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经常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这个人就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是世上诸多亲密关系的一种,正是因为这种每日朝夕相处的亲密,才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会出现小小的摩擦。特别是,当今孩子的个性越发鲜明,老师稍稍有不随其心意,就有可能令其有受伤和不服的感觉,动不动就想挑战老师,制造一些恶作剧,使得老师无法正常工作。
张喜阳自从那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后,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便一直寻找机会,想给老师点颜色看看。
那天,学校举行卫生大评比,张喜阳感觉这个机会不错,当大家把教室里里外外都清扫了一遍,卫生检查团要来了的时候,张喜阳在靠近讲台的窗户附近来了一个精彩的倒立,两个黑墨的脚印印在了教室雪白的墙壁上。
有了这两个脚印,班级卫生得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差”。老师非常生气,把张喜阳喊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孩子“在错误中长大”的天性和老师规范孩子错误行为的天职,必然产生冲撞。这样的冲撞虽然没有伤害性,但要处理得好,除了老师多多理解尊重孩子,也需要家长指导孩子试着从老师的角度做一下换位思考。
1理解老师的爱与真情大部分的老师,都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他们深深爱着自己的学生,渴望自己的心血能够浇灌出灿烂的花朵,那就是让孩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学生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正所谓,爱之越多,牵挂的网织得越密。而一个孩子越是叛逆、越有个性,越容易对老师的管教不服气。当然,学生犯错、不懂事的时候,老师就会感到很气愤。老师生气,难免要责骂、批评学生,个性强的学生就会受不了,就可能记恨老师。
对于处世不深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即便老师批评他,也是希望他改正错误、取得进步。即便老师有的时候话说得很直接,学生也要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因为老师爱学生,才会教育学生,而教育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情。
2莫怪老师“恨铁不成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为了让自己教的孩子成为人才,很多老师对孩子管教非常严厉。一旦发现学生上课迟到、打架斗殴、违犯校规校纪、成绩退步,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
老师批评学生,有的时候就会因为学生的不理解而被学生记恨。如果家长把孩子放在老师的角度,让孩子想想老师虽然做法有时欠妥当,但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没有出错的时候,老师是不是很和蔼?孩子明白了老师的苦心后,就不会记恨老师。更不会因为老师的一次批评就要报复老师。
当孩子对老师有意见的时候,父母不妨教孩子这样换位:“如果我是老师,我是否能够万无一失地处理好每件事?让每个人满意?不可能。”老师偶有不妥之处,学生多一点谅解,就不会产生师生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