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科
戴一副宽边眼镜,体态稍有发福,举止深沉而叉笑容可掬的他给我慢慢悠悠地讲着运动的世界分四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并倾心介绍他主创的军事仓储学和潜心研究的军事物流学时,我便想到“先生”一词……
大概由于王宗喜先生慎言尚行,平时我们不多走近。直至这次奉命行文,他的学科领域、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才向我们展示了…条独特的先生之路!
一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宗喜先生从军刚过30年,从教也刚过20载,同时也是他建立军事仓储学15周年的日子。
至今,他还记得那节庆一般的日子。当时,军内外仓储学专家和后方仓库代表们欢聚一堂,已分赴工作岗位的学生以各种方式向他表达祝贺,另有他目前带的研究生送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辆新自行车。宗喜先生激动了,他流出了热泪……
他的确是那种容易激动的人。这一生他流过许多感激的泪、伤心的泪、高兴的泪。节庆时分,除了祝贺,还有学生进的这辆自行车让他见物生情。自从调人北京工作后,他就买了一辆自行车。那辆老式的自行车伴着他从教20年风风雨雨,如今已经破旧不堪了。学生们意在给他换一辆新的,同时也祝愿老师而今迈步从头越。宗喜先生看见这车,就想起走过的那些路。那是乡间泥泞小路、“****”爆发时的纷乱之路,还有从山沟调到北京时的漫长之路。那是曾经走过的路,也是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宗喜先生在苏北一个乡村诞生。婴儿清澈的眼睛是这个世界的天平,天平上任何一头的沉重他都铭刻于心。至今,有两个画面使他没齿难忘,也让他长记一生。
一个画面是他眼中的爷爷。那饱经风雨的面庞和那双粗糙而又灵活的大手,在许多年之后,一直占据着他清晰的脑际……爷爷做木活一生,在方圆百里有名,特别是他一生积累下来的雕花木刻,在当地堪称一绝。
到宗喜先生记事时,爷爷视力已很差。但有一官家盖一处老宅时,还是请爷爷出马拿出了雕梁画栋的杰作。尽管爷爷手艺高超,但从不索取,不仅不收工钱(往往是拿回一点米面做报酬),而且尽量替东家节省。那时,东家开工时往饭桌上摆一条鱼,他不到工活结束时是不动筷子的。所以,爷爷不仅在当地艺高,而且德也服人。宗喜先生从小就在乡人对爷爷的恭敬目光中,看到这个世界“仁义”二字的价值。
第二个画面,当时他已经稍稍记事。那年国民党溃败,当散兵游勇来到村里时,老乡邻们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和牲畜也藏起来了。宗喜先生喂了一只鸭子,鸭蛋是家里的油盐钱,他也特别喜欢这个小生命。所以,他就抱着鸭藏在门背后。不料,因为散兵的翻箱倒柜惊得鸭叫,他们发现后便从宗喜先生手中硬是把那只鸭子抢走了。当时,一方面是国民党兵从老百姓手中抢夺物品,一方面是共产党工作队来村里送衣送粮,这天壤之别又教给宗喜先生什么是受人拥戴的“正义”二字。
乡村的田野河汊是宗喜先生的幼儿园,家长和世道是宗喜先生成长的老师。从少年起,老人们都称他明白事理,到后来上学读书时,他就是一个“好学生”……
宗喜先生的少年同现在孩子不同,他上过一年旧社会的小学。但启蒙半年后,就转入共产党创办的新学校。
早在国统区学校时,他能完整地背下《国父孙中山先生》,会唱附近山东解放区传过来的歌儿:山东是个好地方,生产大豆和高粱……苏北解放之后,贫苦人民做了主人,共产党接管了学校,宗喜先生的歌儿唱得更欢了,学习更刻苦了。他从上小学起,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刚上高小半年,他便因成绩优秀,直接跨入6年级,由此可见他后来考上大学与小时候勤学是分不开的……
“当时,受苦人解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不管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特别红火,真好像变了一个样。所以,我们上学也特别刻苦。那时尽管小,但从老师那里已经知道是老一辈子给我们打了天下,新一代要好好读书才能建设国家,学了干什么,我从小确实就有一种报国的愿望。尽管一顿饭只有三根胡萝卜,但我越学干劲越大!”宗喜先生在晚年还能回忆起解放初的那种激情。
1954年,宗喜先生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在大家一片赞誉声中,他准备迎考中学。不料,就在这次考试中他受到挫折!一次终生刻骨铭心的挫折。
那年,宗喜先生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考完数学,他轻松过关。接着考语文,不料就在语文的作文题上,他难住了。说起识字、默写、造句组词,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戏等,他都还可以应付一下,偏偏他不擅长作文。许多年后,宗喜先生已记不清当时考场的情景,但他却记得自己的汗颜。时钟上的指针滴答走过,他作文几乎没怎么动笔,结果可想而知……
挫折对一个弱者而言,可能是一堵墙,而对强者而言,它则是一条路。
自小不畏艰辛,从祖辈身上学到吃苦精神,从老师那里获得报国之志的宗喜先生临辱不馁,奋起直追,几经努力,他次年考入了县一中。
2000年初夏,已是宗喜先生中考后的第45个夏天。当他以中国学人身份又一次出访欧洲归来,向笔者公开了出访日记,日记导言再次提起12岁时的往事:
“45年前的一次考试,给我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年我12周岁,豪情万丈参加了中考。结果算术得了100分,而语文仅仅得了20分。”
“考官出的作文题叫‘小学毕业后’,我搜肠刮肚,前言不搭后语地写了两行文字便交了卷。名落孙山的奇耻大辱打击得我痛哭三天,寝食俱废,咬牙切齿地发下誓言:习文雪耻。次年,虽然顺利考入丰县一中,但因作文而落榜的伤痛却时时折磨着我,开学第一天我便买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坚持每天记日记……”
宗喜先生的日记从45年前一直记到现在,他由当年作文不会写到现在成了著名学人。这其中是他理想和抱负的作用,更是毅力和恒心的展示。或许读者从这件事已清楚宗喜先生的心志,这种心志化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伴随他到至今……
宗喜先生日记中提到以日记习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他遇到一个好老师。
许多年后,宗喜先生已打听到这位老师正在兰州担任民盟主席,不过他给宗喜先生当老师时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年轻的老师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中刚好教宗喜先生,没教几天就赶上“反右”斗争,由于这位老师思想单纯、话语直憨,加上初来乍到,就被划为“****”。转眼打入另册,仿佛他得了一种传染病,人们总是远远地躲他,用一种另样的眼光看着他。
宗喜先生那时还不懂什么叫政治斗争,只知道“这个老师很吃亏”。
少年时的同情心,使他情不自禁地把从家里带来的红薯、菜窝窝悄悄塞给他。这件事使老师无比感动,见四下无人时,老师便问他的学业。宗喜先生便如实作答,顺便讲了自己作文方面的不足,并把自己日记送给老师指正。老师见了宗喜先生的日记,便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建议他将来当作家。
他曾经有过作家梦。老师曾给他讲过中外名著和文章技法。有时候,老师给他一个作文题,他就悄悄写。然后像做地下工作一样,趁人不注意塞给老师修改。大约就在这个期间,他的语文,特别是作文水平得到提升。这一提升标志着他各科成绩均佳,又成为学校优秀学生,排在前几名……
1962年,宗喜先生面前又出现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那就是这年高考来临!
这次高考,宗喜先生再不是当年中考时豪情万丈、下笔无处的小学生了。当年名落孙山之后,他奋起直追,凭着一个农村苦孩子的毅力,一直保持着各科优良。临考前他填了20个志愿,所有志愿,都是北京名牌大学。他要上大学,他要上北京,他有一种感觉,北京才是他的向往之地,在首都必然有一番作为。仍然凭着一种精神,他走进考场,交上自己满意的答卷。
也就是这年夏天,他接到名列北京高校排位第七的石油学院通知书,他被录取了!
从人生的意义上来讲,这是宗喜先生凭自己的努力,第一次实现了自己的宿愿。尽管这一宿愿在后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对几十年后成为知名学人的他而言,这确是跨入人生起跑线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有这个苏北农家几代人的文化积淀,也是宗喜先生特质的显现。古人言:看人看小!他从出生到高考这段时间的经历,这段曲折而又似乎顺畅的路,就基本上显现了他后来将走向报效祖国和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必然归宿!
二
转眼,宗喜先生作为一名老军人,已从军30年,并被授予大校军衔。普通校官虽然离将军很远,但大校离将军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宗喜先生特别珍惜这身军装、珍惜四颗灿烂的星徽。从军30年那天,他特意换了一身新军装,缀上新肩章去上班!
见父亲又在收拾这身军装,孩子们在笑。因为孩子们知道,同父亲一起上大学的同学,多是豪富和高官了,而父亲的财富除了学科、学生,就是这身军装……见孩子们对这身军装不大在意,宗喜先生又是那句话:
“别看这身军装啊!要不是家里祖上几代赤贫,我还穿不上啊!”
宗喜先生的话意味深长。话里有些淡淡的忧伤,也有他的人生信仰。
在同宗喜先生交谈中了解,他除了青年时追求学绩的优秀外,还有过三次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些追求,尽管是一个人向前、向上的理想,却又是一个人思想政治上进步的原由。
他至今还记得(宗喜先生记得自己许多往事,特别是一些人生转折的时间、原由和情景他都能如数家珍,这一方面是他记日记,同时也渗透着他对昨天的珍惜。只有珍惜昨天才知走好今天的路),那是中学二年级时,班里支部书记找他谈话,表达了团组织注视着他的信息。为此,他激动了好些天。
宗喜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知道个人的优秀是一部分。他还要努力走进一个先进的组织群体。于是,他就不断地向组织靠拢,很快就加入团组织。
作为宗喜这辈人来讲,青年时的政治目标曾是追求人团、入党。继而,就是想从军报国。在那个时代,国家刚刚结束战争,人们对军人有特殊的亲情和敬仰。所以,他盼望成为一名军人。
大约在上初三时,突然有一个招收飞行员的机会。当他获悉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飞行员时,他热血沸腾,立即决定放下学业,去考飞行员。为此,他写了血书,报给学校党支部。身体初验过关了,他看到了希望!审查时因他是家中独苗,险些过不了关,他搬来母亲作保,又过关了;直到后来到徐州复验,因一项不合格刷下来,他为此伤心地落了泪。
他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知道这不是惟一的机会!
1962年秋,他来到北京,进入石油学院学习。他把从军的愿望悄悄埋在心底,然后投入了首要任务的大学学习。
宗喜先生还能回忆起初到北京时憨厚的情形。那情形绝对不像他后来出访国外欣赏荷兰风光、罗马教堂和漫步在布鲁塞尔林阴大道那般自如。头一次去王府井,汽车售票员问他买几站的票,他一想坐火车一站几小时,便只买了一站的票。不料,一站没到,再买一站,又买一站……怕坐过了,他一站一站坐到王府井;第二件事是渴了街上买不到水喝,他找了半天,找到一个单位喝了一肚子自来水;还有大学上课用的是电铃,不像过去县中学敲钟上课,结果每次电铃响、喇叭响和附近施工的机器轰鸣都让他大吃一惊。
不仅是环境的陌生,更关键的是当年贯彻调整的方针,高校招生规模压缩,农村来的学生不多,他所面临适应的不仅是环境,更重要是同那些基础扎实的同学去竞争。好在宗喜先生血液中也溶进奋发向上的成份。
宗喜先生进入的石油学院石油储运本科专业,学制五年。刚人校时,有点懵懵懂懂。但没用几个月,他便踏上拍节,学习成绩又恢复到班上前几名。
据宗喜先生回忆,那时学习一是靠抱负和理想。因为国家对地质、石油特别关注,大家都要以优秀的学绩在将来一展身手;第二是靠劲头。虽然自己基础差,但不服输,自己愿学,老师也愿帮,很快就可以迎头赶上。
他记得当时高等数学中开有微积分的课,每次老师讲,大家就按老师讲的做题。但他不满足,他总是要寻找另一种解题方法。为此,他不知少睡了多少觉,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每一次得出新的解题方法,他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不仅如此,他还写了十多万字的《高等数学新思考》笔记。
回忆上大学头几年的日子,宗喜先生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因为那时他不仅各科成绩好,而且还有时间到图书馆看大量的文学名著。这些书是在过去难得这么系统地看到。一边看名著,他还可以重温他的文学梦。所以,他对大学的学习回忆,如同朱德元帅把长征比做在长满鲜花的草径中散步,比一般人轻松……
轻松是暂时的,继而是沉重。那是全民族的沉重!
本来,宗喜先生在大学四年级上半年之前都一帆风顺,而到毕业的前一年,一场“**********”便席卷高校。
那场风暴来势很凶。在他的印象中,有一天走出图书馆,突然就见一片白花花的大字报。很快,那些思想激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便又是跳,又是闹,没几天就闹得上不成课了……对于“****”,宗喜先生感受就像梦一样,因为他没弄清来龙去脉就开始了。他思想上想跟都跟不上,造反派要批斗老师和同学他义不愿去,学校想学又学不成,他只能当个观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