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正当国家改革开放之风席卷大地之时,现代管理在许多行业初潮涌动。刚步人不惑之年的他,紧跟时代潮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现代管理科学攻关小组,并任小组长。置身于前辈之中,他与老教员、老专家们朝夕相处,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潜心探讨后勤管理的理论思路,系统研究军队后勤科学。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他参加编写的《现代管理科学基础》和《军队后勤管理学》,在应用之后荣获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他所负责的攻关小组,用卓有成效的劳动为学院抢先占领现代管理科学在军内的教学与科研前沿,并成为全军最早讲授“后勤管理学”的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实力,宗喜先生参加了著名的“后勤管理八大讲”,自然列属全院八大知名教员之一。由于这种讲座触及时代的热点,很多部队纷纷慕名邀请前去讲课,一时间八大讲成了“抢手货”。除在学院完成各个队次的授课任务外,他先后在全军许多单位巡回讲课,引起好评如潮。
人在奔波忙碌的时候,时间也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而去。五年的时光伴随着艰辛和汗水,使他赢得了鲜花和掌声。此时,他的心底又时时涌动着一股潜流。这股潜流使他走向丰富而广阔……
四
运动着的人类社会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经济流的变化过程!战争是人、物、信息和经济的四大结合体。如何保证在现代化的战争中物资准备丰富、储备完善、运输便利,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活动研究的课题,宗喜先生自从穿上军装,就不止一千次、一万次地在想这个问题。
不过,他不是那种光想不做或空谈误国的人。
后勤学院恢复之后,一切进入正常教学,宗喜先生讲过油料器材、勤务基础、现代管理知识等课程,尽管每一课都受到好评,他心中并无那种大有作为的满足。有一点他清楚,尽管这些课程深受学员喜爱,这是因为“****”荒芜,大家知识饥渴所致。他从大学毕业,受过严格的科班教育,他感到这些知识是散点式的,也包括着一些经验成份,充其量是一种讲座性的、专题式的教学,而真正传授系统的理论,还要立足于学科教学。他思考着由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来推动教学!
据宗喜先生后来回忆:当自己脑子堕有许多星星闪闪的亮点之后,如何把这些散点组成一条亮河,这是一个由点到面、由简单到系统、由一般到复杂、由经验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也是思想者极痛苦的过程。所以,他那一阵寝食不安,就是一根一根接着抽烟,现在较大的烟瘾,就是那一阵留下的“病根”!
他认为灵感靠逻辑的推论,有时靠意外的触发,有时靠比较鉴别,他认为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线一行,对他是一个触发。同时他也认为朝鲜战争、对越作战和发生在科索沃的战争,对学者们研究问题的形态、规律和模式是三次重大触动,至少对后勤理论研究如此,他就得益自卫还击战后的前线和后方一行。
那一次,他迎着尚未消失的硝烟炮火,来到满目疮痍的战场。在这里,他遇到战场上下来的指挥员,还有自己的学生及基层士兵。大家听说他是来进行后勤保障的调研,便把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尽管备战几十年,战场急需物资仍然缺乏,有的物资筹措后,在调节流通上发生阻碍,有的弹药从后方仓库运上来,因管理不善质量受到影响。
在前线,他有一个学生,给他讲了几件类似《高山下的花环》中发生的事情:战斗进行到摄激烈时,物资器材供运不上,因为得从山沟仓库里运出来,然后再装汽车、上火车,再从火车换装汽车、请民工搬运,等到前线,其时机效果可想而知;再则是仓库的药品、弹药等,也有因管理问题送上来用不成、打不响的问题;还有我们调拨体制太复杂,包装太落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听到这一系列反映,宗喜先生很沉重。正因为这种沉重,使他眼前火花一闪,思想上碰到了火花的触点!
这一次到前线,他领悟到战争发展趋势已经表明,谁要夺得战争胜利就必须夺取军事后勤保障主动权,就必须重视军事仓储、物资流通对支持军事行动的巨大作用。同时,他意识到军事物资多样性决定了我军后勤仓库的多姿多态,无论平时、战时,尽管各类物资自身形态各异,但是其物资流通规律却因应相承。为了实现对未来战争的保障,就必须对仓储这一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从整体上、全局上揭示和掌握其物资流通的普遍规律,以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
从前线归来,他又到东北、下江南,对全军乃至全国国防战略的物资存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当他亲眼目睹了当年在“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备战思想指导下,建库过分强调隐蔽性,忽视保障性、生存性,90%以上的建库选点很少考虑以后效果和发展,很难谈得上科学性的现实状况之后,下定了建立“军事仓储学”学科的决心。
说干就干,他在这个问题上是个急脾气,马上找学院和总后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初步取得上级支持的情况下,由他构思并参与起草建立军事仓储学科的论证报告。
或许,这又是一次宗喜先生个人思绪与军委宏观思考产生共鸣。
当时,军委统帅部也在对科学的战略物资仓储动脑筋,一见到经总后领导签发的请示报告,马上批准。
1984年初,中央军委正式发文批准后勤学院建立仓库教研室。不久,宗喜先生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负责学科的创建!
统帅部的命令下达之后,宗喜先生没有急着喝庆功酒,他知道征得军委、总部和学院的支持,只是刚起步。当大家沉浸于喜悦之时,他已再一次赶往战区调研、物色人才和进行学科准备了。
那一年,他马不停蹄,没日没夜地按学科教学拟制教学计划、训练大纲、主干教材。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他又一连跑了几十个战略后方仓库,连同他前后调研320多个仓储点掌握的情况,一鼓作气拿出了《仓库领导概论》、《军队仓库管理学》、《仓库战时勤务》和《国内外仓库机械化简介》等70余万字的专业教材,并一个人承担了3门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期仓库专业学员毕业了!这是从无到有、从专题教学到学科教学、从培养经验型人才到培养未来型人才的一次重大转变。
学员很快分配到总部、战区机关和专业仓库,人才迅速转化为战斗力!这功劳属于上级领导和周围同志,更重要的是属于宗喜先生的谋划、组织和领导。而载人历史的是填补了军事学科的空白,标志着一个大国军事仓储学在国际国内同一领域独立形成!
后来的日子,就是丰富教学、教材和学科教育体系,宗喜先生对此有许多愉快的回忆。从中洞窥宗喜先生的人生轨迹,那是他精力、激情和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之一!
纵观宗喜先生这一次突破,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建国初培养的这一代人才背景。从后勤学院成立,有从国民党军队人才中接收来的教员,有留苏学生,还有部队生长起来的专家。他们对全军后勤理论研究和军队后勤人才培养做过巨大贡献。但历史地来看,这些智者都在新世纪到来之前退出了教学岗位。而诸如像宗喜先生,还有现在学院厚积薄发的李祝文等一批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便真正构成一代跨世纪的人才。而正是这一批人才,才在世纪持续发展之中,起到了军事后勤教育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的,时至于此的宗喜先生正值厚积薄发之时!
五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当大院的白杨拔节恣肆之时,天空出现浪漫的云彩。
正当中国军队的军事仓储学以原定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队伍走向成熟,并在军内外颇见实力时,人们见到宗喜先生吸着缕缕清香,眯着眼镜后面那和气且智慧的眼睛,迈着不紧不慢的小步子围着教学区的花坛转悠,他无心赏花,遇见熟人也只是点点头,他心中正在思考着人类活动、军事风云和军队后勤建设的重大问题。
先生善于思考,同时也注重学习。他告知笔者,一个人年过半百只能反映他的生理年龄,而年轻的心理年龄则照样产生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基于此道,他一直手不离卷,办公室、书房和枕边,总是堆着一摞又一摞书。他博览群书。特别是在主创军事仓储学之后,又发起了第二次学习上的冲锋,他不仅学习计算机技术,现代高科技理论,还从传统文化中开拓新的源泉。
多少年后回头来看,先生的创造无不反映着他创造性的思维。如他研究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想到了仓储的诊治,邀游军事理论的长河,思考到仓储的接合部问题,他研读物理学,生发对物流场的思考,他精于管理学,由此生发物流平衡问题思考等等,这一系列的链接与思考,都变成了人类财富和军事经济的巨大效益。
果然,1989年,第八届国际物流会在北京召开。一位戴着宽框眼镜的中国大校走上讲台,首次提出仓储功能的评价理论,引起了国内外仓储专家的普遍关注。
“仓储评估”理论的产生,已比军事仓储学科放眼得多。笔者至少从这篇论文中发现,他已由一般仓储问题,推演并进入了一个国际共通的“物流”世界。
宗喜先生用一个链式形象反映了这一切:物流,等于采购、计划、储备、包装、保管、运输等一系列环节相连的结果。但仓储只是链条中的一节,他是由这一链节推演扩展到整个物流领域!
据宗喜先生介绍,时间渐入80年代中期,他就在思考这一问题。
从提出《军事仓储学》这一基本立点之后,他的《我军大仓储观》就凸现出了关注物流世界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