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磨經序云。原夫大雄御宇。意唯拯拔一人。大教膺期。指歸為顯一理。但由群生著欲。欲本所謂我心故能隨其所懷。開示止心之法。然則心為生故之本。滅欲必止心源。止心由乎****。慧起假於定發。發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須尊重於戒。故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破古記不識今家宗旨
資持(上一上)引古記云。今所學者。正為求此四果。以斯宗正屬聲聞乘。故談至此。以為極矣。昔甞聽習。每臨此語。不勝痛咽。可謂屈抑祖乘聾瞽來學。受戒篇。明上品發心。沙彌篇。說出家學本。篇聚所引勝鬘智論。並以毗尼即摩訶衍。羯磨疏中。圓教出體。即同三聚。終歸大乘。域心於處。何得不思致虧發足。如是等文。如何銷釋。致使一家教門。宗骨俱喪。後賢有識。深須鏡諸。
濟緣五門伸圓教義
三圓教中。先開大意。略為五門。
初敘教本
良以眾生。本有清淨真常妙性。由諸妄念。故受輪轉。如來欲令息妄歸真。故於寂場首制心戒。令息妄緣。名為菩薩心地法門。小機昧己力不堪任。而又降迹鹿園。方便提誘。乃於菩薩。戒中。摘取小分。以為五八十具。後既開顯。盡用付之。所以梵網頓制。則具十夷。善戒漸圓但列四重。殺盜已制不復重明。是知如來。唯有一乘圓極妙戒。華嚴直與。鹿園曲示。三世十方莫不皆爾故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其意也。
二釋名者
前並小教此是大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計空有不均。今悟教權。名殊體一。色與非色。莫不皆然。即圓融義也。前既從權。一期赴物。今此克實究竟顯示。即圓滿義也。具此諸意故名為圓。
三顯體者
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為體。諸佛所證。安住其中眾生所遺。日用不覺。包徧十虗。含育萬有。隨順物宜。種種異說。法界涅槃。中道實相。圓覺般若。真如真空。法性佛性。唯心唯識。佛藏佛母等。故於一法。說種種名。今衣楞伽起信。唯識攝論以明藏識。梵云阿棃耶。或云阿賴耶。此云含藏識。謂含藏一切善惡因果。染淨種子(真諦翻無沒識亦取任持不失之義)。此有二宗。唯識師謂真如隨緣。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即真妄和合識。攝論師謂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此即全指真如為真識。此亦如來隨宜異說。後有宗師。第八識外。別立第九清淨真識。今準楞伽。略明三種。經云。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即是真如)。現識(亦名藏識)分別事識(亦名轉識)。此約真如隨緣不變。不與妄合為真識。不變隨緣。和合現起為現識。譬如明鏡眾色像現。餘之七識。為分別事識。用此三種統收諸說。彼經文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爾不絕。又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虗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今明此識體本真淨。隨緣妄動積藏業種。名為第八。轉趣諸根為第七(名為傳送亦名染污)。流於心意為第六。徧至五根為五識。所造成業。第七攬歸。第八含藏。成熟來果。果有善惡依正差別。今就已成。差別法中。了無差別。故云唯識。即知十界依正因果。同一識體。未有一法而非識者。楞伽偈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今明戒體。造雖在六。起必因八。造已成種還依於八。問。八識之相可得知乎。答。通而為言。法法皆是。別就己身現前陰入。無非識變。始來末去。任持報命。六識依止憶持往事。睡眠魂夢。故習瞥起。皆可知也。
四出立意
問。二宗談體自足。何須別立圓教。
答。兩宗出體。教限各殊。若唯依彼。則辨體不明。若復不依。則宗途紊亂。故準二經。別立一教。窮理盡性。究竟決了。使夫學者修持有托。發趣知歸。為諸有福田。紹眾聖因種。興隆佛法。超越生死。萬劫未聞此生獲遇。除茲一道。更無餘途。若非究。我祖乘。須信投心無地。一生虗度。豈不設哉。嗚呼。
五示所據
問。依何教義立此教耶。
答。下引法華涅槃二經為證。法華開聲聞而作佛。涅槃枎小律呂談常。舍此二經。餘無此義華嚴隔出。方等彈訶是以梵網斥二乘為邪見。學則有違。善戒指小法為方便。不學成犯。二部之異。於此自明。
問。前二云宗此標教者。
答。據云三宗理無偏局。然既別標。不無其致。由前兩計。囗有宗黨。今此直示大乘圓義。以決前體。故但云教耳。
○出家教意
出家以信智為本
事鈔(下四)云。然信為道源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如來曉此。徒自剃著。內心無道。外儀無法。縱放愚情。還同穢俗。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觸事面牆者。良由自無奉信聖智無因而生。但務養身寧知出要勝業。
出家元緣(并料簡利鈍出沒之義)
業疏引華嚴偈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眾生無始。纏著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於世。此據常沒下凡。隨欲有者。廣如郁伽長者。涅槃經中。家及非家。相比顯過。方起欣厭。得預法門。有大利機。心希拔俗。雖形在俗。性無恒固。不在言限。故淨名言。汝但發心。便是出家便為具足是也。就分四句。既出從道志求解脫。心形俱出也。雖形附道。而心沈世。形出心沒也。如淨名說。心出形沒也。躭滯五欲。縛著居家。俱不出也。
濟緣引郁伽長者經。居穢品云。居家菩薩。當知在家穢污之事。常作念故。名為居家。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乃至居家如羅網。如毒蛇。如火燒身等。涅槃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虗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若在居家。不得盡壽淨修梵行。我今應當剃除鬚髮出家學道。維摩經諸長者子問云。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即是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即發菩提心等。以佛令剃染受具。本為發大道心。既已發心何須出受。故云即是。此言乃被上達圓機。末俗凡流無宜倚濫。
資時(下四)引智論云。如優鉢羅花(即蓮華也)比丘尼本生經說。佛在世時。此尼得羅漢果。化諸婦女出家。彼云。我等持戒為難。恐破戒墮地獄。尼云。墮者從墮久有出期。我念昔時曾為戲女。因著袈裟。至迦葉佛時。乃得出家。由破戒故墮獄。今值釋迦却得出家解脫。彼論又云。佛在祗園。有婆羅門。因醉故來至佛所求度。佛敕阿難度之。彼既醉醒。乃却還家。比丘問佛。佛答以無量世來。無出家心。因醉發心。後當得道。因說出家偈曰。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不為道求出
業疏(二下)引智論云。六情根完具。智鑑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既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不知修道行。與彼亦何異。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良由眾生無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纏縛有獄。故世鈍者多著財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四科束之。尠不收盡。終歸死去。何事迷乎。
出家超世
業疏云。橫約諸有。無思離染。故樹出家。樂處閑靜。若有貪著終成金鎻。引出方便。唯斯一道。如華手經云有四法。轉身即在善來比丘。蓮花化生。現增壽命。一者自樂出家。亦勸助人。令欣出家。二求法無倦。亦勸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勸他行。四習行方便。深發大願。又出家功德經云。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無邊。譬如四天下滿中羅漢百年供養。不如有人。為涅槃故。於一日夜。出家受戒。謂猶前施。雖多有竭。是欲界繫。為法出家。非三界業故說過前。又云。縱起寶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一時欣出雖未可數。然其積微。是高勝本。
沙彌五德
鈔(下四)引福田經云。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四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記云。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眾齊奉。不唯小眾。終身行之。不唯初受。又業疏云。斯德始終。通於五眾。俱堪物養。人天師範。故使誦持無輕受體。及形服也。
出家者先說苦事
羯磨經引僧祗律云。欲出家者。為說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學問等。業疏云。為說苦事者。以世網辛苦。多厭求樂。初雖慈許終有退敗。故經論中。有現在苦。未來樂者。出家人也。晝夜鞭心。常修正念。不覺妄緣尋悔訶責。故智論中。菩薩日三夜三。每行三事。謂懺悔隨喜勸請也。三千云。必行坐禪等三。不爾徒生徒死。遺教曰。中夜誦經。以自消息。餘時須依律文。常爾一心。念除諸盖。餘更見鈔(云云)。
○受戒教意
歎戒高勝受非苟易
羯磨經云。戒是生死舟航。正法根本。必須緣集相應。有違雖受不得。業疏(三上)云。以如來出世。不欲增長諸有。要求滅欲。故立茲學。然戒是定慧初基。眾行元本。本既不立。餘何所憑。但以佛世利機。契動便感。末世澆薄。聖制從緣。緣集則作業功成。緣散則戒德無立。無作不可見也。託緣定其有無。大聖唱言。信非徒爾。事鈔(上三)云。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穢流。入眾聖之寶位也。既慕心彌愽。故所緣彌多。以多緣故。法事攸難。以難知故。理須詳撿而世情塵染。每昏教法。為師為匠實易實難。但由習俗生常不思沿革。恣此無知亂彼真教。或但執文讀誦。非相莫知。或前受遮障無任僧法。或結界漠落成否混然。或僧數薄惡。不能生信。或衣鉢假借。自是非法。如斯師匠。秉御誠難。虗受費功。唐勞一世。後生還爾。永無出期。故大集經云。我滅度後。無戒滿洲。此言必實深須。詳練。一受己難。不宜再造。故委顯示。至機依準。
此戒受須人道
鈔引律云。天子阿脩羅非人畜生。不得戒故。論云。三歸五戒。唯人中有。餘道所無。業疏云。天實報勝。但著樂多。無求修道故也。修羅懷疑。道在會正。非人鬼神諂誑不實。畜生報局愚駭所収。道在質直。惠心遐舉。戒受為道。非道故障。地獄常苦。亂惱衝心。故論說言。如鎔鐵聚。何能懷道。而受戒也。唯斯人道。苦輕下趣。樂劣上天。強識念力。能崇道業。
業疏引多論云。凡受戒法。要以勇猛決誓。斷惡為先。後依緣受。方發戒也。諸天著樂。善心微弱。餓鬼身心。常焦熱惱。地獄苦楚畜生業障。雖經說齊。但得善行如上諸趣。無得戒也。四天下言。北方難地。以福報障。又愚癡故。無有佛法。唯三天下。人有四種男女黃根唯二具得。黃根則障。就男女中。五逆汙尼。賊住越濟。由惡斷善。俱不得戒。大而言之。受佛法者盡不足言。如上人畜成受三歸。無感戒也。
諸根具足
鈔引律云。若狂若聾若瘂。若身相不具。百遮等人。一切能汙辱眾僧者。皆不得受。業疏云。以儀貌嚴正。悅動物心。凡所弘闡覩相易受。若不簡約汙辱僧倫。故律文中六根俱淨方應受法。俱今濁世。福慧兩虧。雖微學行多雜不善。故受報形。尠能圓具。教通末俗義有開遮。制則防世譏訶。開則為成道務。此二為本。足攝前緣。至如根緣耳舌意三助道勝也。由耳聽法。意緣邪正。有疑通決。非舌不明。必具此三。定為戒本。故狂聾瘂。通及自他。俱非數收意可見也。眼及鼻身。少缺通許。約戒受法。能乞能持。雖通在遮得在開例。
問難來意
業疏引光師云。夫欲遠希玄果非戒不尅。然戒法清虗。乃出道津濟。法既精妙致受非易。論其受也。非身淨不尅。是以身為受道之器。心為納法之主。身心圓淨。得戒忘言。若內懷障難於道非淨。雖備眾緣。徒勞無益。一生絕分障不發戒。名之為難。
事鈔(上一)云。夫戒者。以隨器為功。行者以領納為趣而能善淨身心。稱緣而受者。方克相應之道。若情無遠趣。差之毫微者。則徒染法流。將何以為道之淨器。為世良田。義復安在。是以凡欲清身行徒。遠希圓果者無宜妄造。必須專志攝慮令契入無滯。故經云。雖無形色而可護持。斯文明矣。
度尼教意
業疏(三上)云。女人機發(律中佛姨母大愛道尼同五百女人求佛出家)。深厭生死。求佛出家。以無弘道遠化益故。抑而不許。後還舍衛便自剃髮披衣。倚僧坊立。祈聽受戒。時為三請。便授敬法。必具依行。即感具戒。記云。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無弘化之益。反更毀辱正法減半。由佛不許。却還城中。輙自變形。復至祇桓倚門而住。阿難代請。佛令傳教。能行八敬。即與出家。愛道等聞。即發具戒。疏又云。二十眾受者。為明女報。惑深智淺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發勝心。又云。若依神州。自宋已前究勘僧史。尼一眾受(謂從大僧一眾邊受)。如諸律中。八敬受者。但專愛道。餘五百尼。十一眾受。故求那跋摩(此翻功德鎧)。聖者言。若無二眾但一眾受。如愛道之緣者得也法。必須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善心轉增然後受具。得法味故。好樂堅固。難可退敗。不破威儀。一時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儀。如遊大海。漸漸深也。又云。眾生得道藉緣不定。或依十戒。乃至具戒。故致如來說斯次第。
三衣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