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他的名诗《龟虽寿》中曾这样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说的是有志进取的人,虽然知道年寿有限,然而却雄心勃勃,壮志不衰,并且不相信成败寿夭全由天定。表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可贵的。俗话说:“发怒郁闷催人老,经常笑笑变年少。”说明要想延年益寿,应该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愉快舒畅的情绪。四川省在对372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中98%以上的人都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无一人是孤僻抑郁者。
这些老人之所以成为“老寿星”,皆与他们心情舒畅、心胸宽广、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生抱有希望分不开。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活到70多岁的高龄,实属古来稀,其长寿的原因之一是注重心理健康。他主张,人在老年时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更不要在身体虚弱时还竭力去追逐名利,因为这样得到的往往是苦恼和烦闷,甚至是疾病。他特别欣赏具有清心寡欲精神状态的人,如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称赞:“贤哉回也。”孔子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有名的大文豪。他的诗,或自然流畅,或气势雄伟;他的词,豪放杰出,气贯长虹。其实,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养生之道,尤其重视心理健康。“达观”是苏东坡极力倡导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险些被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也一直保持了达观开朗的情绪,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尽情领略山川古迹风光,努力从苦闷中解脱,给自己开拓从内心到外在的广阔世界。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养生也颇有研究,其养生法则之一是重视情绪调整,注重心理保健。陆游认为,能否长寿的关键,与是否重视情绪调整有关。读书忘忧堪称颜回第二。陆游就是从读书中获得心理安慰而有益于健康的。他自称“书痴”,有诗曰:“客来不怕笑书痴”,“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陆游又说:“治心无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们要想不得心理疾病,必须不追求名利等个人的东西。他生性豁达,即使在穷困潦倒之际,也浩歌不已。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得到安慰时,体内可产生一种与吗啡结构相近的化学物质——“内生吗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
谢觉哉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884年生于湖南,197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谢老在几十年革命斗争生涯中,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精力旺盛。这与谢老十分重视心理保健是分不开的。
谢觉哉的《长寿十诀》主要有:“暴饮暴食固宜慎之,强进小食亦非所宜,每日于空气清新处行适度运动,决不可剧烈;身体、衣服、居室均宜清洁;每朝入厕一次,务养成习惯,胃腑务使健全;起卧须有定时,睡宜充足;衬衣宜常洗涤,卧具须时曝日光之中;晨起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食后不即用脑;当勤厌惰,宜成习惯。”
石克出生于1900年,是我国制药工业的开山者之一。他早在1933年便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挂糖衣机,性能超过了欧美的同类机器。以后石老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转盘压片机。石老在90多岁时,仍步履稳健,气色红润,脸上连老年斑也没有,看上去还不到70岁。当问起他的长寿之道时,他说:“我认为要想长寿,精神是第一位的,只要你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就会永远健康。”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中国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把精神修养作为养生长寿之大法。在目前,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的情况下,精神因素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者,不仅要身体无病,而且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
自古以来,书法家大多是长寿的。《耄耋恒言·消查篇》说:“笔墨挥洒,最是乐事。”这说明常练书法,可使人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书法家苏局仙老先生100岁时,上海书画社举办了“苏局仙书法作品展览”。苏老的书法被誉为人书俱老的佳作,苏老先生不仅善于书法,而且擅长写诗,一生共写下一万首诗,辑成《水石居杂缀》、《蓼莪居诗集》多卷,不愧为当今文坛老寿星。
苏老说他的生活准则就是节制嗜欲,清茶淡饭,心情舒畅快活,从不把富贵荣辱放在心上,胸中常养“一团春气”,心里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快快活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的6000首诗被诬为“四旧”,付之一炬,但他并未心灰意冷。“他烧他的,我写我的”,安之若素。苏老说:“谁不想长寿?但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将‘生死’二字抛于九霄云外,以卸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像原始森林中的树木那样长寿,这就叫‘寿命不期长而自长也’。”
以上举例说明,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长寿。因此,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