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九合诸侯”的齐桓公,他再平易近人,天下的诸侯也没有哪个是不怕他的。
虽然齐国在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中败于鲁国,但这并没有影响齐国的霸主地位。十多年后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财物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前头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即周襄王,他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齐桓公召集鲁、宋、郑、许、曹等国,领导大家在兰考朗诵誓词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诸侯各国不可堵塞水源,不可囤积谷米,不可废长立幼,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妇人参政。”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作“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就此结束。
主弱臣欺,作为领导者,如果自身没有尺寸之功,就很难在下属面前树立威信。领导者想要使下属愿意听其命令,必须得有点真本领,才能使领导力得到充分发挥。当初卧龙诸葛孔明先生刚出山时,年纪轻,能耐尚未得到机会施展,所以关羽、张飞等战功卓越的老将们对他很是不以为然。可是博望坡一战,他调兵遣将,一把神火,立马征服了众人的心。想想,如果是一个不能带领下属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的领导者,即便他的品德再高尚,最终也会失去对下属的号召力。
亚圣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说:贤者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然后再去使别人明白。从这句话中,领导者应该有这样的感悟:只有首先使自己成为内行和明白人,才能引导别人,令人信服。俗语有云:“打铁先要自身硬”,领导者要想使人信服,自身就得具备令人信服的本事。
只要是领导者都必然手握权柄。但是有的领导者却是有权无威的,他们总是听从下属的意见,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变成了权力的傀儡甚至奴隶。身处其中的领导者总是把原因归咎于下属的强大,认为是下属抢了自己的威信。其实,要深究其背后的真正源头,应该多从领导自身找原因,因为正是自己的软弱成全了下属的强大。
中国人服的是权威,如果你能够做到让他“心服口服”,那么他就愿意为你肝脑涂地。当然,一定程度的宽容是凝聚人心的一大法宝,是合乎情理的,但绝不能毫无原则地容忍下属的不良行为。身居领导高位,下属每一分钟都在观察你,处理越轨、不良行为的方式妥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你的威信。所以,该唱黑脸时一定要唱黑脸,千万别心软。如果领导是个软柿子,就会使下属产生懈怠情绪,那么领导自然就会成为制度的傀儡,只能任权臣摆布了。
要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让下属对自己充满敬畏之感,威信就是强大的领导力。要树立自己的权威,领导者就必须严惩有意怠慢自己的下属,其他的下属看到后就会引以为戒,司马穰苴杀监军立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田穰苴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此人不仅精通兵法,善于指挥应战,还在人才管理方面享有盛名。官至大司马,史称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沙场征战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与其善于管理下属是密不可分的。广而言之,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指挥打仗,还是经营买卖,管理好下属都是其事业成功的关键。
下属常有过错,领导者当然要很好地加以处理,这才是英明之策,但更为英明的是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错误的发生。所以杀一儆百,树立威名,通过严肃处理失误之人,避免今后其他下属犯下类似的错误则是首选计策。事实上,司马穰苴也正是运用了这一招,才严肃了军纪,保住了权威,从而维护了作为领导者在沙场上发布命令的有效性。
齐景公时,齐国曾遭晋国入侵,鄄、阿等地均被占,齐国出兵征战,却因军中无良将,不能制订得力的作战计划,因而大败而归。燕国也趁火打劫,攻占齐国河上一带。齐景公闻讯大惊,急忙与相国晏婴商议反攻之计,以求收复国土。
经诸臣商议,终于找到兵败原因在于良将之匮乏,于是晏婴向景公推荐穰苴挂帅出征。
穰苴受命上任,但他缺一位监军,此人最好为显贵的大臣,在朝中有一定地位,以免由于穰苴初来乍到而不好发命。景公应允,派其最宠幸的一位大夫庄贾出任监军。
庄贾由于平时备受景公宠幸,因此目中无人,傲慢放纵,朝中诸臣早就对其心存不满,但没有人敢触动他。谁愿惹恼他而丢了自己的前程呢?骄纵惯了的庄贾这次也没有把司马穰苴放在眼里,因此虽然与穰苴约好次日中午到沙场点兵,但并未如约而至。
穰苴到校场后,左等右等,仍不见庄贾人影,午时三刻,点兵时间已到,庄贾还未出现,穰苴不得不按事先确定的时间,发布命令,宣读军纪,动员出征。
直到黄昏时刻,庄贾才在家人簇拥下而来。他满身酒气,已醉得如烂泥一般,显然他并未认真对待事先的约定。穰苴见状大怒,问其迟到原因,庄贾却满不在乎地答道,亲友饯行,多喝了几杯忘记了预约的时间。
众目睽睽之下,身为大军的监军,却不守军纪,贪杯误时,自然是无法让全军折服的,而且对其他兵士的影响也极为不好,如果不严惩,那么穰苴以后肯定难以服众,这样出战,又怎么能收复国土呢?因此穰苴决定要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借此严以立威,整顿军纪。
他痛斥庄贾道:“将帅接受了出征命令,就应当忘记自己的家庭;战前部署行动计划,就要忘记自己的亲属;临阵杀敌,就应忘记自己的生死!目前,敌军压境,国君寝食不安,百姓性命不保,你重任在肩,怎么还有心思饮酒作乐?”于是正色问军法官:“校场点兵,不按时到场,该当何罪?”军法官答曰:“当斩!”
此话一出,吓坏了庄贾,他没想到穰苴竟真敢对自己下手,只能搬出最后一道护身符,赶紧命人向景公报信,求其说情,救他一命。
穰苴早已打定主意,要杀庄贾以立军威,所以他立刻下令处斩庄贾。当景公的使者手举着景公的特赦令,快马加鞭奔入营中时,庄贾早已人头落地了。穰苴又问军法官:“军中鞭马疾驰,该当何罪?”军法官答道:“当斩!”使者立刻吓得魂飞魄散。
当然,穰苴没有斩杀君主的特使,但他杀了特使的马以代特使之罪。
穰苴斩杀庄贾、处置君主特使让在场的官兵立刻对其心生敬佩,对其所宣之军纪国法,也充满敬畏。一时间,士气高涨,穰苴的威名得以确立。
三日后,穰苴率大军出征鄄、阿两地,将士们士气高昂,人人奋勇杀敌,毫无私虑,晋国士兵望风而怯,弃城而逃。紧接着,穰苴又挥师进军河上,一举收复燕国所占领土,至此,所失国土全部被收复。穰苴成了捍卫疆土的英雄人物,齐景公亲自率朝中百官来到郊外,欢迎穰苴凯旋,封他为统帅全军的大司马。
由此可看出,在一个集体中,尤其像军队这样人数众多的大集体,下属多有懒散放纵心理,管理不严,便会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这种情况发生时,领导者应利用下属畏惧权威的心理,通过杀一儆百来树立权威,以保证集体恢复到正常运转的状态。
几乎每位领导的手下,都会有几个爱捣乱的员工。他们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考验领导的能力。结果有的领导居然真的被考住了,对他们不知如何对付,要么畏畏缩缩不敢管教,要么为了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而亏待另一部分员工,这两种办法都是不明智的,注定要失败的。一个有出色管理能力的领导,面对这些挑拨离间、惹是生非的员工,绝不能畏惧退缩,否则公司就会成为制造是非的场所,致使人心涣散,工作杂乱。
作为领导,你应该说服那些表现很差的下属,让他明白你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将他(她)解雇,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好的领导就能做到这一点,能引导员工认识到自己确实在工作中有效率低下、工作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存在,已经不能再适应现在所处的岗位要求了,并给他们留些面子,有可能的话,还可帮他们推荐、介绍一个更适合他们的工作。
领导者为建立威名,采取严厉措施,这里的对象范围相当宽泛的,不仅包括其他下属更应包括自己和与自己亲近的下属。这里,柳传志就给大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在联想集团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联想有一条规定,开二十几个人以上的会时,如果迟到要罚站一分钟。这一分钟是很严肃的一分钟,不这样的话,会议没法顺利召开。第一个被罚的人是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罚站的时候他本人紧张得不得了,浑身是汗,柳传志也一身是汗。柳传志跟他的老领导说,你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你家里给你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三次,其中有一次他被困在电梯里,电梯坏了,咚咚敲门,叫别人去给他请假,结果没找到人,还是被罚了站。柳传志自己以身作则,联想的其他领导人都以他为榜样,自觉地遵守着各种有益于公司管理的规章制度,才使得联想的事业得以稳健高速地发展。
从自身做起,产生的震慑力往往更大,对增加领导权威起的作用也更大。
无数的实践证明,杀一儆百是一个在管理学中屡试不爽的方法。当然,杀一儆百的计策只能在少数人身上实施,否则就会造成公司员工的恐慌心理。而对这少数人处理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因此必须谨慎行动。
不论何人,都有“希望不断地被褒奖,不希望被人斥责”的心理。被表扬称赞自然心花怒放,乐不可支;被斥责则满肚子的怨气,影响心情和工作。因此,领导在唱黑脸时,还应见机行事,掌握分寸。
有不少人曾饱受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小圈子之苦。早在东汉时就有党锢之祸,一群宦官与一群朝臣,分为浊流、清流打得不亦乐乎,打来打去终于把东汉王朝打到坟墓中去了。
唐代的牛李党争使朝纲废弛,朝廷由于内耗严重,失去了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唐朝从此由盛入衰,国势日弱。
宋朝围绕王安石变法形成了元?、熙宁两大对立集团,双方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在朝廷中玩起了跷跷板游戏:今日这党上来了,对另一党的人一律贬官降职,打入冷宫;明日那一党的人又得势了,于是不但要把受打击的损失夺回来,还要加倍进行报复,将另一党的人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脚;可惜这一党的人并没有“永世不得翻身”,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元气又恢复了,于是乎又……
明朝的东林党与宦官的争斗也使本来就孱弱的明朝更加动荡不安,最终在农民军的冲击和清兵的马蹄下迅速灭亡。
当病症出现时,对症所用之药也必然会出现。比如清朝,就基本避免了党争之乱,这得益于清朝历代帝王的有力措施。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杜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朋党”也是有区别的,比如欧阳修。他虽然承认“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但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的走得近些,有的走得远些,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看他们通过什么结合在一起。依据结合的信念和目标的不同,欧阳修分出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之朋是“真朋”,因为他们“所守者道义,所信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也。”小人之朋则不同,是“伪朋”,因为“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流,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集。”
欧阳修所描述的“君子之朋”,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因为所谓朋党,并不只是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利益及共同的人生信念的品德,它还应当有着某种或紧密或松散,或固定或默契的组织上的联系,甚至要相互勾结,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因此正直的政治家是不屑于此道的,但奸佞小人却精于此道,乐此不疲。
当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读到了欧阳修的《朋党论》时赫然震怒。他撰写了《御制朋党论》,对欧阳修大加挞伐。雍正皇帝认为欧阳修此文破坏了天尊地卑的君臣之分,“不能与君同好恶。上下之情揆,尊卑之分逆,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于是,他声称:“假如欧阳修活在今天而发此言论,朕必诛之以正其惑世之罪!”
雍正皇帝之所以有这样激烈的反应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组织若干人自成体系,经营自己的小圈子,党同伐异,是对领导权威的一种公然挑衅,是对组织团结的一种严重破坏。
下属拉帮结派,目的无外乎这两个:其一是形成自己的派系打击其他的同事,积累更大的力量进行内讧;其二是经营自己的势力,培植自己的死党对抗领导,伺机取而代之。不论哪一种都会危害整个组织的团结,会威胁领导的权威。所以领导绝不能容忍小圈子的发展,一定要坚决地把它砸烂!
对待如此小圈子,领导绝不能听之任之,保留了他们的权威也就相当于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无异于自杀行为。因此,对于结党营私的下属,明智的领导者一定会毫不留情地砸烂它。
双星集团总经理汪海在创业过程中就曾遇到过类似问题。
当时,企业的组织机构存在严重问题,27个科室中,能干实事的寥寥无几,且大多效率低下,管理不善,因此进行机构改革裁减冗员势在必行。
但改革的主张首先受到了来自安全科的挑战。安全科势力很大,一个科室就占用一层楼,科员们个个待遇优厚,其地位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这里的20个人大多是领导的子弟亲属,后台较硬,被人称为“特殊王国”。对此,其他员工的意见一直很大。
汪海知道安全科很有背景,但如果容忍安全科我行我素,目中无人,那么自己以后的工作将很难开展,其他员工也不会服气,于是他打算拆除安全科的小圈子,彻底击垮这个“特殊王国”。
汪海下令,限安全科于第二天下午6点前将其占用的四层楼腾空,搬到指定的3间房子里。他知道这道命令必然会招来安全科强力的抵制。
果然,安全科的诸位特权者连夜开会,商量对策,决定“集体上诉”,到上级部门去告汪海的状。到了第二天中午,他们仍然占住四层,不肯搬迁,与汪海保持着僵持状态。
汪海知道这小圈子的实力,也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而得罪某些上级领导,但为了企业利益,为了自身命令的有效性,他没有退却。
汪海马上召集党组会议,决定如果安全科再不搬迁,就罢免其职权。这一招果真灵验,谁都不愿丢了自己的乌纱帽,科长在即将宣布罢免令的最后一分钟终于屈服,开始搬迁。
从此,来自安全科的阻力被彻底破除了,其他科在汪海改革之剑的寒光下也不敢再有任何抵制情绪,规规矩矩地执行汪海的命令,机构改革的速度不断加快,为企业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领导者在砸烂小圈子、清除内部团伙势力时,必然会遇到来自外部和团体自身的抵制和压力,这时领导者不能手软,要一打到底,不给其留有生存机会,否则复苏后的小圈子势力将更加膨胀。汪海在机构改革中面对“特殊小王国”安全科的抵制并没有退却,而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其逐渐击破,维护了企业的利益,也树立了自身的权威。
虽然古代有许多皇帝故意纵容下属形成小圈子,以便于自己从中控制,坐收渔人之利,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在管理上来说对于整个组织是不利的,而且一旦某个派系变大,那领导者自己就很难驾驭了。“小圈子”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数少,而是针对它只为少数人谋私利,在组织上排斥大部分人,只注重自己内部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而言的。有时候,“小”圈子实际上人数众多,其成员大多占据要位,活动能量颇大。领导一旦纵容和漠视小圈子的发展,任其势力膨胀而不加干预的话,那它就会持续扩张,或割据一方,搞独立王国;或藐视领导,公然向最高领导者挑战。这种尾大不掉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处理小圈子和整个组织之间的从属关系了。
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使在一个公司中,经理也不能容许中层干部相互串通勾结或编织自己的一套体系,要坚决砸烂小圈子,让大家都能从全局出发,为全公司利益着想。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总是把诸葛亮视为好领导的典型,把他的“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把他的“事必躬亲”视为“勤政”。
诸葛亮是个好领导,好丞相,这是没错的,诸葛亮的妙计也是层出不穷,这也是不错的,问题是,“事必躬亲”到底对不对,好不好?
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很会使用事必躬知、不必躬亲的管理手段。他借用众人的脑力,大胆放权,使下属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自己腾出精力和时间来筹划大政方针。
其实曾国藩本来是文人,并不懂行军打仗之道,他直接指挥过几次战役,靖港之役、湖口之战、祁门之战,每次都是大败而归,差点命丧人手。曾国藩明白了自己不是领军打仗的人,“用将则胜,自将则败”,于是他就大胆放权,只致力于运用调度将领,而把具体的军务一概推给手下将领去做,让他们放手全权处理军中事务,绝不插手具体的作战指挥和部署。
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发现了事必躬亲的害处之后,就立即改正,大胆放权,借用下属的心力,从而保证事业的成功。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放权用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下属的潜力,让下属放开手脚做事,从而取得事业上的胜利。
由于曾国藩的放权,他的下属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曾国藩的幕僚中走出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朝中重臣、封疆大吏;走出了沈葆桢、丁汝昌等地方干才;走出了中国第一批外交官薛福成、郭焘嵩、黎庶昌;走出了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人员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宾。有着这些足智多谋的人替他运筹帷幄,曾国藩能不“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吗?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统治者“日理万机”,要把所有的事都照顾过来、都办好,那也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令后人扼腕叹息。更何况统治者并不都是全才,真正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即使是懂得军事的统治者,由于不是亲临现场,无法感知具体情况,也就谈不上随机应变了。仅仅靠坐在千里之外纸上谈兵肯定是要误事的,更何况在过去通信和交通都极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事都要请旨,那等旨意到达的时候连战场都清扫完了。所以充分地授权给将领,他们才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如果曾国藩自己不懂打仗,却又打肿脸充胖子,那只能落下个常败将军的名声了。
领导者的权力分配是领导者的一种重要的超脱艺术。一个领导者如果长期陷身于日常琐事,势必疏于领导职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东而西乱,顾西而东扰,事倍功半。有些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每件事情都想亲力亲为,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自己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自己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而下属也会因为没有机会发挥才能,慢慢变得不会思考和消极怠惰。
所以,领导者必须要善于授权、要择人授权。只有通过对琐事的超脱,才能做到对本职工作游刃有余,取得较好的领导效果。
曾国藩说:“做大事以多寻替手为第一要义。”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管理者要做的是选择适当的人,大胆放权,充分放权,把自己从日理万机中解放出来,让下属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由自己越俎代庖。作为管理者,在公司中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得管,什么都要干的管理者是什么都干不好的。所以,当管理者发现自己忙不过来时,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干了应该由下属去干的事情,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合理向下放权的问题。就如俗话所说:“杀鸡不用宰牛刀,掏耳朵用不着大马勺!”要记住,管理者是统帅,不是武将!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者要委人以事,就要有放手让权的气魄。
领导者切记:领导者拥有令下属仰羡的权力,这只是领导者的一个方面,同时,领导者身上还承担着比一般员工更重的责任。所以,领导者一定要用好权力这柄双刃剑,不要伤人也不要自伤。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都以天子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政命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掌握着一切生杀予夺的大权。集权统治,甚至可以说独权统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统治者的一个特色。当然,所有人都清楚一个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他必然要将权力进行分配,“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以权统人,调动部属”,这就是中国领导者的授权之术。他们既敢于集权,又敢于分权,但是,分配的前提必须是大权在握,能将分配出去的权力最终再汇集到自己的手中。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要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恰到好处地加以使用。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说明一条真理:没有权力,就不能驾驭,驾驭和权力不可分离。没有权力,就像鱼离开水一样,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无从施展,又谈何驾驭?曹操就是深谙此道。
三国时期,献帝在迁都之前实际上已经大权旁落,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曹操早就手握兵权,控制着国家的命脉。可是曹操还觉得不够,总是觉得献帝碍手碍脚,除了兵权,他还想将任、免、赏、罚的政权全部揽过来,实现真正的大权在握,一人独揽,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雄心大志。此时,有人向曹操进言说,汉室气数已尽,取而代之的应当在魏,曹操是土命,许都属土,到那就一定会兴旺。于是曹操就决定让献帝迁都。献帝不敢不从,群臣也害怕曹操的势力,也都不敢有异议。
曹操迎銮驾到许都,建造宫室殿宇,重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葺城郭府库,又封了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全都听从曹操的处置。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个封官。自此,曹操将所有的大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朝廷的大事,都是先禀告曹操,然后才上奏天子。通过迁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了独揽大权的目的。
与大权独揽相对应,中国的管理者也喜欢把小权分散给下属,就如曾仕强所说的:“中国的管理者是善于用巧劲儿,拿出一部分权力分给下属,他们做的只是以权统人。领导应该是帅才,总揽全局;其他管理者则是将才,他们应当各司其职,管好‘线’上的工作;而员工则是士兵,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点’上的事情。”
众所周知,楚汉相争的大战中,项羽败北,无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好不凄惨,霸业未成,常使英雄泪满巾。而刘邦却春风得意,登上宝座。按常理,项羽素有威名,骁勇善战,士卒精锐,粮草充足,而刘邦相比之下,实力则十分逊色,无论个人威望还是兵力数目,都远不及项羽,但他却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原因何在?
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能对下属封赏官爵,适度分权。
韩信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总想着称侯拜将,建立功名。可是在项羽帐下做事却被项羽不屑一顾,只是派给了一个小官,使得韩信郁郁不得志。萧何一再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本来也没放在心上,不觉得韩信是什么奇才,只是将韩信招来,问韩信:“你想要多少兵马?”韩信答道:“多多益善。”于是刘邦就命人拿来一张纸,对韩信说:“你在上面能画多少士兵,我就派给你多少。”刘邦本也就想敷衍了事,谁知一看韩信递上来的画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韩信只画了一个城门,从城门里露出一面将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韩”字。刘邦看出韩信并非一般之人,于是最终将其提升为大将军,授予军权,委以重任,而且建立拜将台,礼仪规格古来罕见。
古今中外不少企业家白手起家,逐步建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但却往往逃脱不了中途衰落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有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家自恃经验丰富,能力过人,因此他们的统治欲极强,喜欢包打天下,就跟项羽似的不懂得应适当分权给下属。他们总是认为下属们不如他能力强,老是不信任下属能把事情办好,企业里芝麻大的一点事他也要过问,而且还要“一抓到底”,最后只能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授权既可以笼络人心,又可以成就大业,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领导“日理万机”,要把所有的事都照顾过来,都办好,那也是不可能的。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这才是使用权力的最好选择。
翻开中国的历史书籍,时有献媚的事例充斥其间。谄媚之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功利性、无耻性和技巧性。孔子在论述谄媚小人时说他们是:“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些人之所以用“无所不至”的谄媚手段,完全是出于个人患得患失的功利目的。许多人为了得到某些实际利益,宁愿扭曲人格去逢迎有权有势者,只要达到了自己的实用性目的,就会另换一副嘴脸。
面对这些献媚之徒,中国古代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采用隐藏好恶的方法来对付。“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如果领导不吃这一套,那么下属也就不敢行献媚之术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掩盖自己的所好,不给下属逢迎的机会,从而将下属引到良性竞争的机制上,从正常渠道发展自己,这样的集体才能发展壮大。
齐桓公的隐好就给后人带来了诸多的启示。
齐桓公对服饰有自己的偏好,他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上朝或会客常穿紫色的衣服。大臣们察觉到齐桓公这一爱好后,为讨好逢迎桓公,便也纷纷穿上紫衣,这样,没多久全国上下就到处变成了一片紫色。
由于当时紫衣造价较高,一匹紫布价格差不多是素布的五倍,全国都穿紫衣,过于奢侈,因此,齐桓公便想制止这一风气的蔓延,可是一直苦于没有良策。管仲看出齐桓公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瞅准了机会对齐桓公说:“大王,只要您明天朝见群臣时,故意表现出对穿紫衣的人十分讨厌就行了”。齐桓公很奇怪,不明白管仲的用意何在。可是,他仍然决定按管仲的计策行事。
第二天,齐桓公上了朝,看见几个穿紫衣朝服的大臣们仍正在孤芳自赏,煞是得意,于是就皱起眉头说:“你们天天穿紫衣烦不烦啊,你们穿不腻,我可看腻了。我最讨厌紫色衣服散发出来的气味,你们别靠近我。”众大臣一听,立刻以为皇帝不喜欢紫色的衣服,从此,朝中再也没人穿紫衣了,民间紫衣之风也渐渐散去。至此,齐桓公才真正明白了管仲的用意,自己无意间成了国人着衣的风向标了。
其实,皇上一发话,众人便纷纷改装,这从根本上仍是一种投上司所好的表现。毕竟,投其所好、避其所不好反映着同一本质,众大臣都想通过种种方式讨得皇上欢心,防止他厌恶自己,从而保证自己日后获得提升的机会。领导者只要善于把握,还是可以利用下属的这种心理来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不过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像齐桓公这样,隐藏自己的爱好,让下属无可乘之机。
趋利避祸乃人之本性,因为献媚有时可以相当容易地得到利益,所以自古而今,献媚之术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古今中外亦同。这些人类的弱点为献媚术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温床,也为献媚的绵延提供了条件。领导者要避免献媚,通常的办法是硬顶,抓住几个献媚之徒进行严惩,使其他人知难而退。当然,这虽不失为一个可靠的办法,但也要看到,有时这种办法会伤害到一些本性不坏、只是为流俗所染,而不自觉地喜欢献媚的人。所以,更高明的办法是隐藏自己的好恶、情感及立场,让吹牛拍马者无处下手。
中国的领导者隐去好恶的方法,并不是一味地板着面孔,对下属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在很多场合,中国的领导者都是以下属之忧为忧,以下属之荣为荣的,也就是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情感。但是与此同时,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又会巧妙地隐藏起自己的好恶,尽量不让下属钻了自己的空子。
古人常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审时而度势,即审察时机,忖度形势。对于中国的领导者来说,这审时度势与用人息息相关。他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最重要的是能够任势择人,根据不同的形势,选用不同的将才,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00多年前,中国秦末刘邦、项羽起伏的演义,可谓典范。项羽因战起家,异常骁勇,却不善战。刘邦上马不能征战,下马不能抚民,却最终取天下,皆因其有独门法宝。
刘邦最为清楚:“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所能驾驭的,也就是一己的勇猛,不善于充分调动广泛的资源为我所用。刘邦清醒地知道自己之所短,他人之所长,故善于充分调动所有资源为己所用,并建立千秋帝业。
2500多年前,《孙子兵法》对刘邦的法宝有更为经典的概括。兵圣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战争中“情势”瞬息万变,谁善于制造情势、把握情势、驾驭情势,谁就能统领“胜势”。只有这样,才能“治众如治寡”,才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只怪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对兵法也是略知其意。对兵圣孙子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充耳不闻,至死不明败在哪里。
善于识察人的长处,择人任势,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正是今天各个领域的领导者正在汲取的用人之道。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当深陷危机、濒临破产时聘请了李?艾科卡,希望他能够力挽狂澜。艾科卡接受了聘请,自此开始了“通往顶峰之路”的艰难跋涉,充分展示了扭转乾坤的非凡谋略。
经营大师们也熟谙“择人任势”之道。巴菲特和韦尔奇等大师,善于选择恰当的人上场挥棒,而同时其敏锐的神经,经由专一的思考和广博的视野,更能把握企业运作的情势,把棒球交给商界最优秀的棒球手,因而就更能成为企业卓越运营所必需。
研究当今大师卓越之所在,便于领会孙子“择人任势”的要义。每个人所受教育、经历、心路历程各不相同,因而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择人任势,是一种独特的感觉,一种内在的评价,而不是一种理论,更不是一套体系。如果硬要建立体系,就本末倒置了。
择人任势,不能靠思辨去阐释,而只能在实践中去体悟。实践应当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心存侥幸,为了讨好权威或保全面子而抹杀真实。商战需要事实的肯定,而不需要敷衍其事。事实并不就是被动的,而是参与者的一种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是可以塑造、驾驭的。有的人有治乱的本领,有的人有守成的专长,有的人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有的人有润物细无声的功力。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亮点,适应于哪一个岗位,都需要合于依势的判断。
一个有活力的企业,任职机制一定是能上能下的。一些重要的位置不是只有在现任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时,才能换人。而是在当局者不能驾驭企业的局势向着积极方向发展时,就应该果断换人。岗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保持思维的清新与鲜活。
思维的清新与鲜活,需要沟通通道畅通。凡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的通道就是好通道。企业可以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通道,在不同类型的通道上说话的方式可以有变化,但判断的价值标准却不能变化。
可以有秘密通道,但不能迷信秘密通道。取舍的尺度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鼓励人人参与的原则。在以客户为本的时代,企业急需建立以客户为本的工作程序和人人参与的管理平台。谁能接近客户、发现问题,谁就是企业中责任的发起者,而不是一味地从上到下刻板执行。责任发起者的转换,标志着企业受统一的价值观的左右,而不再听凭于脱离现实的长官意志。
企业要营造“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的情势,必须有整体的目标导向,还要明确一系列行为的因果关系。这也就是要建立左右上下行为选择的企业价值之榜。企业的价值之榜,不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必须有具体的落实。不如此,任何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徒劳的。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择人任势,择人任势只能够靠实践去丰富。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有才能的企业家总是能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且能择人而任势,从而使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纵观稻花香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稻花香所走的正是一条“择人任势,创立精品名牌”之路。稻花香的前身是一个镇办的作坊式小工厂,生产过酱油、汽水、高粱酒,由于产品与市场不对路,生产的越多亏的越多,吃尽了没有自己当家产品的苦头。当时宜昌的酒类市场被川酒一统天下。厂领导和员工达成共识:川酒好卖,何不借桥过河?1992年4月,他们五上四川五粮液酒厂学习取经,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求师,终于以对酿酒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赢得了具有600年酿酒历史的五粮液酒厂的理解与支持,从该厂引进全部生产工艺,请来了高级酿酒工程师陈朗宣,并委以重任,聘陈朗宣为科技副厂长、总工程师,参与管理与决策,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名师陈朗宣的指导下,经过全厂的技术攻关,创造出了具有五粮液香型的高档酒。与此同时,为了使稻花香酒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产品质量,向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申请质量认证。在陈朗宣的指导下,对稻花香产品的质量检测、生产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在稻花香品牌刚刚问世时,稻花香集团就投资40万元,购进了一套当时最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很快就把一个乡镇企业装备成了宜昌市最具权威的白酒检测中心,并于1997年通过了湖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1997年12月,他们又投资60万元,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联合,研制出了电脑集散控制系统,这一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的现代化装备,提高工效5.7倍,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之后又先后投资50多万元,引进12条先进罐装生产线,其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实现了流水生产线管理。1997年12月份稻花香集团最终顺利通过审核,获得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颁发的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办理了通行证。
正是能运用“择人任势”的兵法营销策略,稻花香系列白酒也因此获得“中国名牌”、“中国优质食品”、“湖北名酒”等荣誉称号,之后还荣获湖北省“十强乡镇企业”、“管理样板企业”、“消费者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中国卓越的领导者们都应将主导思想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将吏,如此他们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不仅看中招揽人才,更要善于对人才因势利导,能够依势择人。
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常常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对于有些管理者来说,躲过商战上的明枪暗箭容易,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却很难。
历史上,怒火烧掉了不少辉煌灿烂的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场见,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多少人为此死无葬身之地,大批珍贵的物质财富化为灰烬。据统计,怒火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比全世界烧掉的煤炭还要多出成百上千倍。
曾国藩曾讲过:“好问者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