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衰老虽是个生物学的自然过程,但社会心理因素却起着明显而又重要的延缓或促进衰老的双向调节作用。美国学者芮格利1976年提出:老年性的诸多衰老征象有可能是心理冲突、痛苦与防御的累积的结果。他在治疗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时,发现她明显的衰老并非是躯体器质性的衰老过程,而是压抑在她内心的10多年的心理创伤所致。芮格利指出:“这位病人,现在假使存在着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但经神经病学和放射学检查都不能发现任何器质性改变,也没有证据说明她患有脑血管疾病。其精神状态很明显地随着隐情的起伏而波动。”有人对50~80岁患者所作的调查和检查亦表明,他们的性欲和记忆力并不像我们传统的认识那样,有很大的衰退和丧失。许多衰老患者并非是生理年龄意义上的衰老,而是心理、社会年龄意义上的衰老,是后者导致了直观上的老态龙钟,加速了生理衰老过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总会逐渐的老起来,黑发变白,额头皱起,体力衰弱,精力减退,开始步入老境。尽管衰老是人生旅途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每个人衰老的早晚却很不相同。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的衰老和年龄并不成正比。一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尽管年龄很大,但其精神状态、行为动作上并不显得老;而那些日常不注意养生的人,可能还不到衰老的年龄,就从内心到外形上表现出衰老的现象。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懂得精神保健是重要的一方面。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人老还是不老,与其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精神上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人,就不易衰老;相反,时常忧虑、悲观的人,会使衰老提前到来。传说中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白了头,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