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于19世纪的初期萌发于柏林大学,19世纪20年代,德国大学的选修课经验传入美国。到20世纪初,美国不仅各大学普遍开设了选修课,各中学也设置了选修科目。这就将学科分成必修和选修,通过两者的种种组合编制课程,其目的是既保证学习者作为公民或某种职业者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又能根据学习者的能力、能力倾向及兴趣爱好,实施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这就是说,选修制度在创立之日,就明确了选修课与必修课所担负的不同功能,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很快,这种课程模式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阶段,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对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开设选修课意义重大。
一、开设选修课的意义重大
(一)符合知识的增长规律
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必修课门类一般较固定,内容也较稳定,由于数量、课时的限定,知识传授的深度、广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便可以加深、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任选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纯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地自由地选修自己喜爱的科目,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开设选修课可以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课时的有限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这样,既有助于保证基础,又有助于在教学中开拓知识深广度,充实新内容,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加趋向专门化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与知识的日积月累,他们已有了较为显见的知识取向与个人专长,特别是在学生进入高校后,他们在完成公共必修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选修学校开设的必选选修课程。必选选修课是学校将相关科目的选修课分别组合成不同组别,学生按组选修,其特点是,学生可选此也可选彼,但必须选一组。这就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课程上,得到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从而在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职业技术方面有所专长,知识技能更加专门化。
(三)有利于个性教育的发展
课程设计最优化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个性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大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看都在逐步走向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爱好、性格、特长,学习目的更明确,因而差异和分化越来越明显,每个学生的水平、程度高低各异,今后从事的专业、行业也不同。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人才,现代社会的人才观认为,多才多艺的全才是人才;在某一方面发挥了个性特长而优于一般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优异成绩的人也是人才。就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而言,前者几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后者才是我们教育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因而,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学生的每门课程一定都全优,必须从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在保证基础课程合格的同时,在其他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方面拔尖,使之学有所长,成为真正的人才。
(四)适应社会的需要
任何一个时代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当时的教育目标来确定的。现今我国强调课程多样化,这正是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与学习主体的个性化要求相适应。学生毕业后,将要成为各个专业领域、各个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向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为他们开设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内容的职业技术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将各行各业所需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开设一些全新的专业知识课程,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社会。
由此可见,选修课在课程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开设选修课势在必行。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开设选修课程并未采取足够的重视。
二、学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课程工作者谈起。因为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以及学生的成长对学校课程的客观要求与需要都必须通过课程人员来实现。课程人员正确或错误的思想都会对学校课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要进行课程改革,首要问题是要改革课程人员的教育观念,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不同认识、知识的局限性、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看法等等,都将影响课程的改革。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始终不敢对陈旧、僵化的课程体系动“大手术”,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中学、大学开设选修课至今,时开时停,历经多次反复,结果尚不尽如人意。
其次,从学校方面来看。虽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开设选修课程。有的学校也仅是虚设,根本没有解决师资、教材、设备等问题,开设的科目既无教师上也没有学生选;有些学校开设了选修课,但因对选修课的课程功能认识不够,还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1.重复性。由于对选修课功能认识的偏差,学校选修科目大多以专业划分,教师多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在所教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其二,因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不下,便将专业内容转化为选修课程继续学习,这就使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补充课时或是专业课的延伸,造成内容上的相似或重复,始终跳不出专业界限的窠臼,学生非但没能学其所好,反而增加了课业负担,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2.狭窄性。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最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学习,而围绕专业课程开设的选修课,缺少选择余地,所选科目窄而少,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削弱。传统的学科界限已有了严格的划分,新的科技成果也很难及时补充到有关学科中去,学校现有课程不能有效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因此,作为选修课更应当注重综合性,注重横向联系,文理渗透,更多地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等方面预见性地开设一些相关的学术类、职业技术类、综合类、技艺类课程,以便学生步入社会时,除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
3.盲目性。开设的选修课程针对性差,一窝蜂上,能开就好,未能从社会现实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考虑,开设新颖、实用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能学到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各种技能,真正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
第三,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对于开设选修课应当是很欢迎的,教师和学生一样,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之外,还有自己的许多特长与人生经验,而必修课的种种限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适可而止。通过开设选修课,教师能将最新的观念、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然而,由于目前选修课的次要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课时又少,无法系统完成该课程内容等因素,自然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教师只好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专业课程上,从而削落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与考核。
最后,从学生方面看。应当说这一群体对选修课的观念是最淡薄的,原因自然不全在他们,但反映出来的现象是:迟到、早退、旷课严重,仅求考试过关,而不重视某课程所能给予的知识容量,由此,是否容易通过考试也就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该门选修课的主要依据。笔者曾对我校两个班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在中学听说过选修课的学生仅占20%,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是主次关系的占60%;对自己选修的科目纯粹为学分的占50%;因为兴趣爱好的占10%;二者兼有的占40%;对于喜欢开设哪些类型的选修课,学生多指专业外的,能联系实际,开阔视野的自然、人文等学科。可见,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但学习目的尚不明确,而学校开设的课程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那么,如何使选修课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这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由选修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看出,在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学科不是必修学科的附庸和陪衬,它属于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正确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必修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设置的,这就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方面充当主要角色;而选修课则是学习者在众多的学科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科进行学习并且得以突破,使自己拥有某个方面的“专长”。从这一点上看,选修课又有必修课所不具备的优势。应该说,扎实、稳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是必修课程培养的结果,而发挥个性、培养特长则应是选修课所致力的目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功能是有区别的,不可相互替代。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实际上是教育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课程上的体现。而教育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并不存在条件关系,二者是一种并存、并列的关系,只有统一性和差异性有机结合,才是健全的教育。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性质、功能上并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又互相并存的课程系统,共同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忽视选修课的特点、功能和地位,将之看成是多余的或补充的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将是不利的,但刻意拔高、夸大选修课的作用,也将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在当今和未来社会,无论是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言,还是就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具有某一领域高新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同时需要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具备更宽厚更扎实的基础。因此,不管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学术专业或技术行业,基础课都必须扎实、稳固。所以,我们在强调重视选修课的同时,切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选修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应当根据不同的年级,按照科学的比例,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便发挥它们各自的课程功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或某些课程上拔尖,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明确选修课的地位,摆正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选修课的课程功能,保证选修学科的发展。比如本校近年来,敢于大胆改革教育观念,借鉴先进的课程模式,大量开设选修课程,特别是关于人文、技艺等方面的课程,学生获益匪浅。
第二,必须建立独立的选修课程体系,而不是必修课的陪衬和附庸。首先,这个体系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不同技能特点、不同知识体系的,可供学习者充分选择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种种需要。第二,必须打破单一的学科分类,使知识系统相互交叉、渗透,开设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如语文学科中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就可与许多专业课教学(比如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相结合,几个教师共同开设一门综合性选修课。第三,应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而不是仅仅通过书面文字间接地认识世界,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如本校开设的社交口语训练、家电维修、外语口语、电子工艺、实用应用文写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真正培养学生能写、会说、肯做的实用技能,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各色人才。
第三,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社会发展,知识剧增,我们强调继续教育,职后培训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以传授知识天职的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也应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条件,通过进修、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为选修课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
第四,建立选修课咨询指导机构,组建一个由班主任、专业科、教务科、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几个网点组成的选修课咨询指导机构。这样,可以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专业特点,开出必选与任选两种选修课程,由教务部门统一设置,指导学生正确选报适合自身特点的选修科目,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潜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功能,以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真正目的。
第五,加强对选修课程的管理,课时应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定,课程安排可一学年,也可一学期,甚至两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上课的形式与考核应灵活多样,由任课教师视课程特点与学生个性特征而定,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选修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关键。今天学生学习的课程就是明天他们进入社会后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学校不能向学生教授“一时有用,一辈子无用”的“知识”。选择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个性教育,选修课程的地位不容忽视,必须加强并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