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丽
王老师原是汽车兵,后当作家,曾任总后创作室主任,写出了许许多多佳作。我喜欢看他的作品,这部书稿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总被那充满生命意识的原生力所感动。所以积极推荐给我的朋友史奉真的。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多少文人墨客在它那里留下了无数的篇章。王宗仁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他没有把去青藏线当做一次游历,而是当做灵魂回家,当做灵感冲动的生活基地。
被称为群山之父、万水之源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它有1760多个湖泊,有我国著名的三大牧区之一。还有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铺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输油品种最多的地下输油管线,架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架空明线最长的通信线的青藏兵站部一万多官兵。人们习惯于把青藏公路称为青藏线。
青藏线全线长1937公里,横穿柴达木盆地,跨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通过57公里的连续永久冻土地带,行经发源长江、怒江上源的108条河流,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每年冰冻期270天,年平均气温零下5度。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历来称为生命禁区。
而王老师就在这个禁区当了7年汽车兵,后调到北京,几乎每一年都要回一次“娘家”,这么多年,听说他走了百余个来回。在生命禁区来来往往如在北京逛天安门。后来有机会,我和他一起去了青藏线,我们同行四人,除过他,其余的人头疼胸闷,难受得连哭带叫,直喊着要返回。只有他如孩子般地给我们指着这儿说叫什么,指着那儿叫:“快看,藏羚羊!”或到某一个地方,他不说话了,脸色凝重了,就知道他想起了牺牲的战友,想起了那些发黄的记忆。
果然,他说话了:就是在这里,五个护线的女兵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现在我们的车说不上正踩在她们的身上呢!是呀,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用它使人望而生畏的残酷高度,撂倒了多少人,连活人的魂气也被它掠夺得所剩无几。而王老师60岁的人了,却比我们年轻人还刚强。每到一地,我们东倒西歪地吸氧时,他却早拿着本子采访了。一个人,能放弃一切喧哗一切舒适,冒着生命危险,百余次地穿越生命禁区,从青年到老年一直乐而不疲。这是什么精神在支撑?我问过王老师,他说:“一个人回家能说出理由吗?”是呀,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家更能撑起我们的精神天空呢?这让我想起了《走进西藏》的几句歌词:“走进西藏,也许你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你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就走向了太阳。”可不,王老师,至今出了20多部书,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大奖。这些作品里,光写青藏线的几乎就有百分之八十。这,不正是太阳滋养的吗?
这本书是王老师最新的散文作品集,每一篇我几乎都是先读手稿的,每一篇都是用工整的钢笔字书写的,每改一次都要重新誊写一遍。通常一篇小文章,都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如他的为人一样总是认真细致勤勉。王老师每天总是低着头提着小布兜骑着自行车在创作室、邮局和家里穿梭着。他文章里面写的很多事,我都知道,甚至有不少我都亲眼所见,那位想去拉萨的小姑娘,那位跟丈夫结婚两年还没有过完一次蜜月,还有《情断无人区》里美丽的藏族姑娘,那位等着兵归来的老阿妈……听说了无数遍,我感到司空见惯,也就是那点儿事,在他却如上好的菜,配出了美味佳肴。就如一位资深的编辑所说王老师最善于把平淡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气壮山河。我想这就是大家与小家的区别,也是他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的笔墨着眼于史诗般地去写,几乎每篇散文都写那些遥远的时代发生的故事,如青藏公路开辟、西藏平叛逸闻……那是一份仰望生命的透视,虽写的是军民之间血肉相融的关系,但总不落俗套,总有那么一种独特让人难以忘怀的东西。《雪山无雪》中:“我曾多次站在死亡的边上因而也就习惯了死亡的威胁。”五名查线的女兵走了再没有回来,因而唐古拉的每座山峰里都有故事。粗心或狠心,反正德吉达娃老阿妈没有理会倒在路上的兵,走进帐篷后她开始良心受到自责,彻夜为兵祈祷,在家门口用自己不多的牛粪三天三夜为远去的兵送去温暖。然而她仍不安,她毕竟是80多岁的人了。她在自责中,把家搬到了温泉边办了一个“温泉茶水站”,99岁那年,她三步一叩头,两步一扑地奔向圣地朝拜。最后没有到达终点,倒在了冈底斯山的怀抱里……每一个故事里都饱含着热泪,饱含着生活的原汁原味,鲜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难道不是在写人性,在写生命,在写人的情感历程?这样的故事在王老师的笔下太多了,总如跟亲密的朋友谈心一样,字里行间跳动着他的拳拳之心。他将传说、叙事、现实来一一比照,打磨着那凄美而叹鬼神的故事。他的作品大都拥有一种苍凉的忧伤、甚至无奈,一种从怀念或绝望中升腾起来的热情及抗争命运的决心。从中让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去寻找一种光的照耀。
王老师的散文有着小说的构思,散文的笔调,史诗的语言,娓娓地讲着他的战友他的亲人他的故事。这样的大散文之作一下子就与时下的应景文章区别开来。他不是把青藏当作旅游,走马观花,行文草率,给人以跑马圈之感,而是“个人生命体验介入”,总是沉着地写。大半年才写一篇,字字句句来抠。
我想好文章是不怕反复读的,读者们只有读了,一定会和我一样有这种感觉:我们自己变美了,变得纯净了,变得离高尚不远了。
2000年7月于北京五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