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一早出门,细雨绵绵,千丝万缕。我有幸加入了市文联作家团的采风队伍,前往广西少数民族壮乡地区体味大自然赋予作家的特有灵性。
客车在马路上缓缓绕行,车前窗玻璃不停来回摆动着两把水刷。透过车窗,沿路是连绵起伏的一座座大山,山不高,但层层叠叠,远看是一道道绿色的屏障,近瞧是一片片整齐有序的梯田,两旁矗立着许多开着灿烂白色花儿的高大桐树。憋着一股脑儿的舟车劳顿,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此行首站是北流的大容山庄。别具风味的野菜午宴匆匆落进肠胃,大家就顶着雨水出发了。大容山是比较早期开发的纯生态型的绿色旅游区,原身是大容山林场,星星点点的小房子点缀于山脚下,看来还有些农场人在这里生活起居。每人撑一把伞,循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前往九瀑谷溯溪探秘。我们一边走一边小心翼翼跟着,生怕在这原始的山林中掉了队。在雨中探险,那当真是险中求险了。穿山沟、下斜径、绕圈子,那是向大自然发出挑战啊。雨点淅淅沥沥,时而大时而小,溪水叮叮咚咚,每到落差大的地方就发出更为雄壮的声响,形成了各式如仙翁瀑似的瀑布来。踩着光滑潮湿的小圆石,踏着小小的木排子,感受大自然最纯真的另一面,那也是天赐给我们特有的创作素材呢。这更增添了我们此行探险的勇气来。
第二天清晨,小鸟早早叫开了,满目清秀的景色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白的雾气,若隐若现,似梦迷离,我完全迷情于这飘飘渺渺的仙景了。我闭上眼睛作深呼吸状,想尽量亲昵更多大自然的灵气。一呼一吸,待我睁开眼睛,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吸引了我:容山宾馆附近的平地上摆开了一个小小的土特产市场,各种野菜、野果、野药材等呈一字形排开来。说为市场,实则是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摊档,摆卖的人是当地林场居住的壮民,他们眼里没生意人的那份精明。特别的地方是他们摆卖的是一些在一般市场没见过的东西。我先是试探着问价,东西不贵,正欲购买,随行一作家忽地提醒大家别在旅游区乱买东西,往往买回的都是一些“工艺品”哩。我想起了早些年游某地时买回的柿子,外表倒是好看,但放进嘴里却迫不及待要吐出来……于是我便犹豫了。“呵,怕什么,我们作家有火眼金睛,看人看事物都准着呢,他们是淳朴的壮民,放心买!”同行有人说开了。大家都笑了,旅游购物乃兴之所致,一种乐趣罢了,我们便都先后买了东西。
吃过午饭,我们接着又背上行囊去领略另一个位于壮乡容县的著名风景点——都峤山。都峤山方圆三十七平方公里,是我国罕见的丹霞地貌。入得风景区来,已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人的心情也格外地开朗。呈现在眼前的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巧妙搭配。“咔嚓、咔嚓”,相机拍下了我们一行欢乐跳动的身影。先是坐小船穿越人工制造的“佛源漂流”,幽幽的山洞里,发出各种惊奇刺激的声音,我们寻回了一份童真和对佛界的感悟。出了洞口,坐上平稳的缆车,我们已到达半山腰了。抬头远望,一弯弯呈新月型的建筑镶嵌在山腰里,像悬挂在半空中,成了一个个险峻的风景点。我们循路而上,滴滴沥沥的山泉水由头而下,却找不到它的源头来。我站在名为“黄巢起义”的炮台处,手抚磨损的巨石,感叹历史的浑厚,转过头来,一个巨大的“佛”字呈现在眼前,此乃国学大师赵朴初所书。“佛”字印在苍翠的山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这里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辉映。都峤山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是全国著名的“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名山配美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又怎能在瞬息间领略完呢?我们边走边看,绕着山路而盘旋,来到七十二房井处,我被一瓦瓦半圆形的房井吸引住了,据导游说,古时曾有人在这居住过。这弯弯的斜挂在山之峭壁上的房井怎么能住人?追溯历史的渊源,带回一缕缕的疑问,都峤山不愧是探讨壮乡历史文化的圣地啊!
(2006年4月)