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谎的人通常喜欢胡搅蛮缠
纽约市的前市长大卫·丁金斯,曾经因为逃税而被指控。在法庭上,丁金斯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道:“我并没有犯罪,只是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已。”奥瑞德认为,很多时候,说谎者在说谎或者谎言将被揭穿的时候,就会开始胡搅蛮缠,他们通过讲一些连自己都听不懂的莫名其妙的语言来混淆人们的视听,企图以此来蒙混过关或掩藏自己不安的心情。
(3)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说谎方式
当正常人在遇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回答得十分流畅。这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说谎,心中不需要时刻想着该怎样说下去谎言才不会被拆穿。而对于说谎的人们来说,他们往往担心回答得不够自然而被别人发现自己在说谎,于是通常都会选择一个相对保险的方式——通过生硬地重复提问者的话语,来掩饰自己在说谎时慌张的内心。
有这样一对情侣,女生对男生爱得死心塌地,男生却仍然和自己的前女友藕断丝连。有一天,这对情侣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男生的前女友打来电话,男生见状起身出去了。不一会儿,回来之后,女生问:“是她打来的电话吗?”
男生回答:“不不不,不是她打来的电话,怎么可能是她打来的呢?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男生重复地强调“不”,通常具有掩饰心理,也就是说,男生很可能在说谎。
(4)当一个人的反应潜伏期过长或者过短,都是说谎的表现
奥瑞德说:“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反应潜伏期大概是五秒,过长或过短都是说谎的表现。”反应潜伏期就是指人们在听到问题到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差。通常而言,反应潜伏期越长,越说明对方对于事情的真相有所隐瞒,说出的话语中必然掺杂着谎言;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反应潜伏期很短,那么说明对方对此问题已经准备好了谎言。此时,他们会强烈地希望赶快把这些谎话说完,所以反应潜伏期就会十分短暂,有时甚至不足一秒钟。
(5)无法或难以运用倒叙和强势的表达
当对方在讲述一件接连发生的事情时,这些事件如果是编造的,那么他只能够按照之前虚构的顺序来讲,很难有办法将整件事情完整地倒序诉说。所以,想要验证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只要等到对方讲完这件事情之后,再让他倒叙一遍就可以了。
对于有些即兴的谎言,说谎者通常在讲过之后就会忘记,此时如果你再次询问,他们通常的反应就是“这件事情我只说一次!”如此强势的表述,只能从侧面反映出他的确是在说谎。
(6)在和对方交谈的过程中,试着转移一下话题
通常情况下,如果对方在撒谎,你将话题转移开来,那么对方肯定会表现出一副得救了的表情。但是,如果是正常人的话,他们会感到十分迷惑,并且希望能再次将话题转移回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稍加留意,就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实话,哪些是谎言。除了以上几种辨别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微表情也能暴露对方在说谎,比如,瞳孔扩张、笑容较少、眨眼过频、眼神接触过多或过少、说话时停顿次数较多、时常摸自己的鼻子等。
6.面部微反应:一闪而过的谎言信号
在一些特殊场合或突发场合,人们很难精心地准备应对方式。因此,通过对方一闪而过的表情,可以看到潜藏在微表情中的信号。律师在打官司的时候,往往会通过面部的微反应,去判定对方证词以及话语的真实性。面部的瞬间动作,是一个显著的信号。这个信号虽然一闪而过,但是透漏的信息极为丰富,甚至可以通过这个信号发现更多其他的重要信号。
美国加州的罗恩·米勒律师指出,人们一般在说谎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虽然他们对言辞的控制非常成功,而且表情可能也会摆出一副正常的样子,但还是会在一瞬间产生一些微表情。因为,话语的掩饰非常容易,只要事先想好说什么,在脑子里多练习两遍,就能从容地说出来,而表情可能也能做一些隐藏,但是,想要全面地进行隐藏或伪装,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无论人们如何伪装,人们的本能反应还是会“说出”真相。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试图掩盖某些事情的时候,他的脸部就会成为一个表现丰富的区域。通常,人们会通过一个微笑的表情或点头的动作,来调整自己尴尬、紧张、心虚的心理状态。然而,律师们发现,即使言辞上再如何天衣无缝,人们的面部表情还是无法被全面控制,微表情会透漏出心理变化的信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别人在对你说谎时,他们的话语虽然合情合理,找不出端倪,但是他们闪躲的眼神、手指间的小动作,无一不透漏着他们在说谎的事实。所以,一个明确的真理是,即使一个人再如何试图掩盖自己的谎言,还是会在微表情中透漏出蛛丝马迹。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有足够的观察力,足够细心,就能从微表情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如果你想洞悉微表情中的心理活动,那么你就需要观察得更加仔细。比如,当一个人在你面前说自己事业如何成功的时候,你只需观察他的表情,就能知晓对方的言辞是否真实。当你对其进行一些提问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的微反应和其话语所表现的并不一致,那么他的微表情就会出现一瞬间的迟疑,这也就说明对方是在夸大其词。
事实上,迟疑的微表情也是常见的说谎现象。推而广之,比如,在谈话的过程中,出现突然的停顿,或夹杂一些毫无意义的话语,比如,“哦”、“嗯”、“啊”等,往往是说谎的前兆。
罗恩·米勒律师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案子:瑞内拉女士家里的东西被偷了,她怀疑是邻居马克伪装成推销员的样子到自己家里实施了偷盗。因为,瑞内拉女士家养了一条狗,但是在案发当天,狗却没有狂叫。
在辩护的过程中,罗恩·米勒律师问邻居马克:“我方辩护人称,你当天一直在家中,你在家里干了些什么?”
马克连忙回答:“我在家中看电视,洗了个澡,中午我没有出门,在家做了午饭,还喂了狗,狗粮是昨天买的。”
罗恩·米勒律师说:“是吗?我也喜欢养狗,你买的狗粮是什么牌子的?你的狗除了吃狗粮,还吃什么?狗多大?”
马克迟疑一下,说:“啊……记不清了,它只吃狗粮,别的什么也不吃,它是只幼崽。”
罗恩·米勒继续问道:“中午你给狗喂了多少狗粮?”
马克做出一副思索的样子说:“嗯……大概,大概100升。”
接着,罗恩·米勒表示,他找到了马克说谎的证据。原来,马克在狗粮上说了谎,一只正常的狗不可能喂那么多食物,而瑞内拉表示,自己家的狗极爱狗粮,并且胃口很大。而且,通常狗幼崽只喝牛奶,这就表示马克并没养狗,也就使得马克的谎言不攻自破。罗恩·米勒从马克的迟疑中,看到了他的心虚和不确定,然后以常理的推断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其说谎的微表情。可见,任何语言都需要面部表情的配合,而表情又需要情感和态度的配合,只有这几项相互结合,才能做出自然的肢体动作;而那些不自然的动作,背后都隐藏着一些信息。
虽然人们有时会为自己的面部表情做一些掩饰,并且,一瞬间的面部微表情不易被人察觉,但如果遇到一些懂得察言观色的高手,他们就能充分地看到微表情中的信息。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说谎高手,对此,罗恩·米勒律师指出,在面对那些说谎和掩饰的高手时,如果在他们的小动作中无法发现信息,那么你就观察他的左侧脸。因为,左边的面部肌肉更能展现人的内心变化。人们在说谎的时候,左脸往往会出现短暂的僵硬、犹豫等,这种微表情也就是所谓的不协调。
律师指出,人们的心脏向左,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讲,肢体更容易向左移动,比如,眼球、腿、脚等。有研究证明,人们在遭遇到危险时,腿和脚往往会下意识地往左边逃跑。所以说,人们的微反应更偏向左边一些。如果你观看一些表情图片,就会发现人们的左脸所表达的信息比右脸更加丰富。比如,当别人拿给你一张相片的时候,一眼望去左边的可能性比较大。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无法抓住对方的心理,无法掌握形势,那么你可以通过对方左脸的微表情动作,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可以说,一瞬间的微表情可以传递真实的信息,它就好比是一个真实信息传输器。通常,人们的面部在主观思想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表情,虽然能让人获得一些信息,但是其中也有假标签。而微表情则不同,它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微表情是不受思想控制的,是下意识做出的本能表情。比如,由于心里产生厌恶而做出一瞬间的表情,然后又通过思想进行控制,瞬间把表情转换成正常表情。想要在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观察面部微反应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人生修炼。
7.提出要求,借以观察对方反应
人们经常用“六月的天,孩子的脸”来比喻天气多变,但是,和成年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比起来,孩子的表情变化则相差太远了。并且,孩子们脸上的表情变化是简单明了的,成年人脸上的变化却是微妙复杂的。
人的面部表情复杂多变,与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有很大的关系。人的所有面部表情,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而人们最初的表情,都是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后来之所以变得虚假,大多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为了证明人的面部表情能代表人的内心,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些人的照片拿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给那里的居民看。那里的岛民以前从未见过照片中的人类种族,但他们都能准确地说出照片上人的各种表情所代表的含义。这也说明了人类表情的含义没有种族界限,也就是说,人们的表情具有某种共性。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人们更加善于伪装。这时,人们已经很难从表情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心理,但是幸运的是,人们发现了微反应。这也是表情的一种,并且它更多地体现了心灵脸谱的作用。人们的内心可以表现出很多复杂但又微妙的表情。这类表情变化迅速,不易被察觉,但是只要抓住了,就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对方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开玩笑地说,“你把倒霉都写在脸上了”。这虽然是一个玩笑,但是人的内心世界确实会显示在人的脸上。比如,脸上微微泛红,代表的是羞涩或激动;脸色发青,一般表示生气或受到了惊吓;轻微的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等。
在我们即将进入社会时,家长总是告诉我们:在外做事,要注意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刚开始,我们都认为这句话是消极的,我们认为闯天下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但实际上,察言观色是我们与人交往的一种技能,它所表示的是一种社交能力。
文森的同学彼得即将结婚,给文森送来了喜帖,并邀请他参加自己于下周举行的婚礼。文森与彼得的关系很好,而婚礼正巧不在周末,因此他需要请假去参加婚礼。在快下班的时候,文森去向自己的上司请假。
敲门进去之后,文森发现上司正对着一张纸发呆,他的眉头紧锁在一起。文森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并把同学的结婚请柬放到桌子上,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文森没有注意,当他把结婚请柬放到桌子上的时候,上司的眉头轻微地皱了一下,然后很快恢复正常。按照平时的情况来看,请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没想到上司看了看文森,说:“公司最近太忙了,能不去就不要去了。”说完就再也没有理会文森,继续低头看着那张白纸。
之后,文森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办公室。他觉得很疑惑,以前请假的时候,上司从来没有这样过,这次为什么不批了呢?后来,他从同事那里了解到,上司生活不太检点,在外面有了外遇,因此他的妻子找上门来,并给了上司一张离婚协议书,正逼着他离婚呢。自己却在这时拿着结婚请柬去请假,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所有的律师都认为,细致地观察一个人的微反应,就能读懂此人的内心世界,而他们也常常将其运用在案件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人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瞬间反应,分析出与自己交谈之人的心态,以使彼此的交谈始终处于愉快的状态中。著名律师格洛瑞亚·奥瑞德认为,一个人要想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内心,可以先提出一个要求,然后认真观察对方的反应,因为,从这些细小的反应中得出的结论,要比经过多方调查得到的信息可靠得多。
在一次职业棒球的选拔会议上,日本哈姆球队中的木田提出入队的要求,除了巨额的钱财之外,还要了数百亩的土地,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职业棒球迷以及很多媒体都认为木田的要求太过分。但事实上,木田这个要求可以算是一个“牵制球”。也就是说,他首先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然后观察对方对这一要求的反应。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探知对方内心的方式。
其实,自己实际的要求能否被对方满足,可以从对方对这个要求的反应中看出来。根据这样的理论,木田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是想知道球队是否真的希望他加盟,并且还想知道球队其他成员对他的评价。如果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他也不会在这之后很爽快地答应了对方撤回报价条件。
对此,美国著名律师查德·奥尔尼表示,有时用一个要求来做“牵制球”,然后观察对方的微反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