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礼部尚书恭阿拉女。后事仁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仁宗即位,封贵妃。孝淑皇后崩,高宗敕以后继位中宫。先封皇贵妃。嘉庆六年,册为皇后。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宣宗尊为皇太后,居寿康宫。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甲戌,崩,年七十四。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于慎德堂丧次。咸丰三年,葬后昌陵之西,日昌西陵。初尊皇太后,上徽号。国有庆,累加上,日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逮崩,上谥。咸丰间加谥,日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客观地讲,孝和皇太后在咸丰和道光朝政治上的作为是十分有限的,之所以将其列入所谓“强权后妃”之列,是因为当政治的风浪把她推到峰口浪尖之时,她能够勇敢而果断地做出决策、稳定了局势,而这绝非一般的女性所能为。
夫君嘉庆皇帝的暴亡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盛夏,嘉庆帝率领大批随员、名优艺伎,浩浩荡荡向木兰进发,不久抵达热河,安顿于避暑山庄,开始了木兰秋狩。嘉庆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进驻避暑山庄。七月二十五日,年过60的他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猝然离开了人世。当时钮祜禄氏皇后并不在承德,而是在百里之外的北京。嘉庆皇帝死后,热河行宫立即封锁消息,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人员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道光皇帝向内阁发布上谕,才告知朝廷上下。当时朝鲜国官员在盛京中江地方见清官员皆着素服,头帽拔去花翎,惊问其故,才晓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怎么会突然死了呢?宫闱之事向来保密,清廷当然不会对民间公开解释死因,于是民间就产生了各种推测和传说。
一个说法是遭雷劈而死的。嘉庆帝到达避暑山庄后,立即全副武装,率领满汉大臣和八旗劲旅,大队人马直奔木兰围场。他们追踪围猎多日,虎熊全无,只猎获一些野兔,连平常遍地觅食的麋鹿也甚少见。嘉庆帝非常扫兴,决定提前结束秋狩。回来路上恰遇变天,雷电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声雷,那么多人中,唯独皇帝被击中落马。凯旋回营变成护丧返京,满朝惊恐呆然。类似的说法还有嘉庆皇帝在山庄遇疾,卧床调养,并无甚大碍,精神尚佳,照常处理政事。一日,热河上空骤变,雷鸣电闪,顿时寝宫即遭雷击,只有他触电身亡,等等。更荒诞不经的一个版本是:他长期嬖宠一小太监,经常寻欢作乐,引起近侍大臣们的非议,驻山庄以后,更是变本加厉。帝之寝宫设于“烟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楼,名“云山胜地”,据说此楼正是皇帝与小太监幽会场所。某日,他们正在此寻欢,忽然道道闪电劈开云层而下,一个火球飞进小楼,在嘉庆身上炸开,顿时毙命。嘉庆被雷击烧焦,面目全非,已经无法收殓入棺。若将事实曝光,无异于宫廷之最大丑闻。大臣们商定个办法,将一相貌体材与嘉庆相似之太监秘密绞死,再进行盛装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着假皇帝尸体,以此掩人耳目,运回北京,祭葬了事。这个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没有丝毫史实根据,在此仅聊备一说。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推测,嘉庆皇帝的死因大概是长期的操劳而导致的心脏衰竭。从登基以来,皇帝这个差使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不管他为之付出多少心血,还是有源源不断的麻烦事找上门来,让他心烦意乱,没有一天轻松的日子过。
嘉庆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乾隆)在世的时候,天下太平,轮到自己坐江山,怎么会如此棘手?为了那些长期阻挠国家振兴的老大难问题,他呕心沥血,费尽心机,苦斗25年,可是依旧如斯,怎不叫他觉得失望、烦闷和伤感呢?面对日益衰败的国家,他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又无法从数不胜数的公务中抽身,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渐渐走向恶化。
嘉庆帝从病倒至归天,还不到一天工夫。虽然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但是导致猝死的最大的祸首却是长期的劳累、伤神、压抑、苦恼、忧郁和烦躁。再者,他年逾花甲,身体肥胖,天气暑热,旅途劳顿,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而猝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来,他为治理这个封建大国殚心竭力,付出了全部心血。他曾经有扭转王朝颓败的豪情,也露出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雄心抱负,但他的能力不足以带领大清帝国走向中兴,他根本无能力驾驭这个动荡不安的大清王朝。
情急之中的英明决策
众所周知,清代自雍正帝始,为避免康熙朝那样的争储之乱再生,采用秘密立储的方法,即由先帝健在时亲书皇嗣之名,然后将御旨用锦匣密封而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先帝驾崩,即从锦匣取出密旨而公布天下,被命名为皇太子的皇子就成了皇帝。嘉庆帝虽然也遵用密建家法,但他并没有把缄名密诏放置在正大光明匾之后,而是将密诏“缄藏匣”,即密锁在小金盒内,命贴身太监随身保存而不离其左右。这种做法就产生了弊端,因嘉庆帝崩逝得十分突然,他连装有建储密缄诏书的匣放在何处也没能交代清楚。故在嘉庆帝去世时,大臣们为寻找匣忙乱了好一阵子,搜检了十几个御箧也没找到。最后,嘉庆帝的近侍从贴身处拿出了小金盒,因为大臣们寻找密诏,而怀揣小金盒的太监却并不知自己身上的小金盒里收藏的是缄名密诏。金盒找到了,可是“锁固无钥”,钥匙又不知去向。情急之下,军机大臣托津拧断金锁打开了盒子——密诏终于找到了。遵密诏遗命,大臣们奉绵宁继承大统。
热河行宫里发生的这一切,远在京师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是无法知晓的。当她在京城惊悉嘉庆帝驾崩的噩耗时,孝和睿皇后也不知密诏匣放在什么地方,但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因此耽误了绵宁的嗣位。因而,孝和睿皇后特发懿旨,称大行皇帝已去,嗣位尤为重大。而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正随先帝在热河行宫,应立即登基安抚国民,以不负皇上重托。但自己深知万一大行皇帝未及明谕,皇次子绵宁秉性谦逊,所以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上慰皇帝在天之灵,下顺天下臣民之望……在缄名密诏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孝和睿皇后主动提出立绵宁,而不是立自己亲生的皇三子绵恺或是皇四子绵忻,实在是令人称道。所以,当绵宁在热河接到懿旨时,万分感动,伏地叩头,内心的情感无以言表,并立即将匣中所藏皇父的缄名朱谕恭呈懿览,叩谢慈恩。
孝和睿皇后是在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四月,得封皇后而正式掌管六宫。钮祜禄氏的福分要比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强得多,终清一朝,在中宫之位行使皇后之权时间最长的就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清朝共有27位皇后,其中包括死后追封为皇后的,如太宗之母孝慈高皇后和嘉庆帝之母孝仪纯皇后等;也包括因儿子当了皇帝而由妃直接晋尊为皇太后的,如顺治帝之母孝庄文皇后和乾隆帝之母孝圣宪皇后等。属于上述这两种情况的她们,实际上都没有当过名副其实的皇后。而真正在皇帝健在时位居中宫而母仪天下的16位皇后中,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以当了19年零3个月的皇后的纪录名列前茅,这还不包括其因赶上太上皇大丧而不得不推迟举行册立大典的一年零10个月。
孝和睿皇后一生育有两个儿子,一为皇三子绵恺,一为皇四子绵忻。绵恺小道光帝13岁,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封多罗淳郡王,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晋和硕淳亲王。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降为郡王,八年(公元1828年)又赏还亲王。十八年(公元1838年)六月又降为郡王,十二月薨,享年44岁,奉旨赏还亲王。绵忻比胞兄小10岁,但于兄长一同受封时,却被封为比兄长高一级别的和硕瑞亲王。只可惜其不长寿,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薨,年仅24岁。虽然当时孝和睿皇后的两个亲生儿子在继承皇位的条件方面要比后来即位的道光帝要逊色许多,但在遗诏不明的情况下,最具优势的绵宁远在热河,自己与长子绵恺守在京城,次子绵忻则与大行皇帝在热河行宫,搏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孝和睿皇后在嘉庆帝崩后,难能可贵地做出了特发懿旨,令非自己所出之子绵宁继位皇位的无私之举。
善有善报。道光帝即位后,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居寿康宫,待之不是生母胜似生母。每次问安,宣宗都是在距寿康宫很远的永康门外降舆,徒步走进去以示孝道。遇皇太后万寿(指诞辰),道光帝亲率王公大臣诣寿康宫行礼。在位期间曾六次为皇太后上徽号,曰“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以示尊崇。东巡盛京祭祀祖陵时都是奉皇太后而行,奉之极孝。钮祜禄氏也多福长寿,在创造了居中宫之位行使皇后之权时间最长的纪录后,又当了29年的皇太后,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病逝,享年74岁。而当时道光帝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受此重创,33天后也驾崩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钮祜禄氏葬入昌西陵,谥号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