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会商策定章程
突然,听到可以发财的消息,叶天心里焦急的很,把李秋霜送回县衙后院,便径自到前衙去找李青彦商量,又吩咐李大柱把李青鸿找来。
李青彦正在和县衙的几个书吏商谈,这个月税收的事情,抬眼便瞧见,叶天兴匆匆地走了进来,神色颇为有些焦急,心里暗自奇怪,天哥平时很是稳重,可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风,今天咋这么火急火燎的。
叶天进了厅堂也不管旁人,直朝李青彦道:“公达,我想到办法了。”
李青彦闻言起身,笑道:“天哥,如此匆忙,可有要事。”李青彦与叶天的关系,衙门内的人都知道,所以李青彦也不避讳什么,没有按照官场的叫法,直接就喊天哥。
几个书吏都老精滑滑的,瞧这架势,这位叶大人有要事相商,当先齐齐起身朝李青彦施礼告退,叶天这才发现旁边还有其他人,几位书吏也没怪他目中无人,也都朝他拱了拱手出了厅门。
叶天这才一脸兴奋的道:“今日上街,让我探听一则消息。我这军营银钱的事儿,有着落了,咱们又要赚大钱了。”
李青彦知晓叶天这些日子为军营中的事情伤脑筋,以叶天性子,普通的消息肯定不值得他如此失态,当下笑道:“何事让天哥如此兴致?”
叶天这会儿全没了刚才急匆匆的劲头,径自度步走到李青彦的右首坐下,伸手说道:“公达,来,坐下,我慢慢跟你说。”
李青彦心里有些笑意,刚才着急的是你,这会儿慢慢的也是你,你这性子倒真变化的快。
顺着叶天的手势,李青彦坐下,微笑的目视叶天,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叶天这才将他在茶楼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李青彦。
听完叶天的讲述,李青彦也有些兴奋,这可是一条上好的财路,听那曹掌柜所言,如今仙游县内的茶商不是不想做这生意,而是人手不够,运力不足。而这两点,叶天不缺,他手上有兵啊,千把号人呢,个个都是壮汉,如今倭寇没了,没啥战事,一天到晚闲在军营里头,除了训练还是训练,把他们拉出来不就解决了吗?
再说了,前些日子倭寇肆虐,这仙游城因为有叶天驻守,安全有保证,四下七邻八乡的老百姓们纷纷逃到仙游城内避祸,聚集三两千人,都住在城北那片破房子里头,成了流民了,自己还为如何安置头疼呢,刚好这些人当中筛选出来,也有不少劳力。
李青彦想到这里,打心眼里赞成叶天所言,“天哥,如果消息属实的话,咱们可以立马就干,你有兵,我有流民,可以凑个一两千人的劳力,估计能把仙游县方圆四五百里的茶叶都收了。”
听了李青彦的话,叶天点了点头:“我正是这么想的,等下孟翔来了问下他,他如今掌管商会,消息灵通,而且贩卖茶叶还得他出面。”
二人正说着,门外响起匆匆的脚步声,互相看了一眼,都朝门口看去,只见李青鸿跟着李大柱进来。
李青鸿进了厅门,就看到二位都在,笑着说道:“二位都在啊。”
叶天微笑道:“就等你了。”
“天哥,有啥事情,这么急匆匆地叫我过来。”李青鸿心里有些疑惑。
“来,先坐下,等天哥和你细说。”李青彦招呼了一下。
李青鸿闻言就顺手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着叶天。当下,叶天把刚才和李青彦说的那些话,又重复了一遍。
李青鸿听完了以后,有些恼火地道:“哎呀,这事情我前些日子也听说了,当时没怎么在意,心里想不太可能,可照今天这么情形来看,八成是真的,这曹掌柜我认识,是仙游县有数的茶商,每个月都要从咱们柜上进不少的货。据说生意确实做到应天府那边。”
“恩,想想也是,这个季节刚好是出新茶的时候,茶农手上多得是新摘的茶叶,只不过倭寇新平,暂时还无法运出来,茶商现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存货多啊。”末了李青鸿加了这么一句。
经过李青鸿的证实,消息来源可靠,叶天和李青彦心里放下来,剩下的就是商量如何实施的问题。
只不过说到出新茶的事情,让叶天心里有个问题想要得到解答,这在茶楼里听说此事,就憋在心里面。
叶天只知道茶叶这个时代是个挣钱的玩意儿。在他原先的认识当中,茶叶如同一般的树木一样,一年就那么一次,对于什么季节出什么茶全然不知。
带着疑问,叶天又愣愣地问道:“孟翔,这茶叶难道不是一年一出嘛,照你这么说,难不成茶叶一年出几次?”
一听叶天这话,李青彦和李青鸿都乐了,哈哈大笑起来,李青彦虽然不是生意人,但是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多少也知道这茶叶的事情,毕竟李家寨自身也有茶田。
不过二人乐的原因是,原以为这叶天是个万事通,见闻广博,点子多,想法多,天下没有他不知道的,没想到也有他不知道的事情,真个稀罕。
叶天有些不明所以滴看着笑的面红耳赤二人,急急地问道:“你们笑什么,说吧?”
李青彦调侃道:“没想到,我们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天哥,也有没听过的事情呢。”
脸上微微一红,叶天有些赫然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这天底下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我哪能都知晓啊。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因为我不知道才不耻下问。”
叶天说道后来,也开始咬文嚼字了,一边说着,一边还摇头晃脑,拽起了文,算是自嘲吧,引得二人又是一阵大笑。
好不容易止住了笑意,李青鸿抹了抹眼角的泪痕,喘了喘起别详细介绍起来茶叶上生长的事儿来。“这茶叶啊,出新茶的周期根据不同的种类是不太相同的,一般的绿茶和红茶、黑茶都是一年三、四次出新茶,有的一年出个七、八次,这要看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茶农侍弄茶树的本事来定,野生茶叶的周期则要长些,一年一次,顶多两次。
如今大明的茶叶种植技术,经过上百年的传陈,已经是相当的先进,加上福建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一般都是一年出三次新茶,分为春茶,下茶和秋茶,有些个别地方也有冬茶出,不过较少。
出茶的季节不同,口感也有所区别。春茶,顾名思义是初春时节,清明前后,雨水多,烘干、去青、发酵都比较麻烦,由于出新茶快,晴天不足,这些工序都做的不够彻底,所以口感略涩;到了夏天,晴天多,太阳日晒足,雨水少,烘干、去青和发酵彻底,所以口感清醇,余香留韵,是三季中茶叶质量最好的;至于秋茶和冬茶,只适合制作成黑茶,成为普通的大众茶类。
因此,曹掌柜说的现在是个好机会,是因为现在出的新茶是一年中最好的,最能卖上价钱的茶叶。”
一通解说下来,让李青鸿说的是口干舌燥,端起桌上的茶杯,咕哝咕哝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
叶天这才明了茶叶的事情,也知道如今是个绝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而且时间要紧,等一些大的茶商恢复过来,自己只能吃一些残羹剩饭了。
大的方向确定了,那就具体实施了,先是收茶叶,如何去收,怎么收,又怎么运,这是个头等大事。茶农们都是固定和专门的茶商有联系的,一般到了季节,茶商们都准时到了茶田里收茶,现金付款,然后在确定第二次的量和价格。
虽然如今因为倭寇肆虐,让茶路暂时断了,那些茶商们一时半会儿凑不齐人手,耽搁了收茶的时间,可叶天他们是头一遭,那些茶农认不认他们,会不会给他们茶叶,这是个问题,毕竟那时候民风淳朴,诚信为本,那是做人的信条。
这个问题还是叶天有办法,把收购价格提高,人都趋利的,茶农们见有人把价格提高了,自然而然愿意卖了。
以往那些茶商欺负茶农找不到卖家,死命的压价,一担新茶才一两五钱,可转手经过加工以后可以卖到五两银子,这当中差价就很惊人,再把贩运到杭州府那边更是贵的离谱,达到了十二两五钱一担,翻了数倍的利润,难怪这年月一个是盐商有钱,另外就是茶商了,北盐南茶。
“可我们把价格提高了,咱们成本也上去了,我们卖出去势必要加价,而且价格不能加的太高。再说了,这么多,单靠我们卖的,销路少,货难以快速出手,还得转手给那些茶商,可那些茶商往年都是收便宜的货,我们加价了他们肯定不要的。”李青鸿提出了疑问,当然李青彦心里也是这么想。
叶天不以为然的道:“我们虽然提了价格,但是杭州府、应天府的价格也涨了,即使我们提了价,这中间至少还有二倍的利可图,茶商不会亏钱。再说了,现在收茶叶如此困难,茶商们自己组织人手去收,这人要付工钱,还得吃喝,一次运的量少,单位成本就高了,相对来讲收购成本就高了不少。”
叶天说着说着,兴起自然而然地吐露出后世会计用的专业词汇,二人听到现代词语,虽然不是很明白词的含义,但是联系前后大概意思也是懂得。
“再说了,我们价格也不是提的很高,我们靠规模效应,靠垄断,来赚取利润。”叶天挥手打断了李青鸿想要说话,又蹦出了新词。
听到叶天嘴里的规模效应,李青彦纳闷的问道:“天哥,啥是规模效应?垄断又是何意?”
“呃,这个,规模效应嘛,就是……”叶天噎住了,自己有无心讲了后世的名词,这可真麻烦,无奈何,叶天又只好详细的解释一遍何为规模效应。当然少不了又要解释一番垄断的说法。
一通下来,让叶天一个头两个大,以至于后面说话,不得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留神露出来,自个儿又得费神解释。
解决了收的问题,下一步就是卖的事情,叶天打算分两步走,一部分茶叶卖给茶商,由李青鸿去召集,那个曹掌柜的肯定是第一个目标;第二呢,就是自己加工,自己运到杭州府、应天府销售,反正现在人手充足,这茶叶加工又不是很先进的技术,自己掌管的军户中,那些流民都有搞茶叶加工的,这部分利润才是大头,不能让别人拿去了。
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初级产品永远都是薄利,唯有进行深加工,自身掌握销售渠道,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才是王道,才能赚取更大的利润。
确定了章程,三人就安排分工,李青鸿去找茶叶老板商谈,探探他们口风,李青彦筛选流民当中身强体壮者,懂得茶叶加工者;叶天则去军户哪里招募人手,顺便把军队理理,这部分相当一大半将会是今后的运输队伍和押运队。
叶天还打算为那些茶商提供运输和押运服务,不仅卖茶叶,还卖服务,搞起了物流来,反正运自己的也是运,押送自己的也是押送,顺带提供物流服务,把单位效益最大化,如果这点都想不到,那枉称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