下自己的名字。

大唐王朝虽然风流逝去,但天下大乱之时却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故而,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来到南方之后,刘绪善于理财的本领正为江南税赋转运大计之急需,加之,他行事端正,品行高洁,自然被镇守江南的节度观察使所器重,屡被辟为幕府,掌管钱粮盐铁转运之事,渐而实授官职,名位益重。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刘绪在嘉兴任盐铁转运副使之职,诸多事务皆料理有序,颇得上下心意。使他耿耿于怀的心事莫过于:自他迁居江南近二十年,竟未得一子半女!也许,上天有感,“感其勤而赏其功”,这一年,刘绪终迎弄璋之喜。因其为人慈善有义,为官政绩卓著,又素有文名,多为江南才士称赞,而今中年得子,喜讯不胫而走。亲朋闻之,无不雀跃,贺喜之宾络绎于途。

李栖筠曾于大历初年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刘绪曾经为其从事。二人既有上官下僚之分,更有惺惺相惜之情。闻听刘绪得子,追忆数年前共事之情,李栖筠不无感慨,奈何远在他任,只好修书一封以示庆贺。贺喜之词不必细察,书中却言道,刘绪多年来署理地方税赋,监督河漕转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使钱粮源源不断供给朝廷,可谓功高无量。得此男丁,岂非上天感其勤而赏其功?

刘绪接书拜读,至此一段,不由长笑,以为与自己心思相合。刘绪之妻卢氏出身范阳望族,亦习诗书,读李栖筠贺信,同感得子不易,更望此子承继门楣,光耀宗祠,当下便与刘绪商量:“世人常言,财者若水,治财如同治水,宜开源节流,因势利导。贤哉我夫,治盐铁转运经年,兴利除弊,不曾有分毫差池,正是功当其赏,方得此子。”见刘绪听得仔细,卢氏接道,“更是令我惊奇的是,生此子前夕,偶有一梦,梦中见圣人大禹赐子。《禹贡》曾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乃是说舜帝赐予大禹一块玄圭,以表彰其治水之功。今我子可谓天赐之玄圭也!”

“三声定一世”,唐代特别重视孩子初生之时及孩童时期。以为人的身世来源昭示着未来命运。故而,刘绪大喜:“夫人言之甚佳!《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循之古礼,此子即为大禹所赐,当与‘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相合。我儿乃承我功德,应天而生,必为人间美玉,行君子之道,成将相之才!”

卢氏建议:“何如趁此嘉意,为我儿取下美名?”

刘绪正有此意,不假思索,为小儿定名“禹锡”,寓意功德圆满,更期待来日秉圭入相,青史流芳。

得子禹锡之后,刘绪夫妇再未添丁。虽是独子,刘家却未对禹锡假以娇纵。其家教甚严,家风正统,条理分明。诗书礼仪,经史子集,当习尽习,无有遗漏。禹锡不负父母之望,自开蒙后便刻苦有加,不稍懈怠。至建中二年(781)时,禹锡年方幼学,已能咏诗赋事,常令家中往来宾客赞叹不已。更令人称道之处,是禹锡好学求进之心。凡与刘绪往来者,只要学有所长,禹锡必会手执竹纸不离左右,呼师唤长,时时求教,字字载录。久而久之,禹锡好学尊师之事,多传于市井。人家有顽劣之子,尝哂之曰:“何若禹锡?”而赞人之子好学,必美之曰:“若禹锡也!”

刘绪于公务之暇,好与文人雅士交游。禹锡稍大,每行必携之同往。令禹锡见识大家风采,一则免其坐井观天,二则使其兼采众长。是年刘绪履官吴兴,下车伊始,便思往年曾与江南著名诗僧皎然、灵澈二人有书札往来,念及两僧诗文清丽,各具神韵,气象万变,却不曾当面切磋,常叹可惜。待安顿停当,刘绪便携禹锡同登山门,拜望皎然与灵澈。

僧人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人,为晋代大家谢灵运之十世孙,人皆尊称昼公。观皎然之诗作,吟咏山水,酬答唱赠,怡然清逸,确有谢灵运之风骨,江南诗人从其学诗之辈众矣。僧人灵澈辈份较皎然稍晚,常与皎然探讨请教诗歌创作技法,以师长礼待之。由于二僧同在一处,吴兴何山妙喜寺一时堪称江南诗坛圣地,文人墨客皆往妙喜寺听皎然、灵澈论诗,并以此为荣。

刘禹锡虽是年幼,亦曾闻得二位诗僧之名。今随父前去拜望,正是少年心愿。父子二人且行且游,方入何山,便见山径边竹亭中有三人围坐饮茶。两人为僧,僧衣素简,恬然自得。一人吟诵,一人笔录。另一人道士穿戴,面目清净,专心烹茶。时值夏初,山中暑气已盛。刘绪父子一路而来,正觉口渴,此时茶香飘至,直令人口中生涎,精神一振。

父子二人径往竹亭,来在亭前。两位僧人见来客气定神闲,一长一幼皆非凡品,不待二人开口,便热情相邀,共品芳茗。

刘绪施礼相谢,在烹茶者对面落座。细观两位僧人,一人年纪稍长,一人春秋鼎盛,二人面目慈祥,庄而可亲,必是释门高僧。烹茶者,仙风翕然,烹茶之术精纯稔熟,不似常见茶农之粗俗鄙陋。再看石台上,铺开着笔墨纸砚,两位僧人正在议论诗文。刘绪心头一热,莫非偶遇皎然、灵澈于此竹亭?又闻皎然深谙茶道,陆羽得其传授引导而著成《茶经》,闻名于世。陆羽者,莫非对面烹茶之人?

正思忖间,禹锡见两位僧人面前有诗数篇,便向二僧施礼:“请教二位上人,可否令小儿观上人诗作,或启蒙昧?”

二位僧人正是皎然与灵澈。前日得刘绪来书相约,又逢皎然之友陆羽来访,即于约定之日亲迎下山,在竹亭中备茶以待。见刘绪恍然有所悟,二僧会心一笑,相互便已明白身份。见禹锡稚气未脱而求知甚炽,澈上人心中欢喜,便以诗稿数张示之。

禹锡得上人赐诗,如获甘饴,细细品读一番后,又轻声诵道:“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澈上人欲试禹锡学问,笑问:“小童可知诗中意味?”

禹锡闭目凝神,仿佛正站在东海之滨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海风,陶然而答:“此诗乃述天台山华顶缥缈云霓之景致,仿佛天上仙山一般,与太白学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诗意相类。”

灵澈与皎然闻言大笑,澈上人诵声佛号,对刘绪夸道:“阿弥陀佛,小童聪慧,果然为谢家之宝树!”

禹锡亦笑:“我知上人为谁了!”遂提笔工工整整地在灵澈诗下写了一首诗:

揽幽山门外,莺鸾翔碧空。父子逢上人,缘结竹亭中。

众人见诗,虽音韵尚不齐整,但诗意已然明朗,十岁幼童,无复苛求。见两位高僧颔首微笑,刘禹锡恭恭敬敬地跪拜:“小童禹锡,常闻人言江南诗僧谢昼公与澈上人为一代文宗,师从者必有所成,今奉家严前来求见,请上人提携晚辈,不吝赐教!”

如此孩童,谁人不喜?灵澈、皎然、陆羽与刘绪见过礼,相互述说敬仰,待饮完茶,五人同往山中妙喜寺中而去。

途中,皎然随手采药,刘禹锡皆能分类放于药囊,引起皎然注目:“自古以来,儒医相通。莫非禹锡潜研医道?”

刘绪应道:“禹锡为童儿时,体弱多病。保姆抱之,入医巫家,针烙灌饵,咺然啼号。待禹锡开蒙,每遇同龄伙伴武健可爱时,屡为自己羸弱之躯而羞愧,遂有学医志愿。”

刘禹锡点头:“小子幼时多病,饱受病痛之苦。尤不忍视慈母因我患病而煎熬,故而,在攻读四书五经时,留心医药典籍。诸如《本草》《素问》《药对》《小品方》等书,皆前人医病之宝典,不可不读。”见皎然赞许,刘禹锡接道,“若平素不知验方,一旦患病,便将自己交到医师手里。医师亦有良医与庸医之分,若病中所遇庸医,岂不悲乎?”

刘绪略带顺意:“禹锡自幼读些医书,学切脉‘以探表候’,对经络、穴位、药理、医道潜心探究。其母以为禹锡独子,医术可以保身长生。”

刘禹锡高声接道:“小子不为长生之道,而求人间医术,以期小以忠孝,大济苍生!”

“禹锡已略知法理。”皎然闻言,面带悦色,“我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弘法之要,医苍生之心;医学之要,医苍生之体。灵肉归一,乃佛法之大成。刘家世代守官,皆以孔孟之言入世济世,泽慧斯民,彪炳后昆。有禹锡如此,必可‘以天下为己任’。”

一路之上,灵澈、皎然与刘绪遇峰即诵,逢水便歌,偶尔谈论草木医术。刘禹锡手执笔砚,恭录诗文,并再三吟诵玩味,受益匪浅。三日过去,待到父子二人登程返回时,禹锡已持有数十篇诗文,也记下十数个药方。

离别之时,灵澈不忘对刘绪嘱道:“令郎才情卓越,尊师重道,某与昼公皆谓‘孺子可教’,今后刘郎可常令禹锡来寺中,得某等调教,来日令郎或为百代宗师,亦未可量!”

刘绪久蓄此意,既蒙澈上人主动要求,更是求之不得,遂命禹锡行拜师之礼,与两位诗僧结下师徒之缘。其后数年,禹锡凡得空皆往妙喜寺拜望皎然、灵澈。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他便双手捧着笔砚,恭敬陪侍,一起吟咏。

刘禹锡早年以皎然、灵澈为师,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皎然有《诗式》论诗,主张苦思锻炼,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同时,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之境界,“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以为意境来自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灵澈虽无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所言,灵澈“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言灵澈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从中所见,灵澈重视在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追求自然,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刘禹锡以高僧为师,心中信佛,必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后,刘禹锡有诗“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刘禹锡曾写道:“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以为: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如此作诗,便能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如果说刘绪对刘禹锡训教严格,奠定了他坚实的才学基础;禹锡在吴越一带所经历的“网鱼漉鳖,在河之洲,咀嚼菱藕,捃拾鸡头,蛙羹蚌臛,以为膳馐,布袍芒屐,倒骑水牛”的少年生活,促成了他日后清新、豪迈的诗歌风格;那么,刘禹锡得名师指点,才更使其诗文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禹锡师从皎然、灵澈之后,学问愈加扎实,才名更胜以往,于江南文人士子之间传为佳话。未几,这段美谈便传至淮南。淮南水陆运环卫掾曹权德舆与刘禹锡之舅卢徴为姻亲,闻知卢徴家有贤少年如此,权德舆喜不自胜,定要亲自去见识一番。人甫登途,书信已至,刘绪见权德舆书,忙命府中扫洒一新,以待贵客。

权德舆此时虽官位不高,但其士林地位业已显赫。权家世代为官,其父权皋因在安禄山幕府中识破叛逆图谋,冒险携家逃离,其忠义之举,受世人称颂。权德舆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时已有文集数百篇,不及弱冠便已名满江左,其文章多为当世名儒所褒奖。因权德舆的台阁体文章著称于时,淮南黜陟使韩洄久闻其名,辟为从事,自此出仕为官。至此时,他正在淮南杜佑幕府中任职。又有传言,称德宗皇帝已闻权德舆之名,有意召他入京为官,真可谓前途光明。

因此,权德舆专为一试禹锡学问来访,刘绪既惊且喜。刘绪亦为江南士林名儒,因卢徴故,与权德舆有亲戚之情,又因同在江南执掌水陆转运之职,而有同僚之谊,二人之间颇有酬赠。权德舆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刘绪自知学问文章不及德舆,且自己中年才得一子,不得不做父母之谋。此番权德舆来访,正可有所托付。

刘禹锡闻权德舆之名,乃从其舅卢徴处所得。卢徴言,权德舆之文章风雅倜傥,行文守正不靡,意旨恢弘,意象广博,有当今文坛中已极其罕闻的盛唐气象。据说,王侯将相或一方豪绅物故,家人若请得权德舆为之亲撰墓志铭或文纪,则被人赞赏:尽孝已极矣!有卢徴美言在前,少年刘禹锡更日夜盼望当面受教,以遂志愿。

不数日,权德舆与卢徴同至刘绪府中。三人寒暄之语不必赘言,待各自坐定,权德舆直奔主题:“某闻巷议,言令郎禹锡天资聪慧,幼学有成,近来师从皎然、澈上人学诗,知来者可期。今某虽不才,愿以薄技一试禹锡,请见之。”

刘绪心中欢喜,口中连称“过奖”,令家人唤禹锡来前厅说话。禹锡在内宅已等待多时,得父亲召唤,又令家人复整了衣冠佩饰,鼓足精神去往前厅。这一日,禹锡不着锦缎而着棉布,束两支羊角小辫,腰上缀着一支玉觿,左手拇指上戴着一枚精巧的玉扳指。玉觿光滑温润,想是久用常用之物,可见禹锡常作解绳之戏,必是敏于思而擅于行;扳指虽为装饰所用,然仍可见刘绪经历变乱,亦有使禹锡习取骑射以备报国之念。再观禹锡精神,无半分官宦子弟的纨绔习气,小子神清气朗,目涵乾坤,一股英气始萌于眉宇之间,风流气派已初具格局,若无诗书经义汲养润泽,焉能至此?只此一面,权德舆对往日耳闻之事便已有三分相信。

禹锡入堂来,先拜父亲刘绪,又拜舅父卢徴,再拜权德舆,三拜完毕,便站在刘绪一旁。刘绪见禹锡今日妆服恭谨,比往日更胜一筹,儒雅气象竟不似束丱小儿,却隐有宿儒之稳重,为人父者,心中自然欣慰非常。又观权德舆,见他神情喜悦,眼含赞许,便道:“载之(权德舆字载之)贤弟,吾子禹锡薄有天资,向承家教,谬有虚名。怎奈愚兄才识浅陋,唯恐有误子孙。今蒙贤弟不弃,莅临敝府,令吾子闻教于当面,倘若小子肯虚心向贤,侥幸学得贤弟之万一,则一生受用不尽矣!”

权德舆答之以礼:“兄言之过谦!近年尝闻某地有某童子可谓神童,德舆乃好事者,往往亲试之,皆不中意。欣闻令郎拜入妙喜寺澈上人门下,某与澈上人亦有往还,知其门槛颇高,入室不易,得其青睐者必为当世良材,特来相参。今日一见之下,果然状貌非凡,有腾达之象!”

刘绪自然心中得意,又问禹锡:“我儿近日所读何书?若有疑问,可向权掾曹当面请教!”

禹锡答道:“近日方读完《毛诗》,现正读《尚书》。”

“《毛诗》《尚书》已非启蒙之书,而直达古圣先贤之意,如你这般年纪,可能读懂否?”

“家父治学严谨,素以儒学,小子奉侍,得其教导,《诗》《书》虽有艰难舛剥之处,必不为所阻!”

禹锡此言一出,引得刘绪、权德舆与卢徴三人大笑不止。权德舆与刘绪道:“兄长家风森然,为人称道,今日一见,果不其然!令郎以孝道为先,德才兼备,倘使天下有才之人皆得若此,则大道可行矣!”

权德舆亦以孝道所闻,于此更对禹锡另眼相看。但他此行毕竟以试禹锡学问为主,无论外表仪容,还是奉守孝道,只是在外表,学问深浅,仍需一试。此时,刘绪已命人取来《毛诗》,交给禹锡。德舆命道:“禹锡贤侄,你自将《毛诗》打开,任翻一页,选一首读来。”

禹锡信手翻来,念道: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原来是《小星》,”权德舆接着问,“贤侄可解此诗涵义?”

禹锡成竹在胸,语不稍滞:“此诗是一位小吏在披星戴月的劳碌之中所发出的哀怨之辞。诗中言,他自己就像一颗光芒微弱的小星,在浩浩夜空中不为人知,但他日夜都在为官家奔走忙碌,无法留恋温暖的被窝。他叹息自己的命运真是与那些达官贵人们不同,命不一样,活得也就不一样啊!”

权德舆微微点头,“贤侄所言,甚合诗意。却不知贤侄对此诗有何见解?”

禹锡合上书,叹惋道:“小子观此诗,所感者有二。其一,小吏乃朝廷之基础,若无小吏日夜奔忙,则民情弗上达于天听,圣意弗闻知于百姓。吏善则人谓朝廷善,吏毒则人谓朝廷毒,其任也重矣,当荣之以冠服、禄之以食货,治之以圣人之道。由此观诗中小吏,怨情已孳,恐天下已不稳矣;其二,《诗》皆作于先秦,彼时无科举正途,无察考奖擢之法,为小吏者,晋身无门,劳累无度,恣怨横生,岂无渎职之为乎?由此观之,圣朝大开科举之门,功名爵位悉凭学问而自取之,使民情大悦,四海归心,非盛世胸怀孰可为邪?方今天下战乱初弭,正应守律典以正科名,明察考以辨贤愚,则我圣朝中兴再造,亦可期也!”

刘禹锡一番议论,绝对出于权德舆的预料。若于常人,莫说总角小儿,即使是学富五车的翰林先生,讲《毛诗》不过照本宣科,亦难作出如此古今相参的见解。权德舆自忖如禹锡这般大时,竟无此般视野和胸襟,心中慨叹此子前途必定无可限量。

刘绪和卢徴大概也是第一次听到禹锡因一首诗而阐发议论,二人的惊讶比权德舆不少分毫。尤其刘绪,一向只知道儿子读书用功,学诗努力,却从不知道禹锡对时政朝局亦有留心,更不知禹锡能就一首古诗而论及当朝政策。细一思索,便也了然,定是禹锡平时从与自己交游宾朋之处非但习得诗文技巧,更有意倾听了他们聊天时所提及的朝局变动,或是从自己的公文邸报中了解时事要闻,再以所学进行思考,因而能得心应手,随问随答。再思禹锡所论,正合自己平日所见。吏者,在官员面前是奴仆,在百姓面前是官员,事务庞杂却命如草芥,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常会发生分裂和错觉,恶吏、酷吏十有七八,仅就江南一带,二十年来虽未经安氏逆贼侵扰,但由恶吏引发的农民起义呈此起彼伏之状,邸报之中时有所闻,治吏之策,常有所思。刘绪只是无奈官职卑微,知转运而不知征敛,无力有所为而已。

“异乎其伦!异乎其伦!”权德舆不由得起身赞叹,向刘绪长作一揖,“汉时石公素以谨慎,起自微末而至上卿,月薪两千石。其有四子,皆受严教,品行善良,孝敬父母,不逾规矩,后皆为上大夫。父子五人月薪恰为一万石,传为美谈。今观之,刘公家有万石之训,教子有方,令郎真甘罗再世,有宰相器也!如此学问,只待一纪,必中高策!天下多子多孙者众矣,然何如此一子邪?”

刘绪闻权德舆如此盛赞,方从惊讶之中回过神来。禹锡在权德舆和卢徴面前大放异彩,真令刘绪大喜过望,当下吩咐仆人备下筵宴,款待嘉宾。酒酣之际,刘绪忽然又有些许疑惑:《毛诗》数百篇,为何禹锡偏偏翻中《小星》此节?莫非冥冥之中,有所隐喻?

自那日之后,权德舆与卢徴逢人必夸刘禹锡之才名。由此二人之故,杜佑、韦夏卿、李吉甫等名士时在江淮,皆对禹锡之才有所耳闻,众人亦颇待禹锡成年,抑或栽培成材。

同类推荐
  •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找一个暖暖的午后,一杯清茶,在拂面的春风中,在醉人的墨香里,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几丝微凉,淡淡墨香,一位素衣女子飘然而过,清无声,静无痕,宛若碧波荡漾中的莲荷。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保有莲荷的雅致。坦坦荡,清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仅属于她――林徽因的独特舞步。《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用最让人落泪的文笔告诉揭露她凄美的一生。她是传奇,在时代中逆流而上;她不传奇,华丽背后也苍凉。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让世间的男子仰慕了一生,更让所有的女人无端敌视了一生。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本书综合大量曾国藩遗留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及实践经历,以及他同他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政治观点、治军方略、学问之道、文学创作、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曾国藩其人,探讨分析了他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最后附录了130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研究评述,力图让世人对曾国藩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热门推荐
  • 蛮血战神

    蛮血战神

    血纹少年,为爷爷心愿与自己身世之谜踏入修者世界,也走上了一条充满血腥和汗水的霸主之路......
  • 另一个自己之救赎

    另一个自己之救赎

    夜晚,在漆黑的房间。江梓欣呆呆的坐在书桌前,双眼没有半点聚焦是那么的空洞无神。门外的谈论声,指责声依旧不断。不知过了多久,椅子边一只手悄然滑落,即便是在黑夜,但顺着手腕滴落的鲜血依然清晰可见,江梓欣缓缓闭上双眼,眼泪从眼角滑落。这时,远处传来的警笛声充斥着整条街道……
  • 狂武战神

    狂武战神

    落魄少年陈云,莫名背上强奸罪名,连生命也受到威胁,却因为异变,从庸才变天才,从此,强势崛起,凭借修炼魔族至高秘典,走上一条与常人截然相反的武者之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管你什么绝世天才、隐世强者、盖世至尊,犯我威严者,虽远必诛!逆袭的陈云凭借超强的武力,雪前耻,斩仇人,踩天才,灭强者,斗至尊,杀尽天下犯我之人,最终成为一代战神,雄霸天下!******各位读者大大,请帮忙点下左侧的加入书架,有票票的朋友帮忙投上一票,狼烟拜谢啦!
  • 重生大华当宫主

    重生大华当宫主

    吃软饭!吃软饭怎滴!吃软饭也是本事!修炼?修炼不过是闲暇之余才干的事,有和美眉耍舒服吗?
  • 她的梨涡那么甜

    她的梨涡那么甜

    全文存稿中ing【全校人都知道我喜欢你只有你不知道系列】【假仙女路子野女主vs一见心就软男主】【蓄谋已久小仙女vs一见钟情大怂包】夏市一中差班转来了一个小仙女。小仙女人美话不多,腰细腿长,简直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白月光。可顾修却对之不屑。直到顾修遇到小仙女后,他觉得脸真疼。第一次见到小仙女,他流鼻血了。第二次见到小仙女,他脸颊一红。第三次见到小仙女,他落荒而逃。......所有人都知道了顾修喜欢小仙女,可小仙女本人却不信。后来有一天顾修忍无可忍,把她堵到小树林,委屈地说:“你怎么不哄哄我?知不知道我喜欢你好久了?”小仙女这才反应过来。然后她摸了摸他的头发,眯着眼笑着,露出了两个小梨涡,说:“那正好,我也喜欢你。”此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顾修舔了舔唇,吻住了自己心上的小姑娘。她的小梨涡真该死的甜。
  • 小小穿越记

    小小穿越记

    她,白小小,乐观开朗,古灵精怪,清秀可人,穿越之后人见人爱,虽然偶尔会有恶作剧,可遇见她的男人们都情不自禁都甘之如饴,司空玉,风姿如谪仙的样貌,眼里见的,心里念的只有她,只为她痴狂,阎玺,冷酷的魔教教主,他的世界里住满了她,单单为她而疯狂,左奕,天下第一富商,名义上的未婚夫,对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还有很多极为优秀的男子,究竟故事情节将会如何发展?
  • 王牌校草的独家甜心

    王牌校草的独家甜心

    暑假结束,韩丹萌和他的好朋友---夏沫要继续开始她们的上学生涯了,在回国的路上韩丹萌却阴差阳错的上了别人的私人飞机。上飞机巧遇帅哥,下飞机抽中特等奖,来到坛特贵族学校,还和帅哥坐在一起,谁料所谓的帅哥却是飞机上的人,而且还是贵族学校的校草,看迷糊的韩丹萌怎么迎接校草温暖的怀抱吧!
  • 是燃

    是燃

    一个普通女孩和一个艺术家之间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韵味,每个人都很美。
  • 末世之复仇战魂

    末世之复仇战魂

    重回20年前,末世前的一个月。方齐的噩梦醒了,但世界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 爱在西元前

    爱在西元前

    举世无双的‘空中花园’,古老而神秘的巴比伦王国,永恒的爱情,美丽的传说!当历史的尘埃掩盖了他们的爱情当岁月的风沙埋没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唯一不变的,是他爱着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