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的脸立时拉长了:“你大胆,一派胡言,这是你的观点,还是皇上的认知,你给我放明白些!”
“我和皇上都是这样认为。”戴渊想把王导也拉进来,以增加保险系数,“王大人应该也是这样看。”
王导急忙岔开话头:“王敦大人,皇上的圣旨下。”
按以往理应跪地叩头接旨,可而今王敦根本没当回事:“皇上和我已是仇敌,圣旨对我还有用吗!”
“王敦,你真是大胆,竟敢藐视圣躬,你这是欺君之罪!”“二位都不要急着给对方下结论,贤弟不妨先听听内容。”王导挑紧要处念道,“授予王敦丞相之职,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加武昌郡公。”
王敦接过来,三两把将圣旨扯了个粉碎:“官封的不小啊,可是它能大过了皇帝,去他的劳什子,老子要给别人封官。”
“好啊,你有野心想当皇上!”戴渊吼道,“回京我禀告皇上,一定要杀你满门老少。”
“要没这个心思,我还起兵做甚。”王敦拔出刀来,“还回去报告皇上,我看你是活够了!”
“拔刀吓唬谁,本大人身经百战,刀枪见多了。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何况我是皇上派来的御史,你敢把我如何!”
王导急加劝阻:“贤弟,万万不可鲁莽行事。”
“谅你也不敢杀我!”戴渊在叫板。
王敦一咬牙,一刀捅进去,把戴渊扎个透心凉:“别以为我不敢,就叫你见识见识。”
王导再喊也来不及了:“贤弟,不可啊!”
“你,你!”戴渊再也说不出话,倒地气绝。
王导不住叹气:“这该如何是好!”
“杀了他又能怎样,反正是已经起兵。”
“贤弟难道真要推翻司马睿,自己坐天下?”
“如今也只能走这一步了。”
“万万不可,”王导劝说,“司马家的天下,国人还都认可,你若取而代之,必受到国人的声讨,不只难以坐稳,必将走向毁灭。贤弟听我良言相劝,司马窨这块招牌还不能丢,要等待时机,就如当年司马懿那样。”
王敦想了想:“说得也是。”
“还是接受皇上的封号吧。”
“圣旨已被我扯碎,就不再接受司马睿的加封,也让他知道―下我对他不服和不顺从。”
“贤弟,你不受他的册封,难道就不做他的官了?”
“非也,我要让他司马窨这个皇帝当的不好受,兵权我要全部握在手中。”王敦稍加思索,“回去告诉他,我要做宁、益二州的都督,让王遂为青、徐、幽、平四州都督镇守淮阴,王含都督沔南诸军事,领荆州刺史。”
“如此一来,这天下兵权尽在贤弟之手。”王导问道,“皇上若是不允呢?”
“那就只能刀兵相见了。”王敦又提出,“还有一条,就是要废黜司马绍的太子之位。”
“不废皇上,却为何连到太子?”
“兄长想的是眼前,劣弟想的是长远。太子谋勇兼备,深为朝野敬重。日后他如继位,对你我兄弟万分不利。目前如能拿下,或许愚弟我能代司马睿而继皇位。早些搬掉这块绊脚石,我们就再无后顾之忧。”
“待愚兄回建业,向皇上转达你的意思。”王导回到建业,向元帝说罢经过,“万岁,臣只能办到这步,如何答复还请皇上定夺。”
众文武大臣在朝堂上议论纷纷,吵来吵去还是莫衷一是。最后元帝说道:“其实这就是城下之盟,条件不利,试问,谁人能领兵与王敦抗衡。若能打胜仗,朕何须受此屈辱。”
百官们尽皆无言,因为已无人敢于领兵。
元帝对王导客气地交代:“烦劳王大人再辛苦一遭,王敦所提条件,朕全都允诺。只是太子并无失德,贸然废黜于理不合。”众大臣也都七嘴八舌:“太子不能废!”
“国本不能动摇。”
“为了大晋的长治久安,臣不才愿再去石头城,传圣谕予王敦,但愿能平息纠纷,罢此干戈。”
在王导的劝说下,王敦接受了议和条件,双方达成协议,元帝屈辱地还能做他的皇帝,但已是苟且偷生在王敦的刀光剑影之下,委屈郁闷地坐在皇位上,终致忧愤成疾。这位东晋的开国皇帝,于永昌元年022〉十一月不治死去,终年四十七岁。
太子司马绍于当年即位,是为晋明帝。
说起司马绍,他从小便聪明伶俐,深得元帝喜爰。在他四五岁时,有使者自长安来,办好公务,使者离去。元帝开玩笑地问:“朕问你,太阳和长安比,哪个更远一些?”
司马绍不假思索回答:“长安近,太阳远。”
“为什么,你也不曾用尺量。”
“儿臣只闻听有人从长安来,从未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故而长安近,太阳远。”小小司马绍眨着天真的大眼睛。
“好,答得好!”元帝把儿子紧紧抱在怀里。
次日,元帝同群臣宴饮,也把司马绍带在身边。元帝当众再次提出同一问题:“朕问你,太阳与长安城,哪个近,哪个远?”
司马绍思索片刻,然后回答:“太阳近,长安远。”
元帝不解,反问道:“咋****是那样回答,今日为何是相反说法?”
“父皇在上,太阳高悬当空,人们抬头就可以看到,而长安却望不见,故儿臣这样回答。”司马绍对元帝恭恭敬敬一拜,“父皇就是普照天下的太阳。”
喜得元帝眉开眼笑:“朕的皇儿,日后定是一位英明君主。”如今,元帝因受制于王敦而早逝,明帝即位,同样面临着如何摆脱王敦桎梏的考验。他为了稳住王敦,亲手书写一道加封王敦官职的诏书,召王敦人朝,加黄钺、班剑等仪仗,可带剑上殿。王敦谢恩,但并不人京,而自领扬州牧,率军移镇姑熟城。
明帝已感觉到王敦迫在眉睫的威胁,抓紧在重要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亲信。太宁元年六月,他立妃庾氏为皇后,随即任皇后之兄庾亮为中书监。紧接着拜大将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合肥。这明显是针对王敦的军事部署。
王敦闻报大为不满,立即上表请更改对郗鉴的任命,改为在朝的尚书令,也就是把郗鉴从武将改为文官。明帝明白,如不按王敦的意见办,他就要兴兵为乱。眼下朝廷的力量还不是王敦的对手,只得隐忍下来,圣旨作废,召郗鉴还朝。
当年八月,郗鉴赴建业就职,途经姑熟。王敦热情挽留,就是不予放行。朝廷和郗鉴谁也不敢强行离开,直到半年后,郗鉴老母生病,王敦才勉强放行。
王敦也对明帝韬晦的做法了如指掌,他怎甘坐以待毙,随加紧了叛乱的准备,派密使往召心腹钱风,前来姑熟商议对策。正是三伏天气,骄阳似火,大地如蒸,百花厅的两面窗户全都大敞四开,只有些许微风吹人。这里是王敦整个府邸最为凉爽的所在。他正在厅内为侄儿摆下酒宴,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侄儿王允之,是他最为喜爱的晚辈。其父王舒,在朝为廷尉,是王敦的四弟。侄儿是奉父亲王舒之命,前来给伯父祝寿。王敦原本就喜爱这个侄儿,一年未见,看他越发出息得落落大方,风流倜傥,举止不俗,****博记。两个人谈得投机,酒也喝得融洽,都已有了七分醉意。
管家进来通报:“老爷,钱风钱大人到,在厅外等候。”
王敦正急于同他密议,忙吩咐道:“快快有请。”
钱风人内拜见:“给王大人见礼。”
“快请入座,一同喝两杯。”
钱风用眼角瞟着王允之,缓缓坐下:“这位少年才俊他是?”王允之从座位上站起:“小侄王允之,给钱叔父见礼了。”
“噢,忘了引见。”王敦用手一指,“这是我的族侄王允之,他的父亲是我四弟,在朝廷任廷尉。”
“啊,失敬失敬。”钱风免不了夸赞几句,“公子人物俊雅,礼数周到,定非等闲之辈。”
王敦吩咐管家:“告诉厨房,再加四个菜,我与钱大人还要痛饮。”
“遵命。”管家退下。
王允之对王敦一拜:“伯父,侄儿已不胜酒力,又有钱叔叔到来,你二人还有话说,侄儿就退席了。”
王敦心说,这孩子还很懂事理,有些话正好不要他听:“也好,这里屋有卧榻,你可去休息。”
“钱叔叔慢饮。”王允之去了内室,躺倒在软榻之上。
“钱大人,郗鉴之事,可有耳闻。”
“全国尽知,我岂不闻。”
“皇上圣旨已下,硬是被我建议召回朝内。回京路上,被我留住半年之久,他们谁也没敢强行离去。”王敦颇为得意地说,“现下这大晋朝,谁又敢不看我的脸色行事。”
“王大人,不可过于自信。皇上安排郗鉴,就是针对你的军事行动。他改变对郗鉴的任职,心中定然又恨又恼。皇上绝不会甘居人下,受你的凌辱,看来你得先下手为强。”
“如此说,我们得尽快反!”
“大人慎言。”钱风警觉地站起,“隔墙有耳,何况我们这内室就有外人在场,我们的话他都听得见。”
“我的亲侄儿,怎么是外人。”
“大人,这种事是高度机密,不能走漏一丁点风声,快去看看他是否听到。如果听去,就要灭口。”
“他一个小孩子,而且都喝醉了,不可能听见我们的谈话。”“不,大意不得。”钱风起身,“我们得过去查看一下。”
“好吧。”王敦不大情愿地跟在身后。
内室的软榻上,只见王允之醉得蒙头大睡,而且明显已是喝醉,吐得一塌糊涂。那呕吐物弄得浑身都是,脸上都已沾满。
王敦似乎得理了:“你看,都醉成这样,哪还能听到我们的话,你也过于小心谨慎了。”
钱风这才放心了:“他倒是真的醉了。”
其实,王允之把一切全都听在耳、记在心。他听到钱风有灭口一说,自己用手指扣喉咙,方使胃中的食物呕吐出来,这才骗过了钱风。否则,他还真有生命危险。王敦、钱风二人回到席前,又细致地计议一番,认为王允之已醉得不省人事,说话也不再背着,计议内容被王允之听得真真切切。次日,王允之假作酒醉状态,提出告辞返建业。王允之立刻把情况向父亲做了报告,王舒即带他去见王导,二人商定,当马上密报皇上得知。
明帝听到这一消息,对王允之和王家兄弟大为赞扬:“贵昆仲为了国家大义灭亲,朕甚感欣慰,当重加封赏,给令郎相应的官职。”
“这些都是我等作为匝子该做的,望万岁速为准备,不能让王敦的阴谋得逞。”王导忧心忡忡,“大晋不能乱,百姓不能再受战乱之苦。”
王敦对反叛消息走漏尚不知情,照常进行着他的谋逆活动。太宁元年”五月,王敦正要起事,突然身染重病。他不得不安排后事,因为无子,以朝廷名义而拜王含之子他的侄子王应为武卫将军,作为他的副手和接班人,又拜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把王家人加紧安排到重要岗位,以便随时起事。
心腹钱风见此情景询问王敦:“大将军已然患病,如果万一有个山高水低,是否以王应继承大事?”
王敦有几分沮丧:“非常之事须非常之人才能承当,应儿年少,尚不足以挑起这样的重担。假如天不给我以时命,有三计留给你等。上计是遣散兵将,归顺朝廷。中计为退还武昌,收兵固守,奉事朝廷,进献不断,以求自保。下计是为,趁我还在,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大军东下,直捣建康。”
钱风听后对围在王敦身边的死党们说:“在下以为,大将军所言下计实为上策。我等为起事已策划多年,怎能一朝放弃。当趁大将军健在,一鼓作气,一战而胜,打翻皇上,推大将军登基!”
众人皆曰拥护,钱风遂联系沈充,安排早日起事。双方剑拔弩张,只是全都谨慎,谁也没有开第一枪。明帝引军暗中来到姑熟城外,未敢轻易进兵。他对王导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朕欲亲身往敌营哨探,以决策如何进兵。”
“使不得,万万不可。”王导阻拦,“如欲了解敌情,可派一偏将往探即可,怎需万岁亲往。”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朕不亲身前往,敌情不明怎做决断。”
“万岁若一定前去,需多派精兵强将护卫,以防不测。”
“王大人之言差矣,”明帝已是起身更衣,“如大队人马前往,必惊动敌人,不待近前,敌人即已出战,起不到哨探作用。要想去探得真实情况,朕只单人一骑前往。”
“万岁莫不是玩笑,关云长单刀赴会,尚有随从人员。单人独骑探营,如被王敦识破,便有性命之忧。”
说话间,明帝已换好普通百姓服装:“朕意已决,不必再劝。”
“万岁当三思而后行。”
明帝到马厩选了一匹巴滇骏马,飞身跃上:“王大人,不必惊动军将,朕速去速回。”
王敦大军驻扎在于湖一带,明帝策马巡看。但见军容整肃,营寨严谨。看规模足有二十万人上下,其兵力不容小视。不时有巡逻队执戟走过,军纪严明,其战斗力也不可轻视。明帝心想,看来战胜敌人还不到时候,难怪王敦敢于兴兵为乱,其实力果不寻常。明帝眼见得巡逻队对他指指点点,显然他已引起敌人注意,遂掉转马头,徐徐离去。
巡逻队长去向王敦报告:“大将军,有一青年壮士,乘马沿我军大营转了一遭,似在查看。”
王敦因病正在床上小憩,处于似睡非睡之中。梦境中一轮黄色太阳,低低地照射着他的军营。被巡逻队长唤醒,听罢禀报,急问:“可是一黄胡须鲜卑人模样者偷看我营?”
“看不太清,很像。”
“快,他十有八九是昏君皇帝,速派十骑快马勇猛之士,务必将其生擒!”王敦下达命令。
“遵令。”巡逻队长立刻点齐十骑勇士,飞马出营,快马加鞭向明帝飞速追赶过去。明帝单人独骑,生死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