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晖斜眼看了一下姚凤,然后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说道:“殿下,老臣年事已高,请殿下准许臣告老还乡!”刘光将奏折递给李煜,李煜放在一边,说道:“也好!三位将军都曾为我南唐建功立业,你们是父皇手下的能臣干将,也算是我李煜的长辈了。既然要告老还乡,那晚辈也只好答应了。不过你们放心,我会给你们每人一笔银两,也好颐养天年。”
冯延鲁和姚凤暗自皱眉,心道:“要告老的是皇甫晖,怎么连我们也扯上了?他这是有意不让我们再掌权了,好小子,年纪轻轻,心机倒挺重!”李煜话说到这份上,他们二人也不得不“被”告老还乡了!
最后还是冯延鲁说了一句:“念在追随皇上这么多年的份上,臣想和七皇子一道去扬州,照顾皇上。”李煜应允他们一同前去。
皇甫晖和冯延鲁依次离去,姚凤却没有走。李煜问道:“姚将军还有什么事吗?”
姚凤道:“殿下,我们三人从刚开始被关押,后来又是软禁,虽然互不相见。但临出发前,我看见皇甫将军和北宋赵普偷偷耳语了一番,臣担心是不是……是不是皇甫将军已经暗中投靠了北宋。因为臣在开封时,他们也曾妄图拉拢老臣,但我心里只有南唐,所以被我拒绝了,我不知道他们二位是不是跟我一样,有没有在威逼利诱之下屈服?所以还望殿下多加小心才是!”
李煜心想:“怎么都好打小报告了?小的是,老的也是!幸亏没安排你们再次领兵,否则还不掐起来?”李煜正想着,姚凤道:“臣告退!”李煜点了点头。
待到姚凤走后,李煜看到皇甫晖递上的告老还乡的奏折,他打开来看,只见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姚凤已降宋!”这让李煜更加头疼了,到底谁说的是真谁说的是假,他也无从得知。“总不能都抓起来拷问吧!先不说他们同不同意,就是朝上那些大臣都放不过我,说我忘恩负义,说我以小欺大……哎!算了,想不通就不想了,反正他们没兵权,谅他们也做不出什么事来!”李煜像是没把这三人放在眼里,而也正是他一时的麻痹大意,酿成了日后的“杯具”。
晚上,李煜召集结拜的六个兄弟,共进晚餐,席间李煜向他们说出自己想要改革的计划。众人听的是热血沸腾。
第二天早朝,李煜宣布封卢绛为镇东大将军,张顺为副将,魏蒙为中郎将共同镇守南唐东部沿海一带。将金陵外三十万军队命名为“龙翔军”直属李煜管辖,并从龙翔军中通过比武选拔出八千最牛叉的士兵,组成皇家卫队,驻守在皇宫内外。册封贾铭为皇家卫队首领。另外,吴大力、东方赢、西门胜也都被安排进龙翔军内任职,杨民除了继续负责他的情报司,还和冯楚一起担任龙翔军校尉,共同负责一支专门负责侦察的队伍,杨民教他们隐蔽、潜伏,冯楚则教他们易容、自救等等。龙翔军共分四个师,分别为吴大力的虎师、东方赢的熊师、西门胜的豹师和杨民、冯楚的鹰师,可以说三十万的龙翔军完全控制在李煜的手中。
朝中大臣虽然心生不满,但也知道李煜安排的都是心腹之人,这应该是排除异己的前兆了。果然,李煜开口道:“诸位大人都是父皇先前倚重之人,有的德高望重,有的立过奇功,能有今天的地位都绝非轻易得来。我知道你们对南唐有功,南唐不会忘记,但同时我也知道诸位当中也有腐朽之辈。打着为南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幌子,中饱私囊,腐化堕落。你们都听过‘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吧!我不希望南唐的臣子都是无能之辈,所以……你们当中要有一些人出局。现在,我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之前做过什么坏事,比如收受贿赂、仗势欺人等等,自愿站出来引咎辞职、告老还乡,对于之前的事我会既往不咎。你们有一天的时间好好想一想,今天你们就呆在这,那也不许去,中午我会让御膳房给你们准备饭菜。你们的家人我会通知的,不必担心。最后提醒你们一句,不要妄想可以逃过我的眼睛。”说完,李煜便离去了,大殿之上只留下一帮大臣。
待到李煜走后,众人像是炸开锅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吵闹着。南唐群臣大概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韩熙载为首的来自北方的文人,一派是以冯延巳为首的江南人士。南唐烈祖李昪建国时,举贤任能,不分南北,只要有才就会重用,当时群臣也算和睦。但到了李璟时期为了争权夺利,群臣逐渐分为南北两党,也有很多人被迫加入到一方中去。淮南战败后,李璟曾经想要打压势力较大的江南一党,一些人遭贬,但很快又被重新任命。这不得不说党派的实力。
丞相冯延巳道:“韩大人,听说你府上有不少的金银财宝,万一被太子查出来,可就不得了了,我劝你还是离开朝堂,隐居去吧!”韩熙载向来狂妄自大、放荡不羁,不把任何人放进眼里,就是比自己官职大的丞相他也不屑一顾。只听得他冷哼一声道:“丞相言重了,我家里的金银除了我的俸禄和我卖字画所得外,其余都是皇上赏赐的,没有一分是不义之财。我又何必心虚呢?相反,丞相大人年纪一大把了,听说还有病在身,最适合太子说的‘告老还乡’了,作为同僚,我还是劝丞相一声,激流勇退为好,否则人财两空哦!”
两人的争吵很快爆发为两党之争,有什么事“组织”给你顶着,怕什么,只要组织不倒,就算自己有什么小辫子被抓,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帮派”出一把力,想要在这上面有好的表现。躲在门外的李煜听了一会,气愤异常,他心里骂道:“一群吃干饭的废物,就知道窝里斗,看老子怎么整你们!”他刚要离开,突然看见大殿角落里有两个人站在人群一旁聊天,好像两派的争斗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李煜有些好奇,他派人将那两人叫到御书房,然后离开了。
李煜想要改革朝政,但总是遇到这些大臣的阻挠,所以他下定决心,先把他们解决掉再说。而他离开大殿,却是去做另一件事去了。等他回到书房时,只见那两人已经站在书桌前等候了。两人见李煜来到,行礼道:“臣潘佑、李平参见太子殿下!”李煜摆手免礼,坐到书桌后。
李煜开口问道:“潘佑、李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一个是中书舍人,一个是户部侍郎,对不对?”李煜为了治理好群臣,私底下下了不少功夫,不仅派人去调查每个人详细的底细,还翻出以前的奏章,有些甚至是参他们如何如何的,李煜都曾派人调查核实过。对于潘佑和李平,李煜记忆深刻,因为他们曾在奏章中阐述自己如何看待时局,如何使南唐强盛,战胜对手等等。而且两人还是要好的朋友,李平也正是靠潘佑的举荐,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潘佑和李平齐声称是。李煜接着对潘佑道:“潘佑,我知道吏部尚书徐铉一直和你为难,你对他有什么看法?还有,我南唐当今的朝局你也看到了,你认为我该怎么做?”
潘佑知道这是李煜在考验自己,如果回答得好没准会有升官的机会。他想了想说道:“徐大人和我只是在某些事上政见不一而已,我们两人也并无太大的矛盾。而且徐大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臣还是很钦佩的。也很庆幸南唐有这样一位能臣。至于当今朝局,臣认为我南唐的臣子太过对立。南北之分让同僚们只顾忙于各自的利益,却忘记了职责所在。臣建议殿下应该想办法团结两派,堵不如疏,应该让他们将眼光转到一处,劲往一处使,这样才有利于南唐朝廷。”
李煜道:“你是说让我劝他们讲和?我可没那样的打算。”他又对李平说道:“我听说李大人对于搞好经济很有一套,不知道你对我南唐现状有什么高见?”
李平说道:“经济?殿下说的是税收、财政吧!高见谈不上,臣只是觉得我南唐应该大力发展商业才是。”
李煜有些好奇,没想到这人倒有几分先见,于是问道:“这是为何呢?要知道士农工商,商可是排在最后的。”
李平说道:“虽然前人并不重视商业,对商人更是加以鄙视,但臣认为商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商人可以将各地的东西实现交换,百姓手中富余的东西可以换来稀缺的货物。拿淮南为例,淮南大旱,粮食欠收,而且经过前段时间的战乱,淮南百姓更是难以生计。我想这也是北宋愿意舍弃淮南的原因之一。但他们或许不清楚淮南盐产量颇丰,而盐在江南又是奇缺之物,如果组织商人在淮南买盐到江南来卖,再将江南的鱼米卖到淮南,两地形成互补,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正是商人的好处。另外,有了货物流通,就会促进各地的生产,例如纺织、茶叶和瓷器的生产等等,这又可以拉动手工作坊的发展。如果这些兴旺起来,那势必会造成桑、茶、麻的需求,这又会拉动农业的发展,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为了促进百姓增收,朝廷应该大兴水利,在各地建立水塘,以便浇灌。还要在主要地方修路,在关口设立驿站供人休息,这样就可以吸引别国人来我南唐经商,更能将我南唐稀缺的牛羊马等带来,充实国力。”
李煜对李平的见解大家赞赏,接着让他们回到殿上。李煜则继续在书房等着,或许更应该说是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