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奕的身世谣传终于引起道光帝的注意,非常愤怒,这不是明白着打他的脸吗?立刻下旨严查。可惜已经晚了,所有的线索都中断了,根本就查不出源头。
疑云笼罩着道光帝的整个心灵,六阿哥的相貌确实和自己不太像,性情方面也相左,格格不入。心里长满了草,做什么事情都不痛快,脾气见长,对静贵妃的态度更加冷漠了。
皇宫可不是说进就能进的,何况藏一个大活人,道光帝只是心中存疑,不敢肯定,也不大相信。常言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一两个儿子相貌出了差异,应该很正常。
从明朝开始,皇帝的性生活成制度化管理,管理机构是敬事房,最高负责人是敬事房总管太监,其任务是安排、记载皇帝和后妃的性生活。在皇帝和皇后做房事时,敬事房太监必须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为受孕的证据。敬事房太监和另几个太监就守候在皇帝寝宫外面,等候皇帝的房事结束,如果规定的时间到了,太监就会高呼“时间到了”,然后太监再把妃子背回去。
清世宗认为这种制度对查清子女是否确凿地出自皇帝血统,从而对皇位继承问题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可对皇帝纵欲有一些限制。所以承袭下来,并且加以完善,从各方面加强管理。
这段时间静贵妃的遭遇,奕一清二楚,受到冷落那是必然的。再怎么说,静贵妃也是自己重生的母亲,是这个世上的唯一亲人,他不能看着不管,把她接到恭王府小住。
按规矩,后妃不允许私自出宫过夜的,但是奕的影响力极大,又是静贵妃的亲儿子,自然就没那么大的阻力了。
吃过晚膳,奕屏腿左右,小心问道:“关于外界的传闻,额娘怎么……”话到嘴边,就问不下去了。
静贵妃神情有些烦躁,她也被这样的谣言伤透了心,皇后之位空了很多年,自己做的也不错,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得不到道光帝的欢心,一直不肯封自己为皇后。现在又出现这么玄乎的绯闻,颜面尽失,更不可能母仪天下,享受皇后至尊了。
在封建社会,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嫁给一个瘸子麻子,也要安分过日子。谣言直指皇帝的妃子,简直是天下第一丑闻,带来的震动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如果不能洗刷清白,静贵妃将被打入冷宫,甚至被处死。
静贵妃不悦道:“皇儿也这样看额娘吗?空穴来风,不足为信,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皇宫何等森严,别说一个大活人了,就是一只苍蝇也进不来。定是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在作怪,中伤额娘,以达到攻击你的目的。”
奕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一个人的武功再高,轻功再好,也不能在皇宫大内里飞来飞去。宫墙高厚,护城河宽五十多米,想要从这些地方偷偷进入皇宫,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再说了,大内侍卫也不是吃素的,身手都不错,而且成群成队围攻一个人,怎么可能让人逃脱。
奕来到这个时代后,对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练就了一身不俗的武艺,还专门研究过轻功,想解开一些不解之谜。就轻功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传说的飞檐走壁和踏雪无痕的绝技,到现在,奕最多能跳一人多高,可以手脚并用攀爬一座高墙。
静贵妃这么一说,奕轻松了许多,自己被蒙蔽了心智,冲昏了头脑,这么浅显的道理还不明白吗?有些不好意思,致歉道:“额娘,儿臣混了头,上了别人的当,最不该的是怀疑至亲,实在不该。”
静贵妃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已经死了两个儿子了,现在对奕疼爱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忍心责备他,轻声道:“儿多虑了,清者自清,由她们说去吧,额娘倒没什么,唯一可虑的是你,如此歹毒的谣言绝没有好处,还是想法制止的好。”
奕道:“额娘放心,这种事情越描越黑,相信过不了多久,自然而然的就会消失,也许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奕现在一通百通,如今完全恢复了神明,根本就不相信此谣言的真实性。清代紫禁城不仅警卫阵容庞大,宫禁制度也非常之多,要求也非常严格,这些制度无疑对加强宫庭禁卫和皇帝的人身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紫禁城的警卫值班制度当时叫“宿卫制度”,是禁城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它规定宫廷内外该值班的地方应由哪些人值班,各多少人,如何分值,由谁负责等等。
乾清门是前殿**的分界点,与皇帝临朝的乾清宫和起居的养心殿近在咫尺,在其左边的景运门,设有专司警卫任务的值班大臣、司钥长、主事、护军校等值班人员共四十人;与景运门遥相呼应、紧靠军机处的隆宗门,有护军官兵三十四人在此值守。
此外,在禁城内各宫、各门、各库、各隅都安排有数量不等的护军官兵值守。城门内的蹬道、城门口的栅栏等处也有护军把守,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都是重点值守的地方。
禁城内上三旗侍卫被分为六班,每班又分两翼,日夜轮守。紫禁城外围由下五旗护军负责,每旗两天,日夜守护。所有这些禁卫人员均由景运门值班统领负责管理和稽查。
紫禁城白天查验就非常严格,晚上更是仔细。宫门每天晚上都必须按时关门上锁,应锁的宫门到时由该门的护军参领负责上锁,然后派护军校将钥匙统一交到景运门司钥长那儿,再由司钥长率领护军依次验看。
如此严密的宫禁制度,怎么可能让刺客轻易的闯入,就连第一道门槛都过不了,更不可能闯入禁地**了,那里可是紧靠着皇帝的寝宫,防守极为严密。只是编造此谣言的人十分高明,不追查还好,一旦追查,就会出现许多多忽明忽暗的线索,一步步引着你陷入彀中。即便你聪明绝顶,也会一时不查,吃亏上当,可见对方绝对是一个心思缜密,才智高超之人。
至于侠盗古鹰,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恐怕也是江湖上的人夸大其词,就像燕子李三之流一样,只是比一般江湖人厉害一点。再说了,古鹰这个名字是真是假都不清楚,盗窃官僚士绅麻烦不小,遭到官府通缉,老百姓为了保护恩人,就把他神化,说成天下无敌的大英豪。
根据奕的进一步了解,江湖上确实有这么一位侠盗,只是很少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到底本事有多大,根本无从考证。老百姓之所以这么崇拜他,主要是代表一种愿望,生活在高度压迫剥削的年代,渴望有这么一个行侠仗义的豪客,解救百姓于水火。
一传十,十传百,总这么恶意宣扬也不是办法,本来道光帝就不待见自己,现在有了这档子事,恐怕会出大麻烦。静贵妃表面平静,内心恐慌,奕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件事关系着母子两个人的命运,他不得不慎重处理。
制造这场谣言的人充分利用了静贵妃的境况和地位,巧设计谋,布置了连环阵,步步紧逼。很多人都知道,自从贵妃钮祜禄氏入宫后,已成了道光帝最宠爱的妃子,特别是生下四阿哥后,更是德隆望重,身份地位直线上升。
钮祜禄氏不仅心智超群,而且才貌双全,早年曾随父亲在苏州住过,进宫后仿照民间的七巧板,将木片削成若干方,制成“六合同春”四字,成为宫中新鲜时髦的新年玩具,为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紫禁城,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
这种很讨人喜欢的玩具后来传出禁宫,广泛传播于民间,,还有人仿制这种玩具。有首清宫词曾经专门赞美她过人的聪颖和绝妙的手艺:“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髻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由于宫中像她这样才貌兼备的女子非常少见,因此她一进宫,就被封为**等级的第五等嫔,随后更是一帆风顺,生下皇四子奕詝之后三年之后,二十七岁的她被道光皇帝正式册立为皇后!
相比之下,时为贵妃的博尔济吉特氏,家境一般,并非出身甚麽名门望族或者元老权贵之家,父亲只是刑部的一个五品官,要想凭借身份地位博得道光皇帝的欢心,是一种奢望。
虽然也很美貌,但是和钮祜禄氏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主要是才学和心智,远远不及。平时为人低调,规矩本份,在充斥着勾心斗角风气的**中倒也平安无事。
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始终得不到皇帝的欢心,自然很憋屈,看着人家欢声笑语,日夜陪伴在道光帝身边,能不吃醋吗?正因为这一点,对手抓住时机,广为传播,加以渲染。
奕派出大量人手,逐一查证,矛头直指四阿哥府邸,也验证了自己的怀疑。立刻采取行动,用充实的证据又编几个正面传说,这一下子热闹了,各种传闻都有,静贵妃和奕成了焦点人物,以前的谣传渐渐被人怀疑,逐渐消失在无形中。
事情就这样慢慢平息下来了,想当年,乾隆帝就有这样那样的谣传,离谱的说是江南陈阁老家的公子。前车之鉴,道光帝也明白有人在暗中操作,这是储位之争的必然产物,需要谨慎应付。
真相如何?上天让自己找了这么一具躯体,无可改变,只能利用天赐良机,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