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多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一九五九年那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曾多次向党内高级干部和身边人员推荐阅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年三月二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了郭嘉的诸多事情,要求领导干部要避免郭嘉反对的那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在稍后召开的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要求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在庐山会议期间,******找周小舟、李锐、周惠等人谈话,提到郭嘉的足智多谋和曹操对他的器重,说起曹操赤壁之战后痛思郭嘉的情景。在这一时期,******为何多次重提郭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要求领导干部知其人、学其事呢?诚然,******是希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能像郭嘉那样,面向实际,求真务实,识辨事物机理,谋而后决,多谋善断,勉励他们做新中国建设的“良臣”“奇佐”,这是很明显的一个用意。同时,******让大家阅读《郭嘉传》,也是希望高级干部像郭嘉那样,能彼此激励,知无不言,坦诚以待,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此外,应该特别提及的重要一点是,******在庐山会议期间对彭德怀、张闻天等人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良妻。”与讲及曹操败于赤壁后怀念良佐郭嘉,是同样一种情感表达。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有些话语或许难以言说,******只好让大家阅读《郭嘉传》以自己体悟,也是希望大家能像郭嘉那样针砭时弊,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同时告诫大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做郭嘉,那工作中的失误就能够避免。
赤壁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的水军大营,也烧掉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想。当时曹操自己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后来的历史却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这不能不说,兵败赤壁是曹操人生的一大悲剧。
而令曹操最受打击的,是他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另一个夙愿也随之化为泡影:这就是谁是最佳继承人的谜底因此而无法亮出。应该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只是苦于刘备有天才军师诸葛亮辅佐,势力渐至由小做大;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做屏障,且有周瑜为良佐;如果此役一举聚歼孙、刘联军,完成统一大业的理想即能实现,那么他想要的后继之君必须是能治国的、贤良型的太子,这样看来,性简易、不尚奢华,且温存仁厚的曹植最为合适,而曹植在荀彧、郭嘉、杨修等谋臣的教导下,日渐成熟起来,符合他的期望。如果此役败北,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统一,那么他需要的后继之君必须是能征战讨伐、有谋策而又下得了手的强干型的太子,这样看来,能御人以术、矫情自饰,且能弓马射杀的曹丕最合适。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失败来得这么快,就像大破荆州一样来得这么快,真是得得也快丢得也快啊!由此看来,为慎重起见,太子之位,还得放一放,万万急不得!
当然,被世人称之为“老奸巨猾”的曹操是不甘心败北的,他要挖空心思挽回败局。赤壁之战的第二年,他派九江[27]人蒋干前往江陵[28],想说服周瑜归附曹营。蒋干(字子翼),其人一表人才,能言善辩,在江淮间称得上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蒋干受命后,布衣葛巾,假托有私事前往江陵。
周瑜与蒋干一见便直截了当地问:“子翼兄,您不辞辛苦,远涉江湖,是来替曹操做说客的吧?”
蒋干忙辩解道:“我同足下乃同乡,屈指一数已分别几载未见,听说足下建了大功,更是想念,故专程赶来叙旧,并学习足下治军的良规,怎能怀疑我是说客呢?”
周瑜笑道:“我虽不如夔和师旷那样聪灵,但听弦赏音,还是能够知道雅意的。”
接着,周瑜设宴款待蒋干,接连宴请三日,盛情非常,并拿出服饰珍玩赠予蒋干。周瑜最后表明态度道:“大丈夫处世,遇到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听计从,祸福与共,此情此形,即使苏秦、张仪再生,郦食其复出,亦不可说动我,这又哪是足下所能做得到的呢?”
蒋干听了,无言以对,只得回去向曹操禀报说,周郎气度非凡,品质高尚,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啊!曹操只好作罢。
周瑜归服不成,曹操又打孙权的主意。他让阮瑀代笔,给孙权写一封“修好”信。信中说:“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曹操所言“姻媾之义”是指他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堂弟孙贲的女儿为妻之事。并指责孙权不该抛弃两人从前的交情,认为这是小人挑拨、刘备煽动的结果。希望孙权内去张昭,外击刘备,恢复彼此间的友好关系,这样就可以把统治江南的重任长期交给孙权,使其安享高官显爵。这般如此软硬兼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拉拢孙权,分化孙、刘联盟。
在这期间,曹操还让阮瑀代笔,给刘备写信,今尚存两句:“被怀解带,投分托意。”意谓开怀相见,表达自己的心意。其信内容,与给孙权的信大同小异。此外,还给诸葛亮写信并随寄礼物,附言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鸡舌香,即丁香,能治口臭。曹操给刘备写信、给诸葛亮送礼物,目的也都是进行拉拢,促使孙、刘两家散伙。
事实证明,曹操所做的这些“小动作”于事无补,作用甚微,但至少说明他痛悔不已地认识到孙、刘联盟所产生的后果是多么严重。
在曹植、曹丕和建安诸子现存的诗文作品中,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赤壁之战的文字记录,只有曹植在后来写的《求自试表》中,仅用“南极赤岸”一句轻轻带过。看来他们对这场战事讳莫如深。邺下文人的文学之旅也因此役败局而陷入尴尬晦气的境地,才子们原本准备抒发的豪情壮志,瞬间变成一腔哀叹付之东流。只有此前游三峡闻听过的浪漫的巫山神女传说,在各自的奇思遐想中盘旋萦绕于脑际。
在返回途中,当曹植看到父亲以那满脸灰暗、极为悲痛的表情怀念郭嘉,听到那一声声念叨郭嘉的吟叹,他十分难过地流泪了,是为父亲流泪,为郭嘉流泪,为那个化为泡影的梦想而流泪。据裴松之所注引《三国志》有关赤壁战事的字句中察之,曹军在往返江陵时,曹植曾埋怨曹丕,不该在父亲挥师东下前夕于望江楼举行什么文学聚宴,让大家也包括父亲皆陶醉在一派歌舞升平的逸乐之中,如果郭嘉在此,他是不会同意这样做的,要聚文学盛宴,而应在讨伐东吴得胜之后。曹丕似乎有苦难言,显得很沉重、很难过的样子对曹植说:“你这样说我可以,但是你不能埋怨父亲。”这话的意思是告诉曹植,这事正是父亲同意他这样做的。
曹植说:“我们兄弟都专心读过父亲注编的《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此战可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车甲之奉,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可是为何令人痛惜地败了呢?”
曹丕追问:“你说为何败了?”
曹植叹了口气说:“自恃无敌,轻率赴战,岂有不败之理!”
曹丕惊异地盯着弟弟:“子建,你是说父亲骄傲轻敌吗?”
曹植说:“父亲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求之于势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不责于人其节短,若张弩之机方能一发而不可收。故知兵者,当于纷纷纭纭、浑浑沌沌之中,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且善出奇者,则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而孙、刘可谓以哀兵之势,借以天时地利,又巧施奇策,取得了连他们自己都始料不到的战果。”
曹丕不禁暗自佩服弟弟的见解,论对兵法的熟知程度弟弟比自己要领悟得深啊!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此仗不果,实为偶然,加之我将士不谙水性不服水土,故不适水战,不能说是父亲轻敌、指挥不当所致。”
曹植对兄长的话颇为不满,说道:“父亲为何悲痛地缅怀奉孝公?是父亲对败北有了自省,也是自责。当听到父亲的叹惋,我心里极为难过,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出来向他提个醒,向他谏言献策呢?”
曹丕说:“你是责怪我和诸位谋臣吗?可你当时为何不向父亲提醒,不向父亲谏言呢?”
曹植说:“当时我在仲宣兄那里切磋诗赋,事先并不知道大哥要在战前举行什么宴会,更不知道父亲会同意。我若知道,一定会提醒父亲。”
曹丕生气了,瞪了弟弟一眼说:“马后炮谁都会放,你莫要自作聪明!不过,此议论咱俩说说也就罢了,不得与其他人再提起。”
曹植说:“我这都是肺腑之言,只是跟大哥说说而已,还能跟谁说?但还有一事,不知大哥看出来没有?”
曹丕问:“是何事?”
曹植的神情显得凝重,声音也低沉下来:“若不是诸葛亮和关云长,父亲和我们恐怕都成了孙、刘的俘虏了,甚至成为他们刀下的鬼魂……”
“啊!”曹丕先是一惊,但马上又显得很平静的样子说,“你又有何高见?快说来听听。”
曹植如实道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父亲败走华容道,正是关羽在此隘口把守。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曹家军不该遭受灭顶之灾,父亲绝处逢生。其实,这是诸葛亮施展的妙策。诸葛亮料定父亲必败走华容道,派谁去担当此路要任,事关重大。令人不得不叹服诸葛亮有胆有识,从大局谋虑,若此时把父亲俘了或杀掉,局势将会更加混乱,变得难以收拾,不利于“三分天下”的实现,于是定下“捉而放之”的战略意图,但又不能明言,指派关羽去扼守华容道。关羽乃忠义之士,与父亲有旧交,诸葛亮派他去守关,方可收到“一举两得”之效,若换上张飞或其他悍将,就会坏了大事,没准会拿父亲及众将之首级邀功领赏。由此可见,善于择人任势的一举之妙,可以决定未来全局战略的大走势。
曹丕听罢,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此乃耸人听闻!尽是你瞎猜测、胡乱想,这不是明摆着灭我志气、长敌威风吗?”
曹植说:“若是奉孝公还在,也会是这等断论。”
曹丕说:“这话若是父亲听到,定会震怒的!记住,以后不能再这样胡说。”
曹植还嘴道:“我看未必,父亲会听进去的。”
曹丕瞪大眼睛盯着曹植,他突然发现,弟弟长大了。也似乎从这时起,兄弟二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裂痕。而此刻曹丕心里暗想,若郭嘉在,必推举曹植当太子无疑。
但兄弟二人都坚信不移,赤壁战败,决不会使戎马倥偬大半生的父亲停歇下来,他依然像一棵久经风雨冰霜的苍松,傲然屹立在人们的面前。三国不统一,战争仍将继续。
也正因为如此,兄弟二人恐怕还意识不到,那个至高无上的太子宝座由谁荣登其位,还要经受父亲曹操耐心持久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