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敏
“焦点人物”
刘晓敏,女,中国共产党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省级语文骨干教师,现任教于长沙市实验小学。湖南省长沙市第八届“九芝”优秀班主任奖获者,先后五次被评为长沙市教育系统“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12月获长沙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出版《小学语文蒙太奇教学法》等教育专著七本,有二十多篇教学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
“教育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学习的奴隶。
“无私”,是师德的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唯有无私,才能无畏,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无所畏惧地探索前行。
小学班主任应怀有三“心”(爱心、知心、动心),正确运用“负负得正”教育法,可以在班主任、家长、学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可以换得家长的放“心”,获得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称“心”。
教师要用无私的“烛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旅途。
“成长叙事”
我的成长历程,可概括为六个字:缘分、挚爱、追求。即与教师职业有缘,对学生无比挚爱,追求人生的完美。
与教师职业的缘分
我的父母早年毕业于某师范大学,志同道合,教书育人,共同的嗜好就是买书看书。日积月累,家庭藏书逾万册。出生于教师家庭,血管里流淌着教师的血,耳濡目染,自小立志要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988年参加中考后不久,同时收到两张录取通知书:一张,来自某重点中学;另一张,来自湖南第一师范。我将某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锁进书柜,留作纪念品,毅然选择了湖南第一师范。1991年7月,师范毕业后,荣幸地踏上了长沙市实验小学的讲台。在紧张工作之余,经过数年自学考试,获得了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为当好一名教师积蓄正能量。
对学生的热爱
初涉杏坛,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妹,时刻关心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爱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快乐教学的过程,也是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陶行知先生在多种场合说过,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在学习汉语拼音和汉语成语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具,全班同学群策群力,设计丰富多彩的玩具。玩具与教具,取长补短,越做越适用。学生的快乐是,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完成了汉语拼音和汉语成语的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教师的快乐是,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使教具设计日臻完美,成为颇具特色的新教具、新发明。终于有一天,完成了专利申请程序,先后获得“多功能汉语拼音麻将牌”、“旋转汉语拼音玩具”、“多功能汉语成语积木”三项国家专利。
爱学生的过程,也是被学生爱的过程。我的第一届学生是1997年小学毕业的。其中有一位男孩,2011年10月从英国回到长沙第二天,带着新婚的妻子来看望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漂亮的妻子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国外完成学业后,被英国一家公司高薪录用多年,已经小有成就……小两口打算在英国打拼积累经验后,回国创业,报效祖国。大男孩说了很多的话,其中有三句,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第一句:“刘老师指导我们做学习玩具,使我小时候尝到了自制玩具的快乐,让我学会了动手动脑的‘结合’,并获得了美感的享受,终生受益。”
第二句:“谢谢刘老师的‘肩膀’!我站在您的‘肩膀’上获得了跳一跳的外力,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第三句:“刘老师,将来我的孩子也送到实验小学请您教,好吗?”有孩子站在我瘦弱的肩膀上,并且获得“跳一跳”的助力,就是我的快乐,就是我的幸福,就是我的自豪啊!
追求人生的完美
学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学生永恒的快乐,就是我持之以恒的快乐之源。为此,我坚持不懈地大胆实践“负负得正”教育法。小学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表面看来不一定“正确”的做法,获得“正确”结果的教育方法,称为“负负得正”教育法。苏联报刊曾经报道过一项心理实验成果:一个调皮学生不守校规,常常欺侮同学,顶撞老师,屡教无效,校方一筹莫展,打算将其开除。一位教育心理学家闻讯后,与教师共同制定心理实验方案:让全校师生都不理不睬那个调皮学生。从此,这位调皮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没有人和他说话,他走到哪儿,哪儿的学生就像逃避瘟神似地急急走开;周围的人,仿佛都在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他,教师也不看他一眼。第一天,第二天……他好不容易熬到第五天,他熬不住了,主动找班主任,交上一份“悔过书”,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老师和同学不要不理他。从此,这个学生成了遵守校规的好学生。
在这项心理实验中,让全校师生都不理不睬那位学生,显然是不一定“正确”的做法,但是“负负得正”,结果是让人满意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觉性较差,理性认识能力弱,他们干的一些“错”事或产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往往都是无意识的。“负负得正”教育法,往往可以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校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适宜个人成长的需要。
炎炎夏日,课间操时段,一位男孩将汗衫卷到腋窝下,露出小肚脐,很不文雅。对这一明显违反校规的行为,班主任没有批评,而是悄悄走了过去,轻轻地说:“今天天气真热,你干脆把汗衫脱了,凉快些。”这位小男孩脸红了,马上把汗衫放了下来。班主任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师生会意地笑了。
运用“负负得正”教育法的关键是必须掌握好分寸。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必须把汗衫脱下来、让学生当众出丑,或者讽刺挖苦,或者简单地孤立,显然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何谈教育效果?
怎样正确地运用“负负得正”教育法呢?就是为人师者要有“三心”:爱心、知心和用心。
一、“爱心”
对学生充满爱心,是“负负得正”教育法的灵魂。有了“爱心”,才能时时刻刻注意分寸,才能“新招”迭出。现在的孩子的确不大好教,但如果对孩子满怀关爱,视如己出,教育便会更为有效。
我从关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召开了一个专题家长座谈会,与全班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人格方面达成高度默契。会后我利用夕会时间,煞有其事地对全班同学说:“最近,几个社区居委会的阿姨纷纷给我打电话,反映咱们班有的同学穿衣服要父母提领子,穿裤子要父母拉裤腿,连鞋带都要父母系;有的同学上厕所还要父母站在旁边陪着;还有的同学连吃饭都要父母喂。今天,老师不点名批评,希望这些同学能自觉改正。”
过了几天,根据家长提供的情况,我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各位改正了不良习惯,学会生活自理的同学。家长们非常高兴,很是感激,都说:“孩子在家听话多了,感谢老师给我们‘训’出个‘孝子’来。”
一个班四五十位学生,居住分散,任何班主任都不可能天天与学生住地居委会联系。我想,等孩子们长大成人,意识到小时候老师的“善意谎言”,也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与无私爱心。
二、“知心”
对孩子要知心,不管出了什么事,都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心理学叫“角色互换”。儿童立场,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基本主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有两位女同学气呼呼地找班主任告状,一个说“蒋??偷了我的《三毛流浪记》”,一个说“蒋??偷了我的小橡皮”。顿时,老师怒从心起,带着这两位女同学就向教室走去。走着走着,教师停住了脚步。她警觉到,绝对不能套用大人的思维理解小学生,因为一个一年级学生还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偷”别人的东西。她在两位女同学耳旁嘀咕了几句,女同学笑着回到教室的座位上。
老师将蒋??小朋友喊到教室外面,问了些题外话,尔后一起回到教室。不一会儿,蒋??大叫大嚷起来:“我的书包不见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气呼呼地嚷:“谁偷了我的书包?”
教师出面纠正:“不是‘偷’是‘藏’了你的书包。”老师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们班上的同学在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大家猜一猜,有一块漂亮的小橡皮,一本《三毛流浪记》,一个书包,现在都‘躲’在什么地方?”
在教师的诱导下,有人从讲台下“找”到了书包,蒋??同学也“找”出了小橡皮和《三毛流浪记》。一场风波平息了。同学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同学之间,不能不打招呼就“拿”、“借”或“藏”别人的东西。为了平息这场风波,班主任幕后指使学生藏起蒋??的书包,显然是好心结出了好果。
三、动心
“动心”:如果班主任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就能时时使家长动心,处处使学生动心,开展工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动心”,不仅包括教师为学生的进步精心设计,精确实施,让家长动心,还包括教师以爱的目光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的细微进步而动心。教师与家长不约而同的“动心”,可以产生良性互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位爱好晨跑的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爱睡懒觉,体质差不肯参加早锻炼。我思索一番,向家长传授“秘诀”。第二天早晨,家长虔诚地对孩子说:“听老师讲,你在学校做课间操,动作又准又漂亮,能教我吗?”这句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符合小学生爱表现自己的心理。孩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到社区公园教习父亲。“愚蠢”的父亲常常动作失误,孩子天天起床帮他纠正动作。就这样,父亲学会了学生操,孩子爱上了晨炼,体质不断增强,体育成绩也上去了。
让学生享受“烛光”的温暖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
一个班,少则四五十名学生,多则近百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既要研究学生的共性,促进学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要花大力气分析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个性飞扬,尤其是让情况“特殊”的学生,享受到“烛光”的温暖。
有一名程姓同学,情况“特殊”。程同学出生时因产程过长,导致大脑缺氧,留下脑损伤疾患。父母中年得子,宠爱有加。程同学入学后,学习有困难。教师的“烛光”,在普照全班同学的同时,给了程同学更多的光和热,经常为程同学开“小灶”。父母抱着“勤能补拙”、“人一己百”的观念,想尽种种办法,还是成效不大。进入三年级后,程同学与同班同学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孩子十分沮丧、自卑,整天闷闷不乐。父母也有了放弃的念头,多次对我说:何必为难孩子,就认命吧、顺其自然!
程同学的现状与未来,成为压在中年父母心头的“石头”,笼罩在程家人头上越积越厚的“阴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寻医问药,外无良方,内无良策。怎么办?
通过观察,发现程同学对乐器颇感兴趣,讲起某些乐器时神采飞扬。我猛然想到:能否在乐器方面突破,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自豪感,在与其父母沟通后,决定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萨克斯。父母为孩子找来知名的音乐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则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多种场合有表演的机会。天道酬勤,经过父母与老师三年的不懈努力,程同学获得萨克斯考级三级证书。这对于正常的孩子也许不足为奇,但对脑损伤的孩子来讲,却是个奇迹。可喜的是程同学的学习成绩也日渐进步。最重要的是,程同学由此获得了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两样东西:自信与快乐。六年级毕业前夕的音乐会上,程同学神采飞扬地站在舞台上,成功地吹奏《加沃特舞曲》。观众席上,孩子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轻轻地对我说:“谢谢你,刘老师。你不但帮了孩子,还帮了我们全家!”
从程同学的身上,我体认到:只要父母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良性互动,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其设计适宜的培养方案,一个小小的决定,很可能使情况“特殊”的孩子找到自信,享受到快乐,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改变孩子的一生。
“教育反思”
教学相长,这也许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大回馈。教师教书育人,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在日益地完善自我。
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学生的配合,离不开家长的理解。
成绩仅仅代表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是教书育人进程中的一个个“阶梯”,是继续探索前行的“台阶”。学习永无止境,开拓创新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