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问题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所以,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可采用退的策略,从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同构性问题,对它作一些探索,借以找到解题的灵感及突破口;也可对问题进行分解转化,变为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再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
关键细节的掌握很重要。某人在西服上别了一个小小胸饰,如果你发现后及时地称道,说不定会因为这点小事而使他对你异常好感;一贯对你冷漠的某人突然对你笑脸相待,这也许是你们改善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你把约会时间8点30分改成8点35分,说不定因此会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
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谦虚对待自己的成绩,因为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自己能力再高,也难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成绩,认识这点很关键。
人们认识问题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所以,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可采用退的策略,从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同构性问题,对它作一些探索,借以找到解题的灵感及突破口;也可对问题进行分解转化,变为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再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
下面以战争为例,说明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战争中“以少胜多”例子,这些例子似乎是违反上述原则的。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可能会发现: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是通过以劣势兵力与对方的优势兵力正面决战而获胜的,这种胜利又往往取决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天时、地利,或对手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或者是自己一方战斗力超强。
更多的情况是:劣势一方的统帅善于高效率使用他的少数部队,他往往通过巧妙地设置假象使对手判断错误,分散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也就是说,虽然从双方总的实力对比来说,胜利一方处于劣势,但在每一场具体的战役中,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败对方的劣势兵力。如果蓝彻斯特原则正确无误的话,那么又该如何把决策智慧用于战术呢?
如果你手下有15支军队,而敌方则有17支,两方士兵战斗力相当,两方的武器与地理位置并无优劣之分,而人数方面你则处于劣势。因此,你的军队会全军覆没,因为15的平方是225,17的平方是289,两者相减之后是64,也就是在战斗后,敌军还会残留8支队伍。当然对方的损失不可谓不小,因为他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队伍;不过你会更惨,就此成为“历史”。如果敌军认为值得,他肯定会这么做。
然而,你有没有可能在蓝氏定律下仍取得胜利呢?如果能分散敌军,以全力先击败一部分,便可获全胜。假设你能成功地把对方的12支军队先引出来,然后用自己全部的15支队伍来攻击敌方,而另外5支敌军还在睡乡,或正苦于找不到战役所在。根据蓝氏定律,225减去144是81,因此你可以击败这12支敌军,还有9支队伍存活下来。虽然耗损掉40%的兵力,损失很惨重,不过你还是赢了。然后再去解决敌军剩下的5支军队,而这时候由于你仍保有9支军队,因此在数量上还是占了优势。等到所有战役结束,你可把原具优势的敌军全部歼灭,而仍保有近一半的军队。
因此,虽然你的军队比对方少,但若能成功地运用平方定理,将敌军以正确的方式分成两部分,即可获得最后的成功。所有军事人员都知道分散敌军战术的重要性,并称之为渗透或集中原则,但他们仍停留在概念层次上。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当可利用资源有限时,必须学会“集中优势兵力”这一战术原则,将你的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等投入最有希望获胜的战场,确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你的每一场胜利都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样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优势时,“最后的决战”也就胜券在握了。
在历史上,军队投降多半不是因为被击败,而是因为自以为被击败,因此,甚至有可能去说服强势的一方,让他们自以为已经失落。例如“淝水之战”中,正是东晋的内应朱序在前秦军中散布失败消息,使得这支百万之众的大军人心惶惶,在东晋的猛烈攻击下土崩瓦解。
提到战争史,就不能不说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本来“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战术是可能帮助他打赢这一仗的,可惜的是,最后他恰恰又输在这上面。他在英军到达之前打败了普鲁士军队,但未将对方消灭,为了把这支败军赶得远些,他分出部分军队追击。可是这支部队没能追上普军,也没能及时赶回,导致拿破仑在英、普联军的合击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