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祝文分明看到了时代如一个球体,从天边无声地旋转而来,它带着另外星球的陌生气息,它的能量和力量都大得惊人,用以往的阅读经验很难观照它的含义。它使人敬畏而且使人折服。李祝文读出了它的全部暗示,他只有让自己的灵魂雾霭般弥散,去完全拥抱这个崭新的时代。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仅仅自己无条件顺从是不够的,还要把这一发现告诉许多人,这是一个军事后勤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李祝文不止一次谈到责任这两个字。
他曾经写过一本论三九机制的书,他说,责任是把利剑,而且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以权谋私,也可以以权为公,只看你是对谁负责任。
你为少数人或仅为自己负责任,那就是目光短浅,如果把责任放大,为广大人民群众,那就是情深意长。
现在李祝文就在做情深意长这样的事。
他要让广大后勤干部都知道适应战略的深意。
李祝文说:适应问题变成一个战略问题,似乎很新鲜,实际很有深意。大家都知道竞争是一个战略问题,发展是战略问题,那么适应为什么成了战略问题?一般在历史变革时期,不适应现象产生的困惑和矛盾将会增多,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和思维惯性的阻滞作用,提高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历史重大变革时期,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一支部队也好,一个学校也好,还是一个人也好,只有适应历史车轮前进的步伐,适应科学技术的变化,才能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适应不了时代变革就难以获得生存发展的主动权。所以,从当前来讲,需要从战略层次的高度来关注适应问题。适应有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我的方法是主动适应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不是让它来适应我。一旦环境、任务发生变化,我就会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调整,从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塑造自己,以较强的进取心和较快的速度完成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变过程。或许刚开始时面对变化你会感到很苦恼,但是只要领悟到“适者生存”规律的深刻含义,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甚至很愉快。其实,适应的过程就是一个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炼意志,培养兴趣的过程。
李祝文不仅是适应战略的倡导者和发现者,而且是适应战略的实践者。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李祝文自我加压,皓首穷经,就像夸父追日那样,从不停下自己的脚步。
从教几十年,他没有体过假,没有进过疗养院,哪怕是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在工程兵部队时,他曾落下坐骨神经痛的毛病,病一犯,立不能直腰,坐不能长久,他常常要忍着剧痛赶写教材和教案,近十年来,他主编和参与编写了5本专著、教材,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在军内外获奖专著8部、论文20多篇。
谈起适应战略,谈起人的主动适应性,李祝文如是说:
我的一生压力重重。我一直有一种责任感,大学读书的时候,当团支部书记,后来当工程师,又到后勤学院摘教育,再后来主持管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把履行责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教学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对上级负责,对军委对部队负责,培养出合格人才。二是要对学生负责。学生拜你为师,他必须学有所成,你不能误人子弟。因为有这种思想,工作倒是做的不错,但是增加了好多艰辛和苦恼。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有一句话,叫“志为本,勤为贵”。人活一世,必须干点事情,尽管本事有大小,但是必须有所作为,不管你干什么,当技术员,当工程师,当教员,你都要勤奋。
勤奋有三个方面: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学习需要广阔的视野,听课可以学习,看书可以学习,甚至与人交谈也可以学习,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求知欲望和捕捉新知识的能力。我这个人喜欢博采众长,兴趣面要宽一点,所以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说老实话,我这个人通过读书学习的东西占不到一半,从其他方面学习到的东西更多一些。第二个就是勤于思考,经过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思考过程包括现象、联系、本质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善于思考的人既可以从中获得真知,也能品味到求知求进的乐趣。第三个就是思考完了必须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建立新的知识点。
另外,学习又有四个环节:学习、思考、深知、运用。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他知到已知的过程,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是“他知”,书本上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报纸上的知识,不是我们自己的知识,要通过学习变为已知。经过已知的过程,到了变为自己知道,并能运用,才算最后完成学习。
总而言之,要做一名好教员,只钻研本专业的知识是不行的,要在多学科的交叉碰撞中启发思考,多侧面、多方位地研究问题,你还要懂得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等,等等。你只有涉猎了各种知识后,你才会多一双眼睛去观察你的专业,你的思维就不是平面的和单向度的,你的看法就会趋于立体和完整……
在后勤指挥学院,李祝文教授是学科方向变化最多的人。每次变化,他都能欣然接受,并且不久就能沉湎其中,创造出显著的业绩。这对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断更新知识的机遇,每当他面临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几乎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过渡,立刻就能全心投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其状如同扭动开关一样快捷。因为有感于他的善于积累和快速反应能力,不少学员称李祝文是“问不倒”的教授和“生产思想的机器”。
四
我说翠微路那块地方的前世必定是大块大块的农田,而那路左路右的农田里必定还有辛勤劳作的农人,现如今,那些农田像演戏的布景一样消失在历史深处,代之而来的是高高低低起伏的楼群,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农人们似乎并没有撤走,他们正以终日劳作的永恒姿态,为全军的后勤保障做着各自的贡献。而在路西的那个叫后勤指挥学院的地方,则是我军后勤保障理念的渊薮,也是种种方法论的试验田。
李祝文就是一位像农人般辛勤劳作的理念制作者。
他制作的理念就像秋日成熟的谷物以黄金般的颜色装点着人们的视野,不仅质量上乘,且数量惊人。
1984年10月,一纸任命又把李祝文从营房教研室副主任岗位上调到新成立的科技教研室当副主任,并受命组建管理科学组,专门教授管理科学。
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词汇。然而管理科学却是新兴的学科。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段很著名的话隐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军事上,管理能出战斗力,在克敌制胜方面,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光怪陆离的经济组织纷纷浮出水面,不管是工厂、农村、军营、公司、商店、大学、医院甚至临时性组织,都无不依赖于管理。管理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其功能发挥和效能提高的重要手段。
美国人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是管理进入科学阶段的经典范倒。
据说该计划发射的火箭“土星—5号”就达560万个零部件,而飞船就有300万个零部件。先后参加这项计划的研制人员达到400万人,最多一次就动员了42万人。参与的公司有200多家,大学科研机构120所,前后耗时达8年之久,耗资达300亿美元。在谈论该项计划如何获得成功时,它的总负贵人韦伯博士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维织管理。”可以说,将阿波罗号送上月球的不仅仅是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它那科学的管理手段。
在现代管理科学丛林中,军事后勤是一个专业众多,结构复杂,技术密集,时空范围广泛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具有大系统、大时空管理特征,而且具有其他管理学科不同的军事、经济双重属性。
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以冷兵器作战为主要特点的军队后勤保障,只是一种单而又单的供需关系。后勤官被称之粮草官,除了柴米油盐草料衣物之外别无长物。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部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勤供应与部队需求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保障数量巨大不说,且备专业兵种的需求层面层层叠叠,呈献千姿百态的繁复状态。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以指令性的社会保障样式居多,供需关系相对简单一些,然而,随着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军事后勤的外部环境和管理任务也将随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现在,这种呈现前卫模式的军趴后勤管理理念正等待着被人开发,这个新理念的开发者就是李祝文。
开发后勤管理新理念可谓关隘重重。
首先它关涉到一个人的胆略问题。
管理说到底是管和被管的问题,这是一个呈永远矛盾状态的统一体。西方管理学界认为,社会是一个人们相互交换的联合体,交换是人类的本性,人们交换的动机都是利己主义的,比如管理主体即资本家或企业家本性都是追求最大利润的。而那些被管理者如工人们都是追求高工资的。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都被称之为“经济人”,而这些“经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利益调节的。西方早期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泰罗、法约尔、韦伯等等,都持这种观点。
他们针对企业收益在工资和利润分配上常常发生矛盾,管理主体和被管理者经常发生冲突,致使劳资关系紧张,加上管理上又缺乏科学论据,只是凭经验办事,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于是,他们就寻找到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思路就是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他们从物理、生理方面研究工人的操作规范,制定标准操作方法、劳动定额和有差别的计件奖励等等,从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它们却对人的因素关注甚少,或者说是有着根本性的漠视,因此,尽管这些管理思想曾经有过作用,却常常激起工人们的愤怒反抗。
比古典管理理论稍具“怀柔”精神的是乔治.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他提出了“社会人”的基本假设。社会人和经济人的立论正好相反,它认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他认为人类需要分五个等级:第一级是生理需要;第二级是安全需要;第三级是社交的需要;第四级是尊重的需要;第五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理论构成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后该学说又被命名为行为科学。继行为科学理论之后,又有许多管理理论丛林般生长出来,它们有管理过程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主义学派等等,逐渐生长成现代管理理论的葱郁森林。
管理科学在中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研究领域。中国不是没有管理,而是没有这样的研究,没有专门学问,没有专门科学,没有专门人才。它们像一片白茫茫的沙漠绵亘在李祝文的视野里,要想在这片沙漠里栽种上属于自己的植物,用美丽的绿色填补军事后勤管理研究的空白,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李祝文义无反顾。
他咬着牙,硬是把这“活儿”给揽了下来。
1985年3月,后勤学院举办了两期“全军后勤师以上领导干部现代管理集训班”,全军有200多名军师级后勤领导干部参加了培训,他们中的有些人后来成了总后勤部的领导。此次培训对全军后勤普及推广现代管理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祝文就是培训班的教学负责人。
1985年12月,李祝文带两名教员到野战军讲授现代管理科学,边讲课边写作,完成了一个7万多字的关于目标管理的讲稿,回到学院,就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两本书,一本叫《目标管理理论与实践》,一本叫《军队目标管理简明手册》,于1986年同时出版。其中《目标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17万字,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后,一年之间连续再版四次,发行10万册,被理论界认为是全国最好的目标管理教材之一,当年还被评为全国科技类畅销书、解放军出版社优秀出版物。
应该说,成立于1986年的后勤学院管理科学教研室,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名声在外的。而我军的军队后勤管理理论体系也就是从这时候才开始蹒跚起步。
五
在中国,研究管理科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而此刻,李祝文章起笔,要写一本自己的关于管理理论的书,谈何容易。特别是要写军事后勤管理理论,就必须关涉到许多敏感话题,而这些话题真是前无古人,绝对没有可参照的东西,必须由他第一个通过雷区,来填补军事后勤管理理论的空白。
军事后勤和国家经济关系密不可分。一位美国专家曾说:“后勤是联系国家经济和部队之间的桥梁。”若要研究军事后勤管理理论,就必须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形态的研究,对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