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面临现在多变的市场的时候,如果不跟随市场潮流,还相信所谓的行业默契,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只有根据市场变化,打破行业默契,做出顺应潮流策略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明代宋濂《宋文宪公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玉戭生和三乌丛臣是朋友,玉戭生对三乌丛臣说:“我们应该勉励自己,有一天站在权势人的门前,也不迈进去!”
三乌丛臣很同意,就说“起个誓!”
王戭生宰羊蘸血,拉着三乌丛臣跪下,对天发誓:“同心同德,不追求利禄,不受高官引诱,不依附奸佞,不改变自己的品行;如果违背,神明定杀无赦!”
后来,两人去晋国做官。出发前,王戭生再三叮嘱,三乌丛臣发誓:“誓词还在我耳边回响,我怎么会忘记呢?”
晋国由赵盾把持朝政,许多人都投奔他。三乌丛臣想拜见他,又怕王戭生知道。想来想去,还是去找赵盾。这天,三乌丛臣半夜起身,鸡叫头遍,来到赵府门前,希望没有人看见。刚刚迈脚入门的时候,他发现有人在屋檐下正襟危坐。由于天色很黑,没有看清楚讲究是谁。三乌丛臣觉得奇怪,还有人能够比他来得早。他举去火把一照,原来是王戭生。
人们对某种权力表现得忠诚服从,实际上并非兴趣使然,而是人们对服从一种选项择的纳什均衡。因为在人们的预期中,往往先假定别人绝对会服从,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只能选择服从。
在面临有权势的上司时,面临的选择有以下几个:选择A,不巴结,落选;选择B,巴结,落选;选择C,巴结,升官。在这些选择里面,如果选择巴结上司会有升官司的机会,而其他人也会面对同样的局面。假定两个人竞争一个官职,对于玉戭生来说,只要他选择了巴结,而如果三乌丛臣选择不巴结,职位自然属于玉戭生;即使三乌丛臣也选择巴结,就需要一个附加的条件——他巴结得比玉戭生更到位,这样才能得到仅有的一个位置。
所以,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无论三乌丛臣做出什么选择,玉戭生只要自己拼命巴结,就会有机会升官司,这是遵循我们上面所说的原则的。权力的影响国以及领导的尊严便是这样形成的,人事腐败也是这样产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利害计算在每一个参与者那里都是超越一切价值与信念的。我们仅就上面故事中两个人的关系来看,可以看出故事中包含的“囚徒定律”基本精神——背叛。无论对方做出什么样的策略选择,背叛对方,都能够让自己获得收益,那么必然要选择背叛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