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在后世,听到别人议论皇帝的功与过总是头头是道,似乎换他去做皇帝就能有更好的结果。受后世的影响,赵祯原本也以为做皇帝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无非就是亲贤臣之远小人,让懂治国的人当宰相,会赚钱的人去任三司使,能打仗的人拜枢密使。
可如今真的登基大宝,才发现皇帝不过是平衡各方势力的一个纽带,中间要顾及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后家族的利益,勋贵的利益,士大夫的利益,还有天下读书人的利益,将来还要考虑皇后及其背后势力的利益,刚登基时,甚至还要担忧皇位能不能坐稳,所以当大臣们驳回了赵祯要提升天下匠人地位的提议,他也只能作罢。
不过,或许是为了照顾新皇的颜面,朝堂批准成立格物司,选各行大匠入其中,同时为了笼络民间的“高手”,赵祯又下令所有皇商都必须举荐一名大匠入格物司挂名,倘若有利国利民之发现,即有重赏。
赵祯不是没有想过赶紧发明出枪支大炮,然后发现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征服如今还是蛮夷的欧罗巴,然后调头灭亡中亚小国,称霸全世界,建立属于大宋的日不落帝国,最后事了拂身去,不求功与名。
可这不过不切实际的幻想。
此时已经有火器出现了,不过威力并不大,为了达到易燃易爆的目的,经过历代人的不断改进,通过在火药配方中加入不同的辅料,出现了能够放毒,释放烟幕,还有快速爆炸的三种。
冀州团练使石普,神卫队长唐福还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如今这二人也被他召入格物司,石普任军器监大监,由从五品直升正四品,唐福为军器少监,从六品。
可即使有了火器,也只是是装备更加精良。
总结与契丹之前的数次战争,宋军的缺少的不是精良的装备,而是在与敌军作战的时候如何形成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小规模作战时,宋军胜利甚至是远远多余失败的,可一旦到了大军团作战,胜利女神总是青睐以骑兵为主的契丹。究其原因,是宋军机动性太差,打了胜仗也无法扩大战果,契丹的骑兵很快就能消失在宋军眼中,然后重新聚拢,重新再战,反之,一旦宋军失利,契丹骑兵就化为了死神的镰刀,无情的收割着一条又一条生命,能够逃离的军卒并不多。
所以即便赵祯知道后世的大威力的火药配方,说出来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只能影响局部的形势,一旦到了大规模作战,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且有了火药还要有合格的载体,不然就会出现“未伤人,先伤己”的情况。那么发展火药前还要发展冶铁行业,冶铁又要高温,就需要合格的燃料,这时又要寻找高质量的煤……科学的发展是一环接着一环,相互影响的。
所以赵祯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提高宋朝的“科技水平”,那就是,让人们自发的,自觉的去研究。
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朝,尤其在宋朝,士大夫都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同时想成为读书人并没有多高的门坎,当时无论哪个阶级的人,都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孩子读书,期许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人中龙凤,东华门唱名。这就导致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都去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差一点的成为商贾,一生丰衣足食,虽然在市场调节的刺激下,纺织技术得以长足进步,可其他没有利润的,却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的行业,发展的却十分缓慢,比如说火药,比如说高端的冶铁技术。
所以赵祯想到了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以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过被朝堂驳回了。
“可是没有关系,起码格物司已经组成了,下属的军器监也比后世早出现了四十九年的,待哪一天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我力排众议,封毕昇个开国伯,便也算是千金买马骨,天下必然会因此而沸腾,各种发明必定层出不穷,说不定就会因此而进入工业革命。”睡觉前,赵祯自言自语道。
不过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要有人的支持,所以在刘娥把持朝政的时候,赵祯也要开始准备培植一下自己的班底。
赵祯手上有一张王旦推荐的臣子的名单,可他并不打算私藏,这些人都是有治国之能,并且极为传统方正的士子,这些人一旦坐了高位,对处在刘娥阴影下的赵祯的帮助是极大的,所以他将它交给了刘娥,并告诉她是王老相公交给先皇的。
刘娥对于王老相公也是极为敬重的,而且之前举荐的人都显示出不凡的能力和出众的德行,刘娥虽有私心,可并不是个欲壑难填的人,在满足私欲的同时也会想办法使国家变得更好,也因此,朝中反对她干政的声音越来越小,同时,另一件事转移了大臣们的目光。
当驿卒将皇陵底下挖出了水和石头,误了七月之期的事报与开封的时候,整个朝堂都震动了。
无论在哪个朝代,有点家底的人都不会入宫当太监的,所以并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雷允恭其实还没有多少文化,于是乎,和丁谓一番谈话后,他开始不把皇帝寝陵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事放在心上。可如今邢中和一语成戳,当真挖出来水,雷允恭知道自己怕是必死的了。
在满朝的议论声中,刘娥第一时间就赐死了雷允恭,算是给朝堂的一个交代,而丁谓作为山陵使也是逃不了干系的。
李迪上书,弹劾丁谓任山陵使,因所选寝陵不妥,延误了真宗下葬之期,罪不可赦。
宰相的权柄是重,有时连皇帝也无可奈何,可这一切的前提是自身没有能够被人攻击的地方,山陵崩是大事,皇帝是被视为君父的人,影响了父亲下葬的时间,所有人都找不出理由为丁谓求情。
丁谓自请外放泉州,刘娥不准,下旨贬丁谓为崖州司户参军,同时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降黜,并抄没家产。
抄没家产的事赵祯建议由李迪负责,李迪是个方正君子,一直看不惯丁谓的行为,寇凖离京无人敢送的事更是彻底激怒了李迪,公开宣布与寇凖不共戴天,所以抄丁谓家的事赵祯认为他最合适不过,刘娥也同意了皇上这个小小的提议。
李迪从丁谓家中搜得各地的宝物,书画,古董不可胜纪,还有大量铜钱,地契,一律充公国库。
丁谓倒台后,刘娥拜王钦若为同平章事,封冀国公,拜咸平年间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的王曾为参知政事,而李迪则被拜为秘书监,知舒州。本来无论以声望还是能力来说是都应该是李迪拜相的,可李迪是反对刘娥听政的,所以不会受到刘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