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淬砺
语云:“意者帅也。”文章的质量高低,归根结底是思想性的高低,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杂文的特点来看,其思维要新锐。立意要新,独辟蹊径,就要能够拨动人世间那根绷得最紧的弦,写出“众人心中所有,众人笔下所无”,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切忌人云亦云,照猫画虎;切忌隔靴搔痒,串皮不入内;切忌无病呻吟,故作高深。因此,作者心中要有深知世瘼的人文情怀,对时弊现象开掘要深,能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一针见血,搔到痒处。如杂文《昭君出塞的启示》,指出当时必须由画匠画像,于是都要向毛延寿行贿。昭君未行贿所以落了个“出塞和番”。当时的贿赂盛行,是制度使然也。对于这种制度性腐败的揭露,可以说对眼下某些社情都大有启发。杂文必须小中见人,一粒沙见世界,鞭辟入里,刺到要害处。当然,要适当使用一点曲笔和含蓄,既不能停留在表面,也不能为痛快而痛快,一泻无余。杂文还要讲究文采,带点幽默。要有逻辑思维,又要有形象思维。******讽刺哗众取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既生动又幽默。鲁迅在《由聋而哑》中说:“医生告诉我们,许多哑子并非喉咙不能说话,只因从小就耳朵聋,听不见人的言语,无可师法,就以为谁也不过张着口呜呜哑哑,他自己也只好呜呜哑哑了。”说明文化在于借鉴,需要积累。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形象生动又含蕴深刻。这一切恰恰是对一个记者最好的锤炼。语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记者多掌握几种文体,诸如报告文学和散文、杂文等等,没有坏处,可以使描写、抒情、叙事、议论,相互交融,触类旁通,就是写新闻也可以更加蕴含深厚,文采斐然,笔有机锋,力透纸背。
春城无处不飞花
杂文的题目何处寻?记者的职业优势就是目光四射,刨根问底。如今在社会转型期间,思潮纷纭、新问题纷至沓来,杂文题目甚多。杂文之所以杂,即在于其万事万物皆可议论,但重点又在于一个时期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出现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有一篇杂文《且慢得意》说:出口尿素占领国际市场,但国家限制,何也?生产一吨尿素需1.2吨煤,1200千瓦时电力,出口尿素等于出口能源。高能耗、低附加值,人家恰恰不愿生产,连埃及、印尼都严格限制。冷僻犀利,发人深思。这就提醒人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善于逆向思维。又如《建设性破坏》一文( 我国近20年以建设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过去100年,如襄樊千年古城、济南日耳曼风格80年高龄的火车站均破坏 ),《麦当劳的启示》( 不用名牌大专毕业生、不用美女 ),《好马吃回头草又何妨》( 出外打工后又回乡发展 ),《虎打武松》( 警察受贿,被匪徒控制 )。这些文章善于做反面文章,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题目就新颖抓人,富于警醒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杂文常常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杂文《想起无字碑》( 教授交钱入人圈套,骗子在泰山立中华名人碑 ),《亡羊为何不补牢?》( 只抓受贿者,未抓行贿者 ),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敏感点有所出击这就是杂文的魅力:搔到痒处,富于穿透力。
记者被公众称作“社会公正人”、“时代观察家”,这是人们对记者很高的期许。因此,记者应牢记自己神圣的天职,应该是一只植根于人民、盘旋于天际、广泛发现问题、迅即扑向症结的雄鹰,而决不能随人俯仰,做人家手里牵着的一个风筝。记者既要有正义感,又要有分寸感。没有正义感的人,对世事冷漠麻木的人,发现不了杂文题目,也写不了好新闻,也写不了好杂文。茅盾说:“对于丑恶没有强烈憎恨的人,也不会对美善有强烈的执著。”正义感源于对党的政策的领悟。笔下要谈笑风生,尖锐泼辣,文字要有个性,但又要有分寸感,不能是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口无遮拦,要讲理性、讲法制、讲含蓄。杂文是春天的毛毛雨,并非疾风暴雨。
无论写新闻还是写杂文,“思想、生活、语言”是个人修养的三要素。一个记者首先应是知识丰富、心肠炙热、心地善良的时代人。一个人思想空虚则无灵魂、生活空泛则干瘪乏味、语言贫乏则味同嚼蜡。高尔基讽刺美国资本家:“他们像是有三个胃袋,和150个牙齿。”夏衍说:“杂文三忌,忌教条八股;忌怕这怕那;忌冗长。”同时不论是写新闻还是写杂文,一个记者应是杂学家。懂点文史哲,懂点社会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多看点名家作品,尤需要经常关心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在“以人为本”的大潮流中,要具备民主法制知识,要具备现代公民意识,要懂得经济全球化里的世事纷纭。总之,“给人一碗,自己要有一桶”。写杂文要有思想、有论点、有知识、有信息。为此,不妨建立一个小小的资料库,手头起码要有五六份报刊,有所发现即剪而存之;在脑子里要有杂文题目库,随时记下自己的灵感,如小燕垒窝,随时丰富之;也如母鸡下蛋一样,写出一篇后头还有一串。文章写完了,要不厌千遍改。我体会,改文章有莫大的乐趣。有时我想到一个新意,睡觉中也要起来再改一遍。也许“痴”就是谋事必成的一种爱吧?
“偏听则暗”
不久前,和几个青年在一起聊着报,当话题转到报纸批评时,一个青年说:“我现在看报最爱看批评文章,什么团支书拖延青年入团啦、干涉女青年穿花衣服啦、什么领导干部坐汽车过街溅人一身泥的‘旁若无人’啦、自己和老婆孩子过得挺美,却不管人家的‘天河’啦……这些批评看了最带劲、最过瘾,而看别的都不够味。”当时其他几个青年连称有同感。坦白地说,就是我自己乍一听也觉得是道出我一部分内心感受。但是脑子稍一转,不禁愕然自问:这种感受对吗?
同时我联想到最近在报界文坛上的一个争论,怎样理解干预生活。确如有的同志讲的,有一种流行已久的不成文法,这就是:“干预生活就是要大胆揭发生活中的阴暗面。”至于宣传生活中“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局部的、个别的”这种老实话,似乎已经是过了时的、老一套的东西了。这两件事情看来似乎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同一思想观点。
无可否认,那种投身于生活的激流中,大声疾呼地向腐败事物宣战的态度,的确是我们崇高的品质之一。然而一个真正忠实于现实,关心群众思想成长的人,能够说干预生活中的阴暗面就是对我们的唯一要求吗?我们批评缺点,就是因为它阻碍了光明面的发展,损害了光辉的成就。唯有对成就有高度的爱,才能对缺点有高度的恨。所以,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对祖国建设成就漠不关心,不感兴趣的人,研究缺点的劲头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有人说:“歌功颂德是老一套了,没意思。”但是不是应该看看写得怎样和怎么写的呢?我们生活中的功德事,各式各样,层出不穷,一点也不老套,很值得宣传。魏巍同志写的“最可爱的人”是歌功颂德的,它曾激起多少献身祖国的雄心壮志啊!
又有的说:“功、德说多了,容易成为官僚主义者的挡箭牌。”我们按照生活的真实情况,既讲局部的缺点,也讲主流的成绩,这样可以动员群众更有信心地去生活和斗争,有什么不好呢?即使官僚主义者企图以成绩来抵消或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可笑的做法,是逃不过群众的眼睛的,是一触即破的。怕什么,总不能因噎废食,把我们工作中的伟大成就因此而湮没下去。
还有人说:“成绩不说也是存在的,缺点不说却不容易克服。”其实不然,“偏听则暗”。有些批评道出了人们在喉之鲠,自然令人看了称快,但是如果单单是看这些东西才过瘾、带劲,而摒弃其他,那就好像对一个人只看到他嘴歪眼斜、脸上有疤、说话好打岔、思想不实际等等缺点的一面,那怎么会对这个人产生好感、爱感呢?推而言之,对整个国家生活只看到缺点、问题,那又怎么能使人热爱祖国、为建设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呢?
真正热爱我们祖国这个大花园的园丁会懂得,产除莠草是使鲜花成长开放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阳光、空气、水和肥料的供给却是更主要的工作。只有对鲜花关怀、热爱的人,才既能勤快地浇水施肥,又能坚决地产除莠草。
有花衣服为何不敢穿
这些时候,人们正纷纷“换季”。有位青年女工把花衣服从箱子里拿出来看了看又放回去。之后,跑到棉布店买了身蓝制服;另一位女干部把花衣服染蓝了才穿……
是花衣服坏了吗?不是。据说,她们之所以这么办,是现在正在号召艰苦朴素,穿花衣服怕人家说:“浪费!”这令人想起某年今日,有人把好好的蓝制服置之高阁,却借了钱去买花衣服,据说是“现在号召美化生活,穿蓝制服怕人家说顽固!”
很明显,前者有花衣服不穿,看来是“素”了,其实是反艰苦朴素之道而行之;后者借钱去买漂亮衣服看来是“美”了,其实是歪曲了美化生活的真义。
说穿了,就觉得这些事情都很奇怪。要艰苦就根本排斥在可能条件下讲美化;要美化就根本不顾必要的节约。我学过一点哲学,因此我想这大约就叫做绝对主义的思想方法吧!然而这种直线条的看问题的方法,虽然可以大刀阔斧地干些事情,而其结果如何呢?事情常常是这样:不是碰壁就是闹笑话。一句话,这样的做法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这里,我们还应该知道前述两个姑娘之所以“闹笑话”,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人家说”。
其实人跟人总有不同之点,意见“永远完全一致”恐怕是不会有的吧。因此,人活在世上恐怕也就很难不为人“说”,而“说”( 舆论 )也就很难都是一个调门。有的对,有的也对也不对,有的全不对,而且这三种情况往往是两头小中间大。因之,这里就给人们提出一个“分析”的任务来。这就迫使人们要想一下这些意见正确程度如何。对正确之“说”拒而不纳是固步自封;但不分青红皂白只要人家一说就脚软心怯,恐怕也是寸步难行的。
父子二人共骑一驴行,路上行人见了就骂他们对驴惨无人道,压坏了驴,于是父子二人跳下驴来不骑,牵着驴走。可是路上行人见了又说他们有驴不骑,是傻瓜。于是父亲就骑上驴,儿子跟在后面走,路上行人见了又说大人不懂爱幼之道,不配做长辈。于是父亲跳下驴来让儿子骑,可是路上行人见了又说这儿子不懂尊老之道。这些议论父子听了很难过,最后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还是把驴儿抬着走吧。我怀疑他们抬着驴儿走的时候,路上的行人见了难道就没有议论了吗?如果再有这样的议论那么怎么办呢?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主张的话,我想他们仍然只好听从别人的意见,为别人的意见所摆布。他们的悲剧也就在这里。
我们常常提倡要谦虚,要尊重别人的意见。但究竟应当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呢?这就需要自己首先有思想( 注意,不是首先要有成见! ),自己能够分辨是非。由于怕人说浪费,而不敢穿自己的花衣服;由于怕人说“没出息”,中学毕业参加光荣的体力劳动顾虑重重;由于怕人说是“毒草”,而有花不敢开,有言不敢说……如此等等难道能说是真正尊重人家的意见吗?要尊重人家的意见,同时也得看看人家的意见的正确程度如何。自然,真正要坚持一种真理,并不像吃块口香糖那样便当,而是要付出心血,要有在风浪中能够站稳脚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