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靠在马身上起草文告,立等可取。比喻才思敏捷,很快能写出好文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一天,东晋豫州刺史谢尚穿着便服,和几个宾客一起到江上泛舟。船顺江而下,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吟诗声,那诗文辞优美,音调铿锵,谢尚一时兴起便叫侍从把吟诗人请来。
原来吟诗人名叫袁宏,是附近一艘货船上的佣工。他刚才吟诵的是自己作的一首诗。谢尚不禁称赞了他几句。
不久,袁宏被谢尚召到州府当参军。后来,极有权势的大司马桓温听说他文才极好,要他去主管府中的文书起草工作。袁宏很称职,他的声名也与日俱增。
桓温是个有野心的人,随着他的权势越来越大,野心也日渐暴露出来。袁宏看不惯贪欲极强的人,观点的不一致,无形中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一次,袁宏写了篇《东征赋》,赋中赞扬了东晋许多名士,却只字不提桓温的父亲桓彝。其实,桓彝是东晋的忠臣,袁宏在赋中不写他,是出于对桓温的不满。有人劝他写进去,他不答应。
桓温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他很希望袁宏把父亲的事迹写进赋里去,以便为自己的家族扬名。有一次他找到一个机会,向袁宏提起了这件事:“听说先生写了一篇《东征赋》,其中称赞了许多先贤,但为什么不提到家父呢?”
袁宏一反常态,回答说:“尊公为国捐躯,英名远扬,怎么能不写进去呢?我早已有所考虑,只是没有请教过您,不敢贸然写进去。”
桓温听了非常高兴,半信半疑地问:“原来如此,那先生准备怎样写呢?”
袁宏当场对桓彝的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桓温听了,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在一次北征途中,袁宏又触怒了桓温,结果被免去官职,但仍随行出征。
桓温这次北征,是去前线讨伐。队伍抵达前线后,为了鼓舞士气,要发布一篇文告。桓温考虑到进攻在即,文告必须马上张布出来,而别人难以胜任,便把袁宏叫来。
袁宏来到后,桓温向他说明了文告要点,并要他当场写出来。袁宏要来纸笔,靠在马身上,手不停笔地写起来,不长时间就将一篇长达七页的文告完成了。桓温取来一看,写得慷慨激昂,相当得体,左右看了也一致称赞。桓温不得不佩服袁宏的文才,当即宣布袁宏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