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芩六妹:
旬前曾挂寄一函想已收见。
前晚中央台“子夜星河”节目中听到朗诵你的《戏缘》散文。文章平铺直叙,淡雅宜人,夜静沉思,往事历历如绘,读来不禁让人留恋于大家庭生活的许多乐事而神往游之。《戏缘》中有的情节略需告之,如提到我唱《四郎探母》一折,是我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时期的事情,不是在故宫时期。我最崇拜余叔岩,其次是他的女弟子孟小冬与私淑弟子杨宝森的唱腔,我首次登台是五零年为“抗美援朝”捐款,与老清华大学同来农大的一级教授刘崇乐先生的夫人顾女土合演“坐宫”。顾女士是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顾维均的侄女,年逾五旬,那时我只有二十余岁。当时有人向她开玩笑说“你哪里找来的小女婿?”那次三次获得满堂彩,首座票价五万元(旧币),卖给校长,为的是校长带头捐款,给我印象殊深。事后,那位演铁镜公主的教授夫人来到咱们家,主要是想看看“家境如何”,要介绍她的表侄女(清代大臣、状元孙家鼐之后)给我。我看了那姑娘的照片,倒是“富贵人家”养成的胖女子,只因其学历只有高中毕业,上海虽有房产,但非我的志愿,更不想移居南方,因此谢绝。戏照只有一张,为刚由美国归来的副教授罗君用彩色幻灯片代拍,见所未见,华丽可喜。想不到“****”的浩劫,这张幻灯片的主人罗君竟被逼得上吊自杀。而那位刘教授在“云南科学院院长”任内也被斗而死,夫人自然也难逃不幸。五十年代,每逢年节都要彩唱登台。共有十来次,演过《捉放曹》《空城计》《乌盆记》《武家坡》《群英会》等等。与我同台演出的很多同事和好友们至今所剩无几,台下的观众们自然也是纷纷过世了。至于你在《戏缘》文中提到所看的照片,是1958年与一个中学生临时凑在一起的,事先未见过,事后各自东西。这种“逢场作戏”的情景,在票友间屡见不鲜,然而也可藉以说明人生的某些偶然现象与处世之道。我在故宫工作期间,由于缺少京剧活动机会,虽有个别京剧爱好者,如电视中常见的朱家缙(乃清代世家子弟也),与梨园界时常往来,但嗓音、做功都太一般,从未登台演唱过,虽与我相识,而不谈此调。10月15****(朱家缙)也死了……至今不觉半个世纪过去,偶然能在美院晚会或宴会中唱上几句,并不过瘾,也同你一样,竟与京剧失去了“缘分”。
咱们家,从父辈到弟兄们,谁都能唱几折,晚饭后家中“开戏”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家中使用的一套锣鼓家伙是“富连成”的主人叶春善代为选购的,叶春善是著名京剧艺术家叶盛兰的父亲,叶少兰的祖父。这套家伙,当年清华大学、农业大学也曾拿去用过,我还记得,“****”中被你拿到废品收购站,按废铜烂铁卖了14块钱……现在只剩了一个鼓,搬家时我没舍得扔,把它从四合院带到了方庄高层公寓,在阳台的杂物中堆着,已经破了。你四嫂嫌占地方,嫌乱,让我处置了这“永远没用的东西”,我还是舍不得……我当时搜集的二百多张老京剧唱片,都被扫“四旧”砸碎,成了垃圾。如今,重又拥有百来盒录音带与百来盒录像带以及数千VCD,虽堪欣赏,却又年老体衰,不仅无力高歌,而且也懒得常听常看,空放在一边,成了摆设。加以知音者稀,能有共同语言的亲友们相继离世,晚辈中也未见一个能继承我这方面爱好与研究的“苗子”。孤独、寂寞之余,才发现你幼年时也有过共同爱好,被我长期忽略了。听你四姐说,你在文代会上向李维康说过“悔未当初学京剧,她反为你成作家而庆幸”之类的话,李维康的扮相与唱功在目前都是一流的,我则认为,艺不压身、相辅相成的俗语是有道理的。例如,梅兰芳与程砚秋不仅堪称“京剧大师”,他们在书画方面也下过功夫,并且有作品传世,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句唱腔,都体现出书画的抑扬顿挫和结体神韵。我的受业恩师章草大师罗复堪先生,其兄罗瘿公人所共知是程砚秋的老师。老舍先生善唱老旦,俞平伯先生爱唱昆曲,俞家与我们家是邻居,他的父亲与咱们的大伯父是至交,俞平伯先生的妻兄许雨香先生当年是我在北大文学院的昆曲老师。我的陶瓷老师陈万里先生早年在北大也爱唱昆曲,《鲁迅全集》内有讽刺他的言语。他的摄影功夫与台静农先生齐名,可惜“****”中去世。恭亲王之孙溥心畲先生与我们有通家之好,在咱们家的正屋,我当着父辈的面,正式磕头拜师,向他学字画。溥心畲先生也爱唱老旦,并能自己弹弦子,唱自作的“牌子曲”。有一次他临时借住在肃王府,我到王府去看他,他正为单弦演员伴奏,演唱的就是他的作品,后来我写了一篇记事,刊在《燕都》杂志上。溥心畲与张大千齐名,而文雅过之,诗词歌赋书画,无一不精,可惜死在台湾。他一度流寓日本,与日妻生有一子,现居美国,在彼经商。1998年,我赴美参展《满族书画》,即住在他家。
许多文人墨客多爱听爱唱京剧,这说明文学与戏曲艺术间及其他艺术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我还想建议你在练习书法之外,再“复活”你幼年爱好的京剧艺术,将来进可有助于写作,退可有利于健康。古来书画家多长寿,名演员如谭鑫培及其孙谭富英年逾古稀;清末名家孙菊仙、程继仙都年过九旬,仍能登台演唱;现今也有一些名角年至耄耋仍然精神矍铄。
原想给你写些“书法要诀”,恐冗长邮寄不便,本已找出“劫后余烬”的家藏碑帖《宋拓褚河南(遂良原籍,故以尊称)雁塔圣教序》石印本一册,如你找不到好印本,准备下次随我写的“纳兰词”一并付邮寄去如何?
匆匆顺问
近祺!
四哥民
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